十大主流MCU单片机公司
IC半导体各品牌名称简称缩写、中文名大全

半导体行业各品牌名称、缩写、中文名、总部
全名流行缩写官方中文名总部MediaTek MTK 联发科台湾Princeton PTC 普诚科技台湾Richtek / 立崎台湾Sunplus / 凌阳台湾Anapec 茂达台湾EUTech 德信台湾Realtek 瑞煜台湾Winbond 华邦台湾VIA 威盛台湾
日本半导体厂家
EPSON 爱普生日本Fujitsu 富士通日本NEC 日电日本OKI 冲电子日本 ROHM 罗姆日本Renesas 瑞萨日本SHARP 夏普日本Seiko NPC 精工日本YAMAHA 雅马哈日本Toshiba 东芝日本RICOH 理光日本TOREX 特瑞仕日本mitsubishi 三菱日本Sanyo 三洋日本AKM / 日本
韩国半导体厂家
Samsung 三星韩国Corelogic / 韩国Hynix 海力士韩国LG 乐金韩国Atlab / 韩国
美国半导体厂家
Analog Device ADI 模拟器件美国Agere System 杰尔美国Agilent 安捷伦美国AMD/Spansion / 美国Atmel 爱特梅尔美国。
(完整版)国内知名芯片厂家汇总

国内知名芯片厂家汇总国芯网促进国产芯片落地使用,为民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而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主要定位于国产芯片,其宗旨是国产芯片一站式展销平台,影响工程师的信息中心,全面梳理国产芯片型号、厂家、用户,实现国内电子元器件制造商、销售商和芯片应用商的便捷互动。
国产芯片主要产品包括精密运算放大器、高速运算放大器、通用运算放大器、超低功耗运算放大器、音频运算放大器、全差动放大器、功率运算放大器、全差分放大器、单端转差分放大器、电流感应放大器模拟输出、具有比较器的电流感应放大器、电流感应功率/电流监控器、具有集成分流的的电流感应、高功率音频放大器(>50W)、中等功率音频放大器(5-50W)、低功率音频放大器(<5W)、音频线路驱动器和接收器、麦克风/前置放大器音频产品、视频缓冲器、视频运算放大器、视频RF分路器、驱动放大器、射频增益块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宽带分布式放大器、有源RF分路器、模拟控制VGA、基带可编程VGA滤波器、数字控制 VGA、隔离放大器、互阻抗放大器、跨导放大器、对数放大器、采样保持放大器、TEC/激光 PWM功率放大器、频率转换器、轨到轨放大器、零漂移放大器、精密放大器、比较器、仪表放大器、限幅放大器、精密 ADCs (<=10MSPS)、高速 ADCs (>10MSPS)、隔离式 ADCs、精密 DACs (=<10MSPS)、高速 DACs (>10MSPS)、集成型精密 ADCs 和 DACs、触摸屏控制器、音频编解码器、电容数字转换器和触摸屏控制器、自整角机数字转换器(SDC)和分解器数字转换器(RDC)、视频编解码器、电压频率转换器、电阻型触摸控制器、音频ADC、音频编解码器、音频DAC、SPDIF收发器、采样速率转换器、唇形同步延迟IC、模拟输入编码器、视频DAC、DVI、VGA、HDMI、SDI、Displayort、Camera Link、晶体振荡器、相位/频率检测器、PLL时钟产生器、压控振荡器(VCO) 、零延迟缓冲器、通用、低抖动(1psec RMS)、超低抖动(300fsec-RMS)、扩频时钟、单回路PLL、双/极联PLL、差动、单端、通用(可编程)、分频器、光耦隔离、磁隔离、隔离式RS-232、隔离式RS-485、车用音频总线、隔离式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非隔离式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隔离式LVDS、低压差分信号 (LVDS) 驱动器-接收器、多点低压差分信号 (M-LVDS)、接口RS-232、接口RS-485和RS-422、隔离式RS-232、隔离式RS-485、双向电压转换、方向控制电压转换、逻辑电压转换、应用特定电压转换、I2C 集线器、缓冲器、中继器、I2C IO 扩展器、I2C 多路复用器、开关、I2C 特殊功能、HDMI/DVI接口、CSI/DSI接口、显示端口、链路聚合器、FPD-Link 串行器/解串器、便携式串行器/解串器、电信和无线串行器/解串器、HDMI 收发器、HDMI接收器、通用千兆位收发器、万兆网络接口、以太网/光纤通道收发器、激光驱动器、集成激光驱动器、PCI 桥接器、PCI CardBus 控制器、PCIe 转接驱动器/中继器、PCIe 桥接器、PCIe PHY 、PCIe 数据包交换机、PCIe 信号开关、USB 2.0、USB 3.0、均衡器、转接驱动器/中继器、重定时器、缓冲器、复用缓冲器、SCSI 总线终端、SCSI 并行接口 (SPI) 、反向缓冲器/驱动器、同向缓冲器/驱动器、奇偶校验收发器、寄存收发器、标准收发器、与门、与非门、或门、或非门、XOR(异或)门、XNOR(异或非)门、组合门、可配置门、D 类触发器、J-K 触发器、D 类锁存器、其它锁存器、移位寄存器、FIFO 寄存器、通用总线驱动器 (UBD) 、通用总线交换器 (UBE)、通用总线收发器 (UBT)、模拟开关/多路复用器、缓冲模拟交叉点开关、缓冲模拟多路复用器、数字交叉点开关、故障保护开关和多路复用器、缓冲编码器和译码器、未缓冲模拟交叉点阵列、RF开关、特定于协议的开关/多路复用器、边界扫描 (JTAG) 逻辑、总线终端阵列/网络、DIMM 存储器驱动器/收发器、IEEE-1284 并行端接口 (PPI)、混合门和延迟因素、单稳多频振荡器、可编程逻辑、乘法器、计数器/算术/奇偶校验功能、压电式触觉驱动器、电机触觉驱动器、有刷直流栅极驱动器、集成 FET 的有刷直流驱动器、无刷直流栅极驱动器、集成 FET 的无刷直流驱动器、面向安全应用的无刷直流栅极驱动器、步进栅极驱动器、集成 FET 的步进栅极驱动器、低侧驱动器、半桥驱动器、单通道 LDO、多通道 LDO、LDO 控制器(外部 FET)、降压转换器(集成开关)、降压控制器(外部开关)、处理器 V 内核降压控制器、降压充电泵(无电感器)、升压转换器(集成开关)、升压控制器(外部开关)、升压充电泵(无电感器)、降压/升压、反相或分离轨转换器(集成式开关)、降压/升压或反相控制器(外部开关)、降压/升压或反相充电泵(无电感器)、降压模块、升压模块、降压/升压和负输出模块、标准砖型模块、微型模块、电池充电器 IC、电池电量监测、电池计量仪、电流保护、负载开关、电压保护、电压参考、电压监测器、离线控制器、离线稳压器、功率因数控制器、次级端控制器、电池充电控制器、电荷泵、DDR 终端稳压器、线性稳压器、N 通道 MOSFET 晶体管、P 通道 MOSFET 晶体管、功率MOSFET 模块、数字电源隔离式控制器、数字电源非隔离式控制器、数字电源控制驱动器、数字电源传动模块、功率因数校正、PWM 与谐振控制器、反激式控制器、离线式转换器、隔离式 DC/DC 转换器、同步整流器、负载均分、反馈信号发生器、固定限流开关、精密可调节限流开关、USB 充电端口控制器、含升压转换器的开关、含 LDO 的开关、USB Type-C 和电力输送、配电与蓄电、电压与电流限制保护、智能高侧开关、多路输出稳压器、开关电容变换器、开关控制器、开关稳压器、并联电压基准、电流基准、串联电压基准、数字步进衰减器、固定衰减器、电压可变衰减器、集成LO的IQ解调器、集成LO的IQ调制器、低功耗RF收发器、Mixed Signal Front Ends (MxFE)、集成PLL/VCO的RF混频器、宽带接收器、宽带发送器、I/Q 解调器、集成LO的I/Q解调器、I/Q调制器、集成LO的I/Q调制器、I/Q和镜像抑制混频器、I/Q下变频器/接收器、I/Q上变频器/发送器、集成LO的RF混频器、单/双/三平衡混频器、次谐波混频器、模拟移相器、数字移相器、矢量调制器、小数N分频PLL、整数N分频PLL、集成VCO的PLL、包络/峰值检波器、RMS响应检波器、非RMS响应功率检波器、SDLVA、基带可编程VGA和滤波器、低通和谐波、数字温度传感器、模拟温度传感器、远程/多通道温度传感器产品、温度开关/恒温器、红外和探头温度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触摸传感器、CMOS图像传感器、CCD图像传感器、红外图像传感器、紫外图像传感器、3D图像传感器、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数字霍尔效应传感器、模拟霍尔效应传感器、磁通门传感器、电容式触控 MCU、电容数字转换器、电感数字转换器、电感应触控、电感式开关、DDR4 SDRAM、DDR3 SDRAM、DDR2 SDRAM、DDR SDRAM、SDRAM、RLDRAM Memory、Mobile LPDRAM、GDDR5 SDRAM、FB-DIMM、RDIMM、VLP RDIMM、VLP UDIMM、UDIMM、SODIMM、SORDIMM、VLP Mini-DIMM、LRDIMM、Mini-DIMM、NVDIMM、SLC NAND、MLC NAND、TLC NAND、串行NAND、并行NOR 闪存、串行NOR 闪存、XTRMFlash、eMMC、嵌入式USB、SSD、SATA SSD、PCIe SSD、SAS SSD、PROM、EPROM、EEPROM、铁电存储器FRAM、加密存储器、音频晶体管、数字晶体管(BRT) 、达林顿晶体管、通用晶体管、PIN二极管(包含恢复二极管FRD)、整流器、肖特基二极管及整流器、小信号开关二极管、调谐二极管、齐纳二极管(电压调整二极管)、绝缘门双极晶体管 (IGBT)、JFETs 、MOSFETs 、保护MOSFETs 、ESD保护二极管及阵列、EMI滤波器、晶闸管浪涌保护器件 (TSPD) 、无源可调谐集成电路(PTIC)、PTIC控制器、普通单色发光二极管、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变色发光二极管、闪烁发光二极管、电压控制型发光二极管、红外发光二极管、负阻发光二极管、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聚酯(涤纶)电容、聚丙烯电容、云母电容、空气介质电容、陶瓷电容、铝电解电容、钽电解电容、小型电感器、可调电感器、阻流电感器。
全球芯片设计公司排名

全球芯片设计公司排名全球芯片设计公司排名芯片是现代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芯片设计公司更是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全球范围内有许多著名的芯片设计公司,下面将对全球芯片设计公司进行排名。
1. 英特尔(Intel)- 英特尔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设计和制造公司,其产品涵盖了计算机、移动设备、物联网和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享有广泛的声誉和市场份额。
2. 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 三星电子是韩国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其芯片事业部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市场份额,在存储器和处理器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3. 台积电(TSMC)- 台积电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代工厂商,为全球各大小厂商提供芯片制造服务。
其先进的制程技术使其成为全球芯片设计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
4. 华为海思(HiSilicon)- 华为海思是华为旗下的芯片设计公司,其产品主要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如麒麟系列处理器在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5. 英伟达(NVIDIA)- 英伟达是全球知名的图形处理器设计公司,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游戏、人工智能等领域。
近年来,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6. 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是全球第二大的微处理器制造商,其产品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领域具有重要市场份额,是英特尔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7. 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 恩智浦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和安全芯片设计公司,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无线通信和智能卡等领域。
8. 博通(Broadcom)- 博通是全球领先的有线和无线通信芯片设计公司,其产品广泛用于网络设备、无线通信和半导体解决方案等领域。
9. 高通(Qualcomm)- 高通是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芯片设计公司,其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和无线通信设备,享有全球广泛的市场份额和声誉。
10. 微软(Microsoft)- 微软是全球知名的软件公司,但其也积极参与芯片设计。
MCU发展过程简洁

单片机的发展过程简述: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4位的微处理器;Intel公司的霍夫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块4位微处理器芯片Intel 4004,标志着第一代微处理器问世,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从此开始。
因发明微处理器,霍夫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列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7位科学家”之一。
1971年11月,Intel推出MCS-4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4001 ROM芯片、4002 RAM芯片、4003移位寄存器芯片和4004微处理器)其中4004(下图)包含2300个晶体管,尺寸规格为3mm×4mm,计算性能远远超过当年的ENIAC,最初售价为200美元。
1972年4月,霍夫等人开发出第一个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
由于8008采用的是P沟道MOS微处理器,因此仍属第一代微处理器。
1973年intel公司研制出8位的微处理器8080;1973年8月,霍夫等人研制出8位微处理器Intel 8080,以N沟道MOS电路取代了P沟道,第二代微处理器就此诞生。
主频2MHz的8080芯片运算速度比8008快10倍,可存取64KB存储器,使用了基于6微米技术的6000个晶体管,处理速度为0.64MIPS(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
1975年4月,MITS发布第一个通用型Altair 8800,售价375美元,带有1KB存储器。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1976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8系列8位的单片机,这也是单片机的问世。
Zilog公司于1976年开发的Z80微处理器,广泛用于微型计算机和工业自动控制设备。
当时,Zilog、Motorola 和Intel在微处理器领域三足鼎立。
20世纪80年代初,Intel公司在MCS-48系列单片机的基础上,推出了MCS-51系列8位高档单片机。
MCS-51系列单片机无论是片内RAM容量,I/O口功能,系统扩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单片机的发展史及前景

单片机的发展与应用电子信息工程1140302110陈广林现在可以说是单片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世界上各大芯片制造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单片机,从8位机、16位机到32位机,从MSP430,C51到ARM数不胜数,应有尽有。
作为电子信息工程的一名学生来说,未来单片机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以后的就业,所以了解单片机的相关知识显得比较迫切。
为此本文将简单地介绍一下单片机的发展以及应用。
本文总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总述单片机的一些相关信息;2.单片机的发展史;3.单片机的广泛应用;4.单片机的未来趋势;5.结语一.总述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是典型的嵌入式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常用英文字母的缩写MCU表示单片机,它最早是被用在工业控制领域。
由于单片机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使更多的业内人士、学生、爱好者,产品开发人员掌握单片机这门技术,于是产生单片机开发板,比较有名的例如电子人DZR-01A,ARM,STM32,C51,MSP430等。
单片机由芯片内仅有CPU的专用处理器发展而来。
最早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将大量外围设备和CPU集成在一个芯片中,使计算机系统更小,更容易集成进复杂的而对体积要求严格的控制设备当中。
INTEL的Z80是最早按照这种思想设计出的处理器,从此以后,单片机和专用处理器的发展便分道扬镳。
早期的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
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31,因为简单可靠而性能不错获得了很大的好评。
此后在803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
基于这一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
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位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
90年代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单片机技术得到了巨大提高。
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系列的广泛应用,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并且进入主流市场。
各种MCU之间的比较

1、AVR单片机与8051的比较:主要区别是内核不同,指令集不同,io结构不同,外设不同。
优点是速度快,IO强大,性价比高。
AVR单片机比8051的硬件资源多得多,AVR单片中的MEGA系列内部还有AD转换器,在一些简单的电路中,有了AVR单片机就甚至是零外部元件了,使用非常方便,是主流的单片机,而价格又不贵!2、STC是改进型51。
内部的EEPROM,对于参数的保存还是很方便的,EMC性能也要好一点,价格也相对便宜PIC是自己的结构,MICROCHIP开发AVR是自己的结构,ATMEL开发的3、8051单片机: 8051单片机最早由INTEL公司推出,其后,多家公司购买了8051的内核,使得以8051为内核的MCU系列单片机在世界上产量最大,应用也最广泛.ATMEL公司的AVR单片机,是增强型RISC内载FLASH的单片机,芯片上的FLASH存储器附在用户的产品中,可随时编程,再编程,使用户的产品设计容易,更新换代方便.AVR单片机采用增强的RISC结构,使其具有高速处理能力,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可执行复杂的指令,每MHz可实现1MIPS的处理能力.AVR单片机工作电压为2.7~6.0V,可以实现耗电最优化.MICROCHIP单片机: MICROCHIP单片机的主要产品是PIC 16C系列和17C系列8位单片机,CPU采用RISC结构,分别仅有33,35,58条指令,采用Harvard双总线结构,运行速度快,低工作电压,低功耗,较大的输入输出直接驱动能力,价格低,一次性编程,小体积.单片机、DSP、PLD/EDA的介绍、比较和分析时间:2007-11-09 13:21:00 来源:山西电子技术作者:涂亮王玮王海林摘 要:当今,数字时代的核心动力便是单片机,DSP ,PLD/ EDA ,以其各自的特点满足了各种需要,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这里将对这三类电子产品分别加以介绍,并作比较。
2014年十大主流芯片出炉

2014年火的实在不行的十款芯片2014年已经悄然成为历史,电子行业发生了很多事情,有人欢喜有人愁。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出发,现在一年过去了,我们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行业发生了什么?我们顺应了什么?…未收获的我们不气馁,重新出发,已收获的我们不骄傲,继续前行…电子行业是一个以科技为源泉,以技术为动力的领域,然而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却愈加迅速,下面我们来欣赏下2014行业中的电子元器件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除了2013年我们提到的十款主流器件外,又涌现出一大批属于2014年行业极其火热的器件,值得你去深思熟虑,知其一,然其二…历史回顾:2013年十款主流芯片7805、MAX232、LM358、LM324、9013、TL431、LM317、LM339、LM393、LM358 2013年的主流器件全部是使用量非常大,应用范围非常广的器件,在这十款芯片的基础上,又一批新型火热芯片在2014突颖而出,一发不可收拾…NO.1:AMS1117工程师关注度:✩✩✩✩✩搜索量:7852次AMS1117 – 800mA/1A可调/固定低压差线性稳压器该器件由AMS半导体公司推出,有可调版与多种固定电压版,设计用于提供1A输出电流且工作压差可低至1V。
在最大输出电流时,AMS1117器件的压差保证最大不超过1.3V,并随负载电流的减小而逐渐降低。
同时其内部集成过热保护和限流电路,是电池供电和便携式计算机的最佳选择。
作为一个稳压器,首先版本多,其次精度高,再者还有相应保护功能,当然是我们工程师的菜了…特点:1.固定输出电压为1.5V、1.8V、2.5V、2.85V、3.0V、3.3V、5.0V和可调版本,具有 1%的精度2.固定输出电压为1.2V的精度为2%3.低漏失电压:1A输出电流时仅为 1.2V4. 温度范围:-40°C~ 125°C应用:掌上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电池供电系统(更多同系列产品)NO.2:PC817工程师关注度:✩✩✩✩✩搜索量:7316次PC817 - 1 通道晶体管输出光电耦合器该器件由SHARP推出,一款常用的线性光藕,广泛用在电脑终端机,可控硅系统设备等等,具有上下级电路完全隔离的作用,相互不产生影响。
全球十大芯片公司排名介绍

全球十大芯片公司排名介绍:
英特尔:成立于1968年,是半导体行业和计算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先者。
高通: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美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和芯片研发公司。
英伟达: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美国的技术公司,专注于设计图形处理器和可编程GPU。
AMD:成立于1969年,是一家美国微处理器设计和制造公司。
联发科: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公司。
博通: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美国的无生产线半导体和软件公司。
德州仪器:成立于1930年,是一家美国的半导体公司。
海思: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公司。
意法半导体: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欧洲的半导体公司。
恩智浦: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荷兰的半导体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大主流MCU单片机公司
节选自:电子发烧友网,陈翠,2018年5月22日
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或者单片机,是把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 Unit;CPU)的频率与规格做适当缩减,并将内存(memory)、计数器(TImer)、USB、A/D转换、UART、PLC、DMA等周边接口,甚至LCD驱动电路都整合在单一芯片上,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组合控制。
诸如手机、PC外围、遥控器,至汽车电子、工业上的步进马达、机器手臂的控制等,都可见到MCU的身影。
不同位数的MCU的用途
以下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全球十家主流MCU公司,分别是:瑞萨电子、恩智浦、微芯科技、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德州仪器、赛普拉斯、三星、东芝及芯科。
1、Renesas
瑞萨是MCU领域的王者,由瑞萨、NEC、三菱这三家公司组成,在车机市场是第一的市场份额,用的都是用瑞萨自己的架构。
2、NXP + Freescale
NXP的单片机是基于80C51内核的单片机,嵌入了掉电检测、模拟以及片内RC振荡器等功能,这使51LPC在高集成度、低成本、低功耗的应用设计中可以满足多方面的性能要求。
3、Microchip + Atmel
Microchip单片机是市场份额增长最块的单片机。
它的主要产品是16C系列8位单片机,CPU采用RISC结构,仅33条指令,运行速度快,且以低价位著称,一般单片机价格都在一美元以下。
Microchip单片机没有掩膜产品,全都是OTP器件(近年已推出FLASH型单片机)。
Microchip强调节约成本的最优化设计,使用量大、档次低、价格敏感的产品。
公司有自己架构的单片机,叫PIC,体积小,功耗低,精简指令集,抗干扰性好,可靠性高,有较强的模拟接口,代码保密性好,大部分芯片有其兼容的FLASH程序存储器的芯片。
公司与mips合作,用mips的内核做mcu而跟ARM对抗,所以他们没有基于ARM架构的MCU。
4、ST
ST拥有一个强大的产品阵容,从稳健的低功耗8位单片机STM8系列,到基于各种ARM®Cortex®-M0和M0+、Cortex®-M3、Cortex®-M4、Cortex®-M7内核的32位闪存微控制器STM32家族。
为嵌入式产品开发人员提供了丰富的MCU选择资源。
同时,ST体还在不断扩大、拓展产品线,其中包括各种超低功耗单片机系列。
5、Infineon
其前身是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
英飞凌8位单片机能实现高性能的电机驱动控制,在严酷环境下(高温、EMI、振动)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主要有XC800系列、XC886
系列、XC888系列、XC82x、XC83x系列等,用在汽车、工业类居多,消费类很少。
6、TI
TI是全球领先的模拟及数字半导体IC 设计制造公司。
除了提供模拟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以外,在单片机领域也涉入较深,推出一系列的32位单片机,其中Piccolo 系列微处理器最具代表性,具体型号如C2000和F28x系列。
TI的MCU产品线很广,针对不同领域推出了很多系列的产品。
7、Cypress
最新一代可编程系统单芯片PSoC4,导入ARM32位Cortex-M0核心,期提升产品性能价格比,逐渐蚕食8、16位微控制器(MCU)的市占。
Cypress的MCU主要就是PSOC 系列,这个PSOC还集成了其他的东西,比MCU强大很多。
独特性在于:具有可编程和灵活性,即MCU+模拟+FPGA。
8、Samsung
单片机有KS51和KS57系列4位单片机,KS86和KS88系列8位单片机,KS17系列16位单片机和KS32系列32位单片机。
三星单片机为OTP型ISP在片编程功能。
在4位机上采用NEC的技术,8位机上引进Zilog公司Z8的技术,在32位机上购买了ARM7内核,还有DEC的技术、东芝的技术等。
其单片机裸片的价格相当有竞争力。
9、Toshiba
东芝单片机的特点从4位机到64位,门类齐全。
4位机在家电领域仍有较大的市场。
8位机主要有870系列、90系列等,该类单片机允许使用慢模式,采用32K时钟时功耗低至10uA数量级。
CPU内部多组寄存器的使用,使得中断响应与处理更加快捷。
东
芝的32位单片机采用MIPS3000ARISC的CPU结构,面向VCD、数字相机、图像处理等市场。
10、Silicon Laboratories
芯科实验室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专业研发设计类比电路及混合信号IC的公司。
在8051系列MCU领域居于领先军团行列。
公司于2013年收购了Energy Micro的节能型mcu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