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合集下载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作者:赵颖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赵颖(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3)摘要:“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因其各自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应用领域,前者主要应用于更好地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者应用于党完善自身的建设和对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科学发展观;党建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6) 03- 0115- 03科学发展观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

有些人对其核心以人为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

另外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没有从阶级的角度对公民进行描述和区分,所以主张以民为本”而非以人为本”,有少数人甚至使用以无产阶级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对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具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

因此?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在党的理论创新中提出的,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就必须根据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中去解读。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必须正确地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进行分析。

“以人为本”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与物和自然相对应的人”:其中的本”,就是根本”。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其对应的是以上帝为本”和以物为本”:以人为本”原本的含义是说神的至高无上地位将会被人的地位所取代,君主专制的政治将会被公民权利和民主政治所取代。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初是针对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中世纪神权统治所提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如此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与联系学生:罗芬芬学号;201221801001一、“人”与“民”的概念及两者的比较“人”在字典里的含义很广,最基本的就是指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同时,“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因为种种需求仍然保持着许许多多的一般动物的行为。

而社会属性主要指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

在文化人类史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相互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没有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社会也因人的存在而更加的精彩。

在奴隶时代,奴隶主将驯服的战俘刺瞎左眼并强迫其劳动使之成为奴隶,这种瞎了左眼的奴隶便称为“民”。

古代“民”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多与“君”、“臣”“人”相对)。

现在,“民”一般意义上被定义为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民群众,相对于“人”来说,是一个较狭隘的概念。

通过上面对“人”和“民”两个基本概念的比较,笔者认为,“人”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由一个个独立、平等、自由的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类的有机统一。

相对于“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所有的“民”都可以称之为“人”,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都可以被定义为“人”。

“民”是一个有着等级的概念的字,它与“君”、“臣”、“人”相对,并没有包括了所有的“人”。

而今的社会,从一个大的方面讲,均是由独立、自由的“人”构成的。

“民”并不能构成一个社会的全部。

二、“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概念“以人为本”指以全体人的利益为根本,即要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利益,每一个个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别。

“以民为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因为“民”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群体,所以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人为本传统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立足点而提出的。

“民”的提法即不同于“官”,又有别于“人”。

首先,“民”是与“官”相对的概念,在使用“民”的场合,往往是指由于分工的存在,人被区分为不同的群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官”与“民”。

因而,“民本”的提法本身就默认整个社会可以划分为“民”与“官”两个群体。

“民本”是从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官”怎样处理好“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有序。

另外,“民”不等于“人”,在使用“人”的场合,往往是相对于“物”以及普遍人性而言的。

因而,“民本”不同于“人本”,人本思想强调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本思想的最终诉求是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中应该以人的地位为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每个人的平等.(一)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根源与发展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体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因素产生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首先,中国传统的经济条件是民本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是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给自足,不存在明确的社会分工。

分工程度的弱化明显地降低了人对人的依赖程度,造成了社会上单独的个体对整个社会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

所以单个的民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民只有作为一个与君相对的整体,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从社会心理基础来看,中国自古的民众就缺乏个体意识,存在着对君主的依附心理。

在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民众在社会等级序列中处于最底层。

民众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君主的思想依附性,根本谈不上个体人的意识和行为,他们的思想观念是由君主来规定的,他们的一切必须听凭君主来为自己作主。

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如下:
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中华文
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早在千百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
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
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
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

民本思想中的“民”,是
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
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
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
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
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
位服务的。

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而中国古代
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

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刘先江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

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却可以追朔到周代,是对殷商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学的一种反动。

在殷商时代,人类刚走出蛮荒状态,对天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深怀敬畏与恐惧,人们笃信鬼神,听命于“天命”。

一切以“天命”为评判的标准,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天命”成为最高的主宰,完全支配着国家和社会的一切生活。

国事家事天下事,一切都通过“占卜”来做决定,听天由命。

尊崇天命必然导致宿命论,人在天命鬼神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人成为其附庸,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在对日常生活、人生命运以及政权更替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在殷纣王的残暴、无知和贪婪及其王朝的覆灭中,周人对天命鬼神观产生了怀疑,开始感觉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逐渐地认识到了天命鬼神的虚无,因此,敬天不如“敬德”。

(《尚书·周书》)从此,人们对天命鬼神的神秘性与恐惧感开始消退,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投向“人”本身。

第一个发现“人”,并真正把“人”从天命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是孔子的功劳。

孔子的儒学是以“仁”为中心,以“仁”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

而什么是“仁”呢?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这是仁的真谛。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民本思想,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发政施治之基础与标准的思想。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尚书》的“民惟邦本”,《诗经》的“宜民宜人”先秦时期孔子的“仁政”“爱民”,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到汉唐时期贾谊的“民为政本”,李世民的“国依于民”,柳宗元的“吏为民役”,一直到明清时期张居正的“知人安民”,康熙的“以足民为首务”,乾隆的“以养民为本”等等。

经过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不断充实、丰富,日趋完善成熟。

这些思想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尊重民意民怨民心,才能维护好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国家就会倾覆。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可以说,以民为本的思想肯定了人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维护了国家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从当代以人为本来说,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突出了人性与人权的“人”本身。

其基本含义有三①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②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③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

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含义问题:答案: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相关阅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

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之后《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

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

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就应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

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梁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之后,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

这是一种历史进步。

但在理论界和社会上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一些需要澄清的认识。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有人认为,提出以人为本,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出现不少问题,现在应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有人说,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提出以人为本有点为时过早;有人指出,以人为本具有人本主义的嫌疑;有人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的同义语,最好用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有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人,而不能再把人当作手段;有人主张,以人为本就是关注弱势群体。

这些看法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简单化的倾向,需要进一步弄清。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是为了更好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手段,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经济越发展,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实现以人为本。

在当今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因而,以人为本也是实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需要确立的一种理念。

马克思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

”提出以人为本,就意味着要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方式,通过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或者应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代替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同时,我们不能以经济条件落后为借口来弱化以人为本,认为提出以人为本有点为时过早。

因为以人为本又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态度、一种要求,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亲民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维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中国史书最早记载民(老百姓)是立国之本的思想。

从此,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政治信念。

现代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对“人”
的理解更为深刻在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民”是相对“君”和“官”而言的。

而“以人为本”的“人”是集体名词,是与物相
对应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存在的“人”是现实的人,
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
着社会历史的主体。

这样的人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的有类的有机统一。

在当代中国,“人”包括全体社会成员。

其中,人民是“人”的核心,是由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

可见“人”的
内涵和外延都达到和超过了“民”,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以民为本”远远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和境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积极的方面,它包含着合理的内核,
承认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要力量,人民利益是根本的。

但“民本”
思想也受到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纵观历史,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


管在个别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民
主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以民为本”的
思想始终没有走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畴。

今天,科学发展观中
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
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注入了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科
学概念。

党中央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执政兴国的基本理念,这表明,我们治国理政必须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关注民生,
必须对社会全体成员负责。

人类历史的全部事实证明,人的本质是构成社会关系,不断
地劳动和创造。

由个人组成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

人民
是人类文明和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推动历
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因此,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
民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创造性、积极性。

同时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表现了人又是发展的客体,是社会生产力
的对象和目的。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把它确定为科学发展观
的核心。

这表明,党主张在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时,为谁发展,靠
谁发展,如何发展,都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发展成果理所当
然由全体人民共享,并最终惠及社会全体成员。

而将这一“人”作
为发展主体,和目标的理念,都是“以民为本”所不能涵盖的。

建筑二班欧阳尚虎
2015.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