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量补语练习

合集下载

数量补语的用法和位置

数量补语的用法和位置

数量补语的用法和位置
补语就是用来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目的等成分。

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英语补语的作用对象是主语和宾语,具有鲜明的定语性描写或限制性功能,在句法上是不可或缺的。

补语是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

最常见的是宾语补足语。

名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宾补。

1.数量补语表示述语动作行为的数量。

数量补语可由表动量的数量短语来充当,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

例如:看了两眼说过三遍来过三次打了一下
2.数量补语还可以由表示时量的数量短语来充当,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

例如:等了三年来了一个月忧郁了半天坐了三分钟。

第五节补语——精选推荐

第五节补语——精选推荐

第五节补语补语是位于动词、形容词后,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

它可以补充说明动作、变化的结果、趋向、数量、情状、可能、处所、对象等。

一、结果补语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变化的结果,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例如:形:吃饱.了喝足.了睡好.了玩腻.了动:救活.了记住.了打碎.了学会.了对动词及其补语,可以从两个层次上进行理解:吃饱了→我吃饭救活了→救他了我饱了他活了听清楚了→我听了书买到了→买书了内容清楚了书得到了结果补语的结构特点:1、结果补语紧跟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和补语之间不能插进别的成分。

时态助词也只能放在补语后。

例如:照完了相(*照相完了)打通电话了(*打电话通了)打碎了(*打了碎)救活了(*救了活)2、有结果补语的句子常常用来表示动作的完成与实现,补语后常常用“了”,有时根据意义也可以接“过”,但是不能接“着”。

3、有结果补语的句子在时间上表现的是现在以前动作是否完成实现某结果,因此它的否定形式要用“没”。

只有在假定某种情况时,才能用“不”。

例如:吃饱了→没吃饱学会了→没学会*不吃饱 *不学会下午还要干好长时间呢,不吃饱可不行啊。

今天我非要学会它不可,不学会这一招,我就不走了。

4、结果补语的选择,要注意它跟动词意义上的搭配。

例如:有“得到”、“附上”的意义:买/得/拾/捡+着(zháo)看/听/得/找+到合/贴/缝/穿+上有“离开”、“分离”的意义:卖/丢/扔/输+掉拆/脱/放/丢+下有“固定不变”的意义:记/停/抓/拉+住*得掉 *穿下 *拆着 *脱上二、趋向补语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趋向,由趋向动词充当。

例如:走过来跑进(教室)爬上去送回(家)爱上(她)想起来(一)趋向动词趋向动词是表示动作趋向(方向性)的一种动词。

分为单纯和合成两类。

单纯的由一个趋向动词表示,合成的由两个趋向动词合成。

见下表:趋向动词可以直接作谓语。

例如:(1)我家来了一位客人。

(2)他们都进去了,你快进去吧。

◆趋向动词更常见的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趋向补语。

[“了”和“动”作可能补语时的异同]时量补语

[“了”和“动”作可能补语时的异同]时量补语

[“了”和“动”作可能补语时的异同]时量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补语的教学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而常用作可能补语的“了liǎo”和“动”也是可能补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使留学生更加清楚简单地了解二者的含义及区别,使他们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两个可能补语?本文将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使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清楚地呈现在留学生的面前。

一、“了”和“动”的基本含义“了”用作可能补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太多”,“动”的基本含义是“太重”,试比较:我拿不了这些行李。

→是指行李太多。

我拿不动这些行李。

→是指行李太重。

二、“了”和“动”的引申含义1.“了”的引申含义①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跟身体条件相联系。

我太累了,我走不了路了。

②经过学习、成长之后所具有的能力。

我才学习了一年汉语,我还翻译不了这篇文章。

③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与身体无关。

我现在还有事,暂时还走不了,你先走吧。

2.“动”的引申含义①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与身体条件相联系,可以换成“了”。

我太累了,我走不动路了。

←→我太累了,我走不了路了。

我拿不动这些行李。

←→我拿不了这些行李。

②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与身体无关。

我们都说不动他去参加比赛。

三、二者的异同在同样都表示“能力”或“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时,“了”和“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

1.“了”“完”的意思,所以在表示“能力”时,它所表示的是“完成的可能性”,强调的是“是否能完成”,不管这个动作是否会让被施事者发生位置改变。

2.“动”“移动”的意思,所以在表示“能力”时,它所表示的是被施事者发生位置改变的情况。

故:在表示“能力,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与身体条件相联系”时,“动”都可以换成“了”。

即在这种情况下,“了”是包含“动”的。

所以当“了”仅仅表示的是“能力”是否能完成时,就只能使用“了”,而不能使用“动”。

例如:我太累了,我走不了路了。

→我太累了,我走不动路了。

补语

补语

*其他表达形式: - 动+宾+动+补
我学习英语学习了一个下午。
- (宾)+主+宾+动+补
英语我学习了一个下午。 我英语学习了一个下午。
数量补语(3)
- 我去过三次北京。 - 我看了一会儿书。
• “了”和“过”的位置:在动词后
他出国三年了。 面。 * 他出了国三年了。 他们俩认识才一个月。 他大学毕业还不到一年。 我到北京半年多了。 *特殊时量补语:表示动作或事件从完 成到 * 我到半年多北京了。
说话时的时间段。 他去世一年多了。 我排了半个小时队。
*我排队了半个小时。 - 动词带宾语,中间不能加“了” “过”。
- 动词带宾语,宾语只能在补语前。 - 补语前面可以有限制性成分。
*离合动词带数量补语:跟动词带宾语相同。
数量补语(1)
• 是在数量上(含时量,动量)补充 说明谓语中心语的补语 • 基本形式是: 动词+数量补语
例:
– 我们已经商量过几次了。 – 他毕业一年多了。
数量补语(2)
• 宾语位置:
– 动+补+宾(宾语是事物的名词) • 我们讨论过几次这个问题。 • 我们学习了一个晚上(的)语法。 – 动+补+宾 或 动+宾+补(宾语是处所名词 / 称人名词) • 我去过一次图书馆。 • 我去过图书馆一次。 – 动+宾+补(宾语是代词) • 他批评过我一次。
• 动词词组
– 小孩们高兴得跳起来了。
• 形容词词组
– 话说得明白极了。
• 有些词语只能用来做补语:
– 他这辈子走遍了大江南北。 – 我想尽了办法还是不能让她回心转意。

时量补语

时量补语

一、动词不带宾语 : 主语+动词+(了)+时量补语
二、动词带宾语 例:
1.你学习汉语多久了? 我学习汉语学了一年。 2.你睡觉睡了几个小时? 我睡觉睡了7个小时。
结论 1.重复动词时,时量补语放在重复动词后 主语+动词+宾语+动词+了+时量补语
2.宾语是人称代词时,宾语放在时量补语的前面。
例:老师批评了你两分钟。 我找了你一会儿。 咱们等了他半个小时。
一、动词不带宾语 主语+动词+(了)+时量补语
二、动词带宾语 1.主语+动词+宾语+动词+了+时量补语 2.主语+动词+(了)宾语+时量补语 3.主语+动词+了+时量补语+(的)+宾语 4.如果动词后面有“了”,句末还要语气助词“了”时, 表示动作仍在进行
复习
时间段:
一小时 两年 五分钟 一上午 一整天 一会儿
时量补语是用来表达动作或状态持续时间的。 时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一段时间内 的持续,但主要是对动作行为或状态进行正 常描述。
1.动词不带宾语
2.动词带宾语
大家 我 你 他
休息 讲 说 等
了 了 了 了
十分钟。 一个小时。 三分钟。 一会儿。
结论2.主语+动词+(了)+宾语+时量补语。
3.动词的宾语是名词时,时量补语放 在动词和宾语之间 例:我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 他踢了一个下午(的)足球。 她睡了一上午(的)觉。 结论3.主语+动词+了+时量补语+(的)+宾语

时量短语优品

时量短语优品
时量补语
一、知识演练
基本格式:动词+时间段
用法1. 小明睡了八个小时。 小明睡觉了八个小时。( × )
时量补语要放在动词的后面。 练习: 1.学 他 三小时 了
他学了三小时。
2.吃 半小时 他 了 他吃了半小时。
用法2.小明睡了八个小时的觉。 格式:动词+时间段+的+宾语 练习:
1.打 他 一个小时 了 球 的 他打了一个小时的球。
2.晚会 开 三个小时 了 的 昨天 昨天开了三个小时的晚会。
用法3. 小明睡觉睡了八个小时。 格式: 动词+宾语+动词+时间段
练习: 1.做 做 他 了 三个小时 作业
他做作业做了三个小时。 2.看书 看 了 他 两个小时 他看书看了两个小时。
注意:这里的宾语不是人称代词 。
用法4.我等半小时你们了。( ×) 我等你们半小时了。( √ )

(二) 错在哪儿? 1.他吃饭了半个小时。 他吃饭吃了半个小时。 他吃了半个小时的饭。
2.我认识一年你们了。 我认识你们一年了。
3.玛丽来三个月中国了。
玛丽来中国三个月了。
4.他们开会了一上午。 他们开会开了一上午。 他们开了一上午的会。
(三) 怎么说 1. 病 他 三天 了 了 他病了三天了。
D 三 要点梳理 动词+时间段
动词+时间段+的+宾语 动词+宾语+动词+时间段 动词+宾语(人称代词)+时间段 动词(动作很快完成)+宾语+时间段
四 课后作业
下面是山下明天要做的事情,请用一段 话叙述一下。(注意用上时量补语)
上午
写作业

时量补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时量补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时量补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时量补语是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结构,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时间长度。

通常与时态助词“了”、“着”、“过”等一起使用,以更准确地表达意思。

下面将分别介绍时量补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1. 与“了”结合的时量补语
这种结构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并且持续了特定的时间长度。

例如:
* 我已经看了两个小时的电影。

* 我们已经认识了三年。

2. 与“着”结合的时量补语
这种结构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并且持续了特定的时间长度。

例如:
* 他正在听着音乐,已经听了两个小时。

* 我们正看着电视,已经看了半个小时。

3. 与“过”结合的时量补语
这种结构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并且持续了特定的时间长度。

例如:
* 我曾经去过一次巴黎。

* 他已经读过这本书。

除了以上三种与时态助词结合的时量补语,还有一种结构也可以表示动作的持续时间,即“V+了+时量补语”。

例如:
* 我已经睡了八个小时。

* 他已经写了两个小时的信。

这种结构中,“V”表示动词,“了”表示完成,“时量补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长度。

需要注意的是,“V+了+时量补语”结构中的动词必须能够与后面的时量补语搭配使用,否则句子就不符合语法规则。

总之,时量补语在句子中的用法可以准确地表达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时间,使句子意思更加清晰明了。

在使用时量补语时,需要注意与时态助词的搭配使用,以及动词与补语的搭配使用。

补语

补语

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

一、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导致的结果。

例:他被打<肿>了脸。

作业做<完>了。

二、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

例:痛快<极>了。

说得<很流利>。

三、情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情态。

例:阵雨来得<猛>,去得<快>。

四、趋向补语:表示事物随动作而移动的方向,都用趋向动词充当。

例:跳<上>车。

走进<来>。

五、数量补语:表示述语动作行为的数量。

分为动量和时量补语。

例:看了<几遍>。

住了<几天>。

六、可能补语:表示能怎么样或不能怎么样。

例:大意<不得>。

我<听得懂>汉语。

七、时地补语:又叫介词补语,多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

例:这事就出<在1949年>。

▲介词的语法特征是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总是构成介词短语做状语,少数还可以构成介词短语做补语。

如:[ 从早上] 工作< 到晚上>。

一、结果补语:你打错了动词到:看到、找到形容词好:学好、做好懂:听懂、看懂干净:打扫干净、洗干净见:看见、听见清楚:听清楚、说清楚完:做完、吃完错:写错、打错上:关上、写上对:说对、猜对二、可能补语:看得见吃不了吃不下吃不得吃不来吃不上四、方向(趋向)补语:我们快进去吧趋向动词是动词的附类,表示从近到远、从远到近、从低到高、从高到低、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等趋向或其他虚化的意义,分单纯的和复合的两种。

1、单纯:来、去、上、下、进、出、回、起宾语位置:1)他买回一本书。

2)他送来了本书。

= 他送一本书来了。

3)他回中国去了。

五、数量补语:我部电影看过一次1、动量补语:次、回、遍、趟、声、顿、场、下儿…2、时量补语:年、月、天、小时、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选择
1、我昨天()
A.看了电影两个多小时 B.看了两个多小时电影
C.看电影了两个多小时
D.看了两个多小时电影了
2、我好久没看见玛丽了,麦克说()
A.她回了国三个月
B.她回了三个月过
C.他回国三个月了
D.她回国了三个月
3、你(),也该休息休息了。

A.已经看书了好几个小时了
B. 已经看了好几个小时书了
C.已经好几个小时看了书了
D.好几个小时已经看了书了
4、他(),汉语说得不错。

A.中国已经来三年多了
B.已经三年多了来中国
C.来中国三年已经多了
D.已经来者三年多了
5、他(),很累。

A.坐车坐了四十分钟才到家
B.才到家坐车坐了四十分钟
C.坐了车四十分钟才到家
D.坐车了四十分钟才到家
6、这个房间()那个房间差不多大。

A.没有
B.没像
C.不比
D.不跟
7、他的汉语水平()你,只有初级水平。

A.不如
B.不比
C.没有 .
D. 不一样改错
1、他和我生气了,我三次找了他,他都不见我。

2、他学汉语三年了,应该说得很好。

3、来中国以前,他已经六个月学习了汉语。

4、他昨天八个小时睡觉了。

5、他都北京来了好几天了,什么地方都没去。

6、他没有我早来中国多长时间,大概一个月,可他的水平比我高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