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合集下载

位置效应名词解释

位置效应名词解释

位置效应名词解释位置效应是指人们对事物的位置或排列顺序的认知和记忆偏差。

也就是人们在感知、理解和记忆信息时,往往受到信息的位置和环境影响。

位置效应是由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记忆和知觉等过程所造成的。

人们对位置的感知和记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位置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顺序位置效应:人们对一系列信息的认知和记忆会受到信息排列的顺序影响。

一般而言,排列在前面的信息更容易被记忆和关注,排列在后面的信息往往被人们忽略或遗忘。

这是因为在认知过程中,注意力往往倾向于先关注到前面的信息,而后面的信息容易被忽略。

二、空间位置效应:人们对物体、人物或事件的感知和记忆也会受到其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布影响。

一般来说,处于中心位置的信息更容易被注意和记忆,而处于边缘位置的信息往往被忽视或遗忘。

这是因为在视觉感知中,我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于物体或人物在中心位置的信息,而对边缘位置的信息忽略不计。

三、环境位置效应:人们对环境中信息的认知和记忆也会受到信息所处环境的影响。

同样的信息,如果处于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记忆效果。

例如,当一个人在嘈杂的环境中学习或工作时,往往会导致注意力分散,难以专注,从而影响记忆和理解能力。

位置效应的存在说明了人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是客观完整的,而是受到注意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位置效应对于有效地传达信息和设计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和广告宣传等领域,合理的信息排列和环境设计可以增强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效果,提高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概率。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位置和环境等因素,来优化我们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系列位置效应解释

系列位置效应解释

系列位置效应解释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一系列相关的项目或选择中,某些项目或选择会受到位置或顺序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偏向于选择或评价其中之一。

这种效应主要是基于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和记忆机制。

根据研究发现,人们对一系列事物或选项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前几个或最后一个,而对于中间部分的注意力则相对较低。

在选择或评价一系列项目或选项时,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或优先考虑在序列的起始位置或结束位置出现的项目,这被称为序列位置效应。

具体而言,起始位置效应指的是人们更容易记住并给予更高评价的是序列中最先出现的项目,而结束位置效应则指的是人们更容易记住并给予更高评价的是序列中最后出现的项目。

而中间位置的项目则相对容易被忽视或评价较低。

这种效应可能是由注意分配和记忆加工的机制所导致的。

对于起始位置的项目,人们在刚开始时的注意力较为集中,记忆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对于结束位置的项目,人们在序列接近尾声时仍然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同样也构成了较为深刻的记忆。

相比之下,中间位置的项目则容易被前后的项目所冲淡,导致记忆和评价相对较弱。

除了注意和记忆的影响外,序列位置效应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

例如,如果序列中的项目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或变化,人们可能会更关注这些变化,从而减弱序列位置对选择或评价的影响。

此外,个体的个人偏好、目标设定以及其他心理因素也可能对序列位置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序列位置效应是指在一系列相关项目或选项中,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项目更容易受到注意和记忆的影响,从而在选择或评价中占据较为显著的地位,而中间位置的项目相对容易被忽视。

这一效应可以通过注意力、记忆和其他心理因素来解释。

了解序列位置效应对于理解人们的选择行为和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

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2007-12-20 17:46:53)转载▼分类:心理实验报告标签:学习公社摘要本实验目的是通过对汉字的记忆,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通过18名被试的测试结果绘制出相应的系列位置曲线,并且尝试用两种记忆理论说明系列位置效应。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两种记忆理论、自由回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1 前言近100多年来,记忆研究一直是心理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创了对记忆的实验研究,并发现了保持和遗忘的规律。

此后,人们对记忆的研究多受艾宾浩斯的影响,除了对记忆广度的研究外,均属长时记忆研究。

同一时期,威廉·詹姆士提出了记忆二重学说,认为记忆不只是单一的长时记忆,一定还包含短时记忆。

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陆续从实验室中以及从临床事例中获得证实。

1962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字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山、炸弹、手指、椅子、木偶,然后让他以任意顺序加以回忆。

实验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和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位置有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位置的单词比中间的单词更容易回忆出来。

心理学把这种现象成为系列位置效应,根据实验结果所画出的曲线叫做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1]系列位置曲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近因效应指系列最后几个项目回忆得最好;首因效应指系列中开头几个项目回忆的较好;渐进线指曲线的中间部分回忆最差。

这个实验给记忆的二重学说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2]本次实验的目的,采用自由回忆的方法,通过对18名被试进行汉字的记忆重复再现的经典实验,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并尝试用两种记忆理论说明系列位置效应.2 方法2.1 被试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自考学生18人,年龄在21-38岁之间,女性16名,男性2名;视力和矫正视力正常;无记忆障碍;被试以前没有实验经历,实验后无被试费用;每个被试单独接受实验。

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实验报告

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准考证号:姓名:实验题目: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摘要:本实验采用自由回忆法通过对数字的回忆验证了系列位置效应。

11名北大心理系自考生随机分配到以拉丁方排序的不同自变量变化水平上,每个被试以不同的顺序学习一遍11个数字,然后让他们做自由回忆,把再现的结果按系列位置登记、统计、处理后,基本得到系列位置曲线。

关键词:拉丁方、系列位置效应、自由回忆1.前言1.1 解释术语:系列位置效应:记忆的效果与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1.21962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然后让被试以任意顺序自由回忆。

实验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与字词在原呈现的位置有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均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

1.3实验意义:验证课堂教学实验2.方法2.1 被试:北大心理学系自考生共11名,被试的背景涉及行政、学生、销售、老师、旅游,年龄在21岁至35岁,9名女生,2名男生,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无记忆障碍。

2.2实验材料:11组双位数字,数字之间的联想值很低,11组数字分别是:19 26 94 31 82 47 52 75 79 63 682.3实验设计:自变量:主试向被试呈现的数字的位置因变量:被试做自由回忆时,对数字的正确再现率。

控制变量:呈现方式、呈现时间、呈现距离。

2.4试验程序:2.4.1指示语:您好,下面我将为您呈现一组数字,当我说完毕时,您将开始回忆,并将所回忆的数字记录在纸上,回忆无顺序要求,一直到您不能写出为止,然后把记录纸交给我。

2.4.2主试将11个数字随机排列,然后将数字按拉丁方的顺序向每个被试单独呈现数字,拉丁方顺序见下图。

2.4.3让被试坐下,并给被试指导语:您好,下面我将为您呈现一组数字,当我说完毕时,您将开始回忆,并将所回忆的数字记录在纸上,回忆无顺序要求,一直到您不能写出为止,然后把记录纸交给我。

系列位置效应的概念

系列位置效应的概念

系列位置效应的概念系列位置效应的概念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是指人们在记忆任务中,对序列中的不同位置的物品或信息的记忆能力的差异。

该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Hermann Ebbinghaus在19世纪末提出,并成为记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系列位置效应的相关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前缀效应(Primacy Effect)前缀效应是指在一个较长序列中,序列的前部分(即前缀)的物品或信息能够更容易被人们记忆和回忆。

这是因为在序列刚开始时,注意力集中且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对物品或信息的加工和存储更加充分和深入,形成了较为牢固的记忆痕迹。

因此,前缀效应表明了记忆过程中初次学习的重要性。

2. 后缀效应(Recency Effect)后缀效应是指在一个较长序列中,序列的后部分(即后缀)的物品或信息同样容易被人们记忆和回忆。

这是因为在序列结束时,最后一次学习或回忆的内容仍处于短期存储状态,尚未被其他信息所干扰和覆盖。

因此,后缀效应主要反映了短期存储的能力和容量。

3. 逆转效应(Recency-Primacy Effect)逆转效应是指在一个较长序列中,序列的中间部分的物品或信息记忆能力较弱。

这是因为在序列的中间,既不处于初次学习和加工的优势位置,又不处于最后一次学习和回忆的短期存储状态。

因此,逆转效应反映了记忆过程中中间位置的相对劣势。

4. 衰减效应(Decay Effect)衰减效应指的是在记忆任务中,序列中前后不同位置的物品或信息的记忆强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前缀效应和后缀效应都能反映衰减效应,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衰减效应的存在提示了需要进行及时巩固和复习,以增强记忆的长期持久性。

以上是关于系列位置效应的相关概念及其内容的简述。

系列位置效应的研究不仅对我们了解记忆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育、学习和认知领域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5. 解释系列位置效应的出现主要受到两种不同的记忆过程影响:即初次学习和回忆过程。

名词解释:系列位置效应

名词解释:系列位置效应

名词解释系列位置效应正文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是一种在心理学领域中广泛研究的现象,用于描述在一系列刺激中,人们对于刺激的位置和顺序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这一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和注意到出现在序列的开始和结束位置的刺激,而对于序列中间的刺激则相对较不敏感。

系列位置效应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在19世纪末首次提出的。

赫尔曼·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人们对于序列中的刺激位置具有特殊的注意和记忆倾向。

他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艾宾浩斯曲线”的概念,该曲线描述了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刺激位置的注意和记忆表现。

根据艾宾浩斯的研究,系列位置效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序列的开始位置效应(Primacy Effect)和序列的结束位置效应(Recency Effect)。

序列的开始位置效应指的是人们更容易记住和注意到序列的开始位置的刺激,这是因为在学习初期,人们的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尚未分散,可以充分集中在第一个刺激上。

序列的结束位置效应则指的是人们更容易记住和注意到序列的结束位置的刺激,这是因为在学习末期,人们的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再次集中,可以将最后一个刺激保持在短期记忆中。

与序列的开始和结束位置相比,序列中间的刺激相对较容易被遗忘或忽视。

这是因为在序列的中间位置,人们可能会出现注意力的分散和干扰,导致对于中间位置的刺激注意力不足,记忆表现较差。

系列位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广告设计中,广告商通常会将重点产品放置在广告序列的开始或结束位置,以便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记忆。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利用系列位置效应来设计课程,将重要的知识点放置在课程的开始和结束位置,以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总结而言,系列位置效应是心理学中关于刺激位置和顺序对人们记忆和注意力的影响的研究现象。

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更容易记住和注意到序列的开始和结束位置的刺激,而对于序列中间的刺激则相对较不敏感。

名词解释 系列位置效应

名词解释 系列位置效应

名词解释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一系列刺激或事件中,人们对于其中的位置或排列顺序所产生的感知和认知偏差。

该效应表明人们对于序列中的元素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排列顺序会对其感知和理解产生影响。

以下是对系列位置效应的详细解释:1. 基本原理:系列位置效应基于人类的感知和认知机制。

根据该效应,人们在处理序列中的元素时,对于排列在不同位置的元素会有不同的反应。

通常,序列中的前、中、后位置的元素会被更加关注和记忆,而中间位置的元素则可能被较易忽略或混淆。

2. 分类和表现形式:系列位置效应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主动呈现和被动回顾。

主动呈现是指在一系列刺激中由观察者自主选择其关注的刺激或事件,而被动回顾则是在给定的序列中观察者无选择地接收刺激。

根据研究,人们在主动呈现任务中更容易注意到序列中的前、中、后位置的刺激,而在被动回顾任务中则更容易记忆序列的开始和结束位置。

3. 影响因素:系列位置效应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些因素包括序列长度、刺激相似性、注意力分配和工作记忆的负载等。

较短的序列、较为独特的刺激和更高的注意力分配通常会增强系列位置效应。

4. 应用和意义:系列位置效应在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该效应来揭示人们对序列中不同位置的刺激的认知和感知处理方式。

此外,对系列位置效应进行进一步研究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注意力、记忆和感知系统的运作机制。

总结: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一系列刺激或事件中,人们对于位置或排列顺序的感知和认知偏差。

它揭示了人类对序列中不同位置的元素的关注和记忆差异,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该效应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认知和感知系统的运作方式。

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一)系列位置效应内涵1962年,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请被试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想到哪个词就说出哪个单词。

研究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

基于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

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

这可能是学习材料开始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开始部分的记忆,这种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结尾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结尾部分的记忆,这种前面内容对后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中间部分受到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两部分内容的干扰,也就是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对中间部分的记忆,因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

而且,学科之间也会相互抑制,材料性质越相似,抑制越严重,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抑制就会少些。

一般地税,该效应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最为明显。

(二)系列位置效应的应用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在最重要的时候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效率才会更高,才会更有收获。

因此,教育者可以根据系列位置效应安排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

第一,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

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但是要谨记,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第二,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第三,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学生在背诵单词或材料时,要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

第四,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摘要本次实验是为了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采用了自由回忆法和组内设计的实验设
计类型。

共17名被试,每个被试分别记忆17个位置上的不同汉字。

根据每个位置再现的正确率,
得到了被试对字单中的头几个字再现好,字单中部的项目再现不好,最后几个项目再现得也很好
的结论。

验证了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关键词自由回忆法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1前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

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两种过程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系列位置效应的结果,以系列位置为x轴,正确再现的百分数为y轴,则可形成一个U形的曲线,叫系列位置曲线。

1962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作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山、炸弹、手指、椅子、木偶”等,以每秒出现一个的速度呈现完毕,让被试以任意顺序自由回忆。

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

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

根据实验结果所画出的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被心理学家们叫做“系列位置曲线”,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系列位置效应”。

持两重记忆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实验中词表系列开始部分有较多的复述机会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回忆时是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的;而末尾部分因刚刚学习过还来不及复述,是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仍保持在人当前意识中,因此,更易于再现;记忆效果最差不在正中,而在中间稍偏右。

弗勾尔脱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间偏右的项目受前面来的抑制较多,所以联系已经很弱了,从而更易受后面来的抑制的影响所造成。

本次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但此次实验中还会加入对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的研究。

在统计实验数据时,求出被试记忆的平均成绩,即短时记忆的容量,我们认为这次记忆的平均成绩应该为7±2个单字。

我们做这项实验也希望运用实验的结论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帮助老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方法
2.1被试
本次实验共17名被试。

男女都有,年龄在20岁左右,大学文化程度。

无相关实验经历,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正常。

2.2实验材料
17张长7㎝宽5.7㎝的高频汉字的卡片,笔画在5-9之间,字与字之间低联想值。

17个汉字如下
府,拔,培,呈,则,别,括,沉,枯,奈,切,应,纪,持,价,务,观
2.3实验设计
采用自由回忆法和组内设计的实验设计类型。

自变量是单字的系列位置,因变量为再现的正确率。

控制变量有三个一是单字的呈现方式为视觉呈现,呈现时间为每个单字呈现1s,间隔1s;二是第一感觉想不出来了,马上报告,结束实验;三是实验选择在光线适宜,噪音小的环境下进行。

2.4实验程序
2.4.1实验步骤【1】
⑴将17个汉字随机排好。

按拉丁方实验顺序分别给每个被试呈现汉字,一个被试一个顺序。

每个汉字呈现1s间隔1s。

⑵给被试呈现17个汉字结束后,要求他们立即自由回忆刚刚呈现过的汉字,写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当被试回忆不出时实验结束,并核对回忆出的汉字的位置,每个被试回忆的时间要差不多长。

⑶实验顺序按标准拉丁方实施
例如
2.4.2指示语
⑴我将一组汉字随机排好,按实验顺序分别向每个被试呈现汉字,每个汉字呈现1s,间隔1s。

呈现一组汉字结束后,马上回忆刚刚呈现的汉字,写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⑵被试可以不按顺序回忆。

其他被试不在实验时,不要说话,以防干扰其他被试。

被试在第一时间想不起来,就立刻报告说:我回忆完了。

3结果
0%
20%
40%
60%80%
100%
1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汉字在系列中的位置
正确再现的百分

图Ⅰ 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4分析与讨论
4.1实验得到了记忆效果与单字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被试对字单中的头几个和后几个再现得好,字单中部的项目再现的不好的结论,验证了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表中第1,2个和最后1,2个单字的再认率均超过0.5,远高于中间单字的再认率。

前4个单字的平均再认率为0.72,最高为1,最低为0.41。

中间9个单字的平均再认率为0.27,最高为0.48,最低为0.12。

后4个单字的平均再认率为0.59,最高为0.71,最低为0.47。

可以看出两端的再认率明显好于中间的再认率。

根据这些数据说明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4.2根据此次实验结果验证了两种过程记忆理论。

系列中前几个项目记得好,是因为前几个复述次数多,使这些项目由短时记忆进入了长时记忆系统。

系列中后几个项目之所以也再现得好,是因为这几个项目仍然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当然容易提取。

系列中间的项目再现差是因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当记过多单字时,就不断会有单字从短时记忆中被挤出来,造成了遗忘。

4.3系列位置效应很好的说明了记忆的过程类似于计算机,外界的刺激信息通过各种感官输入到存
储器,保存在那里,后来又从那里把信息提取出来。

【2】
周围环境的信息首先以感觉的形式,即感觉登记进入这个加工系统。

例如,实验中每个单字被看见,即以感觉登记的形式进入了信息加工系统。

在感觉登记中的信息,或者保持大约0.5~3s 后就消失了,或者进入短时贮存部分称为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只能保存7±2的信息。

例如此次实验的平均记忆量为7.65个单字。

并且短时记忆呆在那里的时间也不长,约1分钟的样子。

例如,此次实验设计如果改为延缓30s 再认时,由于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在30s 内已消失,所以曲线末端变平,字单的最后几个项目再现较差。

这同时也说明在这次试验中字单的最后几个项目再现好,是由于短时记忆造成的。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或
者被遗忘,或者进入长时贮存部分,称为长时记忆。

例如,实验中字单的头几个单字再现得好,就是由于这些单字被多次重复,进入了长时记忆系统,可以轻易被提取。

4.4实验结果也验证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记忆的影响。

出现首因效应是因为不存在前摄抑制的作用,在记忆开始前没有学习其他的内容,没有对字单中头几个单字的记忆造成干扰。

出现近因效应是因为不存在倒摄抑制的作用,在记忆结束后也没有再学习其他内容,没有对字单中最后几个单字的记忆造成干扰。

字单中间单字记忆效果差是因为既有前摄抑制作用,又存在倒摄抑制,前面记过的单字和后面记的单字都对中间单字的记忆造成了干扰,使再认率下降。

4.5此次实验结束后,针对这次实验进行小组讨论时,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记忆成绩好的被试往往都采用了组词,造句,联想等各种手段来记忆。

这些方法无疑是帮助记忆的好方法,可是在这里就成为了影响实验结果的额外变量了。

因为这些手段并不是所有被试都采用,这就造成了被试者之间的差异,同时这也就削弱了单字的位置对记忆的影响而加强了单字本身的意义对记忆的影响,容易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被试希望取得较好的成绩,二是单字呈现时间偏长或间隔时间偏长,使被试有充足的时间来通过各种方法记忆单字。

针对这些原因,我有两条建议,一是让被试不要过分看重记忆成绩,并且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记忆成绩保密,以免造成其他被试的压力。

二是严控控制单字呈现的时间,每个单字呈现0.5s,间隔0.5s,让被试没有时间去加工这些单字。

5结论
5.1记忆中存在系列位置效应,一般最先记忆的内容和最后记忆的内容比较容易记住。

中间记忆的内容记忆效果差。

5.2系列位置效应现象强有力的支持了两种过程记忆理论。

5.3系列位置效应现象验证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记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实验三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出自实验操作指南
2朱滢焦书兰《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及其研究途径》出自《实验心理学》2004年11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