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参照加工的源记忆优势

合集下载

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探讨

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探讨

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探讨摘要:使用r/k判断范式对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进行了探讨。

实验采用3(参照条件:自我、母亲、鲁迅)??(再认测验类型:知道、记得)完全重复测量设计。

实验过程包括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对人格形容词分别进行三种参照条件的适合度判断,测验阶段则需要被试把呈现过的形容词判断为r(记得)或者k(知道)。

结果发现:在r反应上,被试对自我参照条件和母亲参照条件的再认正确率均显著高于鲁迅参照条件,即存在着自我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而在k反应上,不存在两种参照效应。

关键词:自我参照效应母亲参照效应 r反应 k反应1 前言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是指当记忆信息与自我相关时,记忆效果要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

这一现象被rogers 等人于1977年首次发现,rogers等人选取了40个人格形容词作为实验材料,在设定了典型的结构编码、韵律编码、语义编码等任务后,增加了自我参照编码任务。

结果发现,被试在自我参照编码任务下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其余三种编码任务,这一现象即自我参照效应(rogers, kuiper, & kirker, 1977)。

symons和johnson (1997)用元分析的方法证明了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原因:自我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认知加工,因此,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会有更好的记忆效果。

conway 和dewhurst(1995)将研究范式进行了改进,引入了r/ k判断任务。

要求被试首先判断所呈现的人格形容词是否在学习阶段见过,然后对于见过的形容词,进行r反应(记得)和k反应(知道)的判断。

结果发现被试在r反应上,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而在k反应上,并没有出现自我参照效应。

这可能因为r反应伴随着回忆的体验,具有更高的自我指向性,而k反应则不具有自我指向性(刘新明&朱滢,2002)。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刘新明 朱 滢 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 100871)摘 要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指的是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

自我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的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以及双过程说。

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为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对自我进行脑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情节记忆的HERA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目前,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同文化差异研究相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自我,自我参照效应(SRE),R/K判断,HERA模型。

分类号 B842.3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结构,具有独特的动机和情感上的含义。

在心理学史上,自弗洛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解释临床和社会心理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我不单对情绪的产生和动机的发动起重要的作用,它还是个人信息的组织者和加工过程的一部分,对认知有直接影响。

1977年Rogers等人发现,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条件好。

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1]。

此后,涌现了大量的验证性研究以及对其心理机制的研究,使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一度成为热点。

最近几年,自我参照效应与脑功能成像技术相结合,在自我的脑定位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有重要的影响。

 1 SRE的主要研究范式 1.1 经典SRE研究范式 自我参照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与传统的记忆加工层次研究范式类似。

一般分为学习和记忆两个阶段,或者在两个阶段之间加入干扰任务。

Rogers等人[1]最初的研究范式是选用40个人格形容词为实验材料,被试分成结构组,韵律组,同义词组和自我参照组(简称自我组),分别给每组被试呈现相应的问题,引导被试进行相应的加工(各组具体任务操作见表1)。

最后,被试进行自由回忆。

结果表明,自我组的记忆成绩优于包括语义加工在内的其他3种编码条件,即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验为特征的R反应(“记得”)上。

其研究范式主要有经典范式、自传体提取范式和R/K范式。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程说。

影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因素主要有: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

西方一些研究表明,自我参照的记忆成绩优于参照母亲的记忆,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得到参照父亲和母亲的记忆与自我参照有同样好的成绩,显著优于参照名人的记忆,并且父母之间元差异。

这支持了独立型/依赖型自我概念模型中的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包括父母的观点。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安德鲁·杰克逊,曾经于1837年出任美国总统。

在他妻子死后,杰克逊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地担忧,家中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性中风,杰克逊因此认定他必会死于同样的症状,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年轻的小姐下棋。

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非常地虚弱,脸色发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边。

“最后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问。

“因为,”杰克逊答道,“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次,但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这时,和杰克逊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可是,先生,你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不要以为这种错误的恐慌只会出现一位垂垂老去的人身上,实际上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一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

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影响

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影响

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影响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影响引言:记忆是人类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存储和回忆过去的经历和知识。

自我参照加工是一种广泛研究的记忆加工方式,其理论基础是将信息与个体的自我概念联系起来。

本文将探讨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影响。

通过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进一步了解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作用与机制。

正文:1. 自我参照加工的基本概念自我参照加工是指将信息与个体的自我概念联系起来,并将其与自身的价值和感受相关联的加工方式。

在自我参照加工中,被加工的信息与自我相关的特征相连,使其在记忆中更显著、更易于存储和检索。

自我参照加工被广泛应用于认知、情绪和学习等领域的研究中。

2. 关联记忆的特点与研究方法关联记忆是指记忆中两个或多个信息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记住一系列相关联的信息,如人名与面孔、事件与时间等。

关联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序列学习、对联记忆和场景重塑等。

这些方法可以揭示出关联记忆在认知加工和神经机制方面的规律。

3. 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促进效应早期研究表明,自我参照加工与其他加工方式相比,可以增强记忆的持久性和记忆的准确性。

在关联记忆中,自我参照加工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提取和存储信息之间的联系。

例如,一项实验让参与者通过自我参照加工的方式记忆一系列关联的单词,结果发现他们更容易记住这些信息。

这表明自我参照加工可以提高关联记忆的效果。

4. 自我参照加工对关联记忆的影响机制研究者认为,自我参照加工的促进作用可能与信息加工的深度和情感体验有关。

自我参照加工强调对自身和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深度加工有助于建立关联记忆的连接。

此外,自我参照加工还能激发个体与信息之间的情感体验,使其在记忆中更加显著和有意义。

5. 自我参照加工与个体差异的关系研究发现,个体对自我参照加工的差异与其个人特性和认知风格有关。

例如,具有更高自我意识的人在自我参照加工任务中表现更好,而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对自我参照加工的负面偏向。

自我参照效应:你想成为记忆高手吗?心理词条

自我参照效应:你想成为记忆高手吗?心理词条

自我参照效应:你想成为记忆高手吗?心理词条发布时间:2021-07-13亲爱的读者,你好。

小学时代的我们,每每新的学期,拿到新的语文书的第一件事,是不是迫不及待的翻找--“熟读并背诵全文”,这个熟悉又恐惧的题目呢?从小到大,时常回忆起儿时的自己被“背诵”这件事所支配的恐惧,内心都会无比渴望拥有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

每每看完《最强大脑》这种选秀节目,留下的只有一遍遍地称赞与自责,暗暗地告诉自己,我为什么就没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呢?你想拥有这项技能吗?如果你也想具备过目不忘的超能力,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篇文章,我将带你一同揭开记忆的神秘面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记忆高手。

01阐述定义在我们记忆的过程中,你曾发现一件奇怪的现象,事件主体逻辑与自己越紧密、关联度越高的,我们记忆的越深刻、越牢固。

再或者,我们刚刚入手了某一品牌的商品,你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和自己相同品牌、相同款式的物品,这难道真的是机遇巧合吗?其实,心理学家对于这一现象,赋予它一个名字叫: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一词,最早是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其经典著作《社会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个全新的概念,心理学教材对它的定义为:即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条件的现象。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相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加工和及时高效的回忆。

后来,随着心理学家不断实验、推演和证实,保留至今的三种学说解释为:精细加工学说:在记忆过程中,大脑对事物进行了精细加工,与自我相关的事物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之间建立了更多的联系,因此回忆时的提示线索更多,回忆效果更好。

组织加工学说: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自我参照提高记忆的机制在于组织作用(organization)。

自我知识常常被激活,与之相关的信息也更容易被相应地激活,有关自我的信息回忆起来也就更容易。

双过程学说:即自我参照任务能提高记忆的机制既包括精细加工因素,也有组织作用的参与。

不同记忆提取条件下的自我参照效应

不同记忆提取条件下的自我参照效应

不同记忆提取条件下的自我参照效应Ξ崔光成1 唐菁华ΞΞ2(1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1)(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摘 要 通过操纵记忆提取的条件,本实验比较了自我参照、他人参照和无参照(褒义/贬义)任务下的记忆效果。

结果发现:(1)自我参照编码在再认测验中出现了显著的提取优势(F (2,41)=6.097,p <0.01);(2)自我参照编码在颜色一致/不一致判断中未出现显著的提取优势(F (2,41)=1.039,p =0.363);(3)再认测验中,颜色不一致旧词的再认辨别力高于一致条件(F(1,41)=3.139,p =0.084)。

关键词:自我参照 他人参照 无参照1 引言 自我参照是一种以自我为依托的编码和表征方式[1],而与自我参照有关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并且已有研究表明,自我参照条件下,记忆材料会得到更精细的独特加工(distinctive process 2ing )[2,3],这种独特加工在回忆和再认的提取条件下表现为正确率的大幅度提高。

例如,Symons 和Jonhson (1997)[4]在实验中证明,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正确再认显著高于他人参照和无参照条件;张力等人(2005)[5]的研究也发现,自我参照条件下再认正确率高于他人和语义编码条件,而这种优势更在R/K 判断中细化为R (记忆)的优势。

研究者认为,自我参照的编码和表征独特性不仅表现在语义上,还表现在时间、空间等细节(specificity )方面的加工[6]。

围绕自我参照的记忆优势,研究者[7]提出了三种观点:(1)自我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结构;(2)自我作为建立在其他知识结构之上的,具有一定程度记忆优势的特例;(3)自我参照效应完全可用其他加工过程来解释。

在以往的实验中,研究者通过比较自我参照和他人参照、语义编码等条件下的回忆指标和神经激活情况[5,8]、改变材料性质[9]和被试群体特征[10]等推测自我参照记忆的独特性;与此相对,研究者Udo (1993)[11]则认为,自我参照的记忆优势取决于许多自我编码之外的因素,比如与之相对应的语义加工方式(褒贬判断、情境适合度判断等)、测验时的提取方式(自由回忆、再认等)等[12]。

一种特殊的自我参照效应:群体参照效应

一种特殊的自我参照效应:群体参照效应

一种特殊的自我参照效应:群体参照效应张海钟;张鹏英【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和总结群体参照效应的研究现状,对群体参照效应的概念、研究范式、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个体自我参照效应和群体自我参照效应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群体参照效应研究的不足及其展望.【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1(033)002【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自我;自我参照效应(SRE);群体参照效应(GRE);机制【作者】张海钟;张鹏英【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6自弗洛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并成为社会心理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我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认知和行为,[1]并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划分出不同的成分。

根据自我分类理论,自我概念由两个基本的自我表征所组成:个体自我和集体自我[2,3],个体自我主要包含那些将个体本人与他人区分开来的独特特质(勤劳的、快乐的,或其他表示状态或行为的特质),而集体自我则主要是基于对某些群体的认同,在自我结构中包含着个人所隶属和认同的群体成分(成员资格,群体关系,社会角色,如队员,市民等),它们共同组成了自我概念。

根据集体自我的定义我们得知,集体自我是通过把自我纳入到一个大的社会群体中,比较自我所归属的群体与外群而得以实现。

[2,4,5]Rogers等人[6,7]在Craik和Tulving[8]关于记忆加工深度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自我参照的加工任务,结果发现,被试对自我参照任务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其他参照任务(无论是语义参照还是他人参照),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自我参照效应,并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9-12]。

Johnson等人在自我参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群体参照的加工任务,首次验证了这样一个假设:人们可能对自己所在群体的信息记忆优于对其他群体的信息。

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进展

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进展

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进展
刘永华
【期刊名称】《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0)005
【摘要】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会促进记忆效果.根据国内外关于自我参照研究成果,从研究范式、发展性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热点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期都存在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但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特点.自我参照效应具有易感性,个体差异、情绪以及记忆材料等都会对记忆自我参照产生显著的影响.目前,结合ERP、FMRI等技术探究记忆自我参照脑机制、与文化差异相结合以及现实生活的应用研究已经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
【总页数】2页(P126-127)
【作者】刘永华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6;广西高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9
【相关文献】
1.记忆中的自我中心主义——罗杰斯等人的自我参照效应实验 [J], 边玉芳
2.大学生自传记忆中的自我参照效应 [J], 路浩;
3.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多视角研究进展 [J], 褚勇杰;刘电芝
4."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赵越
5.事件性前瞻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J], 江黛苔;段亚杰;严帅;付思文;刘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3), 253-259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7 in Hans. /journal/ap https:///10.12677/ap.2017.73033文章引用: 尹晓彤, 杨红升(2017). 自我参照加工的源记忆优势. 心理学进展, 7(3), 253-259.Source Memory Advantage from Self-ReferencingXiaotong Yin, Hongsheng Yang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Mar. 1st , 2017; accepted: Mar. 17th , 2017; published: Mar. 20th , 2017AbstractSource memory is the memory for various kinds of contextual features.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have found that self-referencing could not only enhance memory for items, but also could facilitatememory for source information. This effect is not limited to young adults, but also can be found in children and older adults. In western countries, close others could not show the same source me- mory advantage as the self. Whether eastern would behave similar to western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Researches using ERP and fMRI on neural mechanisms of the source memory advantage from self-referencing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All these studies 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under the self-reference effect. KeywordsSelf-Reference Effect, Source Memory自我参照加工的源记忆优势尹晓彤,杨红升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收稿日期:2017年3月1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17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20日摘 要源记忆是指对项目信息以外的各种情景特征的记忆。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自我参照加工不仅可以促进对项目信息的记忆,还可以提高对源信息的记忆。

这种自我参照加工的源记忆优势不仅表现在年轻人身上,在老年人和儿童身上也有所体现。

西方文化下,自我参照加工的源记忆优势并不会表现在亲密他人身上;尹晓彤,杨红升东方文化下亲密他人是否也存在像自我一样的源记忆优势还有待研究。

利用ERP和fMRI技术对自我参照加工源记忆优势脑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自我参照效应的机制的理解。

关键词自我参照效应,源记忆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自我与记忆同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记忆塑造了并持续影响着自我;另一方面,自我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对相关信息的记忆(Klein, 2001)。

后一种关系的典型例证之一即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它是指相对于包括语义加工在内的其他加工条件,将材料与自我建立联系能够获得最好的记忆成绩。

该效应由Rogers等人(1977)年首先发现,并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和探索(Symons & Johnson, 1997)。

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很可能是发展良好并经常被使用的自我概念促进了对相关信息的精细加工和组织加工,从而提高了记忆成绩(Klein & Loftus, 198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自我参照加工的神经基础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皮质中线结构(cortical midline structures, CMS) (Northoff et al., 2006)尤其是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 (杨帅,黄希庭,&傅于玲,2012)与自我参照加工的关系最为紧密。

然而以往对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考察的大多是项目记忆(item memory),即对记忆材料本身的记忆,几乎没有研究探讨过自我参照加工对项目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记忆的影响。

Conway和Dewhurst (1995)将R/K判断的方法应用到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中,R (remember)代表“记得”,是指再次呈现刺激项目时能够回忆起与该项目有关的具体细节,如当时呈现该项目时产生的想法或感受,产生的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或者该项目的一些外在特征等。

K (know)代表“知道”,是指被试认为该项目出现过,但却回忆不出与该项目有关的具体细节。

结果发现R指标更能敏感地探测到自我参照效应。

虽然R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被试对项目信息以外其他信息的记忆情况,但是R指标的获得是由被试自己根据其对项目信息的记忆情况报告的,是一种主观回忆(subjective recollection) (Duarte, Henson, & Graham, 2008; Leshikar, Dulas, & Duarte, 2015)。

近十年来,研究者开始采用客观回忆(objective recollection)来研究自我参照效应,方法之一便是考察被试的源记忆(source memory)。

源记忆是指对获得项目记忆时的各种情境特征,如时空特征、社会情境特征、媒介形态特征等的记忆(Johnson, Hashtroudi, & Lindsay, 1993)。

在源记忆的研究中,被试在测验阶段不仅要对刺激材料进行新旧判断,还要对刺激材料的来源进行判断,如判断该项目出现在加工阶段的前一组还是后一组,当时处于屏幕的上方还是下方(Duarte et al., 2008),项目出现在哪种加工任务中(Duarte, Ranganath, Trujillo, & Knight, 2006; Morcom, Li, & Rugg, 2007),项目的呈现是视觉的还是听觉的(Gottlieb, Uncapher, & Rugg, 2010)等。

研究发现自我参照加工不仅可以提高被试的项目记忆成绩还可以提高其源记忆成绩,说明自我参照效应不仅表现在记忆的数量上还表现在记忆的品质上。

尽管相对于项目记忆,源记忆受年龄的影响更大(Hamami, Serbun, & Gutchess, 2011),但是在老年人身上也存在着自我参照加工的源记忆优势,彰显着自我对记忆强大的影响力。

另外,对该记忆优势神经机制的尹晓彤,杨红升研究也有了初步进展,源记忆水平上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方兴未艾。

总之,对自我参照加工源记忆优势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自我参照效应的机制以及自我与记忆的关系,基于此本文对这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总结。

2. 自我参照加工的源记忆优势自我参照效应不仅体现在项目记忆水平上,还体现在源记忆水平上。

Leshikar等人(2015)采用人格形容词范式,以加工条件作为源信息,发现自我参照加工的源记忆成绩优于语义加工的源记忆成绩,这与Serbun, Shih和Gutchess (2011)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另外,Serbun等人还发现记忆类型(项目记忆、源记忆)与加工条件(自我参照加工、语义加工)存在交互作用,即源记忆水平上的自我参照效应显著强于项目记忆水平上的自我参照效应。

与此结果类似,Dulas, Newsome和Duarte (2011)虽然由于天花板效应没有发现项目记忆水平上的自我参照效应,但是却发现了源记忆水平上的自我参照效应。

这些结果意味着源记忆比项目记忆能更敏感地探测到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加工的源记忆优势在与一般他人相比时也有所体现。

无论以形容词还是以物品图片作为记忆材料都发现自我参照加工的源记忆成绩优于一般他人参照加工的源记忆成绩(Hamami et al., 2011; Ser-bun et al., 2011)。

利用所有权使物品与自我建立联系也可以产生自我参照效应(Cunningham, Turk, Mac-donald, & Macrae, 2008; van den Bos, Cunningham, Conway, & Turk, 2010)。

一些研究(Cunningham, Brady- Van den Bos, & Turk, 2011; Rosa & Gutchess, 2011)采用所有权范式也发现了自我参照加工的源记忆优势。

此外,源信息不仅限于记忆材料的加工条件,还可以是其他信息。

例如Leshikar和Duarte (2014)以背景图片为源信息,也发现了一致的结果。

源记忆水平上的自我参照效应强于项目记忆水平上的自我参照效应同样表现在与一般他人相比的情况下(Hamami et al., 2011)。

Leshikar和Duarte的研究虽然没有发现项目记忆水平上的自我参照效应但是却发现了源记忆水平上的自我参照效应。

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源记忆探测自我参照效应的高度敏感性。

3. 亲密他人参照加工的源记忆优势在不同的文化中,自我与亲密他人的关系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中包含亲密他人,是一种依赖性自我,而西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中不包含亲密他人,是一种独立自我。

基于项目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发现,在东方文化中,自我参照效应可以扩展到亲密他人身上,如父母(戚健俐,朱滢,2002;朱滢,张力,2001)、恋人(周丽,苏彦捷,2008)和朋友(管延华,迟毓凯,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