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参照效应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对教师的启示

效应 研 究 中是 一 个 比再 认 率 更 为 敏 感 的指 标 。带 R /K判断 的 再 认 范 式 的 引入 ,是 自我 参 照效 应研 究方 法 的一 大进 展 。
自我在 记忆 的形 成 、组织 和提 取 中扮 演 着关键 性 的角色 。R gr 等人 以人 格 特 质 形 容 词 为材 料 , o es 加 入 自我参 照 任 务 ,如呈 现 “ 述你 吗? 做 出是 或 者 否 的 这 ” 反 应 。结果 在 回忆测验 中 自我参 照条 件下 的记 忆成 绩 优 于其他 条 件 ,包 括 深 加 工 的语 义 编码 。R gr o es 等 将这 种记 忆材 料与 自我相 联 系时 的记忆 效果 优 于 其 他 编码条 件 的现象 ,称 为记忆 的 自我参 照效 应 。 Cn a ow y和 D w us ( 9 5 将 R K 判 断 的再 e h rt 1 9 ) / 认 范式 引入 到 了 自我参 照效 应 的研究 中。被试 首先 对项 目进行再 认 ,如果 认 为学 习过该 项 目,则 进一 步判 断是 “ 得 ” ( e e b r 记 rm m e ,R)还 是 “ 道 ” 知 ( n w,K) 自己 曾经 学 习过它 。 “ 得 ” 指 的是 不 ko 记 仅 能够 回忆 出某个 记忆 项 目,而 且 能够 回忆 出与该 项 目有关 的一 些具 体细 节 ;“ 道 ” 指 的则是 认 为 知 自己见 过该 项 目 ,感 到 面熟 但 回忆 不 出具 体 的细 节 。根据 C n a ow y的 观点 ,R反 映 的 是情 景 记 忆 能 力 ,代 表 着 自 我 觉 知 成 分 (uoot osi s at eccnc u— n i o ns),K反 映 的是 语 义 记忆 能力 ,代 表着 一 般 觉 es 知成 分 ( ot osi ses oR K在 自我 参 照 neccnco ns) / i u
自我参照效应在育儿中的启示读后感

自我参照效应在育儿中的启示读后感读了关于“自我参照效应”在育儿中的启示这一内容,我感触颇深,思绪也一下子被拉回到了我身边那些真实发生的育儿场景里。
先来说说什么是“自我参照效应”吧。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在接触新信息时,如果这些信息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那我们就会更容易记住和理解。
这在育儿中可太有说道了!就拿我姐家孩子学钢琴这件事儿来说。
一开始,小外甥女对钢琴那是一点兴趣都没有,每次练琴都跟受刑似的。
我姐急得不行,各种威逼利诱,可效果甚微。
后来,我姐换了个法子。
她不再单纯地要求孩子每天练多长时间,而是跟孩子一起“玩”钢琴。
她会给孩子讲自己小时候想学钢琴却没条件的遗憾故事,让孩子知道妈妈对钢琴有着特殊的情感。
然后,她还会在孩子练琴的时候,坐在旁边,不是监督,而是跟着孩子一起哼曲子,甚至还会笨拙地在另一架电子琴上试着弹几下。
慢慢地,小外甥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她不再觉得练琴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觉得自己在和妈妈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件能让妈妈开心的事情。
你瞧,这就是“自我参照效应”的神奇之处。
当孩子把学钢琴这件事与妈妈的情感、经历联系起来,就不再觉得那是孤立的、无趣的任务,而是有了特殊的意义。
还有一次,我带着小外甥女去公园玩。
路上看到一只小蝴蝶,她兴奋得不得了,非要去追。
我就跟她说:“宝贝,你看这小蝴蝶多漂亮,小姨小时候也特别喜欢追蝴蝶呢,每次都跑得满头大汗,但可开心啦!”结果这小家伙追蝴蝶追得更起劲了,一边跑一边还喊:“小姨,我也要像你一样开心!”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当我们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享给孩子,让他们在这些事情中找到与我们的联系,他们会更投入,更积极。
再想想我们平时教育孩子,总是一味地讲道理、下命令,却很少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经历融入其中。
其实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也更愿意在这种有温度的交流中去理解和接受。
回想起我小时候,我爸妈对我的教育方式,似乎也能找到“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子。
我爸是个特别爱读书的人,他从来不会逼着我看书,而是经常在晚饭后,自己坐在那静静地看。
儿童区分自我—他人时的自我参照效应

儿童区分自我—他人时的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个体被引导去将其自身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后,其自我意识加强的现象。
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自我参照效应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帮助儿童区分自我和他人间的差异,从而形成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首先,儿童需要学会如何运用自我参照效应来区分自我和他人。
在儿童的早期认知发展中,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或者仅仅将自己视为他人的延伸。
通过对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儿童可以渐渐意识到自己独立的身份和自身特点的独特性。
例如,当儿童在学校中的表现与同学相比时,他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更好或更差,从而开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与本质。
其次,自我参照效应还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儿童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有机会发挥这些特点。
例如,当儿童在团队活动中与其他成员进行比较时,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从而进一步肯定自己,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还可以帮助儿童在面对挑战和挫折时更加坚韧和自信。
最后,自我参照效应也可以帮助儿童意识到和尊重他人的不同之处。
当儿童发现自己与他人存在差别时,他们可能会开始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更加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之处。
这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能够在儿童日常交往中体现,增强儿童的同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自我参照效应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儿童学会利用自我参照效应来区分自我和他人时,他们将更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独有的特点和优点,并更加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之处,从而发展出更为成熟和积极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刘新明 朱 滢 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 100871)摘 要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指的是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
自我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的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以及双过程说。
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为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对自我进行脑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情节记忆的HERA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目前,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同文化差异研究相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自我,自我参照效应(SRE),R/K判断,HERA模型。
分类号 B842.3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结构,具有独特的动机和情感上的含义。
在心理学史上,自弗洛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解释临床和社会心理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我不单对情绪的产生和动机的发动起重要的作用,它还是个人信息的组织者和加工过程的一部分,对认知有直接影响。
1977年Rogers等人发现,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条件好。
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1]。
此后,涌现了大量的验证性研究以及对其心理机制的研究,使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一度成为热点。
最近几年,自我参照效应与脑功能成像技术相结合,在自我的脑定位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有重要的影响。
1 SRE的主要研究范式 1.1 经典SRE研究范式 自我参照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与传统的记忆加工层次研究范式类似。
一般分为学习和记忆两个阶段,或者在两个阶段之间加入干扰任务。
Rogers等人[1]最初的研究范式是选用40个人格形容词为实验材料,被试分成结构组,韵律组,同义词组和自我参照组(简称自我组),分别给每组被试呈现相应的问题,引导被试进行相应的加工(各组具体任务操作见表1)。
最后,被试进行自由回忆。
结果表明,自我组的记忆成绩优于包括语义加工在内的其他3种编码条件,即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验为特征的R反应(“记得”)上。
其研究范式主要有经典范式、自传体提取范式和R/K范式。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程说。
影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因素主要有: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
西方一些研究表明,自我参照的记忆成绩优于参照母亲的记忆,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得到参照父亲和母亲的记忆与自我参照有同样好的成绩,显著优于参照名人的记忆,并且父母之间元差异。
这支持了独立型/依赖型自我概念模型中的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包括父母的观点。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安德鲁·杰克逊,曾经于1837年出任美国总统。
在他妻子死后,杰克逊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地担忧,家中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性中风,杰克逊因此认定他必会死于同样的症状,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年轻的小姐下棋。
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非常地虚弱,脸色发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边。
“最后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问。
“因为,”杰克逊答道,“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次,但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这时,和杰克逊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可是,先生,你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不要以为这种错误的恐慌只会出现一位垂垂老去的人身上,实际上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一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
孤独症个体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进展

孤独症个体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进展孤独症个体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进展自我参照效应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更容易记住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过去几十年来,自我参照效应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然而,如何解释自我参照效应在孤独症个体中的表现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点是社会互动和沟通的困难,以及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的限制。
与典型发展的个体相比,孤独症个体在面对社会情境时表现出与自我相关的认知偏差。
在这种认知偏差中,孤独症个体更倾向于自我参照,而不是参照外部信息。
一些研究表明,孤独症个体在进行自我相关任务时,会注意和记忆与自己的身份和特点有关的信息。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在进行形容词判断任务时,更容易把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作为参考。
这意味着孤独症个体对于与自我相关的信息更加敏感,更容易将其加工和记忆。
这种认知特点可能与孤独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困难有关。
另一些研究则指出,孤独症个体在自我参照任务中的表现可能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一项研究发现,相较于典型发展的个体,孤独症个体在进行自我参照任务时更容易注意和记忆特定感官信息,如视觉或听觉信息,而非与自己的身份和特点相关的信息。
这意味着孤独症个体在自我参照任务中更容易受到感觉刺激的影响,而非个体差异。
这一发现可能说明了孤独症个体对社交情境中的感觉输入更为敏感的原因。
虽然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孤独症个体自我参照效应的线索,但仍然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更清楚地了解孤独症个体自我参照效应与其认知和社交功能之间的关系。
目前,尚不清楚自我参照效应在孤独症个体中是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倾向,还是与其他认知和社交特点相关联的结果。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孤独症个体在自我参照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感觉敏感性。
这一特点与孤独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特殊体验有关,但我们目前对其认知机制仍知之甚少。
最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自我参照效应改善孤独症个体的认知和社交功能。
自我参照效应实验报告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信息与个体自我相关时,个体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效果优于其他信息。
近年来,自我参照效应在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探讨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本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两种实验范式,考察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2. 比较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两种实验范式对记忆的影响;3. 分析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被试:选取某高校60名大学生,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自我参照材料(如被试的姓名、家乡、兴趣爱好等)和外部参照材料(如名人、动物、食物等)。
3. 实验程序:(1)自我参照组: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30人。
向自我参照组被试展示自我参照材料,如被试的姓名、家乡、兴趣爱好等,要求被试阅读并记忆这些信息。
(2)外部参照组:向外部参照组被试展示外部参照材料,如名人、动物、食物等,要求被试阅读并记忆这些信息。
(3)回忆测试:在实验结束后,对所有被试进行回忆测试,考察他们对所记忆信息的回忆效果。
4. 实验数据收集:记录被试在回忆测试中的正确率,并计算每个被试的自我参照效应指数。
四、实验结果1. 自我参照组被试的回忆正确率为80%,外部参照组被试的回忆正确率为60%。
自我参照组的回忆正确率显著高于外部参照组(p<0.05)。
2. 自我参照效应指数在自我参照组为0.67,在外部参照组为0.33。
自我参照组的自我参照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外部参照组(p<0.05)。
1. 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当信息与个体自我相关时,个体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效果优于其他信息。
2. 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实验范式的比较:自我参照组的回忆正确率和自我参照效应指数均显著高于外部参照组,表明自我参照范式在实验中具有更好的效果。
自我参照效应例子

自我参照效应例子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自我参照效应的例子。
你知道吗,自我参照效应可太有意思啦!
就说买衣服吧,我每次去逛街,看到一件衣服,第一反应不是这衣服本身好不好看,而是我穿上会咋样啊!这难道不就是自我参照效应吗?我会在脑子里想象自己穿着那件衣服的样子,是显得更精神了呢,还是反而有点奇怪呀。
还有选手机壳的时候也是!那些花里胡哨的手机壳摆在那,我会想哪个跟我的风格更搭呀。
比如说,有个超级可爱的粉色手机壳,我可能就会想,哎呀,我这“女汉子”风格不太适合这么萌的吧。
再举个例子,去旅游选景点的时候。
朋友说那个山风景特别好,可我会想,我去爬那山会不会累得半死啊,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呀。
这不就是在以自己为参照去考虑嘛!
哎呀,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简直太多啦!就像我们选电影看,会考虑自己是不是喜欢这种类型;我们选餐厅,会想想自己的口味。
你瞧,自我参照效应不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呀!它就像一个小跟班,随时影响着我们的决定和想法。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中心,用自己的标准和感受去衡量一切。
它虽然有时候可能会让我们有点“小纠结”,但也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更了解自己呀,才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所以啊,自我参照效应可真是个神奇又有趣的东西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参照效应 - 自我与记忆
洛克和休谟认为记忆为我们的个人特征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础。 詹姆斯(1890)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特征取决于我们的记忆 得成为我们自己的能力;James Mill (1982)更是概括出: 自我现象和记忆现象仅仅是同一事实的两个方面。 自我一直是较难操纵的问题,因为记忆与自我之间的微妙关 系,使其两者之间较难分离,这也成为自我研究精细之处和 难点所在。直到Rogers(1977)发现自我参照效应,使其成 为研究记忆、自我与文化的纽带,而且对自我参照效应的行 为实验和脑认知成像的认知科学的研究,都为探讨自我在大 脑中如何定位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2013-6-2
自我参照效应 - 对儿童记忆研究
记忆自我参照效应自发现至今,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 验指标等方面得到众多新的发展,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也被证 明为是成人记忆中的一种稳健的现象,而有关儿童记忆自我 参照效应的研究至今依旧相当匮乏,其中实验范式是最大的 瓶颈。 在现有实验范式的基础上,通过要求被试完成与其年龄发展 阶段相适合的实验任务,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4岁、5岁、8 岁、9岁、10岁和11岁儿童的记忆自我参照效应进行探究, 旨在从发展的角度丰富和深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领域的研究。
实验三:在修订后更适合于低幼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范式 的基础上增加老师参照,对4和5岁儿童进行探察。结果表明4和5 岁儿童都未能表现出记忆自我参照效应。对此结果的解释是,实 验范式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13-6-2
实验结论
综合实验一、二、三得出如下结论:
(1)、8岁儿童已表现出了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但8岁可能并不是 儿童表现出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最低年龄,如果实验范式适当, 这一年龄可能会被提前。 (2)、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8、9、10、11岁 儿童和成人表现出了自我参照编码在促进记忆上的相同优势。 (3)、记忆自我参照效应受他人参照对象的影响。妈妈参照和自 我参照具有促进记忆的相同优势,而老师参照和朋友参照则没 有,这反映了中国儿童的自我中包含妈妈这样的亲密他人,而 老师和朋友尽管可能与其自我存在一定的重叠,但尚不足以被 视为与其自我同等重要
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 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12级汽检2班 —Hale Waihona Puke 黄奇自我参照效应 - 简介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 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 验为特征的R反应(“记得”)上。其研究范式主要有经典范 式、自传体提取范式和R/K范式。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 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 程说。影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因素主要有:参照他人的 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 西方一些研究表明,自我参照的记忆成绩优于参照母亲的记 忆,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得到参照父亲和母亲的记 忆与自我参照有同样好的成绩,显著优于参照名人的记忆, 并且父母之间元差异。这支持了独立型/依赖型自我概念模 型中的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包括父母的观点。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 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2013-6-2
我们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也常常有这种效应发生作用。 一方面,我们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常常会将这些东西与自己联 系起来。如果学到的东西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 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效应也有其不利影响。比如医学院的学生常 常碰到这种情况,每当老师介绍一种病症的时候,学生总免不了 会先想到自己是否出现过类似的征兆,如果不巧有两三点看似符 合,就开始惊慌,怀疑自己是否已经病入膏肓,其实自己一点都 没事。 这个记忆现象除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以发挥作用之外, 也可用在广告中。有这样一个研究,让被试看一则照相机的图片 广告,然后分别问他们三个问题:这张图片有没有红色、这是什 么、你用过这种产品吗。过后,让被试者回忆照相机的牌子,结 果被问过第三个问题的人回忆得最好。很显然,第三个问题与我 们自身有直接的联系。
2013-6-2
自我参照效应 - 案例分析
英国的一家大公司日常工作费用开支很大,公司经理为了降低费 用开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雇了一位面孔冷酷、资历很深、有 会计工作经验的人。经理让这位会计师坐在前面有玻璃窗的办公 室里,这样,他就可以看到在他前面办公的所有的员工。公司经 理告诉所有的员工说:“他是被雇来检查所有的费用帐簿的。” 每天早晨公司职员都会把一叠费用帐簿摆在他的办公桌上。到了 晚上,他们又来把这些帐簿拿走交给会计部门。然而这位被请来 的会计师根本未曾翻阅过那些帐簿,但是所有的员工都不知道这 回事。 奇迹出现了,在会计师来公司“检查”帐簿的一个月时间内,公 司所有费用开支降低至原来的80%。但是实际上,这家公司请来 的会计师每天并没有检查帐簿,但奇迹为什么出现了呢? 这主要是公司的人员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公司请会计师这 一客观事实,引起公司人员的神经冲动,开始产生心理活动,感 知到“检查”,对“检查”做出整体反映,就是要进行自律,不 能胡乱开支。
2013-6-2
实验一: 在经典SRE研究范式基础上增加妈妈参照、老师参照 和朋友参照,考察了8岁、9岁和11岁儿童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发 生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所有年龄段儿童都未表现出记忆自我参 照效应。对此结果的可能的解释是自我参照效应受一系列实验 因素的影响。
实验二: 对实验一的实验程序进行改进。结果表明8、9、10、 11岁儿童和成人表现出了自我参照编码在促进记忆上的相同优 势,自我参照和妈妈参照无显著差异,而老师参照和朋友参照两 者与自我参照的差异显著。
20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