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化学技术与应用所谓干化学是与传统的湿化学即溶液化学相对比
干化学技术简介文档全文预览(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
1.干化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1.1早期干化学技术的起源
1.2干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1.3干化学技术的重大里程碑
2.干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
2.1湿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2湿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3干化学技术的主要原理与方法
3.干化学技术的应用领域
3.1医药行业
3.1.1干化学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3.1.2干化学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3.2食品行业
3.2.1干化学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3.2.2干化学技术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3.3化工行业
3.3.1干化学技术在化工反应中的应用
3.3.2干化学技术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4.干化学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4.1优势:高效、节能、环保
4.2挑战:干化学技术的困难和问题
4.2.1干化学技术的工艺难题
4.2.2干化学技术的设备难题
5.干化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5.1技术方向:微纳米干化学技术的应用
5.2研发方向:干化学技术的新材料研究
5.3应用方向:干化学技术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
总结:
本文对干化学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通过探讨干化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优势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可以看出,干化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干化学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实用】干化学分析PPT文档

干化学分析仪 Kubelka-Munk理论和Williams-Clapper公式
固相,大多无需定标,稳定周期长(数月),全血可直接上机检测
品中特定成分的浓度或活度。
。
4
一、干化学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 干化学技术普遍采用多层膜固相试剂技术,即干 式化学的多层膜试剂载体,它集中现代化学、光 学、酶工程学、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 已使其作为定量方法。
干式化学的多层膜试剂 载体
磁卡校正,无需排水系统,分析 每次测试原则上需要校正,需
前后无需清洗
要排水系统,测试前后需清洁
固相介质
反应杯
反射光度法
透射光度法
差示电位法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Kubelka-Munk理论和Williams-
理论基础
Clapper公式
Lambert-Beer定律
11
三、干化学分析技术的影响因素
➢ 1.仪器监测 ➢ 2.校准频度 ➢ 3.质控物 ➢ 4.干片试剂的储存与使用 ➢ 5.工作环境温度和湿度
超应微量用,L操a作mb简e单rt,-占用Be空e间r定小,律使时用过必程须中符灵活合机3动个性条强。件:
10
干化学和湿化学生化检测的主要区别
区别点 试剂
干化学
湿化学
固相,大多无需定标,稳定周期 液体,需要定标,稳定周期短, 长(数月),全血可直接上机检 全血不可直接上机检测
干化学、湿化学及电极法检验急诊生化常规项结果的对比和质控

干化学、湿化学及电极法检验急诊生化常规项结果的对比和质
控
吴南卫;吴蓉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03(014)003
【摘要】@@ 急诊生化分析仪能对急诊生化常规项目钾、钠、氯、脲素氮、肌酐(K、Na、cl、urea、Cr)提供快速测定,且结果准确、精度高,同时具有简便、维护简单,便于批量检测等特点,在医院使用非常广泛.但由于不同生产厂家,不同型号仪器采用的分析及配套的标准、试剂、质控物的不同,使相互间测定的结果及参考范围有所差异.致使同一实验室内同一项目用不同仪器分析,出现不同的结果,给临床医生诊断,分析病情时带来误导,给评估、解释结果带来困难.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吴南卫;吴蓉
【作者单位】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五指山,572200;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五指山,57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
【相关文献】
1.干化学、湿化学及电极法检测急诊生化项目结果的比较 [J], 林莉;庄俊华;林莲英;万士林
2.干化学和湿化学部分常规急诊项目检测结果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J], 阿尔孜古丽·木塔力甫;宋金萍
3.干化学法、电极法与湿化学法测定血糖抗干扰实验对比 [J], 沈凌炜;何晓晖;秦光明;
4.干化学法和湿化学法对常规急诊生化项目检测的比较 [J], 张晓炜;贺晓福
5.干化学与湿化学分析系统常规生化项目检测结果可比性分析 [J], 谷冬梅; 孙莹; 贾子超; 樊黎明; 任亚女; 张华; 袁玉华; 罗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化学分析技术.

干化学分析仪的分类
反射光度法系统 胶片涂层技术分析系统
袋式分析仪
干化学分析法的特点:
脱离了传统的分析方法,所有的测定参数均存储于仪器的信息磁场块中; 速度快,灵敏度和准确度与典型的分离式仪器相近;
超应微量用,L操a作mb简e单rt,-占用Be空e间r定小,律使时用过必程须中符灵活合机3动个性条强。件:
(一) 反射光度法
➢理论基础:遵从Kubelka-Munk理论 ➢光反射率与固相层的厚度、单位厚度的光吸收系数以及固
相反应层的散射系数有关系,当固相层厚度和固相反应层 的散射系数固定时,光吸收系数同待测物的浓度成正比。
基于反射光度法的多层膜干片结构 示意图
多层膜干片结构 (1)样本扩散层 (2)反射层 (3)辅助试剂层 (4)试剂层 (5)透明支持层
干化学和湿化学生化检测的主要区别
区别点 试剂
干化学
湿化学
固相,大多无需定标,稳定周期 液体,需要定标,稳定周期短, 长(数月),全血可直接上机检 全血不可直接上机检测
测
仪器
反应载体 检测方法 电解质测定
磁卡校正,无需排水系统,分析 每次测试原则上需要校正,需
前后无需清洗
要排水系统,测试前后需清洁
固相介质
反应杯
反射光度法
透射光度法
差示电位法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Kubelka-Munk理论和Williams-
理论基础
Clapper公式
Lambert-Beer定律
三第、三干化节学分干析技化术学的影分响析因技素 术
➢1.仪器监测 ➢2.校准频度 ➢3.质控物 ➢4.干片试剂的储存与使用 ➢5.工作环境温度和湿度
职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干化学法与湿化学法检测新生儿胆红素的比较

干化学法与湿化学法检测新生儿胆红素的比较
徐星洋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11(22)3
【摘要】目的了解干化学法与湿化学法对新生儿胆红素结果的检测差异,了解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线性关系.方法抽取41份新生儿血清样本,分别用干化学法以及传统的湿化学法检测新生儿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得到相应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干化学法测定的结果高于湿化学法测定的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修改仪器参数值,干化学法和湿化学法测定胆红素的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测定方法可能导致新生儿胆红素结果的偏差,建议科室定期对仪器校准,选用同一种测试方法,或者定期进行比对,消除方法学差异可能产生的误差.
【总页数】2页(P136-137)
【作者】徐星洋
【作者单位】靖江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靖江,214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
【相关文献】
1.湿化学法与干化学法检测新生儿黄疸血清胆红素的比对分析 [J], 李敬河;华仙丽
2.干化学法与湿化学法检测血清胆红素的比较 [J], 黄恩芳;张文;高玲;范瑾瑾
3.干化学法与湿化学法对新生儿胆红素检测的结果分析 [J], 李红星;周镇光;余进胜
4.干化学法与湿化学法检测结果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J], 顾桂兰;汪宝贯;王志勇
5.干化学法和湿化学法对24h尿蛋白定量检测的比较及样本保存条件研究 [J], 孙京花; 陈昊; 邸平; 徐菡; 何赏; 马骏龙; 王成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化学法_电极法与湿化学法测定血糖抗干扰实验对比

中图分类号:R446.11+2 文献标识码:A干化学法、电极法与湿化学法测定血糖抗干扰实验对比沈凌炜,何晓晖,秦光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浙江杭州310009)摘要:目的 实验探讨采用干化学法、电极法与湿化学法三种方法检测血糖(G lu)的抗干扰能力。
方法 在Vitros250、BECK2 M AN Synchron CX3、Olypums AU22700上分别用维生素C、胆红素、血脂作为干扰物对葡萄糖测定的干扰进行分析。
结果 维生素C≥7.8mg/dl、Hb≥250mg/dl、胆红素>2.00mg/dl时对干化学法有明显干扰;甘油>400mg/dl、胆红素>8.00mg/dl时对湿化学法有干扰;Hb≥1000mg/dl时对电极法略有干扰。
结论 电极法是一种快速、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的检测方法,适合急诊检验;湿化学法干扰因素少,适合常规大批量检验;干化学法灵活、简便,但抗干扰能力差,可作急诊检验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干化学;电极法;湿化学法;血糖 血糖(G lu)是急诊检验的常规项目。
随着多学科高新技术在干化学领域的融合与应用,干化学技术与配套仪器的长足发展,使其成为急诊生化检测的常用方法[1]。
但是传统的湿化学法、电极法仍然在广泛应用。
由于干化学法、电极法与湿化学法测定G lu的原理各不相同,为了正确地评价G lu测定的结果,笔者探讨了三种方法的抗干扰能力。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仪器 美国强生Vitros250全自动干化学分析仪、美国BECK MAN Synchron CX3急诊生化分析仪、日本Olypums AU2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1.2 试剂 (1)干化学法(G OD法) 美国强生公司生产G lu干片(批号0019-0615-5195)、定标液(批号0191);电极法:BECK MAN公司生产G lu试剂(批号M202080)、定标液(批号0302202);湿化学法(HK法):日本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生产G lu试剂(批号DG925)、定标液(批号104);(2)质控血清由BECK MAN公司生产(批号M807072);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70302);实验室自配质控混合血清(批号20020612)。
干化学技术介绍

操作简便、学习容易
结果稳定可靠 安装方便、环保友好
Vitros 250 仪器简介
VITROS 250
每小时250项测试 24小时待机 操作维护简便 无需试剂准备 无需上下水处理系统 6个月定标一次 测试项目全 急诊生化的理想选择
Vitros 250 --外观
支持层
扩散层 试剂层 指示剂层 支持层
• 提供反应支持基垫
• 允许光路自由通过
均匀分布标本
均匀分布标本
标本进入扩散层
均匀分布标本
标本迅速向四周扩散
均匀分布标本
标本均匀向下层渗透
均匀分布标本
标本与试剂反应
均匀分布标本
反应物在指示剂层被固定
反射光的测定
干扰物质
反光背景 成色层
滤光片
光源 生成纯净的反射光
80
60
40 2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BILIRUBIN ADDED ( mg/dL)
VITROS 干化学技术特点
多层涂膜干片技术
优异的抗干扰能力
稳定的定标曲线 所需一切,尽在其中
VITROS 干化学自动化系统大家族
VITROS 干化学自动化系统
离子选择电极(ISE)
V 盐桥
常规
S2
aI 已知浓度液体(参比液)
aI
S1
ar 待测液体(标本) ar ar 盐桥 离子载体膜
M+ Cl
S3
S4
离子载体膜
干片
M+ Cl AgCl Ag
AgCl Ag V
VITROS干化学检测电解质与常规方法比较
干化学基础

干化学基础所谓干式生化,就是将原来发生在液相反应物中的反应,转换到一个固相载体上,然后被检测。
其原理是将某项测定所需要的全部试剂成分固化在具有特定结构反应装置(试剂载体)上,当把样品加到载体上之后,液体成分将试剂溶解并发生反应,然后通过检测器检测反应信号。
一、干化学历史1930年PH试纸条的出现,是最早的干化学应用于临床,开创了试纸条法干式化学的先河,后有1956年美国出现的尿糖试纸条及1972年尿试纸条自动分析仪的出现,在1983年的REFLOTRON(BM)和1987年的SPOTCHEM(ARKRAY)系列的出现,把试纸条法干式生化临床应用范围扩大了,Boehringer Mannheim 公司推出了用全血的干式试纸条试剂。
即将血细胞排除于滤膜之外,而血浆与试剂发生反应后显色检测。
干片式干式化学分析仪是 80 年代问世的。
分别由1978年Eastman Kodak和1980年富士DRICHEM (FUJI)制造出了测定血清中血糖、尿素、蛋白质、胆固醇等的干式试剂片。
当加上定量的血清后,在干片的前面产生颜色反应,用反射光度计检测即可进行定量。
这类方法完全革除了液体试剂,故称之为干化学法。
二、仪器结构干片式生化仪由干片(dry sheet)试剂和检测仪器两部分组成。
(一)干片试剂所有检测项目的试剂都做成干片,成为干片试剂,干片试剂的结构从上到下一般分为分布层、试剂层和支持层。
入射光干片不仅包括试剂,也可由电极构成,如富士DRICHEM (FUJI )的钾、钠、氯三合一试剂片,所以这类分析仪也可进行电解质的测定。
这类干片均为一次性使用,故成本较贵。
(二)检测仪器检测仪器也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之分。
半自动分析仪在分析过程中试剂片的选择与放入和待测样品的加入均需要由人工逐个去完成,且测定速度较慢。
全自动分析仪则只要在样品盘或样品架上放好待测样品,在操作屏幕上设定好需测定的项目、或者放入需检测项目相对应的干片(干片上印有条码,仪器自动识别所检测的项目),由分析仪自动选取干片试剂、自动进行定量取样、孵育和检测,且测定速度较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化学技术与应用 所谓“干化学”是与传统的“湿化学”(即溶液化学)相对比较而言的。它是以被检测样品中的液体作为反应媒介,待测物直接与固化于载体上的干粉试剂反应的一种方式。它与传统湿化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参与化学反应的媒介不同。随着生物化学中酶的分离、提纯、存储等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光度计和电极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干化学技术在近20年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相对于“湿化学”,“干化学”具有如下优点:
干化学试剂载体的结构干化学试剂载体的结构分为二层结构,三层结构,和多层膜。 最简单的二层结构 用于生化分析的试剂载体最简单的是二层结构,在支持层塑料基片上有一试剂层纤维素片,在纤维素片中预固相了全部试剂。常见的是尿生化分析试剂条:
尿液中的待测成分与预固相在纤维素片上的试剂直接反应,通过反射光度计测定其颜色的改变,从而计算待测成份的浓度。这种机构只能对待测成分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测定,这样就限制了它在其它须准确定量的标本的应用。
稍加改进的三层结构 在试剂层上加一多孔胶膜过滤层,其作用是将样品中的杂质过滤掉,并起保护试剂层作用。常见的是微量法测定葡萄糖的试剂条。 三层试剂载体的测定光路是通过透明的塑料基片,而不经过最上面的过滤层,这样消除了样品中干扰成分的影响,保证了待测成分测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比较完善的多层膜 当代临床检验中的干化学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多层膜法,即干化学的多层膜试剂载体。它集现代化学、光学、酶工程学、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 多层膜分为三种类型: 比色/速率法干片、离子法干片和免疫速率法干片
1.1 介绍比色/速率法干片 比色/速率法干片主要用于常规生化项目的测定,干片模式图(图1)显示了一个临床化学比色/速率法干片模式简图。在这个试剂片中,多种反应试剂被固化在一张透明聚酯膜上,上面覆以多孔的扩散层,然后被夹在一个塑料结构中。如图所示,共有4个功能层:扩散层、试剂层、指示剂层和支持层。每个试剂片的层数视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而定,干片的大小大致与一枚邮票相同,显色剂层呈现的颜色深浅与待测物浓度成正比。
扩散层:扩散层的概念最早是由柯达研究实验室Edwin Przybylowic博士提出的,是由TiO2,BaSO4和醋酸纤维素构成的100-300微米的多空聚合物,聚合物的孔径在1.5-30微米之间。扩散层的孔径和厚度将取决于特定分析的需要。扩散层的中空体积占40%-90%,这种毛细网状结构能使样品溶液快速、均匀地分布到下层。当一滴样品约10微升加在试剂片上后,毛细作用将样品迅速吸入多空扩散层,但样品在一瞬间被下面的凝胶层所排斥,因为凝胶层在接受血清组份之前,必须先生成水合物。 扩散层不仅可阻留细胞,结晶和其他小颗粒,它也可以根据需要让大分子,如蛋白质等滞留。当待检样品通过扩散层后,可以消除溶液中影响检测反应干扰物质。扩散层中的TiO2和 BaSO4.一方面可用来掩盖待检样品中的有色物质,使反射光度计的测定结果不受影响,同时这些反光化合物也给干片底层的显色层提供反射背景。在一些特定试剂片中,扩散层中还含有选择性阻留某种成份或启动某种反应的物质,以提高分析的特异性。 试剂层:在化学试剂层中,根据实际测定的需要,可由数层至数十个功能试剂层组成。反应区的功能是将待测物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酶学等反应转化为可与显色剂结合的化合物。试剂层中按照反应的顺序涂布了不同的化学试剂,使反应按照预先的设定依次进行。针对不同检测项目的个性化设计为化学反应提供了最理想的物理和化学反应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干化学技术能够确保更准确的试验结果。尿酸干片是使用清除剂层的一个示例。清除剂层含有抗坏血酸氧化酶,用于将抗坏血酸(维生素 C)(一种内源性干扰物)转化,对试剂层中所发生反应不产生干扰。 指示剂层:反应底物进入指示剂层,在这里发生显色反应。此层包含染料或相似的指示剂,使反应产物到达指示剂层后生成了有色化合物,其颜色变化与分析物浓度成比例,被反射光检测。 支持层:此层是透明塑料制成,起到支持其它层的作用,且允许光线百分之百透射,以便对有色复合物进行测量。 颜色变化通过反射光检测,由于光线不通过已经被阻留在扩散层上的潜在干扰物,从而避免了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因为多层的设计,不同的项目加入了特殊的试剂层增强反应的特异性,干化学具有优异的抗干扰能力。结合非结合胆红素 (BuBc) 干片是使用屏蔽层的一个示例。屏蔽层可有效阻隔可能的干扰成分(例如,血红蛋白)以防其进入扩散层,从而防止它们影响测量结果。 1.2 直接选择性电极离子检测干片
离子(钠,钾,氯)检测是干化学检测项目中的传统优势项目,采用离子法干片。其设计采用直接电势法,样本无需稀释。离子干片是由纸桥将两个离子选择性电极相连,通过电压表来测量患者样本和已知参比液之间的电势差,从而计算出钠,钾,氯的离子浓度。 1.3 免疫速率法干片 免疫速率法干片主要用于进行药物浓度和蛋白质检测,分为竞争法和非竞争性干片两类。 I. 竞争法(例如地高辛) 读数时采用了多点速率法来检测分析物浓度。分析物与酶标抗原竞争有限数量的抗体结合位点。加入含底物的免疫洗液,一方面洗去未结合物质,另一方面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无色底物反应显色以670nm波长加入免疫洗液并孵育2.5min后读数;通过速率的变化采计算分析物浓度,发射光密度与分析物浓度成反比。 II. 非竞争法(CRP) 读数时采用定点速率法。待测物与固相抗体、酶标抗体形成夹心“三明治”。加入含底物的免疫洗液后洗去读数视窗区域未结合物质,抗原抗体结合物与底物反应显色,孵育2.5分钟时读数670nm发射光密度与待测物浓度成正比。 1 反射光度法的原理――干化学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反射光度法依据反射介质不同,有多种理论。光线进入介质后出现下列效应: -在照射表面产生反射(和折射) -内部吸收 -在内部或照射表面产生散射 这些效应的总和决定了光再离开介质的比率和方向。反射光密度与分析物浓度不呈线性关系的原因是检测到的光信号包含了反射光和散射光。光通过各层干片时,干片内部各个层和表面会产生散射和反射。 检测比色/速率和免疫速率法干片时采用的是反射分光光度法。强生干化学技术反射光理论是Williams,Clapper等提出的。在仪器内部光源发出一束光透过透明支持层,在试剂层光被有色化合物部分吸收后,在扩散层提供的反射面被反射,反射光经滤光装置后回到光度检测器被读数。光密度由此被转化为电压读数,并计算成分析物浓度。
干化学技术中入射光(IO)100%进入干片。有色物质吸收一定比例光后反射。反射法检测反射光(IR),反射比为R= Ir/Io 反射光密度(DR)公式为DR=log10 反射法中,分析物浓度与DR不成比例关系。 C不等于Ao(截距)+A1(斜率)*DR 虽然不呈线性关系,但是结果仍然可以预测。严密的研究建立了患者标本浓度与反射光密度间的数学关系。通过一个函数就可完成二者间转换。函数关系是使用前通过定标盘载入检测系统,通过函数实现每种测试项目的转换。
通用定标模式
这是用来把仪器检测光密度与分析物浓度建立关联的通用公式。A0、A1、A2是未知的,需经定标程序计算得出。g(DR)是将检测光密度与分析物浓度关系线性化的转化函数。K在每项测试中是已知常数。 将DR转换成g(DR),转换函数是出厂时由大量该仪器反复研究得出的,确保了g(DR)与浓度呈线性关系。许多分析项目用了二条曲线来完成分析物浓度的转换。 “DR”曲线及“函数转换”曲线,二者在通过原点的直线上相交几点可以看到二者呈镜像关系。将它们叠加后,结果将全部落在直线上。正是引入“函数转换”的目的。当然,此图8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画的比较规律,实际更为复杂。
函数转换曲线与定标曲线是相对应的,当DR为1.0时则转化为g(DR)校正读数为1.3,当DR为0.6时,校正读数应为0.4。 g(DR)与通用定标模式
每个定标品的g(DR)值都定义在通用定标模式中,方程式A(图9)
已知值和未知值 定标中的已知值有: C:三个是标品的已知浓度,是通过定标盘载入仪器的 DR:从干片测得 K:每种项目固定不变由定标载入 虽未知但可计算出,是定标参数: A0=截距 A1=斜率 A2=曲率
通过厂家的设置和用户端的定标操作,每个标本的结果就可以通过光信号值计算得到。 反射光的反射背景是扩散层,光线不通过已经被阻留在扩散层上的潜在干扰物,从而避免了对检测结果的干扰。这是扩散层承担排除干扰的基础。
由试剂片的结构和反射光检测技术可见涂层技术相对于溶液化学分析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在试剂片中化学反应可以在个别物理分层中进行,如图所示,前一反应的产物可以继续进入另一层进行其他化学反应,从而引导一个反应序列,因此在多层复合薄膜中的各层可以给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用以完成某种特定的反应。这一点溶液化学分析是无法完成的,例如乳糜血的样品,在进行溶液方式生化分析时,就需要先脱脂,然后进行分析,而利用多层复合膜技术,即可在一个薄膜上一次完成全部反应,明显提高了分析的特异性。同时由于没有溶液对待检样品的稀释作用,所以本方法也可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这种能够实施几个连续的物理和或化学反应而无需操作者介入的方法,就像计算机领域中广泛应用的芯片技术,可以使繁杂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各种器皿联合完成的工作固化在一个多层复合薄膜上,极大的简化了操作和提高重复性及稳定性。因此,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干化学技术即在世界各临床化学实验室广为应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干化学试剂已可进行近70余项化学分析,已囊括常规生化项目、内分泌激素、毒素药物和特种蛋白等各个领域,干化学分析已能够满足常规临床实验室的需要了。
由于干化学分析系统的简便、快速和不易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等特性,它不仅在医院临床实验室得到普遍认可及广泛应用,同时也逐步使临床生化分析由实验室走向临床医护人员,甚至患者。他们可以很方便地由自己来检测各种项目,从而会逐步转变医院及医生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