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中医诊疗方案2x2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显好转 ,肝回缩 ,T I、A T均下降 5 %以上。 BL L 0 无效 :症状无改善 ,T I、A T无好转或升高。 BL L
2 结果 .
2 1 两组疗 效 比较 .
见表 1 。
24 )岁 ,病程 6d~ 0年;血清病毒学 检测: .6 1 甲型肝炎 3 0例 ,乙型 肝炎 2 0例 ( 括 急性 、慢 包
作者简介 :都传林 (99一 ,男 ,贵州独 山县人 ,主 治 医师,主要从事 中医内科诊 治工作。 16 )
・11 ・Biblioteka 2 第2 4卷 第 2期
21 0 1年 0 6月

南 民
族 医 专 学

V0 4 No 2 L2 .
Ju do in a dcl ol ef ai a t s o m ̄ f a n nMeia C l g rN t nli Q e o o ie
性 急性 发 作 ) 。对 照 组 5 0例 ,男 3 1例 ,女 l 9 例 ;年龄 1. 6 0 5— 6岁 ,平 均 (55± .7 岁 , 2 . 24 ) 病程 7 d一95年 ;血 清 病 毒 学 检 测 :甲 型 肝 炎 . 2 9例 ,乙型肝炎 2 例 ( 括 急性 、慢 性 急性 发 1 包
例 ,女 2 0例 ;年 龄 l 1~6 5岁 ,平 均 (4 5± 2.
g ,赤芍 1 3 ,金钱草 1 — 0g O~ 0g 5 3 ,虎杖 1 , 5g
五 味子 1 ,郁 金 l , 白术 l ,甘 草 6g 2g 2g 0g , 湿重 者加 茯苓 、泽 泻 各 1 ;热 重 者 加 黄芩 l 5g 0 g ;腹 胀加枳 实 、厚 朴 、 陈皮 各 l ;恶 心 、纳 Og 差加 山 楂 l 、鸡 内金 1 ;肝 区疼 痛 加 柴 胡 5g Og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对有传染性的病人,要进行隔离消毒,防止传染。 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免损伤正气。
具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积极进行预防服药
与黄疸的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
8 预防与调摄
调 摄
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者须绝对卧床,恢 复期和慢性病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康复。 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 密切观察脉证变化,以防变证发生。
后天性
一、细胞免疫学改变
药物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等 二、膜发育不良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三、膜化学改变 肝衰、尿毒症、甲亢;药物、毒物、 毒素;感染:疟原虫等 四、膜损伤改变 微血管病性管内凝集性溶血等
五、理化因素:高烧、烧伤、烫伤等 六、其他:脾亢、白血病、肿瘤
4.西医相关疾病
1
2
3
5.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
肝功能:ALT 450U/L,AST 274U/L,ALP 520U/L,
TBIL 410.6μmol/L, DBIL 281.1μmol/L,Pt延长。
9 医案分析
诊断:亚急性重型肝炎(甲肝病毒与巨细胞病毒 重叠感染)、胆道感染、原发性腹膜炎。 予以保肝、降酶、退黄、抗感染治疗收效不满意, 特请会诊。症见高烧不退,皮肤、巩膜黄染,口干欲 饮,气急腹胀,大便干结,尿色深黄,胁下胀痛,神 倦思睡,苔黄薄腻,舌质红绛,中部偏干少津,脉来 濡数。此乃疫黄。
症状 方药
7.2 辨证论治—阴黄
症状 方药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加减 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 附子、白术、干姜、茵陈、 寒,口淡不渴 茯苓、泽泻、猪苓等 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8 预防与调摄

中医医案——急性黄疸性肝炎

中医医案——急性黄疸性肝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解毒利胆汤治疗重症肝炎病案:张某,女,43岁,2006年7月10日。

主诉:身黄,发热,乏力1周,加重3日。

病史:患者一周前,因身体疲劳后醉酒,出现身体倦怠、精神疲惫,目睛发黄,腹胀,右肋胀痛。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黄疸性肝炎,三日后病情加重,面目及周身皮肤呈橘皮色,高热39℃。

初诊:发热、身黄、目黄、小便黄,右肋疼痛、乏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实验室检查:肝功:总胆红素64.5μmol/L,结合胆红素35μmol/L,非结合胆红素30μmol/L,ALT:288U/L,AST:324U/L。

西医诊断:急性黄疸性肝炎中医诊断:黄疸辨证审机:毒热深陷,胆汁外溢。

治法:凉血解毒,清热利胆。

方药:解毒利胆汤加减茵陈30克栀子15克大黄15克双花25克连翘15克旱莲草30克滑石15克丹参25克牡丹皮15克桃仁15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甘草15克水牛角25克。

三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06年7月13日。

前方连服三剂,大便溏泻2-4次/日,腹胀减轻,精神好转,小便频,颜色逐渐变浅,体温38℃,脉弦数,舌红苔黄腻,是毒热未得外宣,湿毒仍然郁闭,欲退其热,必先解其毒,仍以凉血解毒退热为主。

生地25克水牛角30克茵陈25克栀子15克双花25克连翘30克大黄10克赤芍25克板蓝根30克丹参25克枸杞子30克甘草15克。

七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诊:2006年7月20日。

连服七剂,身热已退,体温正常,面目、皮肤黄褪去,恶心、呕吐症状缓解,食欲及体力情况恢复,症见乏力、自汗、脉沉不数,舌质淡。

实验室检查:肝功:总胆红素27μmol/L,结合胆红素13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4μmol/L,ALT:70U/L,AST:52U/L,予以健脾养胃,疏肝补气之中药汤剂治之。

方药:柴胡15克郁金25克党参25克茯苓30克白术25克枸杞子30克白芍25克木香15克川芎10克厚朴25克海蛸25克瓦楞子30克丹参25克甘草15克按语重型肝炎,中医属于阴黄,多由外邪诱发,系湿热郁结,蕴热酿毒,内扰于肝,不得外泄,胆液炽盛,上扰心包,蒙蔽清窍,故高热、烦躁,是邪热内陷营血之重症,在治法上需速给大剂清热解毒,扫荡肝胆之毒热,使之向外宣解,以分散其内攻之势,方能转危为安。

肝病科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肝病科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以白睛、皮肤粘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组症状。

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与黄色的明暗等分为阳黄与阴黄。

凡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归纳为黄疸病类。

2.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指南。

符合下列三个标准中的两项,则诊断可以建立:(1)存在胆汁淤积的生化学证据,ALP、GGT水平升高。

(2)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阳性。

(3)肝脏组织病理提示非化脓性胆管炎以及小或者中等大小的胆管损毁。

(二)证候诊断1.肝胆湿热证: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小便黄赤,大便色浅,纳呆呕恶,厌食油腻,乏力。

湿重者,兼见头身困重,腹胀脘闷,口淡不渴,大便粘滞,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热重者,兼见发热,口渴,尿少,大便臭秽或干结,苔黄腻,脉弦数。

2.瘀热互结证:黄疸较深,经月不退,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右胁刺痛,口咽干燥,大便色浅或灰白,小便深黄,女子或见月事不调,舌质暗红,苔少,脉实有力或弦涩。

3.痰瘀阻络证:身目俱黄,色不甚鲜明,口中粘腻,脘闷不饥,腹胀纳少,大便溏泄,有时灰白色,肢体困重,倦怠嗜卧,面色黯黑,胁下肿块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唇舌紫暗边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或细涩。

4.寒湿内停证:黄疸较深,色泽晦暗,经月不解,皮肤瘙痒,或右胁不适,或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食少脘痞,小便黄而清冷,大便色浅或灰白,舌体胖,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沉缓。

5.肝肾阴虚证:黄色晦黯,口燥咽干,腹部胀满,肝区隐痛,两目干涩,头晕腰酸,五心烦热,齿鼻衄血,皮肤瘙痒,入夜尤甚,舌红体瘦或有裂纹,少苔,脉濡细或弦细。

6.气阴两虚证:面目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胃脘隐痛或灼痛,口干咽燥,排便无力或大便秘结,舌淡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脉濡细。

肝炎诊疗指南 (2)

肝炎诊疗指南 (2)
肝炎症状
肝炎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 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肝炎的分类
病毒性肝炎
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 肝炎等。
药物性肝炎
由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表现为药物性肝炎或药物性 肝病。
酒精性肝炎
根据肝炎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抗病毒、抗炎、抗纤维化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针对病毒性肝炎,采用抗病毒 药物进行治疗,如乙肝抗病毒
药物、丙肝抗病毒药物等。
抗炎药物
针对肝炎引起的炎症反应,采 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如糖皮 质激素、抗生素等。
抗纤维化药物
针对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采 用抗纤维化药物进行治疗,如 秋水仙碱、干扰素等。
案例二:慢性肝炎的长期管理
慢性肝炎的特点
慢性肝炎患者病情持续时间较长,病情反复发作,治疗难度较大 。
慢性肝炎的长期管理
慢性肝炎患者需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检测、肝脏超声 等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慢性肝炎的生活管理
慢性肝炎患者需注意饮食、运动、休息等方面,避免过度劳累和 不良生活习惯对肝脏的影响。
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肝细胞免 受氧化损伤。
食物禁忌
高脂肪食物
高糖食物
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不利 于肝脏的健康。
过多的糖分摄入会导致血糖升高,不利于 肝脏的健康。
高盐食物
刺激性食物
过多的盐分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不利于 肝脏的健康。
如辛辣、油腻、烟酒等,会刺激肝脏,不 利于肝脏的健康。
06
案例三:重症肝炎的紧急治疗
重型肝炎的症状

中医内科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现已知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不同类型。

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于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染而致病;乙型肝炎病毒可由血液传播,或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乃经血传播;丁型肝炎只在乙肝病毒存在情况下才造成感染。

临床表现有黄疸型与非黄疸型两种类型,分别属于中医学的“黄疸”和“胁痛”范畴。

多因脾胃素弱,外受时邪湿热,加之饮食不慎或嗜好饮酒,多食油腻,以致湿郁热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发病。

如迁延不愈,湿热逗留,肝脾两伤,气滞血瘀,则可酿成慢性。

少数重症肝炎(暴发型肝炎)符合中医学“急黄”范围,其病势急骤,热毒炽盛,每易迅速内陷营血,预后多差,需中西医综合治疗,及时抢救。

【诊断】1 .本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2 .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潜伏期:甲型肝炎2〜4周,平均1个月左右;乙型肝炎4周〜6个月,丙型肝炎2〜26周,戊型肝炎2~9周,丁型肝炎2〜11周),或有进食污染之食物或饮水史,或有近期输血史。

3 .急性肝炎之主要症状和体征乏力,纳呆,恶心,腹胀,肝脏肿大,质软或充实,多伴压痛或触痛,少数并有脾肿大。

黄疸型肝炎除上述症状外,常先有恶寒发热,持续3〜5天,自行消退,然后尿色加深,巩膜与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呈白陶土色,持续2~6周后,黄疸消退,进入恢复期。

多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

4 .上述之主要症状与体征持续不愈,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者为慢性迁延性肝炎。

病程在1年以上,或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的症状,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并伴脾肿大或肝掌、蜘蛛痣、面色黝黑、毛细血管等扩张、肝功能明显异常者,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多见于乙型病毒性肝炎。

5 .反复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多种血清酶学检测,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等,及血清胆红素测定等;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包括甲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及其相应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