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病毒性肝炎比较

合集下载

2017年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要考点之 病毒性肝炎

2017年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要考点之 病毒性肝炎

2017年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要考点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传染病学》中的重要知识,也是考生需要认真复习的一部分。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病例可有黄疸。

甲、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一、病原学:1. HAV: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RNA,能感染人的血清型仅一个,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但对福尔马林、氯等消毒剂及紫外线敏感。

2. 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1)大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 颗粒,含环状双股DNA、HBsAg、DNA聚合酶、核心蛋白2)小球形颗粒3)丝状或核状颗粒。

后二者仅由HBsAg构成。

血清中一般以2)最多,1)最少。

HBV基因组中有四个开放读框(ORF)分别位于长链。

其中S区编码前S1蛋白(PreS1),前S2蛋白(PreS2)及HBsAg;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前C基因编码HBeAg,C基因编码HBcAg;P区最长,编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RNA酶H等多种功能蛋白以参与HBV的复制;X 区编码X蛋白,即HBxAg,可能反式激活多种调控基因,参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

注意: HBV基因组易突变,S基因突变可引起HBsAg亚型改变及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可引起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乙型肝炎,C区突变可致抗HBc阴性的乙型肝炎,P区突变可导致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的降低。

结果:影响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疫苗接种失败,肝炎慢性化,重型肝炎,HCC的发生等。

HBV抵抗力很强,对0.2%新洁尔灭及0.5%过氧乙酸敏感。

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一览

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一览

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一览10月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宣布,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在与血源性肝炎的斗争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病毒血症,肝炎病毒进入肝脏并复制和释放病毒,导致机体免疫活化,杀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诱导细胞死亡或凋亡,从而引起肝脏炎症、坏死,进一步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

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

目前已被公认的,可以分为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缩写分别HAV(hepatitis A virus)、HBV(Hepatitis B Virus)、HCV(Hepatitis C Virus)、HDV(Hepatitis D Virus)、HEV(Hepatitis E Virus),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

听起来像五个恶棍兄弟,其实它们只是臭味相投,凑到一起,并没有亲缘关系。

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五类肝炎病毒的具体介绍,希望看完后会对大家有一点点帮助哦!1.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直径约为27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有HAV的特异性抗原(HAVAg),衣壳由60个壳微粒组成,呈20面体立体对称。

HAV基因组是一条长约7.5kb的线型正链RNA,具有感染性,基因组结构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即5’非翻译区、翻译区、3’非翻译区和多聚A尾巴,其中翻译区又分为P1、P2和P3区,分别编码不同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

5’非翻译区内存在丰富的茎环结构(Stem-loop),存在内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mal Ribosomal Entry Site,IRES);P1区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按次序分别为VP4、VP2、VP3和VP1,其中VP3羧基端为病毒最保守区,VP1/2A区为次保守区,VP1/2A区现已被国际上公认为研究基因型的靶基因区。

病毒性肝炎 教案

病毒性肝炎 教案

山西医科大学教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临床医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岳玉瑛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讲授内容注解病毒性肝炎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第13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大使、香港救治老年人、儿童护眼光明大使。

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提问:什么是病毒性肝炎?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

甲型、戊型肝炎可引起急性感染,多在6月内恢复。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重症肝炎。

乙型、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

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刘德华、政治明星马英九、孙中山先的照片及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的新闻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①肝病正在狂卷现代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肝炎并不可怕。

③不歧视肝炎患者,关爱肝炎患者。

简单介绍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仅有急性患者或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粪-口传播,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往往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引起暴发,而戊型病毒性肝炎常由水源污染引起暴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体液传播,而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垂直传播)亦在传播中起有重要意义;患肝癌的名人----提醒大家注意肝炎的早期筛查、治疗。

结合图片讲解,加深记忆其中丙型病毒性肝炎以输血、血制品的应用和共用注射器的传播多见。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在乙型肝炎病毒的传院内感染也是构成各种病毒性肝炎传播的重要组分。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各种肝炎病毒普遍易感,除甲型病毒性肝炎可以终生免疫外,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均可重复感染或再次感染。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是由几种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五种类型。

临床表现:
各种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型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传播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引用受病毒污染过的水源、食用受病毒污染过的食物等;乙型、丙型、丁型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如使用含病毒的血液制品、与肝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发生性关系、与肝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共用刮胡刀等。

预防措施:
(一)切断传播途径
1、甲型和戊型肝炎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做好食品卫生、食品消毒等工作,防止“病从口入”。

2、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及模过钱币的手一定要洗净后再进餐;提倡个人生活用具,食餐具只能个人使用;不用公共场所的剃须、刮脸刀;美容器材用具一定要一人一份。

不纹身,不穿耳,不随便到消毒不完善的门诊部拔牙,做小手术等。

(二)注射疫苗
1、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苗;
2、乙型肝炎新生儿在首次接种(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后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接种1次疫苗,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

3、目前对丙、丁、戊型肝炎尚缺乏有效的疫苗。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声明: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对在座各位同 学产生误导非柯邵鹏本人意愿。
31
(1)肝脏炎症指标
病理---直接证据
(肉眼、肝穿刺活检)
抽血---间接证据
1.最主要是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
解释: ALT分布:肝>肾>心>肌肉,在肝细胞胞浆内且浓度极高
2.其他:门冬氨酸转氨酶(AST)γ-GT和AKP
病毒性肝炎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柯邵鹏 泉州市第一医院感染科
1
第一部分 概述
2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目前在我 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流最广,危害极 大。国内有近7.18%的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者逾1.2亿,其中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3
肝炎,顾名思义,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 肝脏炎症病变。
病理:介绍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重 型肝炎
病理生理:介绍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出血
13
第四部分 临床表现
14
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
各种肝炎临床表现:乏力、消化道症状、部分 病人有黄疸
临床分型:急性肝炎(黄疸型及无黄疸型)、 慢性肝炎(轻、中、重度)、重型肝炎(肝功 能衰竭)、淤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21
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因:主要见于HBV、HCV和HDV感染。目前尚 无HAV和HEV所致慢性肝炎的证据
特点:反复发作性,而非持续性。发病间歇期 病人可无明显症状
慢性的机会: HBV---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
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仅约10% 转为慢性
HCV---30%~50%转为慢性,有报道可达70%

病毒性肝炎分型及肝衰竭诊断书写格式

病毒性肝炎分型及肝衰竭诊断书写格式

规范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的通知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根据国家卫生部《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肝衰竭诊疗指南》(2006版),经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就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规范如下。

一、病毒性肝炎诊断名称规范(一)急性肝炎急性×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如: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二)慢性肝炎慢性×型病毒性肝炎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阴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慢性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轻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三)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四)肝炎肝硬化×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如: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亦可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性或静止性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静止性(五)混合感染急性×型、×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黄疸型/无黄疸型如:急性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黄疸型(六)重叠感染×型、×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如:乙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急性甲型黄疸型慢性HBV携带者(七)病原不明对诊断病毒性肝炎而病毒学标志均阴性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限入院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明(限出院诊断)二、肝衰竭的规范诊断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

因此,原则上肝衰竭不能独立存在,而应首先列出病因诊断,将肝衰竭作为一种补充诊断。

病因待查或未明时,肝衰竭可作为独立诊断,此时应注明原因待查或原因未明。

(一)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常伴发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书写格式为“急性×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如: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二)慢加急性肝衰竭常伴发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书写格式为“慢性×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或“×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丙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三)慢性肝衰竭常伴发于肝炎肝硬化,书写格式为“×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如: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四)肝衰竭作为独立诊断如:急性肝衰竭原因待查(作为入院诊断,后面应列出至少2个可疑诊断)亚急性肝衰竭原因未明(仅可作为出院诊断)。

乙肝五项各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各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各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引言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疾病。

乙肝五项指的是血清中的五个关键指标,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

这些指标的变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指标的解析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体内最早出现的抗原之一,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

它的检测可以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筛查和诊断。

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长期持续阳性,说明病毒仍在体内大量复制,可能存在活动性乙肝病毒感染。

而如果HBsAg转阴,则说明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表示病情有所好转。

2. 乙肝表面抗体(HBsAb)HBsAb是乙肝表面抗原的抗体,通常在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与HBsAg同时存在。

当HBsAg消失,体内产生HBsAb,表示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反应,具有抗体防御功能,也被认为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恢复期标志。

3. 乙肝e抗原(HBeAg)HBeAg是乙肝病毒感染早期出现的抗原,它表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并且有传染性。

当HBeAg阳性时,说明乙肝病毒具有高传染性,易于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当HBeAg转阴,即HBeAg消失,转为HBeAb阳性时,表示乙肝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传染性降低,病情好转。

4. 乙肝e抗体(HBeAb)HBeAb是针对乙肝e抗原产生的抗体,出现在HBeAg消失之后,通常与HBeAg不能同时存在。

HBeAb阳性时,表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发生转变,病情好转。

HBeAb的出现也意味着病毒的复制能力下降,传染性较低。

5. 乙肝核心抗体(HBcAb)HBcAb是乙肝病毒的核心抗体,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和慢性感染有重要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者一般都会产生HBcAb,而且可以持续存在。

HBcAb可进一步分为IgM型和IgG型。

肝炎

肝炎
大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小球形颗粒
HBV三种颗粒,电镜,负染×120000
完整的病毒颗粒(大球形 颗粒),又称Dane颗粒。
Dane分
HBV球型颗粒
HBV三种颗粒模式图
包膜:含HBV 表面抗原(HBsAg)
核心:含HBV基因组(HBV DNA)、DNA多聚酶 (DNAP)和
HBV核心抗原(HBcAg)以及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丙型
(同乙型)
丁型
(同乙型)
戊型
(同甲型)
传播 途径
(同乙型) (尤输血/ 血制品)
(同乙型)
(同甲型)
易感性与 免疫力
终身免疫
较持久(产生抗HBs者) 散发/家庭集聚 不明显 全球不均衡
未明
散发/输血流行 不明显 全球不均衡
未明
散发 不明显 全球不均衡
不持久
可暴发 秋冬(散发) 全球不均衡
流行 特征
流行特征:全球性分布呈散发性发病和暴发流行,以散发性为主
㈤ 戊型肝炎
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动物(家猪、羊和
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
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输血或注射传播的可能性较少 传播的病例报告
尚未有经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之间
易感人群:未受过HEV感染者普遍易感; 青壮年及孕妇
HCV示意图
根据核苷酸序列同源程度,可将HCV分为若干个基因型和亚型
㈣ 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沙粒病毒科,δ病毒属的成员。
HDV:单股负链RNA病毒,球形,直径35~37nm
核心:病毒基因组和抗原所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
包膜:嗜肝DNA病毒表面抗原(人类为HBsA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比较
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如甲肝和戊肝;另一类主要经血液、性生活、母婴传播,如乙肝、丙肝。

病情:甲肝与戊肝属于急性肝炎,不会慢性化;乙肝、丙肝会演变为慢性肝炎。

发病率:在我国,乙肝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甲肝,继而是丙肝,戊肝比较少见。

疫苗:甲肝、乙肝已经有疫苗,戊肝疫苗正处于研制阶段,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世;丙肝没有疫苗。

主要感染人群:甲肝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主要以儿童为主;戊肝,20岁以上的青壮年人发病率最高;丙肝、乙肝,凡是有过输血史、做过血透,文过身、文过眉等,与其传播途径相关的,都可能被感染。

能否母乳喂养:乙肝有明确的母乳喂养指南,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甲肝、戊肝在急性期过后,可以母乳喂养;丙肝没有喂养指南,建议不进行母乳喂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