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振兴中华的音乐而献身的人——音乐家、教育家萧友梅的爱国故事 先
简评萧友梅先生

简评萧友梅先生
周为民
【期刊名称】《教育艺术》
【年(卷),期】1999(000)006
【摘要】萧友梅先生是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他用其一生的心血和坚强毅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惨淡经营,艰苦创业,为我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萧友梅先生早期时,就跟随孙中山先生从事政治活动。
在上海国立音专工作期间,他支持师生参加声援北京的“一二...
【总页数】1页(P23-23)
【作者】周为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
【相关文献】
1.20世纪中国音乐声学研究的历史尴尬--兼论萧友梅先生的《乐学研究法》 [J], 杨琛
2.纪念萧友梅先生诞辰130周年 [J],
3.忆萧友梅先生与抗战初期的上海国立音专 [J], 陈洪
4.纪念萧友梅先生——在萧友梅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J], 桑桐
5.萧友梅先生临终前后 [J], 邓尔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音乐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用音乐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作者:马艳丽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58期摘要: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正如冼星海所说,音乐要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何实施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到“在讲述音乐家故事中进行爱国教育”、“ 在音乐欣赏中进行爱国教育”、“ 在歌曲教学中进行爱国教育”等。
关键词:音乐陶冶爱国主义情怀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成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校音乐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在讲述音乐家故事中进行爱国教育“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
古今中外,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我们在介绍中外音乐家时,可讲述他们的爱国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俄国的鲍罗丁既是医生、化学家、又是音乐家,几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贝多芬耳聋后,在痛苦的逆境中写出了许多传世之作。
如第九交响曲等。
如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在日本时掩护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回国后为振兴中华音乐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西洋管弦乐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
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谢绝了法国音乐界殷勤的拘留和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为民族呐喊,为抗战怒吼!他曾自豪地说过:“我要写一部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英雄气魄的合唱,采用‘大合唱’形式,这将是中国第一部‘大合唱’……”他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通过介绍,使学生从他们的身上学会怎样学习、工作、生活和做人。
不断的探索进取,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萧友梅办学轶事

萧友梅(1880-1955),原名萧明湖,字友梅,江苏省现代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他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祖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萧统,父亲是国学大师萧维鑫。
萧友梅曾就读于上海公立学校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学习期间,他受到了西方教育的启发,并对中国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1909年,萧友梅在上海创办了第一所国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私立学校——上海公学。
这所学校采用了西方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并引入了科学实验课,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实践性知识。
萧友梅还致力于改革中国教育体制,提倡自由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萧友梅还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文化人,他的著作《自由教育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萧友梅办学的轶事也很多,例如,他曾经在上海公学开设了早期的美术课,让学生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还曾经在学校里设立了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萧友梅的办学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教育,并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萧友梅与黄自》PPT课件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 教育家,江苏川沙人。早年在美国欧 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 曲。192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 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 兼任论作曲组 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同时, 也从事创作和著述,写下了交响音乐、 室内钢琴复调音乐、清唱剧等各种体 裁式样的音乐作品九十首。主要作品 有:管弦乐乐《怀旧》,合唱曲《抗 敌歌》,独唱曲《玫瑰三愿》、《花 非花》,清唱剧《长恨歌》等。
萧友梅毕生从事高等音乐教育,为 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作品有一百余首歌曲和其他体裁的作 品。艺术歌曲《问》在学生和中广泛流 传。《南飞之雁语》《落叶》《踏歌》 等都在当时留下一定影响。他还创作了 一些有影响的爱国歌曲,如《五四纪念 爱国歌》、《国民革命歌》等。
1=G 4/4
问
易韦斋词 萧友梅曲Fra bibliotek渔阳鼙鼓动地来 稍快 由弱到强 浑厚
悲剧 进行曲
山在虚无缥缈间 稍慢 弱
柔和 空幻 淡雅 缥缈
民族
《玫瑰三愿》 《花非花》
《萧友梅与黄自》PPT课件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学完请删除!
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 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鹏。原籍广东 香山(今中山县),早年在日本,德国 学习音乐,1920年回国,1927年到上海 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 专科学校)。
清唱剧
清唱剧是一种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 曲,用合唱、重唱、独唱与乐队在教堂或音 乐厅演出的大型声乐套曲。
清唱剧的特点是:采用歌剧的各种程式, 大量运用合唱的表演形式。清唱剧与歌剧的 区别在于没有布景、角色服装和舞台表演动 作。
长恨歌第三乐章、第八乐章音乐语汇对比
萧友梅

简析萧友梅中西音乐比较观的功与过萧友梅先生,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型专业音乐教育、新型专业音乐创作的奠基人及新音乐批评的开拓者之一,他的许多批评观念与批评话语都在当时及其以后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基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某些理论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笔者从萧友梅中西比较观的角度出发,对萧友梅的功与过进行分析。
一、萧友梅简介萧友梅,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字思鹤,又名雪明,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
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的创始人之一。
萧友梅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他被人们称为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之父、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保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他在继承了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传统的基础上, 在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的音乐理论体系方面迈出巨大步伐并取得过较大成就者之一。
他的许多批评理论及其观念已经具有较深的学术水准和专业造诣。
他既是一位中国新型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也是新音乐创作的奠基人之一, 又是新音乐批评的创始人之一。
1二、中西音乐比较观--中国落后说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特定的时代环境,造就了萧友梅成为我国新音乐先驱之一,对我国现代专业音乐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
他的中西音乐比较观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并贯穿于他的整个音乐教育、创作、研究的实践中,对当时甚至今天的音乐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西音乐观占据了萧友梅思想的核心地位,探讨和研究萧友梅的中西音乐观,对于我们了解萧友梅以及他的思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萧友梅对中国音乐所做的贡献,以及如何认知和把握有关中国的音乐体系,这对于中国音乐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因为,为准确地认识、评价萧友梅,更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就不能不研究萧友梅的中西音乐观。
曾在日本、德国学习音乐的经验,对于萧友梅的音乐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萧友梅影视观后感

萧友梅影视观后感影人简介 · · · · · ·萧友梅(14—1940)男,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19年5岁时随父移居澳门,在灌根草堂研究。
19年入广州时敏学堂,1901年作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随校长邓家仁自费留学日本。
先入东京高师附中, 1904年起同时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兼习声乐、钢琴,1906年入东京帝国文科大学哲学系攻读教育学,同年经孙中山介绍加入同盟会。
1909年毕业回国,参加清政府为留日学生举行的毕业殿试,中文科举人,翌年被清政府委派为学部视事。
1912年1月,被孙中山委任为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处总务科秘书员,同年4月回广东任教育司学校科科长,于10月下旬获官费赴德国留学,先入柏林大学,后听从蔡元培的建议,于1913年4月17日接到莱比锡大学哲学院的入学许可, 10月转入莱比锡大学哲学科,主修教育学。
同年3月27日至1915年7月30日间,兼入莱比锡皇家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及作曲理论。
1916 年7月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又名《中国古代乐器考》)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3月归国后,先任教育部编审员兼北京高师附属实验小学主任。
次年受北京大学聘,任该校讲师及所属音乐研究会导师,并与赵元任等发起成立乐友社。
同年复奉教育部长蔡元培命创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分科后任音乐科主任。
1922年10月任北京大学音乐附设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并组建了一支约16-17人的小型管弦乐队,亲任指挥。
1927年秋,经向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建议并被采纳后,于上海筹建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兼理论作曲组主任,同年冬任代理院长。
1929年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音乐院改制)校长,直至1940年12月31日在上海逝世。
萧友梅: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奠基人

大师剪影22萧友梅: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奠基人■ 李定国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又办校有方的萧友梅博士,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早年,他在蔡元培先生主政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京大学所属“音乐传习所”执教,后来又在蔡元培的倡议下,实际一手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上海国立音专的成立有着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就此,中国开启了系统性音乐教育的新篇章。
中国近现代音乐就此发端、进展、薪火相传。
在中国百年音乐的进程中,迄今为止所涌现的几代著名音乐家,几乎都与上海国立音专有着深厚的渊源。
这其中,除了蔡元培的正确决策,萧友梅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居功至伟。
居提出想学习音乐的愿望,从而也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然而也正是青少年时代每天耳濡目染的音乐熏陶,使萧友梅萌发了学习音乐、走音乐之路的初心。
1900年,16岁的萧友梅只身考入广州最早的西式学校——时敏学堂。
在学校里,曾饱读中国传统史书的萧友梅不仅要学习历史、地理、算术等原本私塾没有的新科目,还要接受图画、唱歌和体操等新式教育。
其中,萧友梅最爱唱歌,虽然这些“学堂乐歌”都是模仿日本的样式,但对当时没有音乐教育的中国而言,还是相当进步的。
因为热爱音乐,萧友梅两年后东渡日本,自费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学习,同时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学钢琴和声乐。
那时,萧友梅的暂居地没有钢琴,他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能在学校琴房里多练琴,常常错过了学校的就餐时间,从而只能以面包和牛奶充饥。
正因为萧友梅的这种认真执着的学习态度,他的钢琴技艺很快便突飞猛进。
留日期间,萧友梅撰写了他最早的音乐理论文章《音乐概说》,在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杂志《学报》上连载,这篇论文也标志着萧友梅试图系统地理解音乐的开始。
除了学业和音乐上令人刮目相看的长进外,萧友梅还积极参加了当时由孙中山领导的在东京组织的革命政党——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活动。
萧、孙两家是香山同乡,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到澳门行医时,两家又是邻居,因此彼此交往甚密。
萧友梅与黄自

萧友梅与黄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1919年的五四运动揭开了我国新民主主意革命的序幕,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由此兴起。
当时音乐文化层面发现方面,一方面发展着与工农革命斗争相结合的群众性音乐运动;另一方面,在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开始创造新的专业音乐文化。
1.《问》萧友梅1.1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体会歌词的情感;、1.2历史背景;歌曲题目《问》,作者到底在问谁?问什么?为什么要发问呢?当时中国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代表了当时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因此,歌曲在当时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
1.3欣赏音乐;体会歌曲的意境。
1.4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广东香山人,童年随父寓居澳门,曾赴日学习教育及钢琴,后在法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曾组建我国第一个管弦乐队并自认指挥,后从背景感到上海,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筹建国立音乐学院,毕生从事高等音乐教育事业。
代表作品:《南飞之雁语》、《落叶》等。
编写《普通乐学》、《和声学纲要》、《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
2.《渔阳鼙鼓动起来》2.1请男生朗读歌词;2.2历史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华北地区进犯,而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因而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不满,1932年夏季,作者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以讽刺时政。
《渔阳鼙鼓动起来》是清唱剧中的第三乐章。
2.3欣赏音乐;2.4黄自:-生于江苏川沙,曾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理论作曲教授和教务主任,创办上海管弦乐团。
1938年病逝于上海,其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介流畅,结构严谨工整。
他的作品有:《九一八》,《点绛唇》,《玫瑰三愿》等。
在音乐教育方面,他在介绍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专业音乐人才上都有很大贡献,其中,包括编著《复兴初级音乐教科书》六册。
2.5《玫瑰三愿》2.5.1欣赏2.5.2了解歌曲2.5.3学唱;3.清唱剧;清唱剧是一种介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伴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振兴中华的音乐而献身的人——音乐家、教育家萧友梅的爱国故事先讲一个惊险的故事:
辛亥革命的前夕,在日本东京,忽然来了一大批清朝反动政府派出的特务,他们对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大搜查。
原来,他们得到了一个可靠的情报,说是大革命家孙中山很可能藏在日本东京。
非凡可能藏在中国留学生的住所里。
因此,他们几乎搜遍了所有的中国留学生的住所。
而凑巧,孙中山先生确实是藏在中国留学生的住所里。
你们说这事儿惊险不惊险?
然而,孙中山先生却安然地度过了这次危险。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呢?原来,这批特务只对一名留学生没有搜查,因为他平时连一句话都不多说,一天到晚就是象着了迷那样地学音乐,除了唱歌就是弹琴,简直是个书呆子,特务根本不把这样一个“两耳不问窗外事”的人放在心上,因此从他门前路过时,连他的住所都不看一眼。
他们万万投有想到,他们日夜追捕的孙中山偏偏藏在这个“书呆子”的卧室里。
这个保护孙中山的中国留学生名叫萧友梅。
别看他整天扑在音乐中,心却是向着祖国的。
1905年孙中山组织“中国同盟会”时,萧友梅是第一批会员中的一个。
孙中山一到东京就找萧友梅。
萧友梅还做过孙中山的秘密联络员呢!
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萧友梅爱国主义热情不断高涨。
当他回到祖国时,就立志要为中国的音乐事业作贡献。
1993年的一天,绿树成荫的北京大学的宽广校园里,人来人往,互相传递着令人兴奋的消息,说是今天晚上要开音乐会。
成群结队的男女学生,拄着手杖的老教授,都往北大第三院的大礼堂走去。
三三两两的人们边走边议洛
“听说今晚要演奏贝多芬的交响乐。
”
“是哪个国家来的乐队?”
“是咱们北大音乐传习所的乐队。
”
“哦?指挥是谁?”
“听说就是那位从德国留学回来的萧友梅博士。
”
“好啊,中国人指挥中国乐队演奏西洋交响乐,这在中国可是件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儿。
快走,听听去!”
音乐会还没有开始,大礼堂里早巳坐满了人,会场灯光不太亮,台上挂的是煤气灯。
节目单上印着演出的顺序、全体乐队队员的名字和乐曲说明。
上面说,音乐会的前半部是独唱和独奏,后半场演出贝多芬的《第五套大曲》。
这个《第五套大曲》,就是现在我们称做《第五交响曲》的作品。
后半场音乐会开始时,乐队队员一上场,人们就交头接耳议论开了。
因为他们手里拿的是提琴、洋号,身上穿的却是长袍马褂。
整个管弦乐队只有十六个人。
有个听众对临座小声地说:“就凭这只见萧友梅博士手拿指挥棒稳步上扬。
他是个大高个,身穿西装礼服,戴一副黑边眼镜,挺有派头。
人们为他热烈鼓掌。
萧博士把指挥棒一挥,音乐就象泉水般奔流不息。
人们马上静了下来。
没想到这个马褂乐队
的演奏水平还真不赖。
指挥的动作美丽、潇栖,乐队的演奏时强时弱,时快时慢,乐曲奏得引人入胜。
乐曲刚刚奏完,人们连忙站起来为他们的演出成功鼓掌祝贺。
萧博士和马褂乐队也向听众频频鞠躬,表示谢意。
音乐会散场后,有一位老教授感慨地对身边的几个学生说:“我活了七十多岁,还是第一次听到中国乐队演奏贝多芬的交响乐。
”
萧博士亲自组织、亲自练习、亲自指挥的这个十六人的马褂乐队,就是咱们中国的第一个西洋管弦乐队。
为了培养中华音乐人才,萧友梅立志办学。
为此,他曾经八年留学日本,九年留学德国,并且得了博士学位。
他一回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就把他请了去主办北大音乐传习所。
这个音乐传习所有点象音乐学校。
他本来想在这里大干一番,所以不仅亲自给学生上课,而且还亲自组织乐队演出。
但是没过多久,封建军阀政府就下令把所有学校的音乐课一律都取消了。
这一来,萧友梅在海外花费了十七年心血学到的浑身本领无处施展,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一气之下来到萧友梅深知:耍想振兴中华的音乐,非有人才不可,要想有人才,非办音乐学校不可。
他的想法得到了当时已在南京政府当大学院院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的赞同。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他不辞辛劳地为创办音乐学院四处奔走。
开始,南京政府不同意办,认为吹、拉、弹、唱那玩艺儿没啥用。
后来由于蔡元培帮助说了话,才勉强同意了,但只给了一点儿钱。
别看钱给的不多,萧友梅却看到了一线希望。
于是他到处托人费了很大劲儿才在当时的法租界陶尔斐
斯路(就是现在的南昌路)租了几间房子作为校舍;象样一点儿的房间做教室,堆放破烂的地窖改作琴房,阳台成了院长办公室。
萧友梅又挨门挨户登门拜访,请了一些名家来做教师。
1927年11月27日,陶尔斐斯路56号挂上了“国立音乐学院”的牌子。
中国第一所音乐最高学府——国立音乐学院就这样诞生了。
起初,名义上院长是蔡元培,但实际上学院的一切大小事情全由萧友梅处理。
没过多久,院长就由萧友梅担任了。
就这样,萧友梅怀着满腔爱国激情,办起了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为我国培养出大批音乐人才。
这所音乐学隐就是今天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
如今,在上海音乐学院漂亮的校园里还耸立着萧友梅先生的半身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