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的故事——冼星海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1905年生于澳门贫苦的船工家庭。
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
他6岁进私塾。
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
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
此时,他已经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
冼星海在音乐上可谓大器晚成。
他在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
他刚到巴黎时,也是大部分时间用于解决温饱。
后来,他遇到那里的中国留学生马思聪,并由他引见了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奥别多菲尔和音乐大师加隆。
大师们钦佩他的毅力,破例免去了他每月各200法郎(约合10块银元)的学费。
他根据唐朝诗人杜甫着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创作的奏鸣曲《风》,排上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节目单,并在电台播出,从此有了名气。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
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
后来,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着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着名作曲家杜卡斯,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
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
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
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
”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命运。
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
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
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这哥们儿啊,那可是音乐界的大牛。
他出生在澳门一个穷苦的家庭,就像好多故事里的主角一样,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得很呢。
冼星海小时候就对音乐特别着迷。
他就像一个小音乐探险家,只要听到音乐声,就跟小蜜蜂见了花似的,立马凑过去。
那时候条件不好啊,学音乐可不容易,就像爬山没有路,全靠自己一点点摸索。
但是冼星海不怕,他就靠着自己的一股劲儿,到处找机会学习音乐知识。
后来啊,他就跑到法国去深造了。
你想啊,在国外人生地不熟的,语言也不通,还没钱,这得多难。
可冼星海就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
他在法国的时候,生活那叫一个艰苦,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据说他住在小破房子里,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
但他满脑子都是音乐,就这么坚持着学习。
冼星海创作的时候可认真了,就像一个超级大厨精心烹制一道绝世菜肴。
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还有对人民的希望,都一股脑儿地揉进了音乐里。
他深入到老百姓中间,听老百姓的故事,感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然后把这些都变成了音符。
可惜的是,冼星海因为过度劳累,身体累垮了。
但他留下的那些音乐,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永远在咱们音乐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后来的音乐家们,告诉他们,音乐不仅仅是好听的声音,还可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改变世界,能振奋人心。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的音乐才华使他成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者之一,也为后世音乐家树立了榜样。
下面是关于冼星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传奇人生。
冼星海出生在广东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从小,他就展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冼星海的父亲虽然只是个乡村音乐爱好者,但却在他们家中栽培了一座音乐庙堂。
每天晚上,他们一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唱着父亲教给他们的家乡曲调。
冼星海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他能够准确地模仿鸟儿的声音、动物的叫声以及大自然的声音。
他的父亲面对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感到非常欣慰,决定给他一个好的音乐教育。
1908年,冼星海进入广州当地的一所音乐学校学习音乐。
他非常用功,虽然他们家境贫困,但他父亲舍不得买一把钢琴,于是冼星海用慢板曲调的旋律创作了一首钢琴曲《慢板》。
冼星海在学校中表现出色,很快就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
他开始进行更深入的音乐研究,但梦想成为作曲家的他迫切需要更多的音乐教育。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决定前往美国留学。
冼星海到美国后,在费城音乐学院接受了系统的音乐教育,主修作曲并学习了西方音乐的理论和技巧。
他通过学校组织的音乐会表演自己的作品,并很快赢得了学校和城市观众的认可。
1919年,冼星海回到中国,得知广州稍后将成立音乐学院,他决定加入其中。
他在广州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和音乐理论,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他的音乐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充满了创新和韵味。
在音乐教育方面,冼星海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坚持推广音乐教育,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学习音乐的机会。
他为了音乐事业不顾个人安逸,在不同的学校教授音乐课程,并积极组织社区音乐活动。
冼星海一生都致力于音乐创作和教育事业,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温情的表达。
他的音乐作品曾被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选为入学考试的作品,成为许多音乐学生学习的典范。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冲击。
音乐家洗星海

基本信息
冼星海小传 冼星海(1905―1945), 我国 现代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原籍广 东番 禺人。他是澳门一个贫苦船 工的遗腹子。 1911年随母亲到新 加坡投靠亲戚,1918 年回到广 东,上岭南大学附中,课余学习 小提琴,后又升入大学,前后学习6年。
黄河大合唱
musician
人生风波
“南国箫手早闻名,文化名都苦追寻。 救国军歌感肺腑,黄河合唱荡激情。高亢战 歌发怒吼,大众救亡谱呼声。崭新音乐拓历 史,领袖题词慰生平。”
人物评价
冼星海是中国民族新音乐事业的先锋,一 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 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 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 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 还写了许多音乐方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特别是国人最 为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在烽火 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传唱大江南北,极 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是 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乐章。
人格品质
志存高远。做人要胸怀大志,这是中 国传统文化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育其弟子做“修身以 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之人。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理想的道德 人格应该能“传道济民”。这些古训,激 励着一代又一代贫寒出身的子弟去执著地 追求理想,并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中国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且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情感。
以下是关于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出生于1905年,是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子弟。
他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母为了供其读书,将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卖掉买了一把二胡给他。
冼星海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很快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二胡演奏家。
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冼星海受到了当时中国音乐界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刘文韬的赏识和指导。
刘文韬发现了冼星海的才华,鼓励他去深造音乐,并帮助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
冼星海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师从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傅聪,并且钻研各种西方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
冼星海的音乐才华迅速得到了认可,他的作品《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最为著名而且广为传唱的作品之一。
《黄河大合唱》将古老的中国民歌和现代的音乐形式相结合,充满了浓厚的革命情怀和激情澎湃的音乐动力,成为了中国革命歌曲的经典之作。
这首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抗战的热情和坚决的斗志,激励了整个民族为了抗战胜利而奋斗。
冼星海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为中国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和作曲,并且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付出了很大努力。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励他们去探索和创新。
冼星海的光辉生命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的一次事故中戛然而止。
当时他作为中国音乐代表团的成员来到美国参加一个音乐会,当他正要离开美国回国时,在一个湖边玩耍的时候不慎落水溺亡,年仅40岁。
他的去世对中国音乐界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音乐界和广大民众都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感到痛惜和惋惜。
冼星海的音乐才华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使得他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冼星海通过自己的音乐才华和教育工作,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才华为世人所称赞。
冼星海的故事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他与音乐的缘分始于童年。
冼星海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小商贩,母亲是一位孺慕是教师。
他从小就展示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且很有天赋。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钢琴。
由于家境并不富裕,冼星海的家人筹集了尽可能多的资金,为他购买了一架钢琴。
冼星海从小就非常勤奋,每天都花很多时间练习钢琴。
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在学琴的路上走得更远。
在中学时期,他被广州音乐学院录取,并且得到了全额奖学金。
他在音乐学院度过的几年时间里,努力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音乐技巧。
他的努力和天赋使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
毕业后,冼星海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的他也继续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感人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展示了他对音乐的独特见解。
冼星海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
在1949年,中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对他的音乐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冼星海立志要为新中国的音乐做出贡献,他兢兢业业地创作,并在1953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交响诗《黄河》。
这部作品以壮丽的气势和激昂的旋律,宛如大河奔流,表达了冼星海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赞美。
《黄河》的创作让冼星海再次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被授予了中国音乐界的最高奖项,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作曲家。
随后,他继续投身于音乐教育工作,并且创作了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冼星海一直坚持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他用自己的音乐影响了很多人,成为了一代音乐大师。
冼星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勤奋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冼星海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创造了一段传奇,他的音乐作品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是一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冼星海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
他在青年时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冼星海曾参加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经艰难险阻,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勇气。
他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与敌人作斗争,最终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的使命。
这段艰苦的经历,锻炼了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成为他后来革命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冼星海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突出,他率领部队与日寇浴血奋战,多次取得重大胜利。
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还是一位深受士兵爱戴的领袖。
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解放战争时期,冼星海历经多次战役,指挥部队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英勇事迹被载入革命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冼星海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革命后人。
冼星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民伟大斗争历史的一部分。
冼星海的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告诉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冼星海,永远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传承他的革命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中国著名作曲家,生于1905年,逝世于1945年。
他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
重要人物,是中国音乐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从小生活艰苦,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始终如一。
他的父
母没有钱买一把钢琴给他,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学钢琴。
他常常利用一本从废纸里收
集的旧乐谱来学习。
尽管有时候他没有钢琴可弹,他还是坚持练习,将乐谱逐字逐句地读
出来,并用手指在桌子上弹奏。
他的毅力和恒心让他在音乐道路上取得了突破。
冼星海青年时期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音乐系,成为中国第一位学习西方音乐的学生。
在学习期间,他努力学习西方音乐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为以后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校
期间,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通过自主创作,展现了他丰富的音乐才华。
1927年,冼星海离开中国,前往法国巴黎深造。
在巴黎,他受到西方音乐大师的指导,深入学习和研究西方音乐的精髓。
他在法国期间,多次与当地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合作,相
互交流和学习。
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音乐修养,还开阔了他的音乐视野。
1935年,冼星海回到中国后,他扎根于上海,成为当地音乐圈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担任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并组建了上海交响乐团,担任首席指挥。
他致力于教育和培养年
轻的音乐人才,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冼星海的短暂人生在1945年战火中夭折,他年仅40岁。
他的离世给中国音乐界带来
了重大的损失,但他的音乐才华和贡献将永远铭记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家的故事————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
曾用名黄训、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40年12月,冼星海来到苏联,这是他生活的最后五年。
在此期间,他得以有较集中的精力对几部大型作品进一步修饰并最终完成。
1941年6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苏德战争”。
连年的兵火战乱,颠沛流离,生活无着,再加上缺医少药,使本来体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
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
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但病魔无情,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同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举行了“冼星海追悼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