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渗透

合集下载

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究

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究

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究一、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1.1 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地理教学应当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制度,帮助他们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社会。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1.2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地理教学不仅应当重视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更应该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学生要通过地理教学了解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不能过度开发和破坏。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 培养全球意识地理教学应当使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培养出对全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关心世界的发展,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2.1 注重案例教学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文化传统、社会问题等,促使他们对人文地理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2.2 开展实地考察地理教学要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实地考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培养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3 引导学生多种文化的交流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

2.4 培养环保意识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对环保意识的培养。

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案例、直观的数据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融人文素养教育于地理教学中

融人文素养教育于地理教学中

作用 的结 果 ,学 习环 境对 有效形 成 意义 建构 具有 非常 大 的作 用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教 师 应 充 分 尊 重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好地抓住这些时事热点 ,则对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 裨益 。如 :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日本地震诱发核泄 漏事 件 、中国第六 次 人 口普查 的数 据 、印 度2 1年 进行 01
四、构 建人 文课 堂 。培养 学 生的人 文气 息
古 人 日 “ 易 以恩 ” 。融 洽 的学 习氛 围 才 能 促 进 和 学生 的思 维发 展 ,培 养学 生 的人 文 气息 。认 知建 构主 义
学 习理论 认 为学 习是 外部 环境 与认 知主 体 内部心 理相 互
本态度”方面的内容 ,包括 :全球 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
的第 1次 人 口普查 、近段 时期 各地 大气 污 染灰 霾事 件 、 5
最新 的各 地 大气 污染 、水 污染 及生 态破 坏 事件 等等 ,这
位,要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 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在
师 生 之 间 、生 生之 间努 力 营造一 种平 等和 谐 的 民主学 习 氛围 ,这 样学 生才 能真 正感 受并 接受 民主 、平 等 、宽 容
容 ,而且包含了野外实践 、实地考察等方面的内容 ,这
些都 与个 体 日常 生活 密 切联 系 , 现 了一 定 的现 实性 。 体 因此 ,在 中学地 理素 养教 育 中要 加强地 理 人文 素 养的培
品味到智慧之美 、思想之美和力量之美。 教 育 的本 质 不仅 仅 是 知 识 的传 递 ,它 还 关 乎 人 格 的形成 、智慧的启迪 、灵魂的唤醒和精神的塑造 。德国 存在主义哲学家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 曾说过 : “ 教育是 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积。”从

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生活的社会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有一定的地理空间,从地球上获取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很多破坏,从而使现实与地理环境不和谐。

比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具体事例如下:工业”三废”任意排放到大气、河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人们生产生活的垃圾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上课时,除了地理知识的正确传授外,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从而形成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培养出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学生。

一、人口问题高中教材有关的内容包括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从历史上看,按人口生产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可以划分出以下四个再生产类型:(一)原始型;(二)传统型;(三)过度型;(四)现代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一)发达国家和地区;(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人口数量的变化等等,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包括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增长的量大,这些都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每年出生的人口在1600万以上,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每年有2000万以上的人口没有工作、待业。

而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尽管以每年9.6%的速度增长,但却有25%新增的国民收入用于新增人口。

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即将到来,这种情况,往往是发达国家才有,而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准备不充分,应付起来还有很多难处;尽管我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小康,但我国人均收入仍排在世界100位之后,所以贫困的人口仍然有好几千万。

同学们对系列的人口问题都会有清醒的认识。

这些人口问题要得到解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在校学生深深铭记在心,并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为我国的人口问题的解决多做贡献,以身作责,树立正确和谐的社会主义人口观。

二、资源问题主要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究

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究

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究【摘要】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探讨人文地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跨学科整合促进人文精神培养、教师在培养人文精神中的作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等方面,阐述了人文精神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可以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人文问题、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结论指出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发展,应加强人文精神在地理教学中的倡导和实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文精神、培养、人文地理学、跨学科整合、案例分析、教师角色、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发展、倡导、实践。

1. 引言1.1 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上。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情感与情感的精神理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关系,促进他们对世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人文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关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改变。

通过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尊重不同文化,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修养。

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构建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

2. 正文2.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地理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塑造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人文地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意识。

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理空间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存在,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在地理课堂中渗透人文意蕴

在地理课堂中渗透人文意蕴
3 .
— —
段 或 五 官 ” , 反 义 词 为

c mp tr S me i s o ue . o t me , t e c mp t r h o ue
_ .
s el a n n l h h e r s E gi s o l h o eg e s rt k t t e fr i n r a o
表述方面来看 ,稍显枯燥乏 味 ,但 我们可 以借用生动通俗 、贴近生活 的语 言和优美 的诗文来描述和表达 , 增强地理课堂的人文意蕴 ,激发学
人 文教 育属性 , 使学生在熟练掌握
地 理科 学知识与技能 的同时 ,能够 真正理解地理学 的价值及其人文意
生的学习兴趣 ,培育人文素养。 以下根据地理必修 1 程标 准 课

等 ” ,

1 .
— —
当 考 词 遇到 查介
2 .
— —


表示 “ 用工具 、器械 、手
b y表 示 交 通 方 式
c mp tr e a s s e a ’ f ih o ue b c u e h c n t i s n
h rw r e o k
— —
时 ,须考虑 的考点有 :
人 文素养 。

“ 文与社会 ”两个 学习领域 ,其 人
基本任务之一是 “ 引导学生关注全

宇 宙 中的地 球
球问题以及 我国改革 开放 和现代化 建设中的重大地 理问题 ,弘扬科学 精 神和人文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 和 实践能力 ,增强社会 责任感 ,强化
人 口、资源 、环境 、社会相互协调 的可持续 发展观 念” 因此 ,在 引 。
通 工具 前有其他词语修饰 时,则 只

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师生的人文素养

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师生的人文素养

2 0 ( 0 061 )
1 49 1.
11 9 7

20 ( 1 0 61 ) 20 ( 2 061 )
2 0 ( 3 06 1 )
11 0. 5 19 7. 0
7. 1 9
l 6 8 2 l 7 4 4
18 4 8
1 O 2 2
1 4
环境欣赏和负责 的态度 , 成环境伦理观 念 , 形 养成 良好的人 文
资源浪费。 师地 理课程 中涵蕴 了丰 富的人文知识 , 幼 对培养幼
班 别 20 () 0 6 1
20 () 0 6 2
废纸( ) 斤 4. 48
4. 04
塑料 瓶/ 拉 罐 ( ) 易 个 93 0
90 4
其它《 】 件 8
2 2
20( ) 0 6 3
20 () 0 6 4
实 习期间 , 学生 还结合 自身 的实践 活动 经历对幼 儿开展 形式 多样 的环保 教育活 动 , 取得 了 良好 的效果 。
三、 活动 实施 效 益
从 2 0 年 9月开 始 ,笔 者坚持 在地理 课 堂教学 中结 合 05
理轰宵 21年第3 0 1 期

信 息 网 页
==—
5- 24
1 44 4 .
92 6
88 9

2 9
20( ) 0 6 5 20 ( ) 0 6 6
20( ) 0 6 7
20( ) 0 6 8
20( 0 6 9)
9. 95 1. 1 8
1 . 76
3 . 24
9 . 27
1 3 4 3 60 9
48 1

浅谈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1. 引言1.1 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初中地理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地形、植被等,从而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资源。

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地理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了解各种地理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价值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

人文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将抽象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人文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维启迪,让他们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能够培养人文关怀意识和价值观念。

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地理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保护,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人文精神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类活动的关注和理解。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人类活动模式、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探讨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习俗传统,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人文精神注重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方案探析

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方案探析

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方案探析1.1 了解多元文化地理教学可以通过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宗教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到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心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关注环境与社会问题地理教学涉及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3 增强国际意识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式和方法2.1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入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途径去感受不同地区的人文风情,从而激发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兴趣。

2.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理解和体验。

2.3 课堂讨论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关于多元文化、环境与社会问题、国际交流等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

2.4 项目研究组织学生开展与地理相关的项目研究,让学生通过实际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和探讨地理背后的人文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文献综述能力。

3.1 课程设计在地理课程设计中,要合理安排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多元文化、环境与社会问题、国际交流等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2 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课堂讨论、项目研究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人文素养的培养。

3.3 教学评价在地理教学中,要针对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仅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还要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表现,如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人文素养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摘要】本文阐述了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分析了我国目前中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情况,探究了在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四条途径,目的在于更好培育学生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
出高素质的接班人。

【关键词】人文素养;地理教学;学科渗透
一、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应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即一个人内在的身心品质与精神,包括按照社
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最基本的态度和精神境界,包括基本的思想素质、文化心理素质和情感智慧素质。

它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具体来说,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主旨的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可以界定为: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能的最大发
展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我(本我)我(自我)关系、人我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
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方向发展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

人文素养的培育,符合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优秀的民族素质和创新人才。

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自建国以来,我国就将教育纳入了到国家建设任务,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主导上的偏颇,教师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对学生全面发展
不够重视,使教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被淡化,忽视了对学生的人
文素养的培养,教育教学的人文性被浓烈的功利色彩所掩盖。

目前在我国,不少用人单位对现在大学生的评价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

这正是人文素养欠缺的很好写照。

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天之骄子,中学生中之鹤立鸡群者,人文素养尚
如此的欠缺,可以想象中学生人文素养局面之严峻。

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已是刻不容缓。

而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
科学,在人文素养的培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独特的优势,同时也肩负着则无旁贷的使命。

三、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途径
(一)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人文内容
由于教材中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点多以隐性方式存在,这就要
求教师能吃透教材,在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中蕴藏的人文内容并加以整合,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完成人
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例如在讲授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三册“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一以黄土高原为例”一节时。

沉痛地教育学生,由于滥砍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输入下游泥沙达1.6亿吨,黄河从黄土高原每年带走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

难怪外国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珍惜爱护我生活的环境,这样才能持久发展,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

(二)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地理教学有责任为学生“生长”创造一个充满个性、有生命活力、自由轻松愉悦的、求真求实的“生态环境”。

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特定教学情境,组织各项专项活动,营造融洽的地理氛围。

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前提下,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

师生平等对话,同学之间无拘无束地交流,畅所欲言,共同提高,人人都能展示自我。

人人都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这样才会使地理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情感、兴趣需要的自然体现。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在讲授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一节时,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代表一个国家,模拟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过程,请各小组就自己所代表国家谈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看法及应对措施,在活动中同学们兴致高昂、畅所欲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体会到了“趣”,也体会到了很多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
人文素养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强调学生、教师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师在进行渗透性教育时,要重视“在生活中感悟”。

因此,创新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如通过地球日、环境日、人口日、节水日、植树节等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区域环境调查,了解当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情况。

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一系列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激发爱国热情,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使学生对人口、资源等问题有更深人全面的理解,对人地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地理课程
新课程标准下,国家统一配套教材只是地理课程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地理教学的唯一内容,乡土地理同样是必学内容。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人文环境构成了独特的乡土课程资源。

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参和练习题进行教学的观念,利用本地的人文环境资源,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乡土地理课程。

比如我校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挖掘学校红色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区域地理特色所开展的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环境中学习地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以说,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遗址、遗迹,城乡的发展历程,所在学校的发展变迁等等都可以作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纳入乡土地理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为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掌握地理知识不再是地理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的目标,人文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课程标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