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导学案: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学生版.附答案)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48页)

历史必修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48页)

Shn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标学习解读】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概括梳理】【学习札记】一、早期古代中国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的出现:(1)出现__ ___;(2)地位____ ___;(3)概况:①工具_____;②耕作方式_____________;③生活方式___ _____。

2.商周时期的农业(1)生产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作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种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春秋战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朝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隋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_________。

(2)西汉___________。

(3)魏晋南北朝以后_____ _______。

3.耕作制度(1)西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朝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业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__________;汉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灌溉工具:曹魏时________;唐朝____ __;宋朝____ _____;明清___ ___。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1)时间_________;(2)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1)____________ _____;(2)___________ ______。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导学稿(学生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导学稿(学生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学生版)一、课题: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课型分析:复习课(5课时)三、广东考纲(课标提示):资料P132,137四、复习策略:1.抓住重点,重点通过“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主要事件,来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是本专题的主线,主要掌握三件事及其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复习本专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成功的探索,一部分是失误和挫折,这样就使知识显得脉络清晰,便于掌握。

2.本专题内容涉及中共的重要会议比较多,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类比较,既要分清每次会议所作出的重要决议,又要理解每次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

(如1956中共八大,1958八大二次会议,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中共十四大,1993十四届三中全会,1997中共十五大)3.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理解改革的必要性;注意区分新时期对外开放和旧中国“门户开放”的本质区别。

4.复习时,还要把握一个理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果,以坚定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信念。

5.注意以时间为线,把握不同阶段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联系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性、曲折性。

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一)专题基本线索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了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

1953-1956年,新中国开展了三大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探索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在建设中急于求成,出现了许多重大失误。

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8份) 人教课标版(精品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8份) 人教课标版(精品教案)

高一__班第__组编号___姓名___小组评价___课堂表现___老师评价___第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重点与难点】重点: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难点: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预习自学】重要概念:实业救国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

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

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实业救国论风行于世纪初,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

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相号召的实业救国论,成了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议论。

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

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等原因增发货币。

官僚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其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与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密切结合,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而形成。

民族资本主义指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即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城乡资本主义经济。

相对于官僚资本主义而言的.从经济地位上讲,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小资本,而官僚资本是大资本。

相对于外国资本主义而言,它是本国自己的资本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研究目标:
- 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 理解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研究内容:
1. 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 了解文明的定义和内涵;
- 掌握文明的特点和要素。

2.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重点了解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3. 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 理解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 探讨古代文明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任务:
1. 阅读教材第一章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 什么是文明?文明有哪些特点?
-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有哪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 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完成教材第一章的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尝试与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 你认为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
- 对于你个人而言,古代文明的哪些特点和价值触动了你?
研究反思:
- 总结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分析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 思考个人对古代文明的态度和感悟。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学案(附题及答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学案(附题及答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ocx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K学习目标兀1•掌握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及上海浦东开发的基本史实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感受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带来的变化。

K重点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1.创办经济特区(1)设立:我国将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________ 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_______ 为主。

(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__________ 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沿海开放城市:_____ 年,国家开放_______ 、_____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____ 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_____________ 。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 ______________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1)我国已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⑴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导学案设计:第二单元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导学案设计:第二单元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含答案)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重点知识梳理】【思考探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

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巨大成果。

【史料解读】阅渎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任务是世界市场的建立——至少大体是如此,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生产的确立。

世界既然是圆的,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移植实施,中国和日本开发以后,这个行程像是已经完成。

——1858 年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材料二历史指出:在那个时候,欧洲大陆的经济状态,还没有成熟到可废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革命证明了此点。

自 1848 年以来,经济革命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而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和最近在俄罗斯,大工业第一次真正确立起来,又把德国变成一个第一流的真正工业国。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材料三1840 年 3 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使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习重点1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习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习】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 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 主要耕作工具:石刀、石斧、石犁。

4 发展:(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农业生产力提高。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

注: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仍然很少使用,当时主要的耕作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春秋战国时期。

(2)改进和进一步推广:两汉时期。

赵过推广耦犁(两牛三人),后又出现犁壁。

注:西汉时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3)完善: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 耕作技术的进步:(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赵过推行)。

注:西汉赵过既推广耦犁,又推行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或三熟。

注:宋朝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了江浙地区即南方。

3 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13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13课

淮阳县第一中学学习的艺术之历史学案组名:姓名:日期:编制:连翠独立、自主、自学促能力形成;团结、协作、展示让魅力飞扬第十三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旧知链接]旧中国的交通和通信非常落后,广大人民出行难,通信联系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基本实现了交通运输和通信工具的现代化。

水陆空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通信网络覆盖广大城乡,人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习目标]本节重点: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本节难点: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定向导学·互动展示[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书写等级:分数:批阅日期:基础题1.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节假日想外出游玩,可以坐()(1)轮船(2)火车(3)汽车(4)飞机A (1)(2)(3)(4) B(1)(2)(3) C(1)(3)(4) D(2)(3)(4)2.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那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业B海运C航空运输D电报、电信事业发展题1.新中国成立后,加强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沟通而修建的铁路是()(1)宝成铁路(2)兰新铁路(3)京沈铁路(4)京张铁路A(1)(2)B(3)(4)C(1)(3)D(2)(4)2.据记载,1883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提高题: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培辅期望] (附培辅单)疑惑告知:效果描述:[自主反思] (日反思)知识盘点:心得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研读】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神农”的传说思考:神农为什么受到后人尊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农业在中国古代中的地位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农耕格局⑴黄河流域:种植粟、麦⑵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⑴耕作方法原始农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_______ ---- 重大突破唐代:_______ ---- 再度演进⑵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农器(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评价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2、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3、汉代:井渠、王景治黄河4、隋唐五代:北方已经使用___________作为提水灌溉工具。

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___________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5、明清:风力水车四、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1、赋税:⑴种类: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主要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______以及各种______和临时性的______。

⑵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2、沉重的力役(徭役)⑴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影响: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___________遭到破坏。

由此引发的___________,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3、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⑵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①严重影响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②引起社会_________________。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合作探究】1、影响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有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⑴耕作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经营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经济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农民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训练】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2.土地兼并给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是:A、激化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B、封建政府财政收入锐减C、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D、导致农民暴动频繁发生3.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A、是一种拦河蓄水工程B、是一种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的工程C、只要用于水患较多的地区D、主要由明渠组成4.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C、花钱招募工人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5.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

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参考答案:1、D 2、C 3、B 4、B 5、B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材研读】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一)家庭手工业:1、自然经济:⑴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特点:自给自足。

2、家庭手工业特点:⑴经营方式:和小农经济相结合,属于个体农户的副业活动。

⑵产品流向: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少部分进入流通领域。

(二)田庄手工业:1、时间:____2、生产经营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特点: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官营手工业:“工官”和匠户制度(一)“工官”制度:1、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点:⑴特殊行业的垄断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服务对象的特殊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不计成本和奢侈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技术工艺的高超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各种行业的封闭性: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⑹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3、利弊:⑴利:资金雄厚,经营规模大,为细密分工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工匠一起工作,管理严格,有利于手工业技术提高;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匠户”制度:1、“匠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代工匠管理制度:⑴唐代:________⑵宋代:________⑶元代:________⑷明代:________⑸清代:废除“匠籍”,获得自由身份。

四、纺织业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⑴纺织技术萌芽(麻纺织和丝织)。

⑵原料:麻、葛、丝。

⑶出现人工育蚕技术。

2、商代:⑴有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

⑵遗物发现玉蚕。

3、周代:⑴“妇功”。

⑵六职之一。

4、汉代:⑴品种多,技艺高(素纱禅衣、绒锦)⑵远销海外(丝绸之路、“丝国”)5、唐代:⑴官营规模大、分工细。

⑵私营作坊兴起。

6、宋代:⑴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

⑵丝织技术提高。

7、元代:⑴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________;推广传授________。

⑵________成为主要衣料。

8、明代:⑴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

⑵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五、先进的冶金技术:(一)冶铜技术:1、新石器时代:有小件铜器,不是生产工具。

2、商周时期: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⑴出土地点分布广泛。

⑵生产规模大。

⑶西周时期多作为礼制象征。

(二)冶铁技术:1、中国冶炼块炼铁和生铁时间:大体与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区域大体同期。

2、春秋时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中国最早)。

3、战国时期:(1)铁器大量出土。

(2)炼钢和淬火工艺有发展。

4、汉代:⑴推行________制度。

⑵燃料:开始用________⑶供风形式:有革命性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水力鼓风(水排)。

5、南北朝时期:出现________6、北宋:以煤作燃料。

六、陶瓷业的成就:1、原始时代:彩陶、黑陶、釉陶(原始青瓷)。

2、商代到东汉:(1)由陶向瓷过渡。

(2)东汉末期:青瓷。

3、唐代:⑴“唐三彩”。

⑵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⑶越青邢白;江西和四川白瓷;首创釉下彩绘。

4、宋代:五大名窑(定窑、钧窑、景德镇、龙泉、耀州窑)5、清代:粉彩瓷器。

6、“瓷路”:“海上丝绸之路”。

七、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1、经营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是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3、部门多、规模大、分工细、管理严、技术高4、技术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各国5、明清时期产生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景德镇是以盛产瓷器闻名于世的。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从汉代起,景德镇就开始了制瓷历史,据文献记载已有1 700多年的历史。

自宋代起,景德镇瓷器就成了皇家宫廷的御用瓷器,元代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监造御用瓷器。

明代以后,朝廷将瓷器生产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此时景德镇不仅担负着宫廷御器和明政府对内、对外赏赐和交换的全部官窑瓷器的制作,而且还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请回答:(1)阅读材料,试分析景德镇瓷器生产经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景德镇制瓷工艺闻名世界,请分析一下原因。

(3)中国制瓷技术在近现代大量外传之后,中国瓷器销售在国际上受到严重冲击,请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现实提出解决办法。

【当堂训练】1、《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2.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

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发明应该是A.瓷器 B.丝绸 C.青铜 D.酿酒3.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花,列肆吾土。

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侵晨入市,易花以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A.浙江农村开始出现商品经济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C.商人控制手工业生产D.棉纺织业的中心已形成4.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四羊方尊三角援戈人面纹方鼎乐府钟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5.下图所示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发明的时间是在A.西周B.秦朝 C.东汉 D.西汉6.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图一人面彩陶壶图二邢窑白瓷长颈瓶图三粉彩开光花尊A.唐朝 B.元朝 C.明朝D.清朝解析本题只看收藏家藏品出现的最晚时代即可,图三是一件粉彩瓷,出现于清朝,由此可知该收藏家最早生活于清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