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指标体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_赵同谦

摘要 " 森林生态系统对维持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格局、 功能和过程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 客观衡量森 林生态系统的服务效能, 对于森林资源保护及其科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在分析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的基础上, 根据其提供服务的机制、 类型和效用, 把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划 分 为 提 供 产品、 调节功能、 文化功能和生命支持功能四大类, 建立了由林木产品、 林副产品、 气候调节、 光合固 涵养水源、 土壤保持、 净化环境、 养分循环、 防风固沙、 文化多样性、 休闲旅游、 释放氧气、 维持生 ,、 并对其中的 -1 项功能指标以 0111 年 物多样性 -3 项功能指标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为评价基准年份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森林生态系统 -1 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生态经济 价值为 -/ 181O1=T-19 元 U A , 其中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分别 为 0 =-.O/=T-19 元 和 -- =/1O81T-19 元 ,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间接价值是直接价值的 /O8 倍。研究认为,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机制的基础研究和不同尺度下空间数据的耦合和应用方法研究。 关 键 词:森林生态系统 V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V 价值 V 评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11431325011/61/41/914-0 中图分类号:+2-9O==
EFGHIJBKLMBNAOKP@ ! 通讯作者 " *?@ABCD EQPRQANSL@ABCOJKIIMOAKOKN
!期
赵同谦等: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
!C’
中心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 开展了包括森林在内的资源价值核算工作; 侯元兆等人:;<第 一次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估, 其中包括 = 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涵养水 源、 防风固沙、 净化大气的经济价值, 并首次揭示了这 = 项功能是立木价值的 ’= 倍; 李金昌 等 :’><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全面总结了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计量的理论和方法。?> 世纪 ;> 年代 中后期开始, 随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念、 内涵的进一步明确,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 ’?< 以海南岛为例深入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 研究工作逐渐深化, 欧阳志云等:’’、 ’!< 价的研究工作, 后又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 周晓峰等:’=、 利用 生态定位观测资料对黑龙江省及全国的森林资源生态系统公益价值进行了估算;郭中伟等 :’@< 在大量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对神农架地区兴山县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系统评估; 薛 ’B< 达元等:’A、 在对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间接经济价值进行评估时, 引入环境价值核算方法, 首次 采用条件价值法对长白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进行了支付意愿调查; 蒋延玲:’C<利用全国 估算了我国 =C 种主要森林类型 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并采用 80,.#)D# 等给出的价值系数, C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 B’BE!>’F’> GHI J #; 陈仲新等 同样采用 80,.#)D# 等的价值系 数对中国生态系统效益进行了估算, 其中森林部分的生态经济价值为 ’@ !==E;CF’>C 元 J #。 目前, 中国森林资源仍存在着资源总量不足、 分布不均、 林龄结构不合理、 超限额采伐和 客观地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效能, 对于森林资 林地征占用现象依然严重等诸多问题 :?<, 源保护及其科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也是森林资源纳 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前提。 本文拟在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其评 价指标体系, 探索适宜的基于服务功能机制的生态经济价值评价方法, 并探讨今后应重点关 注的一些问题。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木本植物多样性定位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枝干、叶片及其他杂物进行分类,并尽量签定到种,在 80℃下 48 小时烘干至恒重并称重、 记录(表 1)。
表 1 凋落物调查记录表
_______样地凋落物调查记录表
收集日期:
收集人:
记录人:
收集器编号 物种名
叶片 (g) 枝干 (g) 果实 (g)
花 (g)
其他 (g)
4.6.3 幼苗更新监测
以凋落物收集器为中心,在其左右两侧和上方 2 m 处各设置一个 1 m × 1 m 幼苗样方, 保持样方的边线与样地边线平行。样方四周用 PVC 管固定,并在样方西南角挂牌编号,如 凋落物收集器编号+幼苗样方编号。
4.4.3.3
4.4.3.3 物种识别与鉴定
在获取本地植物名录的基础上,对样地内每个物种进行标本采集和照片拍摄,尤其对 不确定或疑难物种要开展定期观察并进行拍照,以获取该物种的花、果等特征。做好标本 和照片保存工作。
数据录入
采用统一格式、双人同时录入的方法,并使用软件或编写程序进行校对,如 Excel compare 软件。
初步选定样地位置后,应对其进行详细踏勘,确定拟选样地是否具有科学性、长期性 和可操作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借助无人机等设备进行辅助踏勘,如边界划分、样 地大小等。
4.3.3 标定
依据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的特殊性,采用《一种喀斯特森林群落监测样地的测量标 定方法》(专利号:2L 2012 1 0237130.8)对样地进行标定,精确获取每个 10 m 位点的海 拔和平面坐标。
样桩可采用聚氯乙烯管,也可用铝材、不锈钢材等坚固且耐腐蚀材料,印有样桩编号 的样桩标牌采用金属铝制作。
植物标识与定位 4.4.1 样地栅格化
基于喀斯特地质特征的复杂性,建议将样地初步划分为 10 m × 10 m 栅格(样方),再 进一步划分为 4 个 5 m × 5 m 小样方,并将小样方从样方的西南角逆时针依次编号 1、2、3、 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系统建设研究——以辽宁医巫闾山为例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82XIANGCUN KEJI 2020年7月(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系统建设研究——以辽宁医巫闾山为例赵立舰(锦州市林业草原保护中心,辽宁锦州121000)[摘要]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重视度的提高,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本文通过实地认真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对该保护区生态定位监测站建设的必要性、遵循的原则及主要内容等进行论述,以期促进闾山保护区科学经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系统;医巫闾山[中图分类号]S71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19-82-2长期定位观测是国际上为研究、揭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规律而采用的重要手段。
其是通过在典型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地段建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在长期固定样地上,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在自然状态下或某些人为活动干扰下的动态变化格局与过程进行长期监测,阐明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在机制和生态系统自身的动态平衡,以及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不可替代的研究方法[1]。
保护区不仅是我国自然资源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保护区能力、建设繁荣文明生态保护区的重要举措。
闾山保护区在我国保护区生态系统国家建设和保护效果中具有代表性,在闾山保护区进行生态能力提升建设,对保护区进行水分、土壤、气象及生物全指标体系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1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1.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中国林业改革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突出的民生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通过提升保护区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市民生态意识、营造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氛围,把保护区科学研究与生态知识普及结合起来,把环境因子监测分析与居民康养游憩环境的预测预报结合起来,让保护区成为生态知识普及站、生态行为倡导者、森林环境体验站、市民游憩环境预报站,真正使科学研究服务于民,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建设的形势进行科学严判,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是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专家王兵研究员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专家王兵研究员
佚名
【期刊名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37)1
【摘要】王兵,男,1965年5月出生,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江西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站站长,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5
【相关文献】
1.开创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响应”研究先河——记氮沉降问题研究专家莫江明研究员 [J], 鲁显楷
2.生态GDP创新生态文明评价制度——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兵 [J], 刘洋
3.应对重大森林火灾需科学预测、扑救、宣传全方位支撑——访中国林科院森林防火专家田晓瑞研究员 [J], 郝哲; 宋平
4.东北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的监测与评估 [J], 刘曦;刘经伟
5.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估监测 [J], 陈高;代力民;范竹华;王庆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与方法

建 设取得 了 巨大的 成绩 ,但 森林 缝康 状 况也存 在着 较严 重
2.森林 生态 系统健 康评价 原则
的 问题 。 由于 经济发 展 、人 口增 加和 人 们生活 水平 的不断
2.1系统性 原 则 :为保 证评 价 结果 的合 理 和准 确 ,在
提 高 ,对木 材 等林 业产 品 的需求 越来 越 大 ,森 林 大量砍 伐 选择 评价指 标 时尽 可能全 面 ,指标 包 含 自然 环 境的 主要组
关 键 词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健 康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我国 是一个 森林 资源 相对 匮乏 、森林 覆盖率 和森林 资 态 系统生 产力 水平 、结 构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态 、抵 抗 外界 干扰 能力 以及服
源 人均拥 有 量均大 大低 于世 界平 均 水平 的国 家 ,虽然林 业 务功能 等多方 面综 合能力 的一种评 价 。
1.森林生态 系统健 康评价 指标体 系的建 立 指标 体 系的建 立 是森林 生 态系 统健康 评 价 的首要 和关
的 ,通 过林 学 家 、生 态 学 家 在 林 业 领 域 的借 鉴 使 用 和 发 键 步骤 ,指标 体 系建 立 的好坏 直接 关 系到评 价 的科学 性和
展 ,产生 了森林 生态 系 统健 康概 念 。 目前 ,有 关森 林生 态 准确程 度 。 目前 ,国 内外 已有 许 多学 者开 展了 森林生 态 系
念 (任 海 和 彭 少 麟 ,2001; 肖 风 劲 等 ,2004)。 其 中 ,比
森林 生 态系统 是 一个 复杂 的生 态系统 ,评 价 森林 生态
较有 代表性 的有 :
系统健 康 须从森 林 生态 系统 的结 构和 功能研 究 入手 ,综合
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方法

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方法生态系统监测是对自然界各个生态系统进行定期观测和评估,以了解其健康状况,并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方法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工具,可以衡量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物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关键指标。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方法。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反映了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相对分布。
监测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物种多样性指数(如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来评估。
常见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包括样地法、追踪法和遥感监测等。
生物量是评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和质量。
可以通过直接计数、重量测定或生物标志物等方法来监测生物量。
例如,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样方法和生长杆法测量森林植物的株高、胸径和树冠面积,然后利用生长杆法计算生物量。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关键过程,可以通过监测环境因子和生物能量消耗来评估。
常用的能量流动监测方法包括原位生产力法、碳平衡法和气候模型等。
例如,利用原位生产力法可以测定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NPP)来评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转化和储存的过程,可以通过监测物质循环途径和速率来评估物质循环效率。
常见的物质循环监测方法包括营养盐循环法、同位素标记法和模拟实验等。
例如,对于湖泊生态系统,可以通过采集沉积物样品,并测定其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含量,然后通过营养盐循环模型计算物质循环速率。
以上是生态系统监测常见的指标及方法。
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生态系统类型选择合适的指标和方法,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监测结果。
为了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监测不仅需要定期进行,还需要建立长期观测网点和数据分析平台,以便追踪生态系统的变化和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林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林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林学(Forestry)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1].张云;森林生态政策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2].王玺;森林生态功能区区域政策研究一以云南省为例[D].云南大学.2010[3].张秀波;黑龙江省生态型城镇建设的公共政策体系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4].颜帅;国际森林认证体系与中国森林认证的理论和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5].王贵霞;胶南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主要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与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05[6].肖冠男;常德市森林生态体系构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7].黄帆;郴州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构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8].丁访军;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构建[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9].方芳;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10].王丽;云龙示范区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构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11].徐政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以青岛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为例[D].青岛大学.2010[12].郭慧;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台站布局体系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13].李娟娟;政策执行视角下的草原生态保护——以内蒙古东部W 嘎查草原生态政策执行状况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1[14].高丽丽;龙江森工集团森林生态资产运营体系构建及仿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15].徐超;城市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古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监测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的方法和应用。
一、遥感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一种高效手段。
通过卫星或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获取的数据,可以实现对大范围森林的快速监测和分析。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实现森林覆盖面积、植被指数、火灾热点等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为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二、地面监测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除了遥感技术,地面监测技术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置固定或移动式监测站点,可以对森林内的气候、土壤、植被、动植物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
这些数据对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
因此,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设置生物样线、摄影陷阱等监测设备,可以对森林内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进行长期监测,为保护珍稀物种、恢复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大规模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环节。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性和问题点,为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五、结语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在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会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为全球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守护好地球上这片绿色的宝藏,让森林生态系统永葆生机与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编制说明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课题组2017年3月31日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编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标准的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
起草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项目下达后,起草工作组成员认真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岩溶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等相关技术文件,结合我国国情和站情进行分析,构建编制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并进行任务分工,签订相关执行协议,明确起草工作组成员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时间。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初稿完成后,按照标准制定的要求,向我国长期从事石漠化治理的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的专家以及从事标准研制的专家发放了征求意见稿。
针对专家意见,起草工作组一一进行认真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送审稿。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周金星:项目总负责人。
起草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崔明、刘玉国:起草和修改编制说明及具体标准条款,编写气象、水文、土壤和生物等4部分观测指标,征求专家意见,并进行项目组织协调,准备相关报批材料,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郭红艳、秦伟、单志杰、殷哲、李柏:协助编写和修改完善具体标准条款。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及其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
修订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
1、标准的编制原则(1)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指标选定时,应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各个指标按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全面考虑,构成完整综合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包括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
(2)针对性:监测与评价指标要能确实反映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特征,可以对所监测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社会经济进行定点定位长期追踪监测。
虽然国内外一些岩溶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提出了一些指标体系,但多为生态指标,没有涉及经济和社会指标,无法对我国的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现全面的监测和评估,因此只能作为参考的依据。
(3)先进性:以已有的国家标准为首要依据,如有国际标准则尽可能选择国际标准;如无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则以国内外现有的同类型监测网络中普遍使用的观测指标和为参考。
从当代科学现状和需要出发,兼顾未来20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治理研究的需求,体现出先进性和前瞻性。
(4)稳定性:所确定的监测与评价指标要相对稳定,以便为国家西南岩溶石漠治理区生态系统野外台站长期定位观测使用。
(5)可行性:监测和评价指标应具有操作简便、内涵明确、易于掌握、可度量、可验证等特点。
(6)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要有良好的扩充和发展的弹性:指标体系设计采用分层式结构分解。
既符合当前监测技术、方法和理论的标准,又具有良好的和发展的弹性。
2、标准的主要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石漠化治理监测及评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对象、监测形式、监测与评价核心指标、监测与评价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2.1 监测与评价对象监测对象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县、小流域及农户。
2.2 监测形式采用定点跟踪监测和不定期专题调查等形式。
2.3监测与评价核心指标监测与评价的目的是对石漠化治理工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保障后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本标准中监测和评价指标包括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
本标准设计的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监测指标(工程进展、政策兑现)、生态效益(水土保持作用、土壤改良、生态系统稳定性、气候变化响应)、经济效益(土地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效益(社会服务价值和潜在公益效益),其中,工程进展方面主要包括当期任务完成率、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面积、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治理率3个指标。
政策兑现方面主要包括当期投资到位率、当期投资完成率、林权证发放率和工程补助兑现率4个指标。
水土保持作用方面主要包括小流域径流系数、输沙模数、侵蚀模数及岩石裸露率4个指标。
土壤改良方面包括土层厚度、土壤容重、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及pH值5个指标。
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主要包括林草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植物种类变化、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4个指标。
气候变化响应方面主要包括植被碳汇功能、干旱、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空气质量3个指标。
土地承载力方面主要包括区域人口数量、粮食生产量、草食畜牧养殖量、林果产品产量及薪柴数量5个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主要包括社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林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5个指标。
社会服务价值方面主要包括建小型节能设施农户的数量及比例、农村公路通车里程、人均居住面积、外出劳务人员以及本地从业人员6个指标。
潜在公益效益方面主要包括人均文化设施、人均受教育年限、公众对环境意识程度3个指标。
这些指标基本可以满足研究岩溶石漠化治理效益评价的信息需要。
2.4 监测与评价方法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监测与评价中,工程进展方面,通过对治理工程实施县进行定点监测及调查,核实当期任务完成率。
在监测县域范围内,根据不同石漠化程度,分别设置固定监测样地。
购卫星影像,根据固定监测样地实地调查资料,建立评价指标和解译标志,判读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面积及其变化情况。
对照治理期初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面积,计算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地治理率。
政策兑现方面通过对石漠化治理主管部门进行定期调查,结合农户问卷调查,明确当期投资到位率、当期投资完成率、林权证发放率和工程补助兑现率。
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中,水土保持作用方面,通过在小流域内建设小气象站、坡面径流场、小流域沟口水文站,通过监测数据计算小流域径流系数、输沙模数和侵蚀模数。
通过设置固定样地对坡面的岩石裸露率进行跟踪调查。
对比治理前后指标变化,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和效益。
土壤改良方面,在生长季对固定样地进行调查,记录土层厚度,并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土壤容重、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及pH值等。
对比治理前后土壤理化指标变化情况,评价治理措施的土壤改良效益。
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计算工程区内的林草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析其治理期前后的变化情况。
在生长季对固定样地进行调查,记录群落盖度、植物种类,每种植物的高度、分盖度、多度等,分析植物种类变化;测量样方内每株乔木树高、胸径,灌木树高、基径,计算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
对比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评估群落生物多样性特征和稳定性。
气候变化响应方面,通过固定样地监测,对区域内植物群落组成的优势种类,采用生态学方法建立生物量回归方程(根据树高、胸径、基径等计算)计算群落生物量,然后折算出固碳量,分析植被碳汇功能。
根据县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确定工程区干旱、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空气质量。
对比治理工程实施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评价石漠化治理的气候变化响应。
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中,土地承载力方面,查阅统计部门统计的全县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收集区域人口数量、粮食生产量、草食畜牧养殖量、林果产品产量及薪柴数量数据。
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查阅统计部门统计的全县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收集社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林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数据。
社会效益监测与评价中,社会服务价值方面,通过对石漠化治理主管部门进行定期调查,结合农户问卷调查,统计建小型节能设施农户的数量及比例;查阅统计部门统计的全县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农村公路通车里程、人均居住面积、外出劳务人员以及本地从业人员数据。
潜在公益效益方面,查阅统计部门统计的全县社会经济数据,计算人均文化设施、人均受教育年限。
通过在石漠化治理区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公众对环境意识程度进行调查。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1.研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目的和意义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大纲》,明确了石漠化治理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林业局也编写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规划》,提出以林草植被保护与石漠化综合治理为突破口,通过植被管护、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发展生态旅游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措施治理,到2015年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7万平方公里的战略目标。
因此,如何科学评估治理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进展,实时评价跟踪具体措施的功能效果,已成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工程管理的迫切需求。
本标准针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特点,提出石漠化地区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监测指标和方法,为科学评价治理措施的综合效益提供基础依据和重要支撑,为构建起一个岩溶地区功能稳定、结构合理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实现石漠化防治与区域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保驾护航。
2、国内外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岩溶地区石漠化是当今国际地学、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分布区(欧洲地中海沿岸、美国东部、中国西南部)中基岩裸露面积最大的地区。
国外岩溶地区人口和贫困的压力相对较小,其生态环境问题和造成的危害相对较轻,而我国西南石漠化地区面临着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的双重压力,受影响人群较多,且属于少数名族聚集地区,问题要复杂、尖锐。
国际上早期研究欧洲占主导地位,主要侧重于对岩溶地区形成的地质原因、地形地貌特征、水文规律、发育过程等方面。
1979年Legred 首次提出了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1983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正式把岩溶地区与沙漠边缘地区共同列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同年我国学者也举行了讨论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学术会议,至此,围绕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治理的相关研究随之大量展开,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趋势。
UNESCO和IGCP把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研究纳入重要计划。
我国“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把喀斯特(岩溶)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纳入重要内容,在岩溶峰丛洼地和岩溶高原进行了生态重建与治理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示范”重点研究了“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喀斯特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形成了一些技术规程与模式。
我国近30多年来在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分类与分级、环境治理、生态重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过程研究、生态服务功能及可持续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地物光谱遥感分析、空间信息挖掘、遥感数据融合和计算机自动分类技术的提高,3S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实时动态监测领域,并使得监测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为本项目的实施研发提供了技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