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森林生态系统(试行)
森林生态学:21 森林环境的监测与效益评价

1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3)按监测目的和内容划分 定期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 日常监测 专项监测
6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和内容
(1)监测指标确定原则 代表性 综合性 简易化 可行性 分类实施原则
7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和内容
(2)监测指标与内容 ①气象常规指标
天气、风、大气温度、土温、大气 湿度、辐射、降水、蒸发 ②森林土壤理化指标 森林枯落物、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 性质
17
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2)评价方法 ③分级评价方法 按国家或地方已有的分级标准,对评价项目进 行分级评价。 如土壤侵蚀、空气质量等
18
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2)评价方法 ④计量经济评价方法
A 效益的表达方式 绝对效益 净效益=收益-成本 相对效益 收益率=收益/成本 IRR 投资回收期=总投资/每年的净效益
19
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2)评价方法 ④计量经济评价方法
B 效益评价方法 等效替代法 森林与水利工程 效益相等 相关计量法 氧气、疗养和医疗费用 补偿变异法 破坏应得补偿 随机评估法 随机调查支付意愿
20
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2)评价方法 ④计量经济评价方法
C 计量经济评价步骤 效益分解 效益计量 单项效益经济评价 生态环境效益总体评价
(1)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⑦提高土地自然生产力指标 总生物量增加量 光合生产力提高量 生物量转化率 ⑧森林分布均衡度
28
4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社会经济指标 ①社会进步系数 人均受教育的年限 人均期望寿命 人口城镇化比重 计划生育率 劳动人口就业率
29
试论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收稿日期:2004-06-30文章编号:1008-9636(2004)04-0013-02试论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孙巧明(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合肥 23006l )摘 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逐渐发展壮大,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
试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监测指标的设置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监测指标中图分类号:X 8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染防治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1]。
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
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开展生态保护的前提,是实施生态管理的基础,是建立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
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在我国才刚起步,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技术规范[5],仅在农业、海洋等方面研究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技术规范。
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和安徽省情况,对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环境监测进行了探讨。
1 生态监测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1,4]。
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
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3]。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以及该如何进行这一工作。
一、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性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是获取和记录森林生态系统相关数据的过程。
通过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等指标,我们能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状况进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具体而言,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生态系统的状况通过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的各项指标,我们可以了解该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植被覆盖情况、动物种类及数量等,为有效管理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
2.发现生态问题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及时发现生态问题,如有害生物的入侵、森林病虫害的波及范围、大面积植被衰退等。
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减少生态损失。
3.提供科学依据森林生态系统监测获得的数据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科学家们提供森林生态过程、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研究提供实验和观测数据,推动生态学等领域的发展。
二、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方法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来获取数据和信息,辅助科研人员进行分析和评估。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方法: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能够通过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获取大范围的森林信息。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森林覆盖率、植被生长情况、地貌变化等数据,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估。
2.样地调查样地调查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设置样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土壤、动物等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样地调查,我们可以研究森林的演替过程、动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等,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3.生态指标分析生态指标分析是通过计算和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各项指标,如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碳储量、土壤水持有量等来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
【高中地理】气象生态环境评估以及研究进展

【高中地理】气象生态环境评估以及研究进展引言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评价是根据具体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和判别;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地资源、水资源、空气质量和土地荒漠化。
然而,气候因素对这些因素有很大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开展气象生态环境评价是必要和可行的。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的发展概况生态环境系统是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多因素系统。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普遍现象。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具体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和判别。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评估体系针对范围较广,根据评价区域划分主要有各省域生态环境评估、城市生态环境评估、农村态环境评估、县区生态环境评估、旅游景点生态环境评估乃至个别具有典型特征的具体小区域生态环境评估。
根据评价对象划分主要领域有森林生态环境评估、湿地生态环境评估、城市森林生态环境评估、海洋生态环境评估、流域生态补偿、森林景观资产价值评估和碳评估七大领域。
但各评价体系着重评价研究区域各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对好坏,各次评价结果纵横向可比性差。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可比性强、操作简单易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对正确评价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类型和计算方法在分析生态环境各要素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21年发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指标体系,吸取李如忠、李晓秀、屠玉麟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成功经验,笔者选用5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因子,即生物丰度系统因子、土地退化系统因子、自然资源系统因子、人类活动影响系统因子和环境质量系统因子[2-4]。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监测、评估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它的目标是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与森林资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揭示森林状况、潜在风险和资源利用情况,以及预测和规划未来的森林资源发展方向。
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决策者在制定政策和管理措施时,基于科学的评估和数据支持进行决策,以促进可持续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涉及多个层面和多个指标。
首先,它包括森林资源的物理指标,其中包括森林覆盖率、森林树种组成、森林面积和森林碳储量等。
物理指标可以衡量森林的质量和数量,了解森林的植被状况和生态系统功能。
其次,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还包括森林经济指标,例如森林木材产量、森林产品贸易和森林旅游收入等。
经济指标反映了森林资源对经济的贡献,为政府和企业管理和利用森林资源提供了参考。
此外,社会指标也是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指标可以衡量森林资源对社会的影响和效益,包括森林保护区的覆盖率、森林相关就业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等。
社会指标可以帮助监测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最后,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还应包括生态指标。
生态指标可以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例如物种多样性、土壤质量和水源保护等。
生态指标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常重要。
在构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时,还需要考虑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方法。
常见的数据采集方式包括遥感技术、地面调查和模型模拟等。
通过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收集到各种关于森林资源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总而言之,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是一套综合性的评估工具,用于评估和管理森林资源。
它包括物理、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科学的数据为依据,为决策者制定可持续的森林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持。
通过建立规范的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了解森林资源的现状和潜在潜力,并规划未来的管理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指标体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编制说明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课题组2017年3月31日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编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标准的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
起草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项目下达后,起草工作组成员认真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岩溶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等相关技术文件,结合我国国情和站情进行分析,构建编制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并进行任务分工,签订相关执行协议,明确起草工作组成员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时间。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初稿完成后,按照标准制定的要求,向我国长期从事石漠化治理的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的专家以及从事标准研制的专家发放了征求意见稿。
针对专家意见,起草工作组一一进行认真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送审稿。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周金星:项目总负责人。
起草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的总体框架,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崔明、刘玉国:起草和修改编制说明及具体标准条款,编写气象、水文、土壤和生物等4部分观测指标,征求专家意见,并进行项目组织协调,准备相关报批材料,修改完善《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
郭红艳、秦伟、单志杰、殷哲、李柏:协助编写和修改完善具体标准条款。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及其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
修订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
1、标准的编制原则(1)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指标选定时,应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各个指标按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全面考虑,构成完整综合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包括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
(2)针对性:监测与评价指标要能确实反映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特征,可以对所监测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社会经济进行定点定位长期追踪监测。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7—2021)

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技术流程 (2)6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2)7 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8 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3)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4)附录A(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记录表 (8)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总则、技术流程、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野外观测指标体系和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与以下标准同属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HJ 1166—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8—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9—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70—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格局评估》(HJ 1171—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HJ 1172—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HJ 1173—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问题评估》(HJ 1174—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HJ 1175—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HJ 1176—2021)。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付 晓1,王雪军2,孙玉军3,张锦秋1(1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21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31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在科学性、完备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指导下,以森林生态学和系统论为基础,从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森林分布和森林生态背景等4个方面来选择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质量评价指标,从而构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了层次分析方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来系统地评价中国各省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状况,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加权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聚类结果,把全国各省(区、市)划分为5个质量等级类型。
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市)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高低的基本分布格局大体上呈现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依次过渡趋势。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S7181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22(2008)02-0032-06Study on the Indicator System and Evaluation of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FU Xiao ,WAN G Xuejun ,SUN Yujun ,ZHAN G Jinqiu(11College of A pplied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of B U U ,Beiji ng 100083;21Academy of Forest ry Inventory and Planni ng ,State Forest ry A dmi nist ration ,Beiji ng ,100714,P 1R 1Chi na ;3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 ronment ,Beiji ng Forest ry U niversity ,Beiji ng100083,P 1R 1Chi na 1)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oper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rinciples and based on fundamentals of forest ecology and system sc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m 2posite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is composed of forest ecosys 2tem productivity ,forest ecosystem health ,distribution of forest and background of eco -environmental quality 1The value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provinces in China is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AHP and the weighed average composite quality index 1On the basis of such an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on weighted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provinces is made 1Then ,the provinces are di 2vided into 5classes for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 quality 1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fundamental spatial pattern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levels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ast provinces probably due to relatively higher precipitation ,Then the levels rapidly decrease from the southeast provinces to the northwest provinces 1K ey w ords :forest ecosystem ,ecosystem services ,index system收稿日期:2007-11-20;修回日期:2008-02-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碳循环规律研究”(30571492);北京学研究基地2007研究项目“北京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价”(BJ X JD -KT2007-B011)资助作者简介:付晓(1977-),女,四川金堂人,主要从事城市规划、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试行)森林生态系统中国气象局二○○六年三月前言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是全人类正在且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因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对世界范围内生态、资源、环境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导致了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干旱化和荒漠化加剧以及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并将继续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气象事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按照“多轨道、研究型、集约化、开放式”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八条业务轨道和四个功能平台的业务布局与分工,其中生态与农业气象为业务轨道之一。
开展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是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的现实需求,是进一步发挥气象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气象部门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努力。
其中,生态气象监测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手段,是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的核心构成。
为了保证全国气象部门生态气象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并进一步实现业务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我们组织编制了该项《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试行)》。
本书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和《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等,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方法,初步建立了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等6种生态系统下大气、生物、土壤和水以及相关灾害等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气象监测是一项正在发展中的业务,其指标的建立尚未完全成熟,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必将对此项业务提出更新更多的需求。
因此,随着今后全国气象部门开展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的工作实践,本监测指标体系将不断得到检验,预测减灾司也将适时对本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并根据发展需要建立其它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二〇〇六年三月目录概述 (1)原则 (2)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指标总表 (3)气象 (4)大气成分 (6)生物 (7)土壤 (10)水 (11)灾害 (12)参考文献 (18)附加说明 (19)概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气象是应用气象学、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天气气候条件与生态系统诸因子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态气象监测,即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大气、生物、土壤和水以及相关灾害发生的主要特征量的观测、调查和计算,解读气象条件与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科学评价生态系统的动态状况,提供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同时为气候系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测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生态气象监测指标,指的是在生态气象监测过程中选定的能够反映和指示生态系统状况的特征量,由大气、生物、土壤和水以及相关灾害五类特征量组成,包括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方法获取的直接观测值或调查值,以及对直接观测值或调查值加工处理后的计算值。
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是各生态系统生态气象监测指标总集。
本指标体系涵盖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等六种生态系统。
其中农田生态系统指标47个,森林生态系统指标43个,草地生态系统指标48个,湿地生态系统指标35个,湖泊生态系统指标35个,荒漠(绿洲)生态系统指标40个,总计248个指标。
应用本指标体系,可以选择单一或多个指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服务或评价;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各生态系统中分别进行大气、生物、土壤和水以及相关灾害发生的变化分析或评价;可以在综合分析大气、生物、土壤和水以及相关灾害总体指标的前提下,定期制作各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原则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生物群落和(或)生态环境的差别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结构以及相应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式和途径。
因此,各生态系统存有共性,但又有各自的自身特点、面临问题和发展需求。
本监测指标体系在充分分析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等六种生态系统的共性与各自独特性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选择建立指标体系。
(一)代表性原则生态气象监测指标的选择,能够充分体现各种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等的自身特点,以及各种生态系统下信息服务的针对性、独特性。
是为代表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生态气象监测指标的选择,能够涵盖各种生态系统中各类信息服务产品的加工、制作和服务的全过程,包括直接观测指标、调查指标和计算指标。
是为整体性原则。
(三)通用性原则生态气象监测指标的选择,能够整体适用于不同地域范围的同种生态系统,而非部分适用并且不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
是为通用性原则。
(四)应用性原则生态气象监测指标的选择,能够在信息服务中做到获取方便,加工程序简单,产品服务方向明晰,容易付诸实际应用,总之具有可操作性。
是为应用性原则。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指标总表气象大气成分生物土壤水灾害1 ≥10℃活动积温降水pH值物候期土壤pH值地下水位干旱2 (日、月、年)平均气温降尘总量林木密度土壤盐分含量地表径流量寒害、冻害、冻裂3 (日、月、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高度土壤养分含量树干径流量冰雹4 气温(年)日较差胸径土壤水分含量皮烧5 降水距平百分率生长量风害6 降水总量单株立木材积雪灾7 气候湿润指数(CMI)乔木层的叶面积指数森林火灾8 日照时数植物丰富度森林病虫害9 光合有效辐射林木层盖度10 气候生产潜力凋落物量11 积雪森林采伐量12 冻土深度植树面积13 森林面积14 植被长势气象1.≥10℃活动积温积温指一定时期内日平均温度的总和。
积温是植物要求热量的指标,因植物种类、品种和物候期的不同而异;积温也是地区热量资源指标。
根据植物的积温要求,对照地区的热量资源,便可评价该地热量条件,为植物的物候期预报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等提供依据。
10℃是大多数植物生长的下限温度。
每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这天起,到稳定结束10℃这天止,其间逐日平均气温相加,和为≥10℃活动积温。
A a =ΣT i (T i ≥10℃)其中A a为≥10℃活动积温;T i为时段内某日的平均温度。
2.(日、月、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是将各日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该月的天数而得。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是将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累加后除以12而得。
3.(日、月、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指一天中气温的最大值,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月、年)极端最高气温指一月中或一年中气温的最大值。
日最低气温指一天中气温的最小值,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月、年)极端最低气温指一月中或一年中气温的最小值。
4.气温(年)日较差每昼夜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某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称为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气温日(年)较差的大小与地理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有关,对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产品品质等有很大影响。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5.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某时段降水量与历年同时段平均降水量差值占历年同时段平均降水量的百分率,降水距平百分率可表示旱涝的程度。
降水距平百分率=(某时段降水量-历年同时段平均降水量)/历年同时段平均降水量×100%6.降水总量某时段的降水量之和。
P=∑P iP i=I si+E ti+Q si+Q ssi+△W i式中,P i为降水量;I si为林冠截留量;E ti为蒸发散量;Q si为地表径流量;Q ssi为土壤中径流量;△W i 为土壤含水增量。
7.气候湿润指数(CMI)气候湿润指数(CMI)是年平均降水量与年潜在蒸散量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用于说明由气候条件(降水量和气温等)确定的气候湿润状况,值越大表示气候越湿润,值越小表示气候越干旱。
该指数未计入灌溉或径流等非降水因素对土壤湿润状况的影响。
CMI=P/E×100CMI 值为100时,表示年降水量等于年潜在蒸散量;CMI 值大于100时,表示年降水量大于年潜在蒸散量,气候条件较湿润;CMI 值小于100时,表示年降水量小于年潜在蒸散量,气候条件较干旱。
潜在蒸散量又称最大可能蒸发量或蒸发力,是指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包括地上植被含水量和林地土壤含水量均达到饱和以上的情况)水体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可以表示天气气候条件决定各种下垫面蒸发过程的能力。
潜在蒸散量的计算常采用经验公式,其中利用改进的Penman 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应用较为普遍。
8.日照时数日照是指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的时数。
在一给定时间,日照时数定义为太阳直接辐照度达到或超过120 W ·m -2的那段时间总和,以h 为单位,取1位小数。
日照时数也称实照时数。
日照时间的长短对植物能否正常生长关系很大。
一个地方日照时数的多少,如果没有云雾和山脉的影响,太阳可能照射时间就决定于纬度的高低,且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但同纬度地区实际日照时间,由于地形的不同和云量多少而有差异。
观测日照的仪器有暗筒式日照计、聚焦式日照计等。
9.光合有效辐射植物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完成其生理学过程的光谱区,通常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
在这个波长范围内,量子的能量能使叶绿素分子处于激发状态,并将自己的能量消耗在形成处于还原形式的有机化合物上,这段光谱称为光合有效辐射,即进行光合作用的那一部分光谱区。
光合有效辐射使用光合有效辐射计直接观测获得。
10.气候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面积上,假设植物品种、土壤性状、耕作技术都适宜,在当地的光照、温度、水分条件下,植物可能获得的最高产量。
因此,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阶乘式数学模型,即Y c =Y p ·f (T )·f (W )式中,Y c 为气候生产潜力,Y p 为光合生产潜力,f (T )为温度影响订正系数,f (W )为水分影响订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