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使用的符号媒介是语言
电大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资料

文学概论单选题D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 A 象征)、阅读期待、开放。
D( B 消遣娱乐型)的批评也可称作媒体批评。
D 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 D 文化批评)模式。
G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 A劳动)S( C悲剧 )是表现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斗争冲突中前者失败或毁灭的戏剧。
S 随笔这个名称和形式都是法国作家( D蒙田 )创造的,随后不久这种文体被引进了英语。
T唐代出现了( A传奇 ) ,有人物、情节,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具备了小说的形态,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T提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化方法的作家是(B鲁迅W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中介性、( D语境依托性 )。
W文学" 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 四要素" 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D 情感)。
W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 A 个人创造)与机构制作特点。
W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 C 文学作品)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W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指意性、暗示性、( D 朦胧性)。
W( B 评传式)文体是批评和历史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一个作家总体性的思想和艺术的评价W文学文本是文学阅读的对象要素,其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 D媒体宣传)W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
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咐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D 文化论)。
W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 A中介性 )、语境依托性。
W文学阅读是读者在特定语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
语境包括个体语境与社会语境,社会语境是指读者阅读时的( D 社会生活关联域)。
谈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谈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ﻭﻭ一、引言ﻭ诞生于1895年,虽然己经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与文学相比还是略显年轻。
不过,因为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处感,所以更容易对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文学都是用来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他们在情感的诉求与表达上仍然具有某种一致性.下面,笔者将借助《呼啸山庄》来透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ﻭ二、和文学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沟通工具,它是支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
所以,有学者提出“语言”是人们被动地接受的行为,是一种变相的心理活动.而“言语”则是个人用以表达自我思想与情感的个体行为.由此,便能够得出“语言”与“言语”之间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ﻭ语言是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时所用到的各种手段、方式和特殊媒介的一种统称.换言之,语言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不但能够反映与认识客观世界,还可以某种思想感情。
由于语言的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托,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并非一种语言,但却非常像是一种语言。
在中,不需要遵守固定的语法,并且不需要俗套的语汇。
例如,儿童在学会语言表达之前的几个月内就己经先学会了理解中变换的场景与画面。
也就是说,并不需要特意去学习相应的智力就能够欣赏,读懂语言,当然这只是从最低水平上来说的。
与语言相比,文学语言更为正式。
将现代汉民族语言进行高度加工,符合规范化的语言,即为标准语,也就是所谓的文学语言.这类语言的基础是书面语,但其也具有口头形式,主要服务于民族文化和活动的方方面面。
所以,对于民族语言的健康而言,文学语言则起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ﻭ四、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差异性ﻭ (一)语言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法均不同与语言相比,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就显得过于单一了。
简单地讲,文学的语言单位通常都是由抽象的符号组成的,例如音素和词素等;而语言则不同,其可以将音乐、字幕、声音、图像集结在一起,利用各要素之间的交叉组合使用,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信息的和情感的表达。
《美学与美育》课程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汇编三

《美学与美育》课程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汇编三第六章综合测试题答案一、填空1.媒介2.自然符号3.意义生成4.传播对象二、单项选择题1. D 造型艺术2. A 时间3. B 情感上4. C 电影三、名词解释1.艺术符号艺术符号是艺术形象的感性外观形态。
即各艺术门类都具有符号性,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根据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使用一定的表现手段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改造,整合为艺术符号,从而把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物化为具体可感的、富含情思意蕴的艺术形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体系去表达审美意义和表现人类情感。
艺术符号的三种基本形态是语言符号、自然符号和人工符号。
2.二度创作二度创作指在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艺术活动中,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把乐谱、歌谱、舞谱、戏剧和影视剧本等一度创作的书面符号转化为可听、可视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二度创作可以反复地进行。
在二度创作中,由于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会表现出各异的艺术风格,产生多样的艺术效果。
在反复进行的二度创作中,新的表演者将独特的表现力和创造才华塑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使其具有长久不衰的生机与活力。
3.含混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语言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味,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蓄和含混是文学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含蓄蕴藉的两种典范性形态。
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同中含异。
含混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
4.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础。
它出自于法文的建筑学用语,原意为构成和装配,借用到电影中表示镜头的组接和剪辑。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结构方式,它将不同的镜头、声音、画面根据导演的创作构思组接成段落,再组接成一部完整的影片。
蒙太奇的组接对象包括画面与画面、画面与声音、画面与色彩等,常用的蒙太奇手法有: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
四、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1.纪实性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
2023年国家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考测验(第一至第九章)答案

2023年国家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考测验(第一至第九章)答案第一章章节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文学的狭义解释是()。
D.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2.文学的原初含义是()。
A.文章和博学3.文艺摹仿说以()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A.亚里士多德4.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倾向。
C.实用论5.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从生命体验视角入手思考文学问题,体现了一条明晰的“()”思路。
B.体验论6.()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
A.表现论7.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A.文化论8.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
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A.文学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1.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A.文学即文章B.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C.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D.文学即博学2.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的文论倾向。
A.以语言论为基础D.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3.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A.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B.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C.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D.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4.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A.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B.强调文学重视作者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5.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和观众。
A.作品E.艺术家第二章章节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意蕴层、语言层、余意层、衍意层,其中()应为第一层。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

第七章文学接受一、基本概念1.文学接受,【百度: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读者,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被动式角色。
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主动式读者角色。
当前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产业理论,读者成为商品消费者或顾客。
读者的消费者角色。
读者的作用——构成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作品空白点,填空:英迦登提出,文学作品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或“骨架”,其中留下了许多“未定点”、“空白”需要读者填补。
【自补对话:伽达默尔提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产。
召唤结构:由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即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接受者在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由姚斯提出。
文学概论考试专用

《文学概论》一、判断题1. 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对)2.作家笔下的世界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并根据这种理解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
(对)3.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情节构成的几个要素不一定都齐全,而且在叙事中还往往会颠倒它们的顺序。
(对)4.一般说来,阅读身份主要是在现实的阅读活动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因而读者在进入实际阅读活动之前所具有的原来身份,不会在文学阅读中起重要作用。
(错)5.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对)6. “灵感”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超常的心理状态,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对)7.形象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错)1. (对)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的不少文学理论著作中的分类意义重要,影响深远,首先是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文体问题。
2.(对)阅读在现实的意义上是功利的、有目的的,因此有时他人的立场也会在阅读中产生意义。
3.(对)随着文学创作的不断尝试以及文学观念的逐步变化,情节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如情节的淡化,内化等。
4.(对)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个阶段既彼此衔接,又常常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
5.(对)文学艺术在表现人类普遍情感的时候必须以独特的主观态度来表现。
6.(错)文学接受活动是“努力恢复原有的”信息的过程,这就说明在接受过程中不需要个人经验的介入。
7.( 错)我国古典小说理论主要是人物中心论。
8.( 错)作者就是创作某一文学作品的作家本人。
二、填空题1.在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写作技巧,如比喻、借代、对比、夸张等。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与(借喻)等几种。
2.历史上对文化的解释中贯穿着一个核心意义,即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意义)是文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在西方,对文学的分类是由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之间接性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间接性今天我们要谈的是文学艺术审美的间接性。
文学艺术审美的间接性是指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所感知的文学意象不具有直接性,必须通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间接地被接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的描写是这样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那林黛玉的长相是怎样的呢?(选取不同版本的黛玉的图片)也许这儿提供的图片没有一个与你心目中的林黛玉相合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原因就是文学审美的间接性。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传情达意的媒介是语言。
语言不是自然符号,它是间接的人工符号。
自然符号是指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如声音、色彩、形状等,它是一种具象符号。
以自然符号为表达媒介的艺术形式有美术、雕塑、音乐、影视等。
由于自然符号比较直观,因此,这些艺术形式一般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而文学语言是人工符号,它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加之语言的能指(音-形)与所指(概念)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比如“红”对应的概念可以是红颜色,也可以是热烈、激情、浪漫、喜庆。
在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中,“红”代表拿破仑军队的红色服装,代表通过军队获得升迁的途径举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的例子。
时间很晚了,孩子还不肯睡觉,家长问孩子“你知道现在几点了”,这时家长其实并不需要孩子回答具体的时间,他的真正意思是时间已很晚,孩子应该睡觉了。
正因为语言的这些特点,所以,文学艺术的接受就比较间接,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
美国学者斯坦利·费希甚至提出了“读者反映批评”理论。
他认为文学并不是白纸黑字的书本,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意义也并不是可以从作品里单独抽取出来的一种实体,而是读者对作品文本的认识,并且随着读者认识的差异而变化不定。
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这个意思。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 文学不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活动; • 文学不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话语实践。
14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 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特点, 具体表现即为“话语蕴藉”。
蕴藉:“蕴”-------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受话人-------正在阅读这首诗的我们 说话人--------王维 文本-----------七言绝句 沟通-----------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 人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怀乡思人的感受。
12
语境
• 鲁迅《祝福》祥林嫂的例子 • -------你放着吧!我来。 • -------你放着吧!祥林嫂。 • 却使祥林嫂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 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再后来是头发变白, 记忆变坏,遭辞退,成乞丐,最后死于风雪中。 祥林嫂两次丧夫并失子而被视为不干净之人 不配祭祖。
白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 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
奋人民的精神。这篇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和进取精神,寄托了
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9
•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样写孙少平阅读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的心得:“保尔·柯察金, 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 心灵。.......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保卫 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不 管什么样的人,或说不管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 可以活得这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 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使用的符号媒介是语言,以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因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与其它艺术类型有很大的不同,其第一个基本特征便是文学形象塑造(感知)的间接性,这也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特征.文学形象由语言塑造,而语言并不像其它自然符号,如色彩、线条、声音那样可以让人接受起来更容易、更直接.因为语言是一种人工符号,它是人们为了便于交流而产生的约定俗成的符号,所以当文学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只是一连串字符,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语言意义的了解,并对所看到的字符进行解读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意义.
语言艺术塑造形象的间接性也体现为文学的意象性(也叫心象性).意象不同于客观现象,“它是由语言文字的涵义构成的,又是被读者的内心体验到的,它融合了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想象力等.”1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由于文学形象只存在于主体意识之中,不同的内心体验造就了不同的文学形象,而不像其它的艺术形象那样及存在于主体心中,也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比如美术中描绘一幅乡村田野风景图,即使我们可以想象作品中所表现的宁静朴素的主题,但它必然要建立在客观世界的基础之上,也即我们肉眼直观到的画面---乡村田野.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也意味着模糊性.文学的语言不像其它艺术形式所用的自然符号那样可以比较精确地塑造艺术形象.语言具有抽象性,这必然造成文学的模糊性.比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一段人物形象的描写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所表现的客观直感的形象相比自然显得抽象模糊.但是在这种模糊性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生动鲜明的文学形象,所以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并不代表它不具体,相反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其形象更丰富饱满.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能表现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微妙性.这一特征是由于语言“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广泛领域,是主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最大的普适性.”2因而它比其它符号媒介如声音、色彩、线条更具表现力,利用语言既可以叙事,又可以表情.
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三个特征则是它的自由性,这是由于“文学形像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使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创造自由的艺术时空”3.
综合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我认为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这点我在上文已提过,这里做一个简要陈述.正是由于文学形象塑造是间接的,才导致了它的意象性、模糊性、自由性和强大表现力.试想,如果不是因为文学是由语言组成的艺术形式,而语言又是一种抽象符号,需要人的想象力来创造艺术形象,又何来文学的意象性和模糊性呢?再者,由于语言文字这种抽象间接的媒介方式给作者和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才有了文学巨大的表现力和自由性.如果换成一块画布、几种颜色,或者一群演员、一个舞台这些直观的表现方式,那它的表现空间将大大缩小,这也正是体现了文学间接性作为这三个特征中最重要的一方面的有力支撑.以《水浒传》为例,作者用语言文字将108将刻画得栩栩如生,不仅人物形象,而且在时间空间上都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形式所能表现的范围.这就是文学的间接性带来的巨大效果.
精简下来就是: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便是文学形象塑造(感知)的间接性,语言艺术塑造形象的间接性也体现为文学的意象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也意味着模糊性.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能表现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三个特征则是它的自由性,这是由于“文学形像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使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创造自由的艺术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