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民主_我国村民自治发展新趋向_省略_村级治理之_电子政务_为分析样本_韩永红
寻求“另类”发展的范式——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乡村建设_1

寻求“另类”发展的范式——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乡村建设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research efforts of China‘s scholars onrural construction and examines the possibility of Korea Saemaul Undong as a paradigmfor China ’s rural constructing movement in the future as some scholars have argues that anup-to-down social movement like Korea Saemaul Undong cannot solvethe rural problems that China now faced point of view is developed bycomments on Saemaul Undong from three dimensions:the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background,the way of its start-up,and the dynamics of its evolution.一、导言:“主流”与“另类”之争19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的左右两翼几乎在所有有关中国现实问题的讨论中都会表现出尖锐的意见分歧与对立,但在有关中国目前面临的农村问题的讨论中,却似乎有着难得的共识。
各方专家均认为,导致中国农村问题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具有高度综合性、关联性和复杂性,任何局部的或单项的政策调整措施都无济于事,因此,必须全面进行一场综合性的乡村建设运动,以缓解或解决日趋严重的“三农”问题。
面对这样一场或迟或早将要到来的社会运动,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其政策导向,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并扮演好启动者、组织者和主要出资者的角色。
建国以来村级组织建设及其职能演变——60年村级民主发展的历程考察与政策分析

建国以来村级组织建设及其职能演变——60年村级民主发展的历程考察与政策分析作者:张丽琴, ZHANG Li-qin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刊名: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10,12(1)参考文献(26条)1.项继权中国的村级组织 20082.彭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说明 2009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9914.方容兴;罗秉贞中国农村基层政权与村民自治建设纪事(1949~1996) 20095.塞缪尔·亨廷顿;王冠华;刘为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9896.于建嵘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7.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在研究中将人民公社划分为单独的时期,笔者认为这种划分不一定科学.合作化时期的村级组织经历了由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发展历程,但作为合作化的高级阶段的产物,人民公社终属合作化的一种形式,它的产生并非是偶然的,其前身恰恰是初级社和高级社.因此,本文没有将人民公社作为独立的阶段分析,而在第二部分"合作化运动时期"中依次阐述了合作化和合作社的职能8.范瑜村委会组织法修订中的四大争论问题 19989.何海波通过村民自治的国家治理 200410.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200211.郑永年中国会变得民主吗 199812.邱泽奇乡村选举与村镇组织建设:兼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性变迁 199813.毛丹乡村组织化和村民民主:浙江萧山市尖山下村调查 1998(01)14.贺雪峰当前村民自治研究中需要澄清的若干问题 2000(02)15.辛秋水村民自治: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 1999(02)16.徐勇民主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四川达川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凋查与思考 1997(03)17.韦大林村民自治的历史文化意义与现代契约社会的建立 200718.陈锡文牢牢把握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全局意义 1998(42)19.范亚锋村民自治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200820.佚名人大代表审议村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 200921.邹恩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的说明 200922.孙艳红;付平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社会进行制度探索的历史与启示[期刊论文]-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04)23.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 1998(05)24.郭圣福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会[期刊论文]-天府新论 2007(06)25.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农村处村民自治示范讲习班试用教材 199126.吴理财20世纪中国村政的兴衰以及村民自治与国家重建 2002(02)本文链接:/Periodical_xbjzgcxyxb-shkx201001017.aspx。
新常态下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

新常态下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
李成远
【期刊名称】《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6(0)3
【摘要】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实行民主管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当前我国村民自治普遍存在民主管理主体缺失,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困难,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不够协调,村"两委"矛盾突出,民主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促进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等等.
【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李成远
【作者单位】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22.6
【相关文献】
1.推行村民代表大会常设制创新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模式--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隆胜村为例 [J], 魏杰
2.创新民主管理实现村民自治 [J], 王德胜
3.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模式探索——以"‘4+2'工作法"在东彰武村的推广实施为例 [J], 秦宁;李新华;李翠;周琴;洪芸;于维
4.提高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能力 [J], 李萍
5.村民自治视阈中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法理分析——一种与政府主导推进型法治国家建设路径中理性安排制度冲突的视角 [J], 唐鸣;胡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村民自治: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从 18 年 开始 , 西 和 其他一 些 地方 兴起 的 村 民委 员会 管 理制 度 , 90 广
完全 是 一种 生 产 自救 活动 。村 民 自治 的存 在 , 不仅 解 决 了农 民 的组 织 问 题, 也承 担了一 部分 农村 基层政 府 的职 能 , 一定 程 度上 稳定 了农 村 的社 会 秩 序 ( 、 民 自 可以 改善 国家 与农民 的关 系, 二) 村 治 促进 农 村干 部 关 系的
管理s财富 B M
2m o ̄ e gN
一
一
…
一
村 民 自治 : 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群 众 自治制度
陈艳
( 南京师范 大学 江 苏南京 20 4 ) 10 6
【 摘 要 】: 民 自 村 治是 中国特 色社 会主 义 政 治制 度 的重要 形式 , 它帮助 了基层 政 府 管理 , 改善 了国家 与农 民的 关系, 扩大了农
民利益诉求的政治渠道。 但是 , 实践中也存在 着一些问题 , 如立法上的不完善, 力结构 的不协调, 权 法制意识不强等等。 为此 , 不 应 断完善村 民自 治配套建设 , 正确处理好村委 会与乡镇政府、 党支部之 间的关系, 增强村 民法制意识 , 建立有效完善 的冲突解决机制
和监督 保 障机 制 。
其 他的法 律 很少 涉及这 一内容 。 着我 国农 村经 济的发 展 , 随 该法 逐 渐呈现
层群 众 自治 制 度 , 是 “ 这 基层 群 众 自治 制 度”首先 写入 党代 会 报告 , 意 这
味着 “ 基层 群 众 自治 制度 ”在 我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 政 治 制 度建 设 中的 地位
【 关键词】: 民自 中国特 色; 基层民主 村 治;
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兼论中国乡村的民主政治改革

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兼论中国乡村的民主政治改革一、引论中国乡村民主自治是史无前例的事件。
我们几乎没有现代国家的直接经验作为参照系来对这一事件进行评论,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从农村开始的,更没有在与中国相似的历史条件下从农村开始进行政治改革的成功经验。
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分析和逻辑判断对这一事件作出某种推测性研究。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1・从根本上说,乡村民主政治应该是全社会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全社会的“自治民主”。
2・在传统乡村社会,可以有“自治”,但不会有“民主自治”;真正的传统乡村社会不存在对民主政治的需求。
3・对民主政治的需求产生于乡村社会的结构转型时期。
4・通常,乡村政治改革应该是全社会政治变革的最后一个环节,传统乡村社会很难产生推动全社会政治变革的力量。
5・中国推行乡村民主自治制度标志着一场新的“乡村动员”已经开始,在今后一个时期,乡村富人政治和宗派政治将会强化。
6・乡村政治改革要遵从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个前提下,政治家的政治领导艺术才能够驾驭政治改革进程。
二、自治不等于民主自治:一种历史观察自治本是一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或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某一地域的共同体由于经济上的封闭性或相对独立性,而产生的对中央政府的相对独立性。
在一般政治学和历史学文献中,自治概念多用来描述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政治特性;现在也用来表述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与多数民族的关系。
在基督教君主制盛行的背景下,城市共和制度创造了提供自治可能性的重要范例。
(戴维・赫尔德,1998,53)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有自治城市。
在公元二世纪,罗马帝国的“每一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地方自治,都有它本地的'政治'生活,都有它自己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所有城市之上,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它执掌国家大事--外交、军事、国家财政。
”罗马帝国的中央政府真正完全控制的是罗马这个城市,其君主在法律上只是首府罗马城的最高长官。
农村治理协同机制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5900字

农村治理协同机制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5900字本篇论文目录导航: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有关村级民主治理的文献综述农村治理协同机制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中国村级民主治理的历程、成就及困境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模型与可操作化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现状村级自治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作用机理分析农村地区民主治理协同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1.4 研究设计1.4.1 研究思路本文以协同理论、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以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典型个案为考察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讨协同机制的优化问题。
首先,回顾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分析村级民主治理的现状、困境及发展趋势。
其次,以文献研究为基础,构建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理论模型,并对相关变量可操作化。
第三,在对湖北省寿庙村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揭示协同形成条件、协同运行保障、协同运行过程与协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4.2 研究内容文章逻辑结构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
即第一章,包括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核心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理论分析部分。
包括第二章中国村级民主治理的历程、成就及困境,第三章研究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理论模型构建与可操作化。
第三部分:实证研究部分。
即第四章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的个案分析,包括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样本分析、因子分析、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现状分析、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发生作用机理分析。
第四部分:结论部分。
亦是本文的关键部分,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分析得出相应的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4.3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具体如下:(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并收集与基层民主建设、村民自治、村级民主治理实践及协同方面的文献与书籍,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前沿与研究动态,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厘清研究思路,对其进行整理,确定理论分析框架,提炼出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走向-最新资料
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走向基层民主建设作为中国民主政治本身的一个环节,在村民自治制度嵌入中国农村之时,便成为学界多学科关注的公共性话题。
然而,在世纪交替之际,在村民自治的兴起与被称作“三农”问题的农村问题凸显几乎遭遇到同步过程时,上世纪90 年代的主流话语“自治”、“民主”、“改革”被“三农”话语以及继起的“新农村建设”话语所取代。
进入21 世纪以来的近10年间,随着“三农”问题的加深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民维权”、“农村稳定”等新话语成为学界的主流。
学界开始更多地从村庄内部的视角来研究村民自治,而关注的内容也从村庄选举以及寻找中国政治发展路径的乡村治理研究转向了以村庄日常治理为核心的乡村治理研究。
作为民主路径的“为民主寻根”的村民自治,被作为治理工具的村民自治所替代。
与此同时,近10 年来全国各个地方都在不同程度上围绕完善乡村治理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性实践,涌现出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
2009年11 月,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
本文认为,近10 年来,基层民主发展进入了后选举时代,笔者以近10 年来各地村治实践中比较典型的村治经验与典型模式为研究样本和分析对象,揭示后选举时代基层民主建设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实践困境,着眼于思考基层民主建设未来的发展走向。
、后选举时代:新一轮基层民主实践上世纪90 年代村民自治制度输入农村以后的第一个10 年,村民自治的实践主要围绕村民委员会选举、产生和运作的民主程序、民主制度展开,村民委员会成为村民自治实践和研究的核心。
海选、两票制、两推一选、一肩挑、一制三化、秘密投票等典型经验,对民主选举中的民主参与、村民民主权利的实现、选举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等,进行了创新性实践,基层民主建设中民主选举的程序和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规范。
浅谈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与发展2
浅谈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与发展中文摘要: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关键所在,是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和实践活动。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着大量的制约因素,发展基层民主关系到我国的民主程度,关系着亿万农民群众在农村这一广阔天地里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利。
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意义重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程度,关系到整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因此,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的民主建设也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但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着一些比较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笔者就结合自身担任大学生“村官”的体验,谈谈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初浅认识。
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概述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有了极大的突破和发展,广大农村基层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不断深化。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提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正是在党的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指导方针的指引下才得以不断发展和扩大,才得以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才能切实地得到有效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
据了解,目前全国29个省(区、市)颁布了村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31个省(区、市)出台了村委会选举办法,8个省份专门制定了村务公开条例,大量相关的行政规章和工作规则也相继出台,村民自治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我国村民自治的意义
我国村民自治的意义村民自治是指在我国农村地区,村级组织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自主决策和管理村级公共事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村民自治的意义在于为农村地区提供一种基层民主参与的机制,促进村民的发展和自治能力的提升。
村民自治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基层民主。
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村民可以参与决策和管理村级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村务事项进行监督,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参与度和民主意识。
村民自治不仅满足了村民参与政治决策的需求,也促进了基层民主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村民自治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自我管理能力。
村民自治将决策权和管理权下放到村民层面,使得村民能够自主决策和管理村级事务。
村民自治可以有效发挥村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村民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村民自治的实施,不仅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发展空间。
村民自治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村民自治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矛盾和问题,提高村民对村级事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通过村民自治,可以促进村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组织力。
村民自治还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村民自治有助于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村民自治可以激发农村地区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村民自治,村民可以自主决策和管理村级事务,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村民自治还可以加强农村地区的资源整合和合作,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我国村民自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村民自治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基层民主,提高农村地区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村民自治是推进农村地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为了实现村民自治的目标,需要加强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村民自治的法治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村民自治氛围,推动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及路径探析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及路径探析作者:楚燕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9期摘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基层干部腐败现象严重,民主监督体制不健全等。
对此,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村民的政治文化素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来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现状;路径探析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6-0036-02“基层民主政治是指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与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具体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1]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众手中权力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民主程度。
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四个方面。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大幅度提高农村自治组织选举制度的透明性,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进程。
但是,由于目前农村发展存在众多困扰,现阶段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也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就必须首先发展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内涵及发展意义(一)农村基层民主的基本内涵所谓基层民主,就是指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事务和国家管理的政治制度。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具有自治性,它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内容,是通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是人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农村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形式,构成了农村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农村政治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