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终端软件测试指导规范

合集下载

中国移动TD-LTE实验室测试RF规范

中国移动TD-LTE实验室测试RF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T D-L T E无线子系统射频测试规范T D-L T E R A N S u b-s y s t e m T e s t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R F d i v i s i o n版本号:1.1.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测试规范定义>测试规范是对网络设备/网络接口协议/设备性能进行的测试的依据,力图对该设备的功能,接口,协议,性能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测试。

该类技术文件应具有如下特点:1、全面性该类规范应该在其规定的测试范围内的进行全面的测试,以便反映该设备的是否真正正确的实现了功能/协议,以便完成对该设备的评价。

2、正确性测试规范作为鉴定设备的正确性的依据。

其表述的内容必须首先是正确的。

判断正确与否的测试结果必须是可以正确得到的,也是设备本身能够完成和必须完成的。

3、容错性测试规范必须对发生错误情况下设备的反馈进行详细的测试。

测试项目必须全面包括各种异常情况。

4、权威性该类规范是集团公司在测试和检验方面的重要文件,应该观点明确,测试项目全面,论述过程不应体现在正文中,可以根据情况在附件或编制说明中体现;在用辞上注意规范的强制性,不应使用建议性的语气。

所有检验结果都必须是确定的。

5、强可操作性该类规范是实际指导测试的文件,因此要具有强可操作性。

该规范直接为技术人员所利用,相关人员应该可以按照规范的规定直接进行实际测试。

<使用范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内部,外部,用于指导集团公司和省公司进行网络实施、新业务开展时的设备测试和验收。

<与其他规范之间关系>在业务规范,总体技术要求,设备规范、接口规范基础上完成,是进行组建一个网络或者业务系统的设备的验收性指导性规范。

<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测试环境,测试配置,测试工具及测试方法的描述,设备的常规测试、功能测试、接口测试、协议测试、质量指标测试(性能测试)、计费结算功能测试、业务测试、网络管理、人机界面测试、可靠性测试、网络安全测试等等,目的是对在规定的范围内,对设备进行详尽的测试。

无线终端产品触摸屏测试规范(TP)

无线终端产品触摸屏测试规范(TP)

4
4.1 外观检查 1)外观检查条件及环境 a) 照明:100W冷白荧光灯,光源距被测物500mm~550mm,照度为600~800Lux; b) 距离:人眼与被测物表面的距离为300mm~350mm; b) 位置:检视面与桌面成45°,上下左右各转动90°(保证各个面的缺陷均能被看到); c) 时间:每片检查时间不超过12S(如12S内检查不出来的缺陷可接受)。 2)触摸屏的外观检查要求见表1。
文件-Y-A-2011/017 准 生效日期 2011-8-16 页码/总页数 4/18
版本号 A/0
偏移:不同film间,或者film和面板,承托板间的贴合,对位公差过大引起的偏差。 溢胶:贴合过程中,光学胶或者双面胶液体溢出,导致外观问题。
文件名称 编 编 号 制
无线终端产品触摸屏测试规范
审 核 批 BL-Y-A-2011/017 准 生效日期 2011-8-16
技术要求
W<=0.03mm,忽略不计; 0.03mm<W<=0.05mm,L<10mm,数量不超过2个; W>0.05mm,NG。
版本号 A/0
页码/总页数 5/18
表1 触摸屏外观技术要求
3.2 电性能术语 下面为触摸屏技术常见用语: Touch panel:触摸面板; Touch screen/touch window:包含了上下电极,承托板板,表面面板以及外观丝印的完整触控产品; ITO:氧化铟锡(即 Indium Tin Oxide,简称 ITO In2O3:SnO2=9:1) ,是一种透明导电膜; Upper layer ITO film:上 ITO 电极; Down layer ITO film:下 ITO 电极; Dot Space:绝缘点; Resistance:电阻式触控面板; 4/5/8-wire:四线/五线/八线电阻式触控面板; Film to glass:电阻式产品,膜对玻璃式,即一层导电层镀在 ITO film 上,另一层导电层镀在玻璃板 上; Glass to glass:电阻式产品,两导电层都镀在玻璃板上; Film to film:电阻式产品,两导电层都镀在 ITO film 上; Capacitive:电容式触控面板; Linearity:线形度; Surface Hardness:表面硬度; Hitting Durability:点击试验耐受程度; Pen Sliding Durability:划线试验耐受程度; Light Transparency:透光率,即透过试样的光通量与射到试样的光通量之比,用百分比表示。 ; Resistance between terminals:端点阻抗; Newton Ring:牛顿环,采用光面电极时易产生; 测试内容及要求

无线接入终端产品检验规范

无线接入终端产品检验规范

Q/ZX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技术标准)Q/ZX M 12.059.3 – 2008检验规范2005-08-20 发布 2005-08-20实施—无线数据终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手机事业部发布( wireless access terminal 简称:WAT)目次目次 (I)前言................................................................ I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3)3.1 缺陷分类定义 (3)3.2 缺陷分类列表 (4)3.3 名词定义 (9)3.4 测量面的定义 (14)3.5 缺陷代码对照表 (18)3.7 距离(D ISTANCE) (19)3.8 时间(C HECKING T IME) (19)3.9 位置(P OSITION) (20)3.10 照明(L IGHT) (20)3.11 检验功能项目、性能、可靠性指标项目的环境及条件 (20)4 检验种类 (20)4.1 常规检验 (20)4.2 例行试验 (21)4.3 模拟用户检验 (21)5 检验方式和抽样标准 (21)5.2 检验方式 (22)5.3 抽样标准 (23)6 常规检验 (25)6.1 装配检验 (25)6.2 外观检验 (29)6.3 功能检验 (33)6.4 指标检验 (36)6.5 包装检验 (49)7 模拟用户测试 (53)8 例行试验 (53)8.2 例行试验的检查项目及判定标准 (54)9 补充说明 (61)前言为确保无线终端产品的生产、检验工作有序进行,为产品常规检验、例行检验和模拟用户测试检验提供依据,特编写本标准。

本标准Q/ZX M 12.002《检验规范》为系列标准,结构如下:a)Q/ZX M 12.059.1 - 2008 《手机产品检验规范》b)Q/ZX M 12.059.2 - 2008 《监控终端产品检验规范》c) Q/ZX M 12.059.3 - 2008 《无线数据终端产品检验规范》d) Q/ZX M 12.059.4 - 2008 《无线终端数据类产品检验规范》本标准为系列标准中的第四部分。

软件测试操作规程

软件测试操作规程

软件测试操作规程1. 概述软件测试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软件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有效地进行软件测试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指导。

本规程适用于软件测试团队的成员,包括测试经理、测试工程师等,旨在提高测试过程的规范性和效率。

2. 测试准备2.1 确定测试目标:明确软件测试的具体目标和需求,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2.2 制定测试计划:根据软件开发周期和需求,编制详细的测试计划,包括测试资源、时间安排、测试环境等。

2.3 确定测试策略:根据测试目标和特性,制定相应的测试策略,包括测试方法、测试工具的选择等。

3. 测试执行3.1 编写测试用例:根据需求和设计文档,编写详细的测试用例,包括输入数据、预期结果等。

3.2 执行测试用例:按照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进行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包括通过、失败、阻塞等。

3.3 缺陷管理:对测试中发现的缺陷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缺陷描述、复现步骤、优先级等,确保缺陷及时修复。

3.4 反馈与沟通: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开发团队,进行错误交流和问题解决,确保软件质量的提升。

4. 测试报告4.1 编写测试报告:根据测试执行结果,编写详细的测试报告,包括测试覆盖率、缺陷统计、测试评估等。

4.2 归档测试资料:对测试过程中所涉及的测试资料进行归档,包括测试用例、测试数据、测试报告等。

5. 测试总结和改进5.1 测试总结:对测试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反思测试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测试策略和方法。

5.2 测试改进:根据测试总结的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优化测试流程和方法,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

6. 附则6.1 变更管理:对软件测试操作规程的变更需要进行明确记录和审批,确保规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6.2 培训和指导:为测试团队成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提高其技能和素质,确保规程的贯彻执行。

通过遵守本软件测试操作规程,我们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执行软件测试活动,提高测试质量和效率,确保软件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中国移动TD终端测试规范-WLAN-V2.6-20131029

中国移动TD终端测试规范-WLAN-V2.6-20131029

TS-WLANUI-000005 1.9 、TSWLAN-UI000003 2.模式兼容 TS-WLANBASE2.1 PROTOCO L-000004 TS-WLANBASE2.2 PROTOCO L-000003 TS-WLANBASEPROTOCO L-000005 TS-WLANBASE2.4 PROTOCO L-000006 2.3
被动断开
测试终端对WLAN的 被动断开功能
TS-WLANFUNC3.22 PROXY000001 TS-WLANFUNC3.23 PROXY000002 TS-WLANFUNC3.24 CONCURR ENT000001 TS-WLANFUNC3.25 CONCURR ENT000001 TS-WLANFUNC3.26 CONCURR ENT000001
1.5
手动搜索刷 1. 测试终端手动搜 新WLAN列表 索并刷新WLAN功能
1.6
WLAN软开关 1. 测试终端的WLAN 软开关图标功能。 图标
1.7
TS-WLANUI-000004
打开WLAN软 1. 测试打开终端的 WLAN软开关功能 开关
1.8
TS-WLANUI-000004
关闭WLAN软 1. 测试关闭终端的 WLAN软开关功能 开关
3.1
3.2
关闭WLAN开 测试终端的WLAN功 关 能能否正常关闭
3.3
飞行模式启 动时关闭 WLAN开关
测试飞行模式启动时 是否关闭WLAN通信 开关
3.4
飞行模式启 测试飞行模式启动情 动情况下不 况下是否可以打开 能打开WLAN WLAN通信开关 开关
3.5
3.6
3.7
3.8
3.9
3.10

移动无线局域网(WLAN)测试规范V2

移动无线局域网(WLAN)测试规范V2

移动无线局域网(WLAN)测试规范(V 2.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网络优化中心目录移动无线局域网(WLAN)测试规范 (1)一、总则 (4)二、适用范围 (4)三、测试范围 (4)四、相关术语、缩略语解释 (5)五、测试时间和测试区域 (5)5.1测试时间 (5)5.1.1WLAN热点质量验收测试 (5)5.1.2周期优化测试 (5)5.1.3用户投诉测试 (6)5.2测试区域 (6)六、测试设备 (8)七、WLAN测试用例 (9)7.1WLAN热点验收测试项目 (9)7.1.1WLAN热点网络功能验收测试 (9)7.1.1.1AP配置检查 (9)7.1.1.2用户隔离控制 (10)7.1.1.3AP间切换 (10)7.1.1.4热点压力测试 (10)7.1.1.5热点吞吐量测试 (11)7.1.1.6混合接入认证 (11)7.1.2WLAN热点无线质量验收 (12)7.1.2.1信号覆盖强度测试 (12)7.1.2.2载干比测试 (13)7.1.2.3同邻频干扰检测 (14)7.1.2.4AP关联平均时间 (14)7.1.2.5AP关联成功率 (15)7.1.2.6Portal 页面弹出时延 (15)7.1.2.7Portal页面弹出成功率 (16)7.1.2.8Web认证时长 (16)7.1.2.9Web 认证成功率 (17)7.1.2.10Web认证下线成功率 (18)7.1.2.11Http页面响应时延 (18)7.1.2.12Http完整显示时延 (19)7.1.2.13Http页面访问成功率 (20)7.1.2.14Ping测试平均时延 (20)7.1.2.15Ping测试成功率 (21)7.1.2.16FTP下载平均速率 (21)7.1.2.17FTP下载成功率 (22)7.1.2.18FTP上传平均速率 (22)7.1.2.19FTP上传成功率 (23)7.1.2.20与电信、联通对比测试 (24)7.2.1.1信号覆盖强度测试 (25)7.2.1.2载干比测试 (26)7.2.1.3同邻频干扰检测 (26)7.2.1.4AP关联平均时间 (27)7.2.1.5AP关联成功率 (27)7.2.1.6Portal 页面弹出时延 (28)7.2.1.7Portal页面弹出成功率 (28)7.2.1.8Web认证时长 (29)7.2.1.9Web 认证成功率 (30)7.2.1.10Web认证下线成功率 (30)7.2.1.11Http页面响应时延 (31)7.2.1.12Http完整显示时延 (32)7.2.1.13Http页面访问成功率 (32)7.2.1.14Ping测试平均时延 (33)7.2.1.15Ping测试成功率 (33)7.2.1.16FTP下载平均速率 (34)7.2.1.17FTP下载成功率 (34)7.2.1.18FTP上传平均速率 (35)7.2.1.19FTP上传成功率 (36)八、WLAN测试结果反馈和测试求报告 (38)一、总则1.为了解WLAN网络覆盖情况及服务质量,保证工程质量,规范移动WLAN网络质量测试内容,提高WLAN网络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特制定《移动无线局域网(WLAN)测试规范》,指导今后WLAN网络验收测试、周期优化测试、客户申告测试中的工作。

wifi测试标准

wifi测试标准

wifi测试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wifi测试的目的。

wifi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无线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以确保用户能够获得良好的网络体验。

在进行wifi测试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覆盖范围、信号强度、传输速度、干扰情况等。

这些指标将直接影响用户在使用wifi时的感受,因此测试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和方法。

在进行wifi测试时,我们可以使用专业的wifi测试仪器,也可以借助一些手机应用程序进行测试。

无论是使用仪器还是手机应用,我们都需要保证测试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测试、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测试等,以获取更全面的测试数据。

另外,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测试方案和流程。

在进行wifi测试时,我们需要事先制定好测试方案和流程,明确测试的时间、地点、对象等。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需要按照预定的流程进行测试,并及时记录测试数据。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测试的效率,还可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测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在进行wifi测试后,我们需要对测试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处理,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找出网络覆盖的盲区、信号强度不足的地方、传输速度较慢的区域等问题,并及时进行优化和改进。

最后,我们需要及时总结和反馈测试结果。

在完成wifi测试后,我们需要及时总结测试结果,并将测试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或人员。

通过及时的反馈,我们可以促使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无线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wifi测试标准是确保无线网络性能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选择测试工具和方法、制定详细的测试方案和流程、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及及时总结和反馈测试结果,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网络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网络体验。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使wifi测试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无线接入终端产品检验规范

无线接入终端产品检验规范

无线接入终端产品检验规范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Q/ZX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技术标准)Q/Z X M 12.059.3 – 20082005-08-20 发布 2005-08-20实施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手机事业部发布检验规范—无线数据终端( wireless access terminal 简称:WAT)目次前言为确保无线终端产品的生产、检验工作有序进行,为产品常规检验、例行检验和模拟用户测试检验提供依据,特编写本标准。

本标准Q/ZX M 《检验规范》为系列标准,结构如下:a)Q/ZX M 12.059.1 - 2008 《手机产品检验规范》b)Q/ZX M 12.059.2 - 2008 《监控终端产品检验规范》c) Q/ZX M 12.059.3 - 2008 《无线数据终端产品检验规范》d) Q/ZX M 12.059.4 - 2008 《无线终端数据类产品检验规范》本标准为系列标准中的第四部分。

本标准主要以Q/SZX 039-2002《CDMA移动电话机》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等同或加严CDMA终端产品的检验指标。

本标准由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手机事业部质量管理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部门:手机事业部质量管理部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蒙臣宝、吴迎英本标准于2005年08月首次发布。

本标准于2008年11月10日第一次修订.修订人:倪俊斌、陈其贵等标准编号修改前文件编号主要修订内容修订部门修订人批准人Q/ZX M 12.002.4–2005Q/ZX M12.002.4–2005首次发布质量管理部高尧升何士友Q/ZXM12.059.1-2008Q/ZXM12.002.1–2005a)将原有的按制式划分的标准修订为按产品划分b)修改产品规范名称c)手机外观测量面标准修订为按部位给出标准d)删除不适用内容e)修订缺陷类型表f)缺陷等级分类增加用户体验内容g)修订手机产品性能部分内容h)修订手机产品功能部分内容质量管理部倪俊斌等何士友i)修订手机产品外观部分内容g)修订手机二次装箱检查内容检验规范——无线接入终端产品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无线接入终端产品含无线模块等产品的缺陷分类、定义,检验种类、项目及接收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事业部软件测试指导规范
目录
1.概述 (3)
1.1目的 (3)
1.2预计读者 (3)
2.测试类型 (3)
2.1测试类型分类 (3)
2.2 UI测试 (3)
2.3功能模块测试 (4)
2.4交叉事件测试 (5)
2.5压力测试 (6)
2.6安全性测试 (6)
2.7兼容性测试 (7)
2.8易用性/用户体验测试 (7)
1.概述
1.1目的
本规范意在指导质量保证部员工,能在执行无线事业部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测试过程中,清晰工作的方向,了解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该规范包括测试类型、测试范围、每个测试类型的测试重点及测试方法等内容。

1.2预计读者
质量保证部的全体员工,尤其是新入职员工,还有其他需要测试的相关人员。

2.测试类型
2.1测试类型分类
目前国内的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测试技术是属于低端级别的手工操作,缺少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

无论从实现技术上,流程的规范性与合理性,还是从对测试概念的理解上都存在相当的不足。

当前背景下,移动终端的应用软件测试类型大致可分为:UI测试、功能模块测试、交叉事件测试、压力测试、安全性测试、兼容性测试、易用性/用户体验测试等。

2.2 UI测试
UI(用户界面)测试指验证手机的界面、菜单等是否与客户需求和设计保持一致。

测试文字是否正确,页面美工是否好看,文字、图片组合是否完美,背景是否美观,操作是否友好等等。

UI测试用于核实用户与软件之间的交互,还可确保UI中的对象按照预期的方式运行,并符合公司或行业的标准。

2.3功能模块测试
功能模块测试是指测试软件各个功能模块是否正确,逻辑是否正确。

对测试对象的功能测试应侧重于所有可直接追踪到用例或业务功能和业务规则的测试需求。

这种测试的目标是核实数据的接受、处理和检索是否正确,以及业务规则的实施是否恰当。

此类测试基于黑盒技术,该技术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UI)与应用程序进行交互,并对交互的输出或结果进
注:现用网络信号:2G(中国移动、中国联通)、3G(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无线信号
2.4交叉事件测试
交叉事件测试又叫冲突测试,是指一个功能正在执行过程中,同时另外一个事件或操作对该过程进行干扰的测试。

例如在运行软件的过程中接收到短信电话或闹钟响。

应该以执行干扰的冲突事件不会导致死机或花屏等严重的问题出现为通过的标准,还需要注意各交叉事件的优先级别,检验系统是否能依据各事件的优先级别依次进行处理。

不能因执行优先级别高的事件而导致优先级较低的事件吊死。

交叉事件测试非常重要,能发现很多应用中潜在的
2.5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又叫边界值容错测试或极限负载测试。

即测试过程中,已经达到某一软件功能的最大容量、边界值或最大的承载极限,仍然对其进行相关操作,以此来检测软件在超常态条件下的表现,进而评估用户能否接受。

对移动终端可以施加的压力测试类型主要有:
● 存储压力:假设移动终端的可用内存被完全使用,此时再对可编辑的模块进行和存储空间有关的任何操作测试,如果软件的极限容量状态下处理不好,有可能导致死机或花屏等严重问题的出现。

由于手机采用的是栈式存储,所以当一个存储块满了之后,如果程序员不做相应处理或者处理不好的话,很容易造成其他存储区被擦除,从而在UI上出现问题(比如其他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出现异常)。

● 边界压力:依据极限值表设计测试用例,来指导测试。

一般测试点如输入字符的个数,文档存储个数等。

● 响应能力压力:有时候某个操作可能处理的时间很长,在处理期间如果测试者再不断地进行其他操作的话,很容易出现问题。

● 网络流量压力:执行较大数据流量的功能的同时,再进行其他功能操作,使得网络流量始终处于很高的状态,验证各功能是否依然能正常工作,是否存在因网络流量瓶颈而引起某功能异常。

2.6安全性测试
安全性测试就是采用模糊数据对被测对象进行攻击测试的手段。

测试重点为访问限制、应用程序签名、恶意程序安全、权限命名机制、协议通信安全和用户数据隐私安全。

2.7兼容性测试
兼容性测试也就是测试应用软件在不同网络信号下,运行在不同的移动终端产品的情况。

2.8易用性/用户体验测试
易用性(Useability)/用户体验是指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应用软件被理解、学习、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是交互的适应性、功能性和有效性的集中体现。

易用是对终端软件(推而广之是交互类软件)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不好用的软件很难吸引用户。

易用性体现在:所见即所得、一用便知、一学就会,方便快捷的完成预期功能。

易用的软件能让一个新用户快速学习、使用我们的软件,并在使用软件过程中体现我们的贴心服务,超出用户预期的体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用户越来越关注应用业务的用户体验,在应用上线后还需要持续对业务运营质量进行测试和监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