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7上】--6散步 教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新教材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第6课 散步(20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第6课 散步(20页)
散步
210 01
学 习 目 标
210 01
朗读全文,概括文章全部内容,探究文章 1 语言特点,把握全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
体会文章主题。
2
积累生字词,品析文中词句,体会人物形 象和情感。鉴赏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珍惜亲情、珍 3
爱生命。
课文导入
家,一个温馨的词汇,一个遮蔽风雨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他 给了我们无尽的关怀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亲 情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表现在生活中的点滴中,比如:散步。
210 01
课文赏析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
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流露出“我”的欣慰。
210 01
课文赏析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 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 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段对初春田野进行的景物描写,突出了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
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欢乐的心情。
210 01
课文赏析
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我”是怎样解决的? 这体现了“我” 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 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处于核心地位的“我”选择走大路——“我决定 委屈儿子”,因为“我”考虑到自己陪伴儿子的时间还很长,即使这一 次委屈了他,还有长久的日子可以补偿,但“我”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 已经不多了,“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的细节描写,反映了“我” 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PPT课件(共4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PPT课件(共42张PPT)

),
终不愿意。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终于找到了消除双方分.歧.的一套方 案。
B.这篇论文不但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有序,令人信.服.。 C.这次的活动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仅有一小部分 人不是很满意。
D.长大了我才明白,母亲的絮.絮.叨.叨.是对我最深沉的爱。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1)请从上述两则材料中,各提取一个关于汉字书写的关键信 息。
①源远流长(传承民族文化) ②蕴含着为人处世的规矩
(2)材料二中说汉字书写“像一种修行”,请结合自己的知识 积累,说一说你在书写“和(忠、信)”字时,所想到的中华 经典故事及其影响。 示例一:和——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谱就了一曲中华 文化的和谐之歌。示例二:忠——岳飞精忠报国,成为中华 民族忠义精神的化身。示例三:信——曾子守信杀猪,他诚 实守信的人生态度令后人敬仰。
1.面对散步中的分歧,“我”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从 “我”的决定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决定委屈儿子,不走小路,走大路。可看出“我”对 母亲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对家庭富有责任感。
2.任选一句做批注。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 有意思…… 我选( )句,批注:
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课前 自学
一、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
人物
地点
总起:交代散步的

散步→分述散 田步 野原 春因 色及散步乐趣
分歧
产生
及解决办法
尊老爱幼
2.作者写“散步”一事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为了表达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反映作为承前启后一代应有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案

语文七年级上6.散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学习课文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3、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重难点进行突破,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材解析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了解关于莫怀戚的文学常识。

2、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选择一种)1.“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 培根 (英国哲学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散步》的作者)的温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儿孝”的氛围吧。

2. 你知道这些成语故事吗?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弃官寻母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怀橘遗亲行佣供母刻木事亲戏彩娱亲鹿乳奉亲这些成语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孝”,孝是一个多么有温度的字眼。

家,也一个温馨的字眼,有“孝”的家,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

今天,让我们步入莫怀戚的美文《散步》,一起去感受一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初读课文1.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当代作家。

发表各类作品近500万字。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

著有小说《诗礼人家》《透支时代》《花样年月》等。

2.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

略有改动。

作者谈到,文章的写作契机有两个:其一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有真人真景和部分真事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第二个契机则是较有理性色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6 散步(7)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6 散步(7)

散步【教学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②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人性美和景物美。

③体味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勇担责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①分析文中所出现的四个人物形象②对课文主旨句的把握和景物作用的分析。

【课前读】一起背诵咏雪。

【情感导入】〔4分钟15:34〕师:近年来,随着时光的流逝,对两句古语特别有感慨。

这两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同学们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吗?明确: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师:2021年也就是去年是我的家族特别艰难的祸不单行的一年。

短短一年时间,我爸爸的两个亲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和二伯在去年的四月份和七月份相继去世,都是突发脑溢血死亡,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脑溢血听过吗?就是大脑出血,这种病死亡率非常高。

这件事让我特别悲哀,也特别震惊和惶恐,我担忧我们家族是不是有脑溢血病史,我担忧我的父亲,我哥哥,甚至是我自己会不会突然有一天就悄无声息的离开这个世界。

所以近来,我总是有意识的提醒自己:要及时尽孝,尽量多抽时间陪伴父母。

哪怕是陪着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是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哪怕是一家人一起茶余饭后的轻松散步,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我都尽力去做。

不要等到亲人都不在了才追悔莫及。

我觉得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而在本节课,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四口去散步,去分享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整体感知】〔6分钟15:40〕〔1〕这篇课文是叙事散文,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吗〔提示:何人?何时?何地?何事?〕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2明确:文章的故事并不复杂,你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其乐融融、尊老爱幼、和谐、和睦、幸福、温馨、融洽、互敬互爱等〕多么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板书:亲情〕明确:〔1〕“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带母亲出来(2)〞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初中语文教案:《短文》金黄的大斗笠散步、散步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短文》金黄的大斗笠散步、散步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金黄的大斗笠》散步、《散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准备1.教材:《金黄的大斗笠》、《散步》2.多媒体教学设备3.课文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金黄的大斗笠》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金黄的大斗笠》的作者及其背景。

学生分享对的理解和期待。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小结学生做好笔记。

第二课时:《散步》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散步》的作者及其背景。

学生分享对的理解和期待。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小结学生做好笔记。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比较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课文在内容、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2.写作训练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大家共同评价、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给出建议。

学生做好笔记,为下一次写作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1.抄写并背诵《金黄的大斗笠》和《散步》中的精彩句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金黄的大斗笠》和《散步》两篇课文,掌握了修辞手法的运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7上第6课散步(教案一)

人教版初中语文7上第6课散步(教案一)

6 散步(教案一)一内容解读1.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第1段是文章的总起,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及相关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开门见山地道出了叙事线索——田野散步,并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1段)2.交代缘由,埋下伏笔“她老了,身体不好”,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决定带母亲出去散步,体现了“我”的一片爱母深情。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表现了一个中年儿子与老年母亲之间特有的骨肉深情。

儿子小时候听母亲的话,说明儿子是个懂事的儿子;母亲老了,听成年儿子的话,说明母亲懂得尊重儿子。

母子之间互敬互爱,亲密和谐,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2段) 3.诗意描写,欢乐情绪漫长的寒冬带走了很多老人,“熬”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故意宕开一笔,描写初春的田野。

这里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活力,读后我们仿佛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

在结构层次上,既自然过渡,又衬托了作者一家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

(第3、4段)4.语言描写,切入主题在这一段中,作者用儿子的话切入正题。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儿子的话语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为下文要揭示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做了铺垫。

(第5段)5.相互体谅,和谐愉快在这一部分中,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散步时发生了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敬;母亲慈爱,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

“走大路”“走小路”这两处细节描写,体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融洽气氛。

(第6、7段)6.肩挑重担,尊老爱幼“我”背母亲,妻背儿子,这样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敬老携幼的动人场面。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揭示了中年人要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因为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 用 文 档
1
1散步 教案
教学目标:
1.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泛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三、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
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
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
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
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
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四、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实 用 文 档
2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
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
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五、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
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
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
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七、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
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
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实 用 文 档
3

八、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
受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