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一等奖 《散步》课堂实录
《散步》课堂实录

《散步》课堂实录《散步》课堂实录导语:《散步》一文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颂扬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散步》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
《散步》课堂实录师:同学们知道今天上什么课文吗?生:《散步》。
师:谁的《散步》,是莫老师的还是龙老师的?不好了,大家预习的是龙应台老师的《散步》。
老师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莫怀戚老师的《散步》,看来老师事先心怀叵测了,不过这样也好。
我们上课前有没有仪式的?生:有的,起立,上课。
师:好,上课!班长:起立!生齐: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下!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这样的课文一般我们是怎么学的呢?生1:先读题目,因为题目会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生2:弄清楚事情,这事情说明了什么。
生3:看看开头和结尾,弄明白写什么。
师:很好!还有吗?生4:要读出自己有共鸣的地方。
师:我们的学习习惯真好,边读边写的同学真不少。
差不多了,我们来分享下。
我们在阅读过程当中觉得哪些地方引起我们共鸣的。
生4:我觉得能引起我共鸣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这里写出了我和妻子对大人的那份爱与责任,深知自己有肩负起赡养老人和教育子女的使命。
正如我和妻子来说,老人与孩子,也可以说是整个世界。
而对于读者我本身想法也是如此,也有这样的感受,感到身上有责任。
师:什么样的责任呢?生4:亲情。
生5:我觉得是倒数第一小节。
这里也是形成一种对比,因为妻子背起儿子,这里就好像是儿时的我与现在的母亲一样,现在是轮到我背起母亲,我觉得这是反应了一种儿子对母亲的感恩、孝敬,表现出一种真挚的亲子之爱。
生3:我想说的是第三段那里,“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我觉得这里读起来给人一种悲戚的气氛。
师:什么气氛?生6:悲戚的气氛。
因为这里表达对母亲生命的渴求,他想让母亲多或一些时间,表达他对母亲真挚的爱。
师:有不同意见吗?我们把这段读一下,是不是有点悲戚的情感。
(学生朗读)你们读出了悲戚的味道来了没有?生:我觉得这里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希望,对于将来活得更好的一种希望。
散步名师课堂实录

《散步》名师课堂实录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叫什么名字?生:散步。
师:昨天有预习吧?有不认识的字词查过没有?生:查过。
师:查过什么字词啊?生:jiqi师:莫怀戚,莫怀戚会写了么?以前碰到过这个“戚”吗?生:碰到过,亲戚。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字词吗?生:sha师:哦,一霎时,什么意思呀?生:一刹那间,一瞬间。
师:哦,一刹那间,一瞬间。
一刹那的“刹”,一瞬间的“瞬”会写么?生:会。
师:嗯,真好!还有其他字词么?生:没有了。
师:没有就没有,要大胆的说,这说明我们基础很好。
随后,我们要记住文章里面的个别字词,注意不要写错了。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师:好,我们的第二项预习作业是,把这篇文章的内容,用几句话把它说一说,试着说过吗?谁先来说一说,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生1:大概是写了作者和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和儿子,在散步的时候体现出作者的孝顺。
师:嗯,体现了儿子的孝顺。
内容上,有同学说,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补充的更完整、更清楚吗?大致的意思他已经讲到了,什么内容还有补充么?生2:体现了他们浓浓的亲情。
师:哦,浓浓的亲情,是你读出来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生2:从课文的注释里。
师:哦,从导读里面看出来的,很好,请坐。
师:好,如果咱们完整一点,散步过程中,遇到什么啦?生:分歧。
师:什么样的分歧呀?生: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师:结果?生:走了小路。
师:走了小路,那么从刚刚两位同学发言,一位同学看到了儿子孝顺,另一位同学看到了什么?生:亲情。
生3:我从中读到了儿子对母亲的敬意,以及母亲对孙子的那种关爱的心态。
师:哦,好的。
孝顺,不仅仅有孝顺,恐怕还有敬意,最后敬意这个词用的重不重?生:不重。
师:母亲对儿子、对孙子,那种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是不是体现啦?生:是。
师:好,还读出了什么?最后还记得那个镜头吗?走到一处不好走的地方?生:我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背起了儿子。
师:怎样背的?生: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一等奖《散步》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一等奖《散步》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一等奖《散步》课堂实录(上课,师生问好)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亲情是什么?有人说亲情是一缕阳光,可以让人感受到快乐和温暖,也有人说,亲情是一根绳子,将心和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今天呀,我们就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感受浓浓的亲情,一起来学习文章-―《散步》。
师:我相信大家课前预习过课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呀,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生:作者和作者的家人在春天一起在田野中散步。
师:注意呀,他说作者,文学中的作者,一般说――生齐:是文中的我。
生:初春,我和我的家人在田野里散步。
师:语言更加的简洁明了,非常好。
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把耳朵叫醒,去聆听作者的心声,边听录音边思考这样的问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1、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家庭?2、文章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说说你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
师:同学们,听到这样深情的朗诵,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
那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你来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个十分温馨的,而且互相关爱的家庭。
生:我看到一个和谐的家庭。
师:那么在这个温馨充满关爱而又和谐的家庭中,给你留下了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又是谁呢?生:我觉得是作者的妻子。
师:应该怎么说?是文中我的妻子。
生:回为从文中可以看到我的妻子是很标准的贤妻良母。
师:如何见得?生:因为,文中有一句话叫做,妻子走在我后面……师:没关系,你讲清楚在哪里?文中对妻子的描写的笔墨不多,在哪儿呢?生:第六节中,妻子她总是听我的,这儿很符合中国传统对妻子的要求。
师:她总是听我的,作为我这个丈夫来说,怎么样?生:很幸福。
师:说明她对我非常的尊重。
文中我的妻子还有什么特点?生:就是我的母亲……生:文中的妻子,她走在我的后面。
师:除了这个以外?生:她很关爱儿子。
哪里见得?妻子也蹲下背起儿子。
《散步》教学实录共3篇

《散步》教学实录共3篇《散步》教学实录1本文旨在记录我在教授《散步》这一文学作品时的教学实录,包括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学生反馈等方面。
《散步》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之一,它以平凡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普通人的苦难。
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
一、课前准备在课前准备阶段,我首先查阅了《散步》的相关资料,熟悉了作品的主题和结构,和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以便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层讲解。
其次,我制定了课堂教学的大纲,包括导入、分析和归纳三个环节。
导入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分析环节是重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的细节,最后归纳环节是总结作品的主题与结构。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首先,我通过一些热身小练习,如口语背诵、阅读理解等,在课堂中增强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然后,我利用习题、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思考提高,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老师根据问题的复杂度,在小组或小班中进行探讨或讲解,学生做好笔记,并在完整预习后,网上搜索资料,积极准备教学。
2、分析环节在分析环节中,我首先呈现一份简短的故事,引导学生自我思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散步》中的情节进行对比。
然后,我重点讲解《散步》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情节描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理解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接着,我借助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演讲,结合学生自己的视野和立场,展开“语言、性格和思想”三个角度的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3、归纳环节在归纳环节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画图和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梳理作品中的主题和结构,以及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考体系。
并且,我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完成一定的个人创作,可以是书信、日记、小说等,反映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现实的认知。
三、学生反馈在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学生的反馈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做了很多思考、产出了很多自己的文字,并对《散步》和鲁迅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堂实录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堂实录七年级语文《散步》课堂实录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七年级语文《散步》课堂实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七年级语文《散步》课堂实录篇1导入: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哇,好惬意。
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乐融融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学生写课题作者)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全文,思考:“我”为何要出来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矛盾?又是如何解决这矛盾的?(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并思考)师:谁来说说“我”出来散步的原因?你好象掉了“生命”两个字,难道这样的景色还没有生命吗?你来读读,试着读出这勃勃生机来。
(生2读)读得怎样?师:我好象也置身于这美丽的春色中去了。
“我”最希望谁呼吸到这清新的空气,感受到这勃勃的生机?师:看来“我”出来散步主要是为了母亲,可是母亲本不愿出来,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
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初春田野的风光来说。
师(学母亲的口吻):我的身体也不好,很累,不想出去。
师(学母亲的口吻):那好吧,我听你的。
(大家笑)谁再来劝说劝说?师(学母亲的口吻):好,好,我去拿件衣服就跟你出来。
师:看来同学们还挺会劝说人的。
可见文中的景物描写也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也包含了我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现在再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欣赏这美丽的初春田野风光,感受作者的浓浓孝心。
(学生齐声朗读)师:于是一家人有说有笑地散着步,可是发生了矛盾,什么矛盾呀?师:小路真的这么有意思?师:你来读读,可要读出有意思来哟。
我再来读读。
要缓慢些,抒情些。
师:那你就来抒情一下吧。
师:我真的好象看到那池塘里有小鱼在游来游去呢。
既然这么有意思,“我”是否就选择走了小路呢?师:“我”做这个决定为难吗?师:你们能理解“我”最后的决定吗?你觉得“我”是个合格的父亲吗?师:是啊,作为一个中年人,他上有父母要照顾,下有孩子要抚养,他的担子确实很重很重,同学们的理解也表明了你们很懂事。
《散步》名师课堂实录

《散步》名师课堂实录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 (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叫什幺名字? 生:(齐)散步。 (板书:散步莫怀戚) 师:昨天有预习吧?有不认识的字词查过没有? 生:(齐)查过。 师:查过什幺字词啊? 生:(七嘴八舌)ji qi 师:莫怀戚,莫怀戚会写了幺?以前碰到过这个戚”吗?
生:(齐)分歧。 师:什幺样的分歧呀? 生:(异口同声)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师:结果? 生:走了小路。 师:走了小路,那幺从刚刚两位同学发言,一位同学看到了儿子孝顺,另 一位同学看到了什幺? 生:亲情。 (板书:孝顺爱浓浓的亲情) 生 3:我从中读到了儿子对母亲的敬意,以及母亲对孙子的那种关爱的心 态。 师:哦,好的。孝顺,不仅仅有孝顺,恐怕还有敬意,最后敬意这个词用 的重不重?
生:(部分)碰到过,亲戚。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字词吗? 生:(部分)sha 师:哦,一霎时,什幺意思呀? 生:(部分)一刹那间,一瞬间。 师:哦,一刹那间,一瞬间。一刹那的刹”,一瞬间的瞬”会 写幺? 生:(异口同声)会。 师:嗯,真好!还有其他字词幺? 生:(个别小声)没有了。 师:没有就没有,要大胆的说,这说明我们基础很好。随后,我们要记住 文章里面的个别字词,注意不要写错了。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 师:好,我们的第二项预习作业是,把这篇文章的内容,用几句话把它说
Hale Waihona Puke 3、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北京大学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圣殿,其中有丰富的人文 资源可以挖掘,这就更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因为课堂中最 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出的思维的火花,是随着教学 环节的调整变化而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特级教师李卫东语),因此力 争在课前的备课中有比较完备的储备。 《散步》名师课堂实录 一、检查预习,引入新课 (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叫什幺名字? 生:(齐)散步。 (板书:散步莫怀戚) 师:昨天有预习吧?有不认识的字词查过没有? 生:(齐)查过。 师:查过什幺字词啊?
《散步》课堂实录完美版

《散步》课堂实录执教:肖盛怀时间:2006年12月14日下午第一节地点:湖北省仙桃市杨林尾镇二中七年级三班师:(板书课题后,静静地看着学生,教室里安静极了。
)同学们,看到大家清澈的眸子,我能感受到你们此刻的心跳。
试想,如果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你们都这样的话,那我就没法上课了。
哈哈……因为我认为课堂是你们的,精彩来自你们!(学生们脸上立刻都露出了微笑,教室里开始活跃起来。
)师:上课之初,我想请你们回忆一下,以往的老师是怎样给你们上课的?也就是说,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都讲了些什么?生:老师总是给我们把课文进行分段,接着就概括段落大意,然后逐段讲解,最后归纳中心。
生:老师一般先讲讲时代背景,再开始讲文章的内容。
生:老师先将课文读一遍,接着要我们读,然后谈感受,……生:先用一点时间把不懂的问题讨论一下,然后老师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师:不错!你们对老师的教学流程很熟悉,老师讲些什么,你们也都如数家珍啊,哈哈……看来,你们都可以做老师了!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在课堂上有很多课文是不用老师进行全面讲解的。
教材中有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分,我想你们应该可以按照这字面的意思来了解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步》是一篇略读课文,它就是要我们在前面两课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同学们去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相信你们应该能读得懂。
下面,你们默读课文,思考,哪些问题你自己可以自学到,不用老师讲。
也就是说,通过自主阅读,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生: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出去散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亲情。
师:不错,你把本文的基本情节读懂了。
生:最后一段中,不是说的母亲与儿子的体重,而是说,他们在我心中的分量。
师:你将文章的内容理解的很好。
生:课文第六段,在面对母亲与儿子的意见不一致时,我读出了中年人的责任。
通过他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孝心。
同时,通过“摸摸”一词,我读出了母亲对孙儿的爱。
师:你读的很好。
这里有一个词,很准确的引出了文章的故事以及情节,你看看,是哪个?生:分歧。
《散步》教学实录9篇

《散步》教学实录9篇《散步》课堂实录篇一《散步》教学设计章节名称七年级上册第22课---《散步》计划学时一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亦不繁杂的文章,但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中,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着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
学习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水平,通过阅读能读懂课文,通过老师的点拨,将文章的重大主题理解出来。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圈点阅读法,画出重点语句,讨论句式结构,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以这些语句为脉络联系全文及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爱他人,感受亲情的温暖。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小事中感受亲情的珍贵。
2.揣摩语句的含义,品味对称的句子,学习语言。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1.课文结尾有何深刻的含义?2.“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思路在《散步》教学中,我将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
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们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既有对原著的揣摩诵读,又有独局匠心的品评、分析,理解文中的深刻含义,联系全文及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依据的理论重视朗读,注重感悟。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语5分钟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学生讲述事例,谈感受。
激发同学带者问题进入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2.朗读课文。
3.整体感受。
20分钟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2.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一等奖《散步》课堂实录(上课,师生问好)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亲情是什么?有人说亲情是一缕阳光,可以让人感受到快乐和温暖,也有人说,亲情是一根绳子,将心和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今天呀,我们就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感受浓浓的亲情,一起来学习文章-―《散步》。
师:我相信大家课前预习过课文,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呀,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生:作者和作者的家人在春天一起在田野中散步。
师:注意呀,他说作者,文学中的作者,一般说――生齐:是文中的我。
生:初春,我和我的家人在田野里散步。
师:语言更加的简洁明了,非常好。
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把耳朵叫醒,去聆听作者的心声,边听录音边思考这样的问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1、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家庭?2、文章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说说你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
师:同学们,听到这样深情的朗诵,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
那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你来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个十分温馨的,而且互相关爱的家庭。
生:我看到一个和谐的家庭。
师:那么在这个温馨充满关爱而又和谐的家庭中,给你留下了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又是谁呢?生:我觉得是作者的妻子。
师:应该怎么说?是文中我的妻子。
生:回为从文中可以看到我的妻子是很标准的贤妻良母。
师:如何见得?生:因为,文中有一句话叫做,妻子走在我后面……师:没关系,你讲清楚在哪里?文中对妻子的描写的笔墨不多,在哪儿呢?生:第六节中,妻子她总是听我的,这儿很符合中国传统对妻子的要求。
师:她总是听我的,作为我这个丈夫来说,怎么样?生:很幸福。
师:说明她对我非常的尊重。
文中我的妻子还有什么特点?生:就是我的母亲……生:文中的妻子,她走在我的后面。
师:除了这个以外?生:她很关爱儿子。
哪里见得?妻子也蹲下背起儿子。
师:很好,这样一个尊重丈夫、关爱儿子的妻子,他刚才用了一个很好的词――-生齐:贤妻良母。
师:那文中还有让你感受印象深刻的人物呢?生:我的母亲。
文中从很多的地方看出来,我的母亲怀有真挚的母爱,无论是对我,还是对我的儿子。
就像爱护自己一样。
师:你举个例子。
生:但是母亲摸摸小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师:抓住其中的词语――生:摸摸,表现了这位老人对孙子的疼爱。
师:好的。
还有同学要说――生:母亲让我们走大路,大路平顺,她是不希望家人走在小路上,也不安全,也是对家人的关心。
师:想得很好。
还有吗?生:文中的我。
文中的我既很孝顺,又很关心自己的儿子。
师:哪儿看出来?生:后来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师:最后他选择?生:因为我伴儿的时日还长,伴母亲的时日不多,最后,所以选择走大路。
可见他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师:还有吗?文中还有一个小男孩?生:我觉得文中的小男孩是十分顽皮活泼的。
师:哪里可见?生:第五段中,小家伙忽然站起来叫起来,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
这句话表达了小男孩十分顽皮机智。
师:机智用得很好。
师:孝顺的我、慈祥的母亲、贤惠的妻子、活泼可爱的儿子,这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文章中的人物是美的,其实这篇文章的美更在于它精确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下面就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在文中圈点标注。
学生自主读书,老师巡视。
师:已经想好了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我们等一会儿其他同学。
师:好,让我们来听听大家思考的结果。
谁先来?你先来。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句话写出来初春的景色,表现了春的气息之浓烈。
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等一等,你在这段话里能不能抓住关键的词语?生:新绿随意地铺着,铺字。
师:这个铺字体现了什么?生:体现了新绿铺满大地,春的气息非常浓。
师:还有吗?这句话体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还有吗?其他同学帮她找一找。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密字,写出了树上的新叶,和后面的我们走在小路上两行整齐的桑树相呼应。
师:这个密字表现了生机。
这句话中还有表现生机和活力的吗?生:我觉得随意也表现了。
师:怎么理解?生:因为随意,表现它生长十分自然,表现了生机与活力。
师:那我想请你把一句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来生机勃勃。
生读。
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那我们大家一起读一读,好不好?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齐―――生齐读。
师:很好。
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品味的词语吗?生:就是在第三节一个酷冬。
这个酷冬,他还用一个字熬,而且前面说老人挺不住了,酷冬与它们相呼应,也为后面写初春的新绿、生机盎然作了铺垫。
师:这是因为冬天的严寒孕育了春天的生机。
你刚才着重抓住了酷冬,但是我想请同学说一说,他刚才提到了一个字熬,有同学对这个熬字进行理解的?生:通过这个熬字可以看出母亲身体并不好,但是在酷冬,不好的环境下好不容易挺过来,熬过了春天。
师:这个熬字和渡比较一下,好不好?我的母亲又渡过一个寒冬。
我的母亲又过一个寒冬。
生:熬字比渡更多一层含义,更能表现母亲渡过这个酷冬十分艰难。
师:受到身心的折磨。
还可以表现了什么?请后面女生。
生:还可以看到作者怕母亲渡不过这个冬天。
师:恐怕受到折磨还不仅仅病在床头的母亲,还有病床前的我。
你还想说什么?生:表现了母亲有坚强的意志非常顽强的生命力。
对生命的渴望。
师:还有哪些词语?生:第八小节最后一句话,整个世界的世界。
师:说说你的理解?生:因为背上的母亲和儿子,相对整个比较渺小,但却是我的世界。
突出了我对儿子的疼爱,对母亲的尊敬师:同学们,他找的这句话,值得我们大家深深体会。
为什么说家是温馨的世界。
(板书:家的世界。
)师:怎么理解?同学你们觉得家是怎样的世界吗?生:我觉得家是充满爱的世界。
世界也充满爱。
所以可以把他们当作整体。
师:用一个爱字把他们联结在一起。
生:家是完整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完整。
整个世界和一个家一样也是完整的。
师:怎么理解?生:在家里第一个家庭成员是不可缺少的,就相当于一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样。
,师:怎么理解?生:世界是由很多很多家庭组成的。
因为世界是由很多很多家庭构成的,所以这世界,家庭构成了世界。
生:母亲是上一代,我是这一代,儿子是下一代。
三代人结合起来,就等于整个世界。
师:母亲记载着过去,儿子承载着未来,过去需要珍惜,未来需要呵护,文中我和妻子是如同你们的父母,他们在家庭中是顶梁柱,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家在他们心中就是一切。
可见他们对家庭对生活有着高度的责任感。
对家人有真挚的爱。
9板书:爱)师:还有谁想说的?文中的句子还有吗?生: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小时候母亲是背起了我,等长大了就是我背起了母亲,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爱,也表现了小时候母亲对我的关爱。
这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孝心。
师:仅仅是对母亲吗?生:后面还有妻子对儿子的关爱疼爱。
师:对了,这句话写我和妻子不约而同的动作表现了我对母亲和儿子的爱。
你找的这句话,大家想想还有什么特点吗?生:叙事是整齐、匀称的。
师:还有这样的的句子?生: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前面一句话写的是我对母亲的爱,后面一句话写的文中妻子对儿子的爱。
表现的是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
师:你的这句话有点问题,后面这一句,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句话表达了什么?生:哦,应该是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师:你找的这句话也是整齐匀称的,有没有发现在整齐匀称的同时,它又富于变化。
陈老师也很喜欢这句话。
我发现这里面有两个词强壮、高大,能对换吗?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生:父亲对于是儿子来说相当的高。
师:对应文中的哪一个字?生齐:小。
师:而强壮呢?生:针对母亲来说的。
瘦?师:是瘦吗?生齐: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有的找到自己恰当准确的词句,有的找到整齐匀称的语式,可见我们在交流当中,又可以积累到阅读的方法。
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自己揣摩不透的词句呢?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我感觉它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她的母亲为什么会感受到这样平凡的美丽?师:为什么能感受到那么美丽的景色呢?这条小路真的那么好吗?读过课文,我们知道这条小路是不平顺的,为什么母亲会觉得美呢?生:因为初春,万物生长,这些树上的植物充满生机,她很向往这些东西,对这种新生活充满向往。
师:景色很美,充满生机。
所以感觉很美。
生:因为前面他说抚摸孙儿的小脑瓜,因为她有对孙子的爱,因为孙子选择要去走小路,所以她看到小路也会觉得很好。
师:因为心中充满爱,所以看到景色很美。
生:因为前面他儿子同意说要走大路,后来她摸摸孙子的小脑瓜改变主意要走小路,当是她心里充满了一种特别开心。
师:因为他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的―――生:爱。
她眼睛里面看到的事物也觉得是美好的。
,师:感受到儿子的孝顺,孙子的可爱,在她的眼睛里景色是美好的。
生:前面说她熬过了一个酷冬,就说明她身体不好,对任何事都是很留念的。
师:她熬过了一个酷冬,也就是说她经历了这样一个身心的折磨,所以她更加感觉到生命的――生齐:可贵。
师:非常的好。
还有谁有什么疑问的?你说――第六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意见不同,用不着分歧这样强调的词语?师:为什么要用分歧?生:表明他很纽结。
表明我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师:还有吗?生:第三节中,来得太迟太迟?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后面还用了个了?师:为什么来得太迟太迟?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生:我觉得是为了强调一种程度,另外还口语化了。
师: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前面同学帮忙。
生: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我对母亲身体状况的担心。
师:非常好。
同时也对那些没有熬过寒冬的去世老人的惋惜。
下面我们把这一句这一段,对没有熬过寒冬的去世老人的惋惜之情,为母亲能够熬过这个酷冬的欣喜之情读出来。
天气很好……齐。
生齐读。
师:还有什么疑难的地方吗?生:南方应该是比较暖和的,因为秦岭以南嘛,所以说这个冬天应该不是非常冷的。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作者说这个冬天是个酷冬,为什么作者说这个冬天非常冷非常长?生:因为这个母亲这个冬天身体不好,快要挺不住了,这个冬天相对于他的母亲来说是很长很难熬的。
师:其实还是出于他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身体的担心。
也许这个冬天并不冷,也许这个冬天并不长,可是因为他对母亲的担忧,所以觉得这个冬天又长又寒冷。
师:同学们,我们对文章的感受越来越深刻了,难怪有人会说阅读好似品味一杯清茶,你会发现越品越有味道。
文章中朴实的话语,微妙的动作,浓浓的春意,处处都渗透着亲情,时时都激荡起我们心中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