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课前播放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齐):《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屏显《诗经》简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齐):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诵读,学生聆听。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韵;“凄”“晞”“跻”“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所以,读起来会给我们什么感觉?生(众):琅琅上口。

师:这就体现了《诗经》民歌的特色了。

蒹葭 课堂教学实录

蒹葭 课堂教学实录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蒹葭这篇古文主要描述了怎样的一件事?同学们需要学习什么知识点?教师要做好准备为学生授课。

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蒹葭获奖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用。

蒹葭获奖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 ”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 ”韵;“凄”“ 晞”“跻”“ 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师:老师喜欢诗,喜欢读诗,昨天晚上读到了这样一首: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郞,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知道这是谁的诗吗?生:是孟郊的《古别离》。

师:厉害,你能用一下成语说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韵吗?生1:(语塞)生2:可望而不可即。

师:生活中渴望而不可即的事是常有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困惑呢?希望同学们能从本节的学习中有所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蒹葭(板题)。

师:《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想读吗?生:想。

师:想读就读吧。

(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圏画生词。

)师:板书,蒹葭、溯洄、未唏、湄、跻、坻、俟、址、后、正音释义。

师:谁来范读这首诗,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就他的朗读做一下点评。

生:范读。

师:请大家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1:我认为杨洋同学的语音、语速、节奏都比较好,但感情不到位。

生2:杨洋同学把这首诗读的比较流畅,虽说不上如盘上滚珠,行云流水但也能达到文从字。

顺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

但我认为读诗应该讲究朝起朝落,有抑扬有顿挫、有得意、有诗意,不应像一滩死水,拨澜不惊,因此她应在感情处理上多下功夫。

师:你能给点拨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呢?生:这首诗读的感情基调应是缠绵悱恻中略带惆怅。

师:请你给同学们示范读一下可以吗?生:感情朗读。

师:诗写的美,你读的更美,现在请同学互读、注意要读出感情。

生:同桌互读。

师:老师认真听了,大家读的都很投入,不过这次我想给大家增加点难度,口译朗读。

生:面露难色。

师:有困难,这样你们先来疏通诗意,这个任务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可以吗?本诗共三节,请你们任选一节组内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第一组:生1:我们组选的是第一节诗,我先来朗读。

《蒹葭》教学实录

《蒹葭》教学实录

前沿•专题专题透视•走进共生课堂栏目编辑常白如zhuanti52279@ 22走进共生课堂(九)【走进现场】《兼葭》教学实录刘杨(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广东深圳518000)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这是一首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朦胧的爱情诗,首先,大家先自由朗读这首诗。

(生不由自主地齐声朗读)师:好,显然大家对“自由”这两个字已经感到有点陌生了。

(众生笑)不过你们读的刘老师都听到了,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兼葭》,谁愿意?好,你来读。

(一生读《兼葭》)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声音也相当响亮,但是有一个字,第二章当中的“宛在水中堆(chQ”,请大家标注到课文当中。

(师板书字音)师:“堆”的意思是,水中的高地。

现在让我们一起用正确的读音把《兼葭》朗读一遍,预备,读。

(生齐声朗读)师:同学们,既然是爱情诗,就一定和双方有关。

那么在这首诗里,爱情中的双方是谁?生:我认为是诗人和诗歌中的伊人。

师:好的,同意这种说法的同学谁能说说原因?生:“伊人”,就是“所爱的人”,所以应该是女主人公。

那么一直在呼喊她的,就是男主人公。

师:是的,“伊人”就是女主角。

但是我们要注意,《兼葭》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在民间口耳相传的经典,它的作者是难以判断的。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全诗,并找出每一章当中出现的景物或事物。

生:我找到了兼葭、白露。

生:还有水。

生:还有一条长长的道路。

文章编号:1002-2155(2019)10-0022-04生:还有一位伊人。

(师板书上述景物)师:非常好,请坐下。

这一次我们通过三位同学找到了很多的景物。

第二章当中又出现了哪些景物呢?生:第二章中出现了兼葭、白露、伊人、水。

生:还有长路。

生:湄,是水与草相接的地方,说明还有草。

(师板书上述景物)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细致。

第三章中又出现哪些景物呢?生:第三章有兼葭,还有白露,还有一位伊人。

生:还有一小块陆地,宛在水中ilk。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蒹葭课堂实录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蒹葭课堂实录

《蒹葭》课堂实录师:老师喜欢诗,喜欢读诗,昨天晚上读到了这样一首: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知道这是谁的诗吗?生:是孟郊的《古别离》师:厉害,你能用一个成语说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韵吗?生1:(语塞)。

生2:可望而不可即。

师:生活中渴望而不可即的事是常有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困惑呢?希望同学们能从本节的学习中有所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蒹葭(板题)。

师:《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想读吗?生:想师:想读就读吧。

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画生词。

师:文中有哪些生字词。

生:板书、蒹葭、溯洄、未唏、湄、跻、坻、涘、址等词之后正音释义。

师:谁来范读这首诗,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就他的朗读做一下点评。

生:范读。

师:请大家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1:我认为杨洋同学的语音、语速、节奏都比较好,但感情不到位。

生2:杨洋同学把这首诗读的比较流畅,虽说不上如盘上滚珠,行云流水但也能达到文从字顺,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

但我认为读诗应该讲究朝起朝落,有抑扬有顿挫、有得意、有诗意,不应像一滩死水,拨澜不惊,因此她应在感情处理上多下些功夫。

师:你能给点拨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呢?生:这首诗读的感情基调应是缠绵悱恻中略带惆怅。

师:请你给同学们示范读一下可以吗?生:感情朗读。

师:诗写的美,你读的更美,现在请同学互读、注意要读出感情。

生:同桌互读。

师:老师认真听了,大家读的都很投入,不过这次我想给大家增加点难度,口译朗读。

生:面露难色。

师:有困难,这样你们先来疏通诗意,这个任务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可以吗?本诗共三节,请你们任选一节组内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第一组:生1:我们组选的是第一节诗,我先来朗读。

生2:我组圈画出了以下几个词: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阻、溯游、宛。

生3:经过合作我组对以上几个词的理解是,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从,跟随素洄,逆流而上。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师:同学们好!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为了这美丽的缘分,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美丽的歌曲。

(播放《蒹葭》)这曲《蒹葭》是2500多年前秦地的民歌,《蒹葭》讲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一个深秋的清晨,芦苇青青,河水悠悠,一位痴情的人儿,百转千回的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深秋的清晨,走进那片长满芦苇的河畔,走进《诗经》中的《蒹葭》,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题,读题)老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体会情感。

生自由读,齐读:师:读来有音乐美,这就是双声叠韵的魅力。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几句?生:蒹葭/苍-苍-师:一唱三叹,有音乐之美,这种反复的吟诵就是重章叠句。

在朗诵时,你体会出了诗歌怎样的感情基调?生:我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读出了凄凉、惆怅之感。

师:那我们带着惆怅之情,来读诗的第一小节.生:……师: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我们来“和诗”,请一位同学来配合老师。

(师生合作朗读,出示PPT)蒹葭/苍-苍-(师和)苍-苍-……师:请选你喜爱的一小节,找搭档合作朗读。

(生自由合作朗读)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两组同学分别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读得好,大家可要掌声鼓励哦!(请一组男同学配合朗读)生:……师:(掌声)真是声情并茂啊!再请一组女同学展示风采!生:……师:(掌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配合,男同学读,女同学“和”,老师也来当一会”女同学”。

师生配合朗诵:……师: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啊!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大家结合课文注解,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如何说的更有诗意之美,学生之间展开了讨论)师: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吗?生:白露未已。

师:谁来解答?生:意思是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可以和“白露未晞”对照,一起理解。

师:还有吗?(沉默)那我考考大家。

“溯洄”怎么理解?生:逆流而上师:“从之”呢?生:追寻那个人,“之”是代词。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宏观把握,提纲挈领。

(屏幕显示)诗歌吟读师:大家读一遍《蒹葭》,我听一下,“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语速稍快。

)师:好,语速要略加调整。

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向往、追寻,所以情感的氛围要通过语速表达出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就是轻柔的、充满向往的、充满爱意的朗读。

再试一次。

“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蒹葭获奖课堂实录

蒹葭获奖课堂实录

蒹葭获奖课堂实录课前播放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齐:《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屏显《诗经》简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齐: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诵读,学生聆听。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 ”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 ”韵;“凄”“ 晞”“跻”“ 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所以,读起来会给我们什么感觉?生众:琅琅上口。

师:这就体现了《诗经》民歌的特色了。

现在,请大家美美地自由朗读这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课堂实录
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课《蒹葭》实录整理
执教者永嘉县实验中学范圣龙
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默然,迅速被感染)
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
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
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
学生齐读
师: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
生;:我依稀看见了芦苇飘荡,尽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对男子微笑
师:这是怎样的芦苇?
生:很浩荡,飘忽不定
师:哪个词告诉你这些?
生:是蒹葭苍苍的苍苍
师:你读一下同时教师出示幻灯,屏幕上两句蒹葭苍苍,第二句后面加了一个破折号师:大家感受一下,这两句的不同之处,读一读
生:第二句有停顿,有延长,可以体现出惆怅的感觉
生:第二种拉长后有一种风吹过来芦苇在飘荡的感觉,芦苇的叶子上似乎有霜花
师:读急了,感觉就消失了……拉长了读可以将惆怅凄美表达出来……我们再读
生齐读“蒹葭苍——苍——”
师:假如老师再改成蒹葭苍盛行不行?对,不行,味道没有了。

这就是诗经的叠词之美。

其实蒹葭两字本身就很有韵味,
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叠词二字,已经蒹葭两字的拼音,说:这叫做双声……
大家齐读包含蒹葭二字的句子
师:是啊,这么美的画面,刚才有位同学说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哪里?
生:在芦苇的尽头
师:还可能在哪里?
生:在诗人的心中
师:是啊,距离产生美,他们之间有距离,产生了朦胧之美……
还有,他们的位置是固定的吗?
生:是飘忽不定的……
师:从此你心中就走进了这样的一位女子——你们还看见了什么?
生:看到了主人公追逐的步伐,也依稀浮现在我面前
师:是啊,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朦胧的美丽的,其实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走近诗歌,你仿佛也听见了什么?
生生交流,屏幕上一行字——我们听见了——
生:我仿佛听见了水流的声音,带着主人公的心情
师:你走近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将写水的几句拿出来欣赏一下,……这两句诗中,主人公有怎样的心情?我们选读……在水一方……
生齐读——
师:此时……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因为对面的伊人是可望不可即的
师:我追问你一句,虽然在河对岸,但伊人在不在?生:在
师:主人公就坚信他在对岸,虽然有一段距离,但他还悲伤吗?
生:是激动,是兴奋
师:是高兴的,满怀憧憬的……这种憧憬集中在哪个字上面?
生:在
师请同学读这句,读出这种憧憬,并板书憧憬二字
生读一遍
师:我们要关注这个在字,连读三遍,加强感觉
师:如果要加一个感叹词,你加什么?
生:加“啊”
师:应该是一声轻轻地不太响亮的啊,为什么
生:虽然看到了,隐隐约约的感觉,除了激动憧憬可能还有——
生: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果太响了就会破坏这种感觉
师:你很懂得这种默默的欣喜——再读,读出这种幸福欣喜憧憬
生齐读,加了啊的这句
师:我们回到原文,再读回没有啊的原文,这个啊字的味道已经藏在哪了?对,“在”字中男生齐读在水一方这句全班和一遍在水一方四字
师:是啊,自己心中的伊人就在水对岸……回到第二句,主人公还是那么幸福吗?
生:焦急的,看到了却不能到达
师:哪一个字就能体会这种情感
生:宛
师:焦急的,怎么办啊,想追寻却又找不到,有一种淡淡的失落
再请一个同学读这第二句,读出这种淡淡的惆怅
生读……一遍,宛字拉长
师:再放松一点,这宛字再读一遍
生读,大家读再读一遍该句
师:如果加一个感叹词,加什么呢,对“唉”字齐读加了字的原文
再请一个女同学读唉字意味全包含在原文中了
同样请一同学读,全班和一遍最后一句
师:除了有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划水的声音?
生:溯游从之等句子中有
师:这种逆流而上的划船声是轻松的还是艰辛的,还有其他词表现吗?
生:阻长等字
师:请一同学试着读这种追寻的艰辛
生读一遍
师:有感觉,我们重点关注溯游从之道阻且长的阻和长就像主人公船桨一样每一下都那么艰辛,跟老师一起读,眉头皱起来,可能更能传达……
生齐读一遍
师:出示这三句,大家一起读这三句
师:是啊,如此艰辛的追寻,我们似乎听到了主人公划船的喘气声,这是一副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有温度的画面,我们再读,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主人公炽热的情感……
师:从什么地方?
生:溯游从之等句,感受到了主人公奋力向前……
师:同学们,他奋力向前,追求不止,一共几次啊?
生:三次,也许六次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两次
生:无数次,地点的转化体现了无数次
师:应该是无数次,我们的主人公不达目的不罢休,生命不止,追求不止
生:表现了他执着的精神
生:坚韧的精神
师板书执着
师:追寻的结果可能是百年好合也可能是永远追求不到,但是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他追寻了两千多年,让我们起立,拿起课本,在朗读声中感受这种执着的精神,老师读第一节,大家读二三两节——配乐——
请坐,大家齐读理学家朱熹的一段话……
师:伊人仅仅就是爱人吗?
生:追求的梦想,目标吧
生:作者也是一个痴人,在寻梦,寻找心中的海市蜃楼……
师:追寻这种看到就摸不到的……感觉
生:追寻一种幸福……
生:一种心灵的寄托……实际上虽然得不到,但是要拼搏——
师:我们都在追求美好哦,我们读这段话,一起共勉吧
“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这美好,也许这种追修前路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