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升压站防雷接地设计步骤和方法
风力电力站的接地和防雷解决方案

风力电力站的接地和防雷解决方案
风力电力站的接地和防雷问题解决
风机口及其输电设备的接地和防雷接地的要求:
风力电站的设备接地与防雷接地应该区分但又必须共用接地系统。
区分在于入地点之间的区分和选择。
共用接地在于地下部分的巧接和系统之间泄流与保护的功用关系
风力电站设备接地与防雷接地共用地网,其接地地阻为1欧姆以下。
地网布置适用双环行射线状,其外环与内环应间距应为内环到风机口的4倍。
其内环应根据风机口基础的深度确定,应大于基础深度的8-10倍,一般不低于12米。
外围射线布置根据土壤确定,不应低于4条,其长度为风机口到外环的2倍。
地网材料的要求:
水平接地体:5*50以上热镀锌扁钢或4*40以上铜条
垂直接地体:6*63以上热镀锌角钢或5*50以上铜包钢材料
为保证风力电站接地的长久效果,接地材料不适合采用降阻新型材料。
风力发电防雷接地施工方案

风力发电防雷接地施工方案1. 引言风力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在风力发电场建设过程中,由于风力发电机组的高度和立体结构,以及所处环境的复杂性,雷击是一个常见问题。
为了保护风力发电机组和相关设备不受雷击的影响,需采取合适的防雷接地施工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种风力发电防雷接地施工方案,以确保风力发电场的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合适的接地材料、接地设计、接地电阻测试、施工要点等。
2. 接地材料选择接地材料的选择是防雷接地施工的基础,需要考虑材料的导电性能、耐腐蚀性能和耐久性等因素。
常用的接地材料包括铜、镀锌铁、铝等。
在风力发电场的防雷接地中,一般选择铜作为接地材料,因为铜具有导电性能好、抗腐蚀性能强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
3. 接地设计风力发电场的防雷接地设计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包括地质条件、设备排布、雷电活动频率等。
首先,需要确认接地点的选取。
接地点应选择在地势最低的位置,以确保雷电击中后电流能顺利通过地下传导,减少对设备的影响。
其次,需要合理布置接地装置。
根据设备排布和雷电活动频率,合理安排接地装置,使其能够覆盖整个风力发电场,并确保有效接地。
最后,需要合理规划接地导线的走向和长度。
接地导线应尽量短,减少电阻,提高接地效果。
同时,接地导线的走向也应尽量避免与其他电缆和设备产生干扰。
4. 接地电阻测试接地电阻是评估接地效果的重要指标,需要进行定期测试和检查。
常用的接地电阻测试方法包括三线法和四线法。
其中,三线法适用于小型接地,四线法适用于大型接地。
测试结果可以通过比较测试前后的接地电阻值,来评估接地的有效性。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确保接地导线与测试仪器的连接良好,并排除其他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干扰。
测试结果应记录并保存,以备后续参考和对比。
5. 施工要点在风力发电防雷接地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施工前需进行详细的方案设计和风险评估,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风电场升压站的防雷与接地研究

风电场升压站的防雷与接地研究摘要:文章在对风电场升压站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风电场升压站中雷电造成的危害,以及进行防雷的基本方法,重点对风电场升压站电气设备的接地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风电场;升压站;防雷与接地1引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的地位变得尤为重要,电力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生活中各种生活基础设施基本上都和电有关系。
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随处可见电力设施,在这些电力设施中变电站是核心的一个环节,它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风电场升压站也是变电站的一种形式,升压站的设计包括土建、电气两大部分,其中电气部分设计可分为升压站总体情况分析、主变压器的选择、主接线方式的设计、短路计算、设备选择、厂用电设计、防雷与接地设计等。
2风电场升压站概述升压站一般是发电厂,把低电压变为高电压,送到更高等级的电压输电系统,然后在分配到电网中,实现资源共享,是整个电力系统的基本生产单位。
升压站不仅仅包括电能生产、升压变换的部分,还包括自身消耗电能的部分,即场用电。
风电场的场用电的来源主要是从电网的下网电量,即:从电网中购买电量。
因为风电场的风比较随时性、不稳定性不可能时时有风来保障风电场中的用电。
在无风时,风电场的生产用电、生活用电等都需要从电网获取。
3风电场升压站的防雷问题分析雷电放电过程中,呈现处电磁效应、热效应以及机械效应,对于建筑物和电气设备有很大的危害。
防雷的基本方法概括起来有两种:一是采用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等设备,把雷电引向避雷装置自身并泄入大地,以削弱其破坏力;另一种是要求设备有一定的绝缘水平,以提高抵抗雷电的破坏能力。
两者恰当地结合就可以防止或减少雷害事故,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
3.1直击雷保护为了防止雷直击于发电厂、变电站,一般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进行保护。
由于发电厂、变电站中要求被保护的物体比较集中,所以一般采用避雷针保护。
避雷线多用来保护输电线路。
保护应满足以下两个基本原则:应使发电厂、变电站内所有被保护设备置于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以内,以免遭受直接雷击;当雷直击于避雷针(线)时,雷电流很高的对地电位在避雷针(线)上产生。
风力发电场防雷接地施工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风力发电场防雷接地施工方案的设计与实践一、引言风力发电场是当今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发电场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防雷问题。
本文将介绍风力发电场防雷接地施工方案的设计与实践,以确保发电设备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二、风力发电场防雷接地施工方案设计1. 风力发电场的特点风力发电场分布广泛且高度暴露,容易受到雷击的影响。
因此,防雷接地施工方案设计必须考虑到风力发电场的特点,包括地形、气候等因素。
2. 地面接地设计地面接地是防雷接地施工方案的关键部分。
在设计中应考虑地下土壤的电阻率、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等因素,以确保接地系统具有足够的导电性能。
3. 避雷针设计风力发电场通常需要安装避雷针,以吸引雷电击中。
在设计中,应考虑到风力发电场的高度和外形,合理确定避雷针的位置和数量。
4. 绝缘设计在设计防雷接地方案时,还需考虑到设备的绝缘设计。
通过合理的接地设计,可以减少雷击对设备的影响,确保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
三、风力发电场防雷接地施工方案实践1. 施工材料的选择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选择高质量的导电材料,包括铜材、铝材等,以确保接地系统的导电性能。
2. 施工操作规范施工操作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施工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资质证书。
3. 施工现场管理在风力发电场的防雷接地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施工进度、安全和质量。
定期检查施工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及时处理施工中的问题和隐患。
4. 施工后的测试与维护在防雷接地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必要的测试,以验证接地系统的有效性。
并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定期检查和保养接地系统,确保其长期有效。
四、结论风力发电场防雷接地施工方案的设计与实践是保障发电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施工方案设计,选择优质的材料,规范的施工操作和有效的维护,可以提高风力发电场的抗雷能力,保障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对风力发电场防雷技术的研究和改进,不断提高防雷接地施工方案的效果,为风力发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防雷接地施工技术要求措施

目录一编制说明 (2)1.1编制依据 (2)1.2适用围 (2)二、工程概况 (2)三、人员组织及分工 (3)四、主要材料及工机具 (3)4.1主要材料 (3)4.2主要施工机具 (3)五、施工工序 (3)六、施工技术要求 (4)6.1接地体(线)的连接 (4)6.2避雷针的接地: (4)6.3室、电缆沟接地布置 (5)七、质量注意事项 (6)八、质量保证措施 (6)九、安全文明施工 (7)十、防雷接地施工示 (7)十一、防雷接地施工危险点识别、评价及控制措施 (10)一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城步十里平坦风电场110kV升压站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DL 5009.3-1997)●《变电(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Q/GDW1183-2012)●《中华人民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版)》●《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国家电网工[2003]168号)●《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手册》(基建质量[2006]135号)●《关于利用数码照片资料加强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过程控制的通知》(基建安全[2007]25号);●《省电力公司输变电站工程施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2007)》●省电力公司变电站工程标准化施工作业票(湘电公司基建[2008]755号)●《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施工及验收规》(GB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DL/T 5161.1-5161.17-2002●《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施工图纸《防雷接地》1.2 适用围本措施适用于城步十里平坦风电场110kV升压站工程防雷接地施工。
二、工程概况城步十里平坦风电场110kV升压站工程采用避雷针方式防直击雷,设两根构架避雷针30m。
根据本工程岩土电阻率测试报告,所区平均土壤电阻率取值为1427Ω.m。
接触电势、跨步电势分别要求接地电阻为0.57Ω和4.6Ω。
风力发电场防雷接地技术

风力发电场防雷接地技术摘要:雷电对风扇的危害包括直雷、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
雷击具有随机性强、破坏力强的特点,风电机组不可能完全避免遭雷击。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累积破坏是每个风电场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对于风力发电来说,良好的接地系统对于在发生雷击时尽快将雷击电流释放到地面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风力发电场;接地电阻;防雷保护;雷击是影响风电机组乃至整个风电场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风电场的防雷接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实际风电场分析了风机雷击事故的破坏机理,针对实际风机接地电阻阻值要求和接地电阻的影响因素,对接地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对接地电阻进行了计算,提出了接地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风力发电场机组接地要求1.接地装置材料的选择。
一般来说,风力发电机组接地装置都是由结构钢制作而成,但如果土壤电阻率相对较高,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应用特殊的接地装置材料,诸如长效防腐降阻剂等。
选择材料的时候必须仔细检查材料,不能有粗细不均或锈蚀的现场。
垂直安装的接地体一般是由钢管或角钢制作而成,角钢制作接地体具有成本低、制作过程便捷等特点,但散流效果不够理想。
所以针对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接地装置通常是由钢管制作而成,钢管制作而成的接地装置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具有较好的防腐效果。
2.技术要求。
(1)所有风电机完成接地网施工后必须单独进行电阻值的测试。
一旦发现测试结果不理想,立即按照涉及要求进行完善。
(2)控制接地体埋深和施工最终夯实地面的距离>1.0m,接地体完成买入后,必须进行分层夯实。
(3)不管是接地体和引线之间,还是接地体之间,都必须做好防腐处理工作。
(4)为了对接地装置进行检测,需要设置测量井。
(5)在进行直埋电缆沟内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格外注意电缆的保护。
二、风电场接地系统结构同其他的电力系统一样,风力发电系统必须接地,从而在电气设备和大地之间建立起低阻抗的电气贯通,以确保机组的可靠运行。
防雷接地工序

防雷接地工序防雷接地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环,扮演着保护建筑设施和人身安全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防雷接地工序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工作流程、材料选择、施工要点等方面。
一、工作流程1. 前期准备在进行防雷接地工作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建筑结构和要求,确定接地装置的种类和位置。
其次,清理施工区域,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2. 施工方案设计根据建筑类型和规模,制定适合的防雷接地施工方案。
确保接地系统能够有效地引导和分散雷电入地,达到防雷的目的。
3. 施工准备将所需的接地材料准备齐全,包括导体、接地装置等。
检查工具的使用情况,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4. 地面处理在确定好的位置挖掘合适尺寸的接地坑,根据设计要求放置接地装置,并将接地装置与建筑物导体连接。
5. 导体安装根据设计方案,铺设导体,并确保导体与建筑物的连接牢固。
导体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类型和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6. 测试与维护在完成接地装置的安装后,进行接地系统的测试。
测试主要包括接地电阻的测量等。
接地系统的维护日常应予以重视,定期检查和维护接地装置的运行状态。
二、材料选择1. 接地装置材料接地装置是防雷接地工序中重要的一部分。
常用的接地装置材料包括铜排、铜化钢、铝合金等。
在进行材料选择时,需综合考虑导电性能、耐候性、耐腐蚀性等因素。
2. 导体材料导体是将建筑物与接地装置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用的导体材料包括铜线、钢丝等。
材料选择时要考虑其导电性能、耐腐蚀性以及抗拉强度等指标。
3. 其他辅助材料除了接地装置和导体外,还需要使用一些辅助材料。
例如连接件、接地剂等。
这些材料的选择要与接地系统的设计要求相匹配,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施工要点1. 安全第一在进行防雷接地工序时,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点。
施工人员应佩戴好防护用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在高空作业时,要注意护栏的设置和使用。
2. 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接地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风力发电场防雷接地工程方案

风力发电场防雷接地工程方案一、概述目前,风力发电被称为明日世界的能源。
由于它属于可再生能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基础。
而且不像火电、核电、水电会造成环境问题,所以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要求。
所以,风力发电已在我国达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风力发电机组是在空旷、自然、外露的环境下工作,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到直接雷击。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风力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越来越大。
主体高度约80米、叶片长度约40米、即最高点高度约为120米的风机,在雷雨天气时极易遭受直接雷击。
它是自然界中对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运行危害最大的一种灾害。
雷电释放的巨大能量会造成风力发电机组叶片损坏、发电机绝缘击穿、控制元器件烧毁等。
风机的防雷是一个综合性的防雷工程,防雷设计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风机在雷雨天气时能否正常工作,并且确保风机内的各种设备不受损害。
本方案针对风力发电机组的防雷接地。
二、风力发电厂地貌及接地电阻要求风力发电场位于某地区,风力发电功率为1500kw。
土壤电阻率比较高,超过450Ω.m。
由于有岩石的存在,造成不同深度的土壤电阻率分布不均匀。
风机接地电阻要求做到4欧姆。
风机基础占地面积大约14×14平方米,距其10m处有一台箱式变压器,其接地电阻值的要求为4欧姆。
三、接地材料的选择及地网设计接地是指将风机的外壳与大地连接一起,以便在正常运转、变乱接地和遭受雷击的情况下,将其接地点的电位固定在允许范围内,从而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
风机的接地体系是风机防雷保护体系中一个关键环节。
在地网开挖面积有限、泥土电阻率较高的环境条件下,要能到达上面的技术要求,用传统常规的角钢、扁铁等接地材料举行施工是非常困难的。
本方案发起采用新型的接地材料:高效低阻接地极。
下面介绍常规接地材料与新型高效接地模块的使用。
1、常规接地材料一般来说,程度接地体采用不小于40×4mm的热镀锌扁钢,垂直接地体采用不小于50×50×5mm的角钢,每根角钢的长度大约2.5-3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电场升压站防雷接地本文主要总结了风电场升压站防雷接地设计步骤和方法,风电场升压站防雷接地设计流程图如图1 所示。
图1 风电场升压站防雷接地设计流程图1 外专业提资与分析1.1 总图首先要熟悉升压站的总平面布置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熟悉升压站各道路、各建筑物布置,明确升压站面积等参数。
(2)升压站所在位置的地形地貌:需要回填的区域,边坡的位置,坡度的急缓。
(3)如果场内电阻率过高,需要考虑引外路径。
注意所进道路是否已征地,附近是否有水渠和村庄,水源是否为保护水源。
1.2 土壤电阻率测量报告仔细阅读土壤电阻率测量报告,重点关注土壤电阻率成果表。
确定各测线位置,地表湿度,土壤电阻率。
根据附件1的接地电阻计算软件可以计算出垂直和水平方向土壤电阻与地网综合工频电阻,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外引地网。
1.3 电气电气提资主要为电气主接线图和短路电流计算表,用以计算短路电流与阻抗,从而校验接地体的热稳定截面。
注意零序阻抗的计算要根据最不利的情况来选取。
如在云霄风电场中,#1主变容量为31.5MV A,远景的#2和#3主变容量为50 MV A 与40MV A,当发生三相短路时,最糟糕的情况是最大容量变压器发生三相短路,故计算零序阻抗的时候S e=50M。
1.4 建筑了解建筑剖面图与屋面图,主要用于建筑防雷提资,以设置防雷接地卡、接闪网、接闪器。
2 建筑防雷提资2.1 制图步骤(1)确定建筑防雷等级。
一般风电场升压站属于三类防雷建筑物,根据文献[1]可知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上的接闪网、接闪器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20m×20m或24m×26m的网格。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60m时,首先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外。
接闪器之间应互相连接。
(2)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庭院内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25m。
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
(3)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泥土屋面、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当其女儿墙以内的屋顶钢筋网以上的防水盒混凝土层允许不保护时,宜利用屋顶钢筋网作为接闪器,以及当建筑物为多层建筑,其女儿墙压顶板内或檐口内有钢筋且周围除保安人员巡逻外通常无人停留时,宜利用女儿墙压顶板内或檐口内的钢筋作为接闪器,同时符合以下规定:1)利用基础内钢筋网作为接地体时,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深,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应按式(1)计算:S≥1.89k c2 (1)其中,k c为分流系数。
2)当在建筑物周边的无钢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土基础内敷设人工基础接地体时,接地体的规格尺寸应按下表规定确定。
表1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的最小规格尺寸利用柱子基础的钢筋昨晚外部防雷装置的接地体并同时符合下列规定时,可不另加接地体(垂直接地极):a)利用全部或绝大多数柱子基础的钢筋作为接地体。
b)柱子基础的钢筋网通过钢柱,钢屋架,钢筋混泥土柱子、屋架、屋面板、吊车梁等构件的钢筋或防雷装置互相连成整体。
c)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小于0.5m深,每一柱子基础内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和大于或等于0.37m2。
3 直击雷保护装置3.1 位置确定直击雷过电压保护可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它们的保护范围应覆盖需保护的设施。
针对风电场升压站,设置保护装置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2]:(1)主要对屋外配电装置(包括组合导线和母线管廊)、高建筑物设直击雷保护装置。
(2)主厂房、主控制室和配电装置室一般不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雷电活动特殊强烈地区宜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
为保护其他设备而装设的避雷针,不宜装在独立的主控制室和35kV及以下变电所的屋顶上。
但采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有屏蔽作用的建筑物的车间变电所可不受此限制。
(3)主厂房如装设避直击雷保护装置或为保护其他设备而在主厂房上装设避雷针,应采取加强分流、装设集中接地装置、设备的接地点尽量远离避雷针接地引下线的入地点、避雷针接地引下线尽量远离电气设备等防止反击的措施。
(4)主控室、配电装置室和35kV及以下变电所的屋顶上如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时,若为金属屋顶或屋顶上有金属结构,则将金属部分接地;若屋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则将其焊接成网接地;若结构为非导电的屋顶时,则采用避雷带保护,改避雷带的网格为8m~10m,每隔10m~20m设引下线接地。
(5)露天布置的GIS外壳不许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但应接地。
(6)独立避雷针(线)宜设独立的接地装置。
在非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其接地电阻不宜超过10Ω。
当有困难时,该接地装置可与主接地网连接,但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35kV以及下设备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之间,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15m。
(7)独立避雷针不应设在人经常通行的地方,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出入口等的距离不宜小于3m,否则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砾石或沥青地面,也可铺设混凝土地面。
(8)独立避雷针、避雷线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间的空气中距离以及独立避雷针、避雷线的接地装置与接地网见的地中距离。
a)独立避雷针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电气设备接地部分、架构接地部分之间的空气中距离,应符合式(2)的要求:S a≥0.2R i+0.1h (2)式中,S a——空气中距离,m;R i——避雷针的冲击接地电阻,Ω;h——避雷针校验点的高度,m。
b)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与接地网间的地中距离应符合式(3)的要求:S e≥0.3R i(3)式中,S e——地中距离,m。
c)避雷线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电气设备接地部分以及架构接地部分间的空气中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对一端绝缘另一端接地的避雷线:S a≥0.2R i+0.1(h+∆l) (4)式中,h——避雷线支柱高度,m;∆l——避雷线上校验的雷击点与接地支柱的距离,m。
对两端接地的避雷线:S a≥β’[0.2R i+0.1(h+∆l)] (5)式中,β’——避雷线分流系数;∆l——避雷线上校验的雷击点与最近支柱间的距离,m。
避雷线分流系数可按式(6)计算:β′=1+τt R t12.4(l2+ℎ)1+∆l+ℎl2+ℎ+τt R t6.2(l2+ℎ)≈l2+ℎl2+∆l+2ℎ(6)式中,l2——避雷线上校验的雷击点与另一端支柱间的距离,l2=l’-∆l,m;l’——避雷线两支柱间的距离,m;τt——雷电流泊头长度,一般取2.6μs。
d)避雷线的接地装置与接地网间的地中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对一端绝缘另一端接地的避雷线,应按式(3)校验。
对两端接地的避雷线应按式(7)校验:S e≥0.3β’R i(7)e)除上述要求外,对避雷针和避雷线,S a不宜小于5m,S e不宜小于3m。
3.2 制图步骤(1)以最新的电气总平图为底板,删除不必要表示的导线、耐张串等,仅保留构架、建筑及道路等。
(2)根据保护范围计算书制作保护范围表,可以从计算书选择性粘贴为ACAD 图元。
折线法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书见附件2。
(3)根据保护范围表画出保护范围,画保护范围时确定保护高度。
3.3 注意点(1)不同保护范围用不同层、不同颜色。
根据保护范围的复杂情况酌情分几张图来画。
(2)注意针与针,针与保护物是否有高差。
(3)使用阶梯算法时要画出断面。
4 接地平面布置照明设计是相对简单的设计,也是电气设计的基础。
主要数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390-2007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
4.1 水平接地极材料的选择参考文献[1]中的表5.4.1,同时根据附件3的接地计算书计算得出合适的水平接地极材料。
4.2 制图步骤(1)以防雷保护范围图为底板,关掉保护范围的层。
(2)根据接地计算书的结论布置网格,有条件的话尽量要在围墙外设一圈地网。
(3)根据文献[3]的表16-17,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升压站大门入口处的“帽檐式”均压带,如下图所示:图2 “帽檐式”均压带示意图(4)对网格进行适当的调整、剪切使地网不穿建筑物。
(5)对地网边缘进行修圆角,圆角半径不小于网格间距的一半。
(6)在避雷针、避雷器及建筑物的周围打垂直接地极。
在围墙外的地网打垂直接地极。
(7)计算升压站内综合电阻,如果电阻过高,需要沿沟渠或征地向外引接地极。
(8)统计材料。
4.3 注意点(1)不同保护范围用不同层、不同颜色。
根据保护范围的复杂情况酌情分几张图来画。
(2)注意针与针,针与保护物是否有高差。
使用阶梯算法时要画出断面。
(3)避雷针、避雷器的集中接地装置打2.5m长的垂直接地极。
围墙外的地网一般情况也打2.5m的垂直接地极,土壤情况差的站打6m的垂直接地极,间距都是约20m左右。
(4)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一般采用0.8m。
并宜敷设在当地冻土层以下。
(5)围绕各设备基础或建筑物基础敷设的环形水平接地极离各建筑物或设备基础的距离不宜小于1.5m。
(6)应结合三通一平敷设接地极,接地极如遇设备基础可从旁边绕过基础。
水平接地体的间距约为8m。
(7)独立针要通过测量井与地网连接。
接地测量井两端导线需与水平接地极相接。
参考文献[1]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2010.[2] DL/T 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S].1997.[3] 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一次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