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笔记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笔记

现代文学史笔记

1.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前期的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

后期的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2.胡乱是二十世纪中国写作和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

他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1920年3月,他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他自己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为中国新诗的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3.周作文的美文无所不有,充分地体现了语丝派的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和本人的广见博识。

他的散文并有“浮躁凌厉”“平和冲淡”二体。

就大体情况而言,1927年以前,二体并存,时相消长。

自纺成《永日集》后,周作文就沉溺于远离现实的“苦雨斋”中,抄古书,一味追求闲适趣味,大谈草木虫鱼,叛逆性顿减,而隐逸性渐增。

4.《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品,它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叶紫的《丰收》一起,被鲁迅编入特为他们创设的“奴隶丛书”,5.第一辑:旧锦囊。

一开始他的诗作明显显得孤独,抑郁,感伤气息浓重,《流浪人的夜歌》中那个幽夜茫茫中“要与残月同沉”的流浪人形象,正是诗人孤寂心境的艺术写照。

6.第二辑:雨巷,可以说是一个过渡,诗形多半整齐,注重音乐性。

诗人把他深沉的那份忧郁充分地浪漫化,诗化了,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7.第三辑:我底记忆,八首诗,格律诗派影响已明显减衰,他开始站在淳朴诗风上来,如《断指》用亲切自然的日常说话调子,来表现对一位牺牲了的朋友的深切怀念,写得舒卷自如,质朴而潇洒。

8.1943年赵树理创作了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同年十月他又写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他写的作品大多是农村中必须要解决的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故他自己称“问题小说”,他成为著名的“农民作家”。

他是“山药蛋派”的杰出代表。

《李家庄的变迁》是赵树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笔记可以打印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笔记可以打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一)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①反对感伤,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

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②要求艺术的“和谐”与“均齐”,强调诗人带着镣铐跳舞——追求诗歌的格律。

③形式上主张“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④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验:尝试现代叙事诗、戏剧独白体、无韵体、十四行等多种体式,完成了为新诗“赋形”的历史使命。

新月诗派以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和“三美”主张,在诗歌界掀起了一场新格律诗运动。

新月诗人——徐志摩2、诗歌创作前期:《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

艺术上格调清新健康。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二是抒唱爱与美的追求。

如《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后期:《猛虎集》1931;《云游》1932;后期诗歌情况较复杂,大致三种诗:A、不乏积极进取的篇章(如《拜献》);B、描写男女之间感情、戏逗、调笑,格调不高(如《别拧我,疼》);C、大多诗作笼罩着伤感、失望、悲哀、颓唐的情绪,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3、艺术特色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如《雪花的快乐》,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传达了诗人执着于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如《雪花的快乐》中“飞扬”的连用。

《再别康桥》中三次“轻轻的”回环反复。

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

如《沙扬娜拉》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如《秋月》《再别康桥》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一、1917—1927 文学革命二、1928—1937革命文学三、1937—1947 抗战第一章思想启蒙与文学重建第一节文学革命运动一、思想启蒙与文学革命1、三个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性的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文学革命》,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2、1915年9月《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

发起人:陈独秀,胡适,胡提出“八条纲领”,刊载于《新青年》被称为“中国文界之雷声”。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标志: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1918.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二、“人的发现”和“人的文学”1、周作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2、是否有人道主义作为区分“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3、人是从动物进化的,人是从动物进化的。

三、新旧文学观念之激战1、响应方: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双簧会”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2、反对方:①林纾:发表《妖梦》和《荆生》痛骂陈、胡、钱玄同辩:钱玄同和刘半农“双簧信”林纾发表《论古文之不宜废》辩:蔡元培《答林秦南书》②学衡派:根据地:南京东南大学(1922)刊物:《学衡》杂志总编辑:吴宓主要撰稿人:胡先骕和梅光迪论战以新青年胜利告终③甲寅派:1925年章士钊号召:读经救国。

第二节创作尝试和社团文学一、文学研究会1、1921年1月,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后”在北京诞生。

2、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耕济之3、代用刊物:《小说月报》,又创办了《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诗》等月刊4、三个方面成绩显著:A、提倡“为人生”文学,B、大力介绍外国文学,C、推动写实主义“平民文学”创作5、杰出代表:①朱自清。

A家庭小品《背影》《给亡妇》,B海外游记《欧游杂记》《伦敦杂记》,C写景美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特点:诗歌以写实为主,兼用象征。

他的抒情长诗《毁灭》问世后,诗坛的赞誉由他短诗转向长诗。

②冰心,写实小说(指鲁迅,冰心和新潮社一些作家,它存在的问题:内容比较概念化,枯燥)作品:《l两个家庭》《超人》(何斌爱心复归的故事)③王统照,现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最早实践者——问题小说。

作品:《沉思》《微笑》,代表诗集《童心》。

④许地山,“人生派”小说,有宗教色彩,取材于异域生活作品:小说《缀网劳蛛》(主人公尚洁,表达淡定人生观),《命命鸟》,散文《落花生》⑤卢隐,与冰心、林徽因并称“福州三才女”,原名黄莺。

作品:《海滨故人》(主人公露莎),自传性质,形式夺取日记或书信体。

⑥王鲁彦——乡土写实派(针对问题小说的不满)蹇先艾《水葬》,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冥婚)表现宗法冲突:许洁《惨雾》、彭家煌《怂恿》。

工业文明入侵乡土后变化:王鲁彦《黄金》(陈四桥人格→所揭示的)写旧风俗《野火》(又名《愤怒的乡村》长篇小说力作)⑦叶绍钧:又名叶圣陶,小说之所长:描写小市民灰色生活“人生派”代表作:《倪焕之》中国的堂吉诃德,当时中国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潘先生在难中》。

二、创造社1、1921年6月,成立于东京,九月发表《创造季刊>预告》,宣布了创造社同仁为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郑伯奇。

2、前期:《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以及《创造丛书》《创造世界名家小说集》《创造世界少年文学选集》三套系列丛书中期: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提出“纯诗的”概念。

1927年底,《洪水》半月刊被迫停刊后期:1928.1月《文化批判》问世,是后期开始的标志。

发动参与了:革命文学论争影响最大: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李初梨《怎样建设革命文学》3、前期创造社对新文学建设的贡献:①捍卫文学自身的独立品格,②开启并推动了“向内转”的艺术方向,③加速了新文学的现代化步伐4、代表:郁达夫——自叙传小说A《沉沦》集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短篇小说集,笔下的人物有心理上的病态,“零余者”形象冲击传统伦理观念B他倡导,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不是自传C回国后,关注重心由“性德苦闷”到“生的苦闷”《春风沉醉的晚上》D创作个性:①题材的独特性,②人物形象的独特性,③表现形象的独特性5陶晶孙:地下工作者《木犀》(素威和女老师的恋爱故事)倪贻德《玄武湖之秋》6、有创造社风格:冯阮君——淦(gàn)女士王以仁——《孤燕》被称为“郁达夫二世”7、缺点:所写空间狭窄,视野不开阔、幼稚、优点:冲破传统小说路子三、其他社团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浅草社(林如稷《蒋过去》、陈仕谟,陈翔鹤《西北风吹到枕边》),民众戏剧社,南国社等。

第三节第二个十年的诗一、早期白话诗1、特点:A、白描,托物言志,看重说理性。

B、挣脱了旧格律的束缚,却流于散文化2、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歌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3、胡适是用白话创作新诗的第一人,1920年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二、早期抒情诗1、湖畔诗社:①四诗人合集《湖畔》,《春之歌》②成员:汪静之《伊底眼》《蕙的风》《定情花》《过伊底家门》。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冯雪峰,潘漠华2、前期创造社:①郭沫若、成仿吾《诗之防御战》文学史直叙我们感情而不是刺激我们的理智3、小诗:抒情诗冰心《繁星》《春水》说理诗日本绯句(文体)泰戈尔《飞鸟集》《园丁集》4、冯至三、新月派1、1923年成立于北京新月社中的一群诗人(有唯美主义倾向)2、人物: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林徽因、陈梦家都受自由主义思潮影响3、主张:①格律化②理性戒指感情(不意味说理)折中思想4、报刊:前期以《晨报副刊》、《现代评论》、《晨报副刊·诗镌》以徐、闻、朱、饶、刘梦苇;后期《新月》、《诗刊》为主要阵地,代表还有陈梦家、邵洵美、林徽因、孙大雨等5、1931年,徐志摩猝死,新月派渐渐衰落6、代表:①闻一多。

A、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和单有成就的实践者B、作品《红烛》《死水》两部诗集(早期迷恋唯美主义、绘画)C、倡导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②朱湘。

清华四子之一,一生贫病交加,诗却很美(如莫扎特)作品不带抱怨,如《采莲曲》③、陈梦家。

为《新月诗选》作序,后成为甲骨文研究家④徐志摩。

主要内容抒发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抒写对大自然崇拜和歌颂四、早期象征派(现代诗派)1、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最有名的为《弃妇》。

人称诗怪。

特点:A、有文言词汇,B、词充斥“审丑”(始于波德莱尔)2、创造社三诗人。

中期创造社最高成就是诗歌。

①穆木天《谭诗——寄郭沫若的一封信》,冯乃超,王独清②穆木天认为诗应该有“统一性”。

③存在问题:诗太离奇③、戴望舒:1928年发表《雨巷》获“雨巷诗人”之称誉,他的情调象征诗人,以“泄情”为主要特征第四节戏剧(话剧创作)一、春柳社—进化团→新戏1、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传至国内称为“文明新戏”是中国话剧的初始形态2、任天知发起“进化团”,它是文明新戏的第一职业话剧团3、文明新戏的衰落原因:A、没有完整的编写剧本,台词即兴不固定B、演出随心所欲,艺术上粗制滥造C、迎合小市民低级趣味D、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二、五四时期:胡适A、《终身大事》,第一个剧本B、五四先驱做了三件大事:1、对于旧戏和文明新戏的批判,2、重视戏剧理论建设,特别管制亦不是的戏剧思想和“问题剧”,掀起“易卜生热”三、1921年的民众戏剧社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个戏剧社团2、成员:汪优游、沈雁冰、柯一岑、陈大悲、熊佛西、欧阳予倩3、创办了《戏剧》月刊,提倡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创作4、创作“社会问题剧”,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欧阳予倩的《泼妇》等。

四、1921年成立的戏剧斜社1、以应云卫、谷剑作为骨干,洪深后加入,形象大为改观2、洪深:第一个专攻西洋戏剧的人《少妇的扇子》——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演出,1922年《赵阎王》,借鉴奥尼尔《琼斯王》的艺术手法五、中国话剧史上喜剧文学的奠基人:丁西林1、处女作《一只马蜂》以语言明快,幽默,锋利,敏锐见长。

2、《压迫》是他的一部出门的独幕喜剧六、田汉1、早期特点:唯美主义(特点:生活模仿艺术)2、留日时期:《环锇璘与蔷薇》《灵光》《咖啡店之夜》《午饭之夜》3、1922年回国,《南国》半月刊创办,进入“南国时期”是他创作高产期,影响较大:《获虎之夜》《苏州夜猎》《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4、1926与唐槐秋等创办了南国电影剧社,1928年与欧阳予倩、徐悲鸿组建了南国艺术学院,同年成立南国社5、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共产党、左翼戏剧家联盟,《义勇军进行曲》作词。

《回春之曲》是优秀之作(高维汉和梅娘)第五节美文兴起和言志派散文一、随感录二、美文1、1921年6月8rei,周作人在《晨报副刊》发表《美文》2、美文:指艺术性较强的小品文,这中间叙事、抒情的因素比较明显3、类别:言志派:《北京的茶室》《家乡的野菜》载道派:弘扬社会主义四、言志派:1、周作人是言志派散文在理论上的倡导者,也是积极的实践者和成功者。

还有冰心,朱自清,俞平伯,钟敬文,丰子恺,林语堂2、局限:反映时代精神弱,艺术表现力弱3、分类:①缜密型,朱自清②冲淡自然型:俞平伯散文《陶然亭的雪》《雾晚归船》③闲适幽默:林语堂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革命文学第一节第二个十年的小说1、背景:①国民革命 1927国民党“清党”②国民政府2、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论战(P95)①、新月派自由主义:梁秋实忠于人性VS鲁迅、冯乃超②、胡秋原&苏汶(杜衡)自称自由人和第三种人VS鲁迅、冯雪峰关于文艺自由论的激烈论争③、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强调“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VS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追求艺术的自我表现的“胜灵文学”④、左翼内部论争:大众语,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化⑤、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民主文艺思想3、三大文艺派别:①左翼派:太阳社,将光慈、钱杏顿、孟超(中共党员),《太阳月刊》后期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

②海派: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③京派:周作人,沈从文。

4、独立派。

巴金(李尧棠),老舍(舒庆春),曹禺(万家宝)一、左翼小说左翼派蒋光慈“革命+恋爱”小说《野祭》、主人公“我”陈季侠(革命文人)、章淑君1、丁玲——女性文学。

原名蒋伟,字冰之丁玲、冰心、卢隐、冯阮君、凌淑华、石评梅、苏雪林“第一批女性文学的基本队伍”第二代女性文学的作家群:萧红、罗洪、关霞、冯铿、白朗、谢冰莹、陈敬容①20年代末至1930年加入左联。

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三篇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②1930-1936中篇小说《韦护》短篇小说《1930年春上海》短篇小说集《水》《夜会》长篇小说《母亲》③1936-1949 延安时期:《我在霞村的时候》-短篇小说集--《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医院中》二、左翼青年作家群(非全为左联)1、翼青年作家群对三十年代中国诗歌、小说文体的革新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