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PPT课件
合集下载
神经内科总论PPT课件ppt学习课件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征
肌肉松驰,肌张力降低 明显肌肉萎缩 反射消失(皮肤浅反射和腱反射) 病理征阴性 肌电图提示:巨大电位、失神经改变、肌纤维颤动
软瘫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定位诊断
前角损害:瘫痪呈节段性分布
如灰髓炎、脊肌萎缩症、脊髓空洞症
前根损害:呈节段性分布
可能累及邻近的感觉根
深感觉:运动、位置、振动觉
背根神经节(1st) 薄束、楔束核(2nd),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3rd)
丘球 中脑
桥脑 延髓
脊髓
背根神经节
感觉系统的传导通路
脊髓丘脑束的脊髓内走行排列!具有定位价值
薄束、楔束:骶、腰、胸、颈(由内向外)
脊髓丘脑束:骶、腰、胸、颈(由外向内)
感觉系统的传导通路
脑干损害 交叉性瘫痪(同侧颅神经障碍、对侧肢体运动障碍)
中脑
桥脑
延髓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定位诊断
脊髓损害:不同水平则表现明显差 别 颈脊髓(颈膨大) 同侧下运动神经元瘫 对侧上运动神经元瘫 胸脊髓 半切、横贯表现 颈膨大以上 四肢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
不同水平的运动障碍的差异
局限性损害 - 单一组织结构病变 弥漫性损害 - 多发、广泛性病变 系统性损害 - 结构选择性病变
识别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类型与累及部位
定位诊断:一定部位或损害预示一定病因
认识主要的解剖生理基础:重点内容
感觉系统的解剖基础
感觉的分类
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一般感觉
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实体觉、
重量觉
半球
肌肉松驰,肌张力降低 明显肌肉萎缩 反射消失(皮肤浅反射和腱反射) 病理征阴性 肌电图提示:巨大电位、失神经改变、肌纤维颤动
软瘫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定位诊断
前角损害:瘫痪呈节段性分布
如灰髓炎、脊肌萎缩症、脊髓空洞症
前根损害:呈节段性分布
可能累及邻近的感觉根
深感觉:运动、位置、振动觉
背根神经节(1st) 薄束、楔束核(2nd),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3rd)
丘球 中脑
桥脑 延髓
脊髓
背根神经节
感觉系统的传导通路
脊髓丘脑束的脊髓内走行排列!具有定位价值
薄束、楔束:骶、腰、胸、颈(由内向外)
脊髓丘脑束:骶、腰、胸、颈(由外向内)
感觉系统的传导通路
脑干损害 交叉性瘫痪(同侧颅神经障碍、对侧肢体运动障碍)
中脑
桥脑
延髓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定位诊断
脊髓损害:不同水平则表现明显差 别 颈脊髓(颈膨大) 同侧下运动神经元瘫 对侧上运动神经元瘫 胸脊髓 半切、横贯表现 颈膨大以上 四肢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
不同水平的运动障碍的差异
局限性损害 - 单一组织结构病变 弥漫性损害 - 多发、广泛性病变 系统性损害 - 结构选择性病变
识别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类型与累及部位
定位诊断:一定部位或损害预示一定病因
认识主要的解剖生理基础:重点内容
感觉系统的解剖基础
感觉的分类
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一般感觉
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实体觉、
重量觉
半球
周围神经病ppt课件

19 19
220
21
22
23周围神经的解剖和生理 ▪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类型 ▪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思路
2266
2277
28
29
• 自主神经 性(少见)
• 轴索性
• 脱髓鞘 性
• 混合型
•单神经病 •多发神经病
18
▪ 通常全身对称性起病,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同时 受累
▪ 病变范围内腱反射消失,通常踝反射尤为明显 ▪ 感觉症状和感觉丧失多见于肢体远端,大多数病例
足部症状较手部症状明显 ▪ 可有“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 肌力减退、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 可有出汗异常、皮肤、指(趾)甲营养障碍等
117
分类依据
病程
突出症状
病变纤维大小 病理改变 损伤范围
• 急性 • 纯感觉性
(<4w)
或以感觉
• 亚急 性
(4-8w)
障碍为主 (如糖尿 病性远端 多发性神
• 慢性
经病)
• 大纤维神经 病
• 小纤维神经 病
(>8w)
• 复发 性或 进展 性
• 纯运动性 或以运动 症状为主 (GBS)
• 混合型 (多见)
血管源性
9
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变
▪ 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可攻击神经髓鞘成份产生神经 病变
▪ 血液中的循环抗体与郎飞节处的髓鞘蛋白特异地结合,导 致电传导阻滞伴或不伴有相连轴索或髓鞘的损害
▪ 补体依赖的体液免疫反应也会对神经根或周围神经 轴索产生损害
▪ 选择性损害Schwann细胞或其细胞膜,引起周围神 经脱髓鞘而轴突相对完好
▪ 由于神经根及后根神经节处无血脑屏障,易被免疫、 中毒等攻击。
220
21
22
23周围神经的解剖和生理 ▪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类型 ▪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思路
2266
2277
28
29
• 自主神经 性(少见)
• 轴索性
• 脱髓鞘 性
• 混合型
•单神经病 •多发神经病
18
▪ 通常全身对称性起病,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同时 受累
▪ 病变范围内腱反射消失,通常踝反射尤为明显 ▪ 感觉症状和感觉丧失多见于肢体远端,大多数病例
足部症状较手部症状明显 ▪ 可有“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 肌力减退、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 可有出汗异常、皮肤、指(趾)甲营养障碍等
117
分类依据
病程
突出症状
病变纤维大小 病理改变 损伤范围
• 急性 • 纯感觉性
(<4w)
或以感觉
• 亚急 性
(4-8w)
障碍为主 (如糖尿 病性远端 多发性神
• 慢性
经病)
• 大纤维神经 病
• 小纤维神经 病
(>8w)
• 复发 性或 进展 性
• 纯运动性 或以运动 症状为主 (GBS)
• 混合型 (多见)
血管源性
9
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变
▪ 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可攻击神经髓鞘成份产生神经 病变
▪ 血液中的循环抗体与郎飞节处的髓鞘蛋白特异地结合,导 致电传导阻滞伴或不伴有相连轴索或髓鞘的损害
▪ 补体依赖的体液免疫反应也会对神经根或周围神经 轴索产生损害
▪ 选择性损害Schwann细胞或其细胞膜,引起周围神 经脱髓鞘而轴突相对完好
▪ 由于神经根及后根神经节处无血脑屏障,易被免疫、 中毒等攻击。
神经外科教学PPT课件

神经外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01
强化实践教学
02
创新教学方法
03
个性化培养
通过增加实践课程、模拟手术训 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 技能。
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元化 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和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制定个 性化的培养计划,充分挖掘学生 的潜力。
神经外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06
神经外科教学展望与挑战
神经外科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目前的神经外科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忽略了实际操作技能的 培养,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临床需求。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不利 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乏实践机会
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无法熟练掌 握神经外科的技能操作。
神经外科的任务
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专业化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包括 对神经系统肿瘤、血管疾病、脑外伤、癫痫等病症的治疗。
神经外科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起源于古代的颅骨手术和脑外伤治疗,但真正意义上的神经外科始于19世纪末。
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外科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手术技术、 影像学诊断和药物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创新药物
随着新药研发的加速,神经外科将有更多创新药物问世,为患者提供 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03
合作与交流
未来的神经外科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共享资源和经验,
推动神经外科的持续发展。
02
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
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皮质
《三叉神经痛》ppt课件

《三叉神经痛》ppt课件
目 录
• 三叉神经痛概述 • 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 • 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 • 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 患者教育与生活调理 • 总结与展望
01
三叉神经痛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 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 作的剧痛。
发病机制
可能与血管压迫、局部炎症、肿 瘤压迫等因素有关、恶心、呕吐、皮疹等,严 重副作用如肝功能损害、剥脱性皮炎 等较为罕见。
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副作用情况 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更换药物 、调整剂量等。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 等指标;避免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 以免产生相互作用;孕妇、哺乳期妇 女及儿童需谨慎使用。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
01
02
03
疼痛缓解程度
通过疼痛评分量表等工具 ,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的程 度,如完全缓解、部分缓 解等。
发作频率减少
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的发作 频率,观察药物治疗对发 作频率的影响。
生活质量改善
评估患者用药后的生活质 量改善情况,如睡眠、饮 食、情绪等方面的变化。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常见副作用
微波疗法
通过微波辐射作用于人体组织, 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激光疗法
利用激光照射病变部位,刺激机体 产生光化学反应,达到消炎、止痛 的效果。
其他物理疗法
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疗法等,均 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心理治疗与康复训练
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 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
等负面情绪,提高疼痛阈值。
患者心理支持与辅导
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
01
目 录
• 三叉神经痛概述 • 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 • 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 • 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 患者教育与生活调理 • 总结与展望
01
三叉神经痛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 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 作的剧痛。
发病机制
可能与血管压迫、局部炎症、肿 瘤压迫等因素有关、恶心、呕吐、皮疹等,严 重副作用如肝功能损害、剥脱性皮炎 等较为罕见。
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副作用情况 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更换药物 、调整剂量等。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 等指标;避免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 以免产生相互作用;孕妇、哺乳期妇 女及儿童需谨慎使用。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
01
02
03
疼痛缓解程度
通过疼痛评分量表等工具 ,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的程 度,如完全缓解、部分缓 解等。
发作频率减少
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的发作 频率,观察药物治疗对发 作频率的影响。
生活质量改善
评估患者用药后的生活质 量改善情况,如睡眠、饮 食、情绪等方面的变化。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常见副作用
微波疗法
通过微波辐射作用于人体组织, 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激光疗法
利用激光照射病变部位,刺激机体 产生光化学反应,达到消炎、止痛 的效果。
其他物理疗法
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疗法等,均 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心理治疗与康复训练
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 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
等负面情绪,提高疼痛阈值。
患者心理支持与辅导
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
01
《神经系统介绍》PPT课件

精品医学
27
二、臂丛
(一)组成和位置 组成:
C5根 C6根
上干
前股
外侧束
C7根
中干 后股 后束
C8根 T1根
下干
位置:
斜角肌间隙
前股 内侧束 锁骨后方
中干 前股 上干
腋腔
后股 下干
精品医学
28
(二)分支
1、腋神经
臂丛后束
腋神经
三角肌
肌支: 三角肌、小圆肌
皮支: 肩和臂外侧皮肤
四边孔
损伤: 肩不能外展(肩部骨突起,三 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精品医学
14
(二)白质
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
后索
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 前索
精品医学
15
1、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
1)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传导同侧 躯干核四肢的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或辨别性触觉。
楔束
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 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 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出现站立 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细触觉也 丧失。
对第1腰椎
精品医学
9
马尾: 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 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 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马尾的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 尾 马 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精品医学
10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
的
后
延髓上部的顶为第四脑 室脉络丛和脉络组织
延髓下部的顶为后 索及薄、楔束核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培训ppt课件

n 面神经损害者则舌前2/3味觉丧失。
位听神经
n 位听神经 (vestibulocochlear nerve)系 第8对脑神经。
n 包括前庭及耳蜗两种感觉神经。
临床检查及意义
1、 听力检查为测定耳蜗神经的功能。 2、 前庭功能检查 询问患者有无眩晕、 平衡失调,检查有无自发性眼球震颤。 通过外耳道灌注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 验,观察有无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眼球 震颤反应减弱或消失。
n 3、震动觉 (vibration sense) 用震动着的音叉 (128Hz)柄置于骨突起处 (如内、外踝,手指、桡 尺骨茎突、胫骨、膝盖等),询问有无震动感觉, 判断两侧有无差别, 障碍见于后索病损。
纹减少、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不能皱额、闭 眼,微笑或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及吹口哨 时病变侧漏气。 n 中枢性 (核上的皮质脑干束或皮质运动区)损害时, 由于上半部面肌受双侧皮质运动区的支配,皱额、 闭眼无明显影响,只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面部表 情肌的瘫痪。
n 2、味觉检查嘱患者伸舌,将少量不同味 感的物质 (食糖、食盐、醋或奎宁溶液) 以棉签涂于一侧舌面测试味觉,患者不 能讲话、缩舌和吞咽,用手指指出事先 写在纸上的甜、咸、酸或苦四个字之一。 先试可疑侧,再试另侧。每种味觉试验 完成后,用水漱口,再测试下一种味觉。
n 2、跟膝胫试验 (heel—knee—shin test) 嘱患者 仰卧,上抬一侧下/ l支,将足跟置于另一下肢膝盖 下端,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先睁眼、后闭眼重 复进行。小脑损害时,动作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 者则闭眼时足跟难以寻到膝盖。
n 3、快速轮替动作 (rapid alternating
n ②铅管样强直 (1ead—pipe rigidity)即伸肌和屈 肌的肌张力均增高,做被动运动时各个方向的阻 力增加是均匀一致的,为锥体外系损害现象。
位听神经
n 位听神经 (vestibulocochlear nerve)系 第8对脑神经。
n 包括前庭及耳蜗两种感觉神经。
临床检查及意义
1、 听力检查为测定耳蜗神经的功能。 2、 前庭功能检查 询问患者有无眩晕、 平衡失调,检查有无自发性眼球震颤。 通过外耳道灌注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 验,观察有无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眼球 震颤反应减弱或消失。
n 3、震动觉 (vibration sense) 用震动着的音叉 (128Hz)柄置于骨突起处 (如内、外踝,手指、桡 尺骨茎突、胫骨、膝盖等),询问有无震动感觉, 判断两侧有无差别, 障碍见于后索病损。
纹减少、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不能皱额、闭 眼,微笑或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及吹口哨 时病变侧漏气。 n 中枢性 (核上的皮质脑干束或皮质运动区)损害时, 由于上半部面肌受双侧皮质运动区的支配,皱额、 闭眼无明显影响,只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面部表 情肌的瘫痪。
n 2、味觉检查嘱患者伸舌,将少量不同味 感的物质 (食糖、食盐、醋或奎宁溶液) 以棉签涂于一侧舌面测试味觉,患者不 能讲话、缩舌和吞咽,用手指指出事先 写在纸上的甜、咸、酸或苦四个字之一。 先试可疑侧,再试另侧。每种味觉试验 完成后,用水漱口,再测试下一种味觉。
n 2、跟膝胫试验 (heel—knee—shin test) 嘱患者 仰卧,上抬一侧下/ l支,将足跟置于另一下肢膝盖 下端,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先睁眼、后闭眼重 复进行。小脑损害时,动作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 者则闭眼时足跟难以寻到膝盖。
n 3、快速轮替动作 (rapid alternating
n ②铅管样强直 (1ead—pipe rigidity)即伸肌和屈 肌的肌张力均增高,做被动运动时各个方向的阻 力增加是均匀一致的,为锥体外系损害现象。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2级
需要他人的帮助、监护和指导
3级
既需要他人的帮助,也需要辅助器械
4级
完全依赖他人,不能自行活动
(3)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痉挛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弛缓性瘫痪、周围性瘫痪)。
临床特点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神经传导速度降低 无失神经电位 有失神经电位
(4)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①单瘫:大脑中央前回皮质 运动区局限性病变,导致对侧 单瘫。②偏瘫:内囊病变,导 致对侧一侧性面部和肢体瘫痪。 ③交叉瘫:脑干部位病变,出 现同侧脑神经瘫痪和对侧肢体 瘫痪。④四肢瘫:颈膨大病变, 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⑤ 截瘫:腰膨大病变,引起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5)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①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与神经支配区相符。②脊髓前角:支配区节段性弛缓性瘫痪、肌萎缩。 3.心理状态 患者常有自卑、悲观等心理反应。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感知改变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关爱患者,主动协助日常生活活动,缓解其心理压力,能积极配合治疗。 2.对症护理 ①浅感觉障碍者,衣服、床褥宜轻软,床不可有锐器,避免被损伤;肢体保暖,慎用热水袋和冰袋,以防烫伤、冻伤。②深感觉障碍者,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不要在黑暗处行走,预防跌伤;避免局部受压,防止压疮。 3.感觉功能训练 ①浅感觉障碍,用棉絮丝、毛线等刺激触觉,用热水、冷水刺激温度觉,用大头针刺激痛觉。②深感觉障碍,被动活动患者的关节和反复适度地挤压关节、牵拉肌肉和韧带,同时让患者注视患肢,体会位置、方向和运动的感觉;让患者反复握持不同物体,提高综合感知能力。③定期刺激感觉障碍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康复。
需要他人的帮助、监护和指导
3级
既需要他人的帮助,也需要辅助器械
4级
完全依赖他人,不能自行活动
(3)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痉挛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弛缓性瘫痪、周围性瘫痪)。
临床特点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神经传导速度降低 无失神经电位 有失神经电位
(4)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①单瘫:大脑中央前回皮质 运动区局限性病变,导致对侧 单瘫。②偏瘫:内囊病变,导 致对侧一侧性面部和肢体瘫痪。 ③交叉瘫:脑干部位病变,出 现同侧脑神经瘫痪和对侧肢体 瘫痪。④四肢瘫:颈膨大病变, 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⑤ 截瘫:腰膨大病变,引起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5)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①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与神经支配区相符。②脊髓前角:支配区节段性弛缓性瘫痪、肌萎缩。 3.心理状态 患者常有自卑、悲观等心理反应。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感知改变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关爱患者,主动协助日常生活活动,缓解其心理压力,能积极配合治疗。 2.对症护理 ①浅感觉障碍者,衣服、床褥宜轻软,床不可有锐器,避免被损伤;肢体保暖,慎用热水袋和冰袋,以防烫伤、冻伤。②深感觉障碍者,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不要在黑暗处行走,预防跌伤;避免局部受压,防止压疮。 3.感觉功能训练 ①浅感觉障碍,用棉絮丝、毛线等刺激触觉,用热水、冷水刺激温度觉,用大头针刺激痛觉。②深感觉障碍,被动活动患者的关节和反复适度地挤压关节、牵拉肌肉和韧带,同时让患者注视患肢,体会位置、方向和运动的感觉;让患者反复握持不同物体,提高综合感知能力。③定期刺激感觉障碍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康复。
神经内科知识 ppt课件

1、肌力分级
2、失语的类型
0级 完全瘫痪
Broca失语
1级 肌肉可轻微收缩, Wernicke失语
但不能产生动作。
传导性失语
2级 肢体能在床上平 经皮质性失语
移,不能对抗地心引 力。
3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
命名性失语 完全性失语
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 肢体能对抗阻力 但力量较弱。
5级 正常肌力。
(2)及时清除分泌物,防止误吸。
(3)痰液粘稠给予雾化吸入。
(4)机械辅助排痰。
精选ppt
16
18脑出血护理措施
4、压疮: (1)1-2小时变换体位一次。 (2)皮肤及床单位保持干燥。 (3)避免机械及排泄物刺激。 (4)使用气垫床,减压贴。 (5)加强营养 。 5、下肢深静脉血栓: (1)使用气压泵。 (2)被动活动和按摩患肢。 (3)禁下肢静脉输液
造影剂
能咳嗽等
精选ppt
8
11、脑血管介入护理
术中及造影后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平卧,穿刺部位按压30分
钟,盐袋压迫6-8小时,穿刺部 位继续制动2-4小时。刺 后8小时左右可侧卧位, 24小 时卧床休息、限制活动,24小 时后可如无异常情况下地活动。 保持各管路通畅。 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监测生命 体征每小时1次,24小时后据病 情改为每天2次。根据医嘱控制 血压。 .2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
2、保持呼吸道通畅: (1)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开放气道,
取下活动义齿。 (2)舌后坠者拖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
气管。 (3)意识不清及排痰困难者,配合医
生行气管切开。 (4)定时翻身拍背。 3、避免颅内压增高: (1)抬高床头15-30°。
4、饮食护理:
2、失语的类型
0级 完全瘫痪
Broca失语
1级 肌肉可轻微收缩, Wernicke失语
但不能产生动作。
传导性失语
2级 肢体能在床上平 经皮质性失语
移,不能对抗地心引 力。
3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
命名性失语 完全性失语
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 肢体能对抗阻力 但力量较弱。
5级 正常肌力。
(2)及时清除分泌物,防止误吸。
(3)痰液粘稠给予雾化吸入。
(4)机械辅助排痰。
精选ppt
16
18脑出血护理措施
4、压疮: (1)1-2小时变换体位一次。 (2)皮肤及床单位保持干燥。 (3)避免机械及排泄物刺激。 (4)使用气垫床,减压贴。 (5)加强营养 。 5、下肢深静脉血栓: (1)使用气压泵。 (2)被动活动和按摩患肢。 (3)禁下肢静脉输液
造影剂
能咳嗽等
精选ppt
8
11、脑血管介入护理
术中及造影后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平卧,穿刺部位按压30分
钟,盐袋压迫6-8小时,穿刺部 位继续制动2-4小时。刺 后8小时左右可侧卧位, 24小 时卧床休息、限制活动,24小 时后可如无异常情况下地活动。 保持各管路通畅。 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监测生命 体征每小时1次,24小时后据病 情改为每天2次。根据医嘱控制 血压。 .2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
2、保持呼吸道通畅: (1)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开放气道,
取下活动义齿。 (2)舌后坠者拖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
气管。 (3)意识不清及排痰困难者,配合医
生行气管切开。 (4)定时翻身拍背。 3、避免颅内压增高: (1)抬高床头15-30°。
4、饮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