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8《汉乐府两首》教案 粤教版必修1
18汉乐府两首(粤教版高一必修).doc

18汉乐府两首(粤教版高一必修)[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了解关于“乐府”的知识,学习汉乐府民歌的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来鉴赏诗歌。
意象的分析是重点,也是难点。
[背景知识互动]知识积累一、写作背景《上邪》,亦“汉饶歌十八曲”之一。
这是一篇女子自誓之辞,连用五件不可能有的事为誓,用以表示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叙写五事,或用三言,或用四言,语句跌宕,毫不露排比的痕迹,生动而深刻地展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饮马长城窟行》,又名《饮马行》,最早见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
《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辞•瑟调曲》。
这是一首闺妇思夫的诗,上半写闺妇因丈夫久出不归,日夜怀念的孤凄之情;下半写闺妇接读丈夫来信时的惊喜情状。
本诗情切语真,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作家作品“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继而在唐代岀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 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 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解题上邪:犹言“天啊”。
这是一篇女子自誓之辞。
《饮马长城窟行》,又名《饮马行》。
本篇未涉及在长城下窟泉饮马之事,应是用原曲调填写的歌辞,内容是写妇女思念征夫。
汉乐府两首(粤教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18汉乐府两首(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
3.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
教学重点:以《饮马长城窟行》为主要内容,学习汉乐府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赏析汉乐府诗?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分析比较在方法教学。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
真爱,作为一直以来人们所苦苦追寻的东西,它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涉及爱情内容的汉乐府诗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
二、文学知识积累:(一)什么是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1.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主要工作有两个,一是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汉武帝时规模盛大。
2.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
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3.乐府民歌:即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二)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1.蕴含浓厚的生活气息。
2.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3.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三)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其大概内容是什么?1.《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2.《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3.《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4.《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三、整体感知:(一)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诗歌,理解大意,积累字词。
(二)全班齐读,教师正音。
饮yìn马夙sù昔自媚mèi遗wèi烹pēng鲤鱼(三)同学讲述本诗主要内容。
明确:妇人思念远行未归的丈夫。
四、理解赏析。
(一)一位同学朗读诗歌,划出妇女一系列行为动作。
明确:思远道-梦见之-忽觉-展转-接鲤鱼-烹鲤鱼-长跪读素书。
(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妇女既是“思远道”,那为什么又说“远道不可思”?明确:这是反话,同时,妇女深知爱人远在他乡,思念无益,也无用。
《汉乐府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汉乐府两首》(粤教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汉乐府诗《长歌行》和《有所思》。
(2)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生活、情感的独特见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汉乐府诗。
(2)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抒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汉乐府诗的背景和特点。
(2)激发学生对汉乐府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下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讲解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美。
(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抄写两首诗,加强记忆。
2. 结合诗的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首诗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的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 4.18《汉乐府诗两首 迢迢牵牛星》教案 粤教版必修1

迢迢牵牛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二,教学难点与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难点)三,教学方法及设想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练笔辅助教学效果的办法,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四,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2,出示教学目标.3,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4,了解五言诗.5,听示范朗读.6,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词,句,艺术手法)(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3)《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 (主旨)7,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8,师生合作探究.(2),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3),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4),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9,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把握诗歌的特点.(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10,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1."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2.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体.11,课后作业:(1)用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自学《归园田居》.(2)熟读成诵.。
《汉乐府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汉乐府两首》(粤教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汉乐府诗《长歌行》和《有所思》。
能够分析并比较两首诗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两首诗的意义和美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对诗词的学习,培养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重点:两首汉乐府诗《长歌行》和《有所思》的内容和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教学难点:诗词的深层意义和审美价值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教材:《汉乐府两首》(粤教版)相关资料:关于汉乐府诗的背景知识、诗词解析、创作方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汉乐府诗的特点和魅力。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介绍汉乐府诗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长歌行》和《有所思》的创作背景。
朗读两首诗,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三、诗歌解析(20分钟)分析《长歌行》和《有所思》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创作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分享和讨论,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写,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汉乐府诗的特点和魅力。
二、深入学习(15分钟)深入分析《长歌行》和《有所思》的诗词意境和审美价值。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感悟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和哲理。
三、欣赏与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讨论,给予肯定和指导。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8汉乐府两首饮马长城窟行(1)

《饮马长城窟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梳理字音、诗意1、题解:“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
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
“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2、梳理字音饮(yìn)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sù 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jué 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mèi ,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wèi我双鲤鱼。
呼儿烹pēng 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3、重点字词注释:绵绵:延续不断,形容草也形容对于远方人的相思。
夙昔:指昨夜。
展转:亦作“辗转”,漂泊不定。
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
“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
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
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媚:爱。
言:问讯。
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
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烹:煮。
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尺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
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4、译文: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昨夜的梦里我见到了他。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8 汉乐府两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教案

语文粤教版必修1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18 汉乐府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进一步了解汉乐府的知识。
的艺术手段;感受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3.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争取熟背诗歌。
教学设想《上邪》语言质朴,感情浓烈,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把握诗歌的主旨,故可以略讲。
《饮马长城窟行》抒情女主人公情感复杂,思绪飘转,故要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线索;鉴赏诗歌多种艺术手法结合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几则爱情语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多媒体展示)1.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恩格斯)2.爱情进入了人的心里,是打骂不走的。
它既然到了你的身上,就会占有你的一切。
(莎士比亚)3.爱情有温柔,也有狂暴。
(莫里哀)4.如果爱情是真情实意,爱的委屈会很快忘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二、《上邪》赏析1.朗读诗歌,注意情感的抒发。
2.明确大意:写了一个女子的爱情誓言,对情人的至死不渝的真爱。
3.女主人公是如何向心爱的人表誓的?明确:夸X、排比手法,列举了五种无法实现的现象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4.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诗歌的审美感受,教师总结。
明确:这是一则爱的宣言,飞扬的爱情旗帜、炽热的情感,穿越千年也不褪色。
铮铮之言,肺腑之语,让人不得不相信这世间——真爱无敌。
三、《饮马长城窟行》赏析1.朗读诗歌,梳理大意。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女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有相思的刻骨铭心,有期盼的望眼欲穿,有被牵挂的欢天喜地。
“青青河边草……展转不可见”。
明确:这部分写思妇昼夜梦想的殷切和悲伤。
以青草起兴,象征爱的绵长,令人耳目一新。
“枯桑知天风”到“谁肯相为言”。
明确:写思妇独居之苦和不平。
和丈夫一起出去的人都回来了,偏偏没有人告诉她丈夫的情况,内心的苦痛可想而知。
4.研读剩下部分。
明确:写思妇收到丈夫来信的喜悦之情。
原来远方的丈夫也并没有忘记家中的妻子。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8汉乐府两首教案粤教版必修1

18 汉乐府两首一、读准字音上邪.( ) 夙.昔( ) 烹.鲤鱼( ) [答案] yé sù pēnɡ二、辨识通假(1)上邪( ) (2)展转不可见 ( )[答案] (1)“邪”同“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2)“展转”同“辗转”,文中指丈夫在他乡各地漂泊。
一说是思妇梦醒后翻来覆去,反复思念三、一词多义(1)绝⎩⎪⎨⎪⎧长命无绝.衰 ( )佛印绝.类弥勒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2)乃⎩⎪⎨⎪⎧乃.敢与君绝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答案] (1)动词,衰绝 副词,极,非常 形容词,与世隔绝 (2)副词,才 代词,你的 副词,竟然四、词类活用(1)冬雷.震震,夏雨.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夙昔..梦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名词作动词 打雷;降下,落下 (2)名词作状语 这里指“早晚”,一说是昨夜五、古今异义(1)入门..各自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得到门径,初步学会。
(2)长跪..读素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长时间地跪地不起。
[答案] (1)指各回自己家门。
(2)古代坐姿,臀部离开脚跟而将腰身伸直。
表示恭敬。
六、文言句式(1)书中竟何如?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跪读素书。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宾语前置 信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呢?(2)省略句 (妻子)伸直了腰恭敬地跪坐着读着丈夫用素帛写的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 4.18《汉乐府两首》教案粤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关于“乐府”的知识,学习汉乐府民歌的特色。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来鉴赏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
2.诗歌中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
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
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
《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
本课时学习《上邪》。
二、关于汉乐府: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
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
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
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三、识记生字词
上邪 yé无绝衰shuāi 夏雨yù雪
四、诵读课文:
听录音,诵读,要求能当堂背诵。
五、解读课题:
《上邪》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歌,是一首感情真挚而热烈的爱情诗。
诗中描述一位女子对天发誓,永远忠于爱情。
全诗共 9 句,分为两层。
六、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层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指“天”;邪,通“耶”,感叹词。
“上邪”是指天发誓,等于说“老天啊”。
君,对男子的敬称,相当于“您”,指女子的意中人。
相知,互相结为知己,等于说“相爱”。
命,“使”的意思。
绝衰,断绝衰退。
这几句的大意是:老天啊!我想同您相爱,长久地使到爱情不会断绝衰退。
这是女子在向爱慕的意中人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第二层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陵,指“山峰”;竭,枯竭;雷,这里用作动词,“打雷”;震震,雷声。
雨,这里也用作动词,“降下,落下”;天地合,天地合并在一起。
古人认为天地分开,才能开辟世界,“天地合”是
指“世界毁灭”;乃,副词,才。
这几句的大意是:高山没有山峰变为了平地,江水断流枯竭,冬天打雷雷声隆隆,夏天落下大雪,天地合并在一起,那时我才敢同您断绝爱情。
这几句想象奇特,一连列举出五件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反面证实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七、问题探究:
1、作者假设了哪几种她认为不可能的自然现象?
五种:高山夷为平地,江水干涸,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一。
2、为什么说“山无陵”以下六句,突出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
因为作者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所以以此作为“与君绝”的先决条件,就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
八、精华鉴赏
这首诗言简意深。
全诗只有 35 个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女主人公运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是人读后心灵受到震撼。
九、参考译文
老天啊!我想同意中人您相爱,长久地使到爱情永不断绝衰退。
只有高山没了峰顶变成平地,江水断流枯竭,冬天打雷雷声隆隆,夏天落下大雪,天地合并在一起,那时我才敢同您断绝爱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
“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所以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慷慨疏放,与“歌”的性质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
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片人路同于此而伤悲矣。
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
”以后成为艰苦的行役生活的代名词。
二、解题: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
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
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
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
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
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三、生字注音:
饮(yìn)马长城窟夙sù昔各自媚mèi 遗wèi我双鲤鱼烹pēng鲤鱼四、熟读课文:
要求当堂能背诵
五、基本解读
全诗共 20 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青青和边草”到“展转不可见”。
这一层是写思妇昼思梦想的殷切和悲伤。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引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的大意是:丈夫离家远行不能终日思念,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的大意是:刚刚梦见丈夫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现丈夫原来还是在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的大意是: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外乡各地漂飘漂泊不能相见。
第二层:从“枯桑知天风”到“谁肯相为言”。
这一层是写寒门独居的痛苦和不平。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也是比兴,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这两句是说:丈夫不在家,使她深感门庭冷落,世态炎谅。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的大意是: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到家门与家人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第三层:从“客从远方来”到“下言长相忆”。
这一层是写喜获夫信的情况。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是说: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说:呼唤童仆打开木盒,里面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书信。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是说: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书信,书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是说: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六、精华鉴赏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出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这几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七、问题探究: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枯桑无叶能感到风吹,海水无冰能感到天寒。
这是比兴之法,喻夫妻久别,口虽不言而知相思之苦
八、补充:
汉乐府《平陵东》赏析: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诗写一个善良的人即“义公”平白无辜被人绑架劫持,并被勒索“钱百万”、“两走马”,无奈之下只得让人带话给家人把小黄牛凑钱来赎人。
诗虽然没有明言劫持者,只说“不知何人”,但“义公”既是被劫持到“高堂”(府衙),且追逼的又是“吏”,可见劫持者必与府衙是串通一气的。
本篇是无辜受害者的悲愤的控诉:官吏贪暴,压榨良民,甚至用绑架劫持的手段残害人民。
九、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十、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