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知识点1

合集下载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一、国家概况1. 国家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2. 首都:北京3.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4. 国旗:红色底上镶5颗黄色5角星5. 国庆节:10月1日6. 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7. 人口数量:约14亿8. 宪法序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公民在宪法赋予的权利和自由中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家园。

9. 政治体系:社会主义制度二、行政区划1. 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2. 省级行政区:共31个省级行政区,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3.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三、中国历史1. 夏、商、周三代: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56年2. 秦朝:统一中国、建都咸阳3. 汉朝:开国君主刘邦,建都长安4. 三国时期:魏、蜀、吴5. 隋朝:统一南北6. 唐朝:开国君主李渊,建都长安7. 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唐、南汉、吴越、南吴、闽、楚、前蜀、后蜀、北汉、荆南8. 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建都开封9.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10.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建都南京,后迁北京11. 清朝:建都北京12.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间,辛亥革命成功,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标志13.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4. 中国革命战争:1927年至1949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政府及其他反动派的战争四、中国政治1. 直接民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 间接民主: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机关与地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3. 政府机构:国务院4. 职能部门:国务院组成部门(外交部、教育部等)五、中国经济1. 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 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3. 国际经济合作:世界贸易组织(WTO),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六、中国文化1.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红楼梦,西游记等2. 经典:四书五经,古代经典3. 书法:中国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4. 绘画:国画5. 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6. 习俗:红包、敬酒、拜年、祭祖等7. 服饰:旗袍、长袍、褂子七、社会保障1.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2. 社会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救助管理八、法律法规1. 刑法:刑法分为一般性原则、侵权性罪行、危害国家安全罪行、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行等2. 民法:民法是用以协调和规范人民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人民社会主义实践中依法生活开展的基本法规3. 行政法:行政法是规范行政行为和解决行政争端的法律规范4. 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上就是行测中常识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内容大致包括国家概况、行政区划、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等内容。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政治常识:
1.国家的系统。

2.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

3.国家行政区划。

4.国际政治组织。

5.民主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常识:
1.宏观经济政策。

2.GDP的计算和意义。

3.我国的发展阶段和战略。

4.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

5.经济全球化。

法律常识:
1.法律的层级与法律体系。

2.法律的基本原则。

3.基本的民事法律关系。

4.基本的刑事法律关系。

5.基本的行政法律关系。

科学常识:
1.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基本概念。

2.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3.研究方法和科学史。

4.疾病预防与健康。

5.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

文化常识:
1.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

2.文化遗产保护。

3.世界文化遗产。

4.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民俗文化。

5.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意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实际考察的内容广泛而且多样化。

在备考过程中,应该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学习和总结,掌握基本概念、原则和相关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等。

同时,也要关注时事热点和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加强对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新动态的了解。

多进行模拟考试和题目演练,加强实践操作,提高答题能力和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在国考行测中的得分。

行测知识点突击总结

行测知识点突击总结

行测知识点突击总结一、行测概述行测,即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指为选拔和录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组织的一种能力测试。

行测主要考察应试者在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应试者的基本知识水平。

行测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工具,对于备考者来说,了解行测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行测的考试形式通常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笔试主要考察应试者的数学运算、判断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等能力。

面试主要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组织领导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二、行测知识点突击总结1. 数学运算数学运算是行测考试的一大重点。

数学运算主要考察应试者的基本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包括加减乘除、百分数、比例、利率、时间等基本运算,此外,应试者还需要熟练运用常见数学公式和计算技巧,例如利润、消费、几何图形面积和周长、趋势线等。

2. 判断推理判断推理是行测考试的另一大考查内容。

判断推理主要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情况的分析能力,包括推理判断、逻辑推理、理解判断、数量关系等。

3. 言语理解与表达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行测考试的另一大考查内容。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考察应试者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词汇理解、语义理解、修辞推理、逻辑关系等。

4. 资料分析资料分析也是行测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资料分析主要考察应试者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数据理解、数据展示、数据分析和数据推理。

5. 行测备考技巧在备考行测过程中,应试者需要掌握一些考试技巧,以提高备考效率和考试成绩。

首先,应试者要熟悉行测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了解考试的知识点和考试特点。

其次,应试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将重点和难点进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应试者要注重练习,在备考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并及时总结和复习,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总结:行测知识点突击总结主要包括数学运算、判断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和备考技巧。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

国考行测常识知识点一、国考行测常识概述国家公务员考试是中国最重要的招聘公务员的考试之一,由国家公务员局主管,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参加。

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是国考中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所有职位必须参加的科目。

行测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二、数量关系1. 基本概念数量关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

在国考行测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题型包括比例、百分数、利率、速度等。

2. 比例比例是指同类事物之间数量大小的对比关系。

在国考行测中,常见的比例题型包括简单比例、复合比例和反比例等。

3. 百分数百分数是指把一个数以100为基数表示成百分之几。

在国考行测中,常见的百分数题型包括增长率、降低率、利润率和折扣率等。

4. 利率利率是指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率关系。

在国考行测中,常见的利率题型包括单利、复利和综合利率等。

5. 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路程。

在国考行测中,常见的速度题型包括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和赶上问题等。

三、逻辑推理1. 基本概念逻辑推理是指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推理和判断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国考行测中,常见的逻辑推理题型包括命题逻辑和谬误判断等。

2. 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指通过对命题进行分析和推理来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在国考行测中,常见的命题逻辑题型包括命题联结词、充分必要条件和三段论等。

3. 谬误判断谬误判断是指对于一个观点或论述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谬误。

在国考行测中,常见的谬误判断题型包括假设谬误、因果关系谬误和类比谬误等。

四、数量关系与逻辑推理综合应用1. 基本概念数量关系与逻辑推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国考行测中常常综合应用。

通过数量关系推理出结论,或者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数量关系等。

2. 综合应用题型在国考行测中,常见的综合应用题型包括数据分析、图形推理和信息处理等。

这些题型需要考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和逻辑推理知识,综合分析和判断问题。

公务员行测知识点

公务员行测知识点

公务员行测知识点一、数量关系1. 数字推理-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数列求和- 数字规律识别2. 数学运算- 四则运算- 百分比- 比例与相似- 单位换算- 利润与利率- 速度与时间- 工作问题二、判断推理1. 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 假言命题- 选言命题- 假言推理- 逻辑等价2. 定义判断- 概念定义- 概念分类- 概念关系3. 类比推理- 词语类比- 事件类比- 逻辑关系类比三、资料分析1. 图表阅读- 柱状图- 饼图- 折线图- 散点图2. 数据分析- 数据趋势分析 - 数据对比分析 - 数据综合分析3. 材料分析- 文字材料分析 - 数据材料分析 - 图形材料分析四、常识判断1. 政治常识- 国家政策- 法律法规- 时事政治2. 经济常识- 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 财政税收3. 历史常识-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历史事件4. 科技常识- 科学技术发展 - 信息技术- 生物科技5. 地理常识- 地理知识- 环境科学- 自然资源五、言语理解与表达1. 阅读理解- 文章主旨- 段落大意- 细节理解- 推理判断2. 语句表达- 语句连贯性- 语句完整性- 语句表达准确性六、判断推理题型解析1. 逻辑填空- 词语搭配- 语境分析- 词语辨析2. 判断推理题- 判断推理题型介绍 - 判断推理解题技巧 - 判断推理题实战演练七、备考策略1.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串联2. 练习题训练- 基础题训练- 提高题训练- 模拟题实战3. 考试技巧- 时间管理- 心理调适- 答题技巧八、附录1. 常见问题解答- 行测常见问题- 知识点疑惑解答2. 参考资料- 推荐书籍- 在线资源- 学习小组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概要性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和题目解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最新的考试大纲进行调整和补充。

备考时应结合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

行测资料分析知识点

行测资料分析知识点

资料分析知识点一、知识点1.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数(百分比):表示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例如:比过去增加了40%,设过去为100,则现在是100×(1+40%)=140比过去降低了40%,设过去为100,则现在是100×(1-40%)=60降低到原来的40%,若原来是100,那么现在就是100×40%=40注意:占、超、为、增的区别。

“占计划的百分之几”用完成数除以计划数乘100%,比如计划为100,完成60,占计划就是60%;“超计划的百分之几”要扣除基数,比如计划100,完成120,超计划的就是用(120-100)÷100×100%=20%计算;“为去年的百分之几”,就是等于或者相当于去年的百分之几,比如今年完成256个单位,去年为100个单位,今年为去年的百分之几就用256÷100×100%=256%计算;“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应扣除原有基数,比如去年100,今年256,算法就是(256-100)÷100×100%,比去年增长156%。

百分点:指速度、指数、构成等繁荣变动幅度。

例如:工业增加值今年的增长速度为20%,去年增长速度为15%,今年比去年的增长幅度提高了3个百分点。

今年物价上涨了5%,去年物价上涨了10%,今年比去年物价上涨幅度下降了5个百分点。

2.倍数与翻番倍数:两个有联系指标的对比。

例如:某城市2000年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了15平方米,为1978年5平方米的3倍(15÷5=3)翻番:指数量加倍。

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就是指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4倍。

翻N番应为原来数。

3.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发展速度: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发展速度的相对的指标,它是表明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用来说明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平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即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快慢,一般用百分数(以基数水平为100)表示。

行测的知识点总结

行测的知识点总结

行测的知识点总结一、言语理解与表达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行测中的一项常见考察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理解、段落的理解、语篇的理解、修辞手法、语法、逻辑推理等方面。

1. 词语的理解词语的理解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行测来说,涉及到的词语包括一些常见词语、形近词、熟语、成语、近义词、反义词等。

考生在备考中,需要多做词语辨析和词语搭配的练习,以提高词语辨析的能力。

2. 句子的理解句子的理解包括句型的分析、主谓宾的判断、修饰成分的辨析等。

考生在备考中,需要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如主谓宾的概念和辨析、修饰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等。

3. 段落的理解段落是语篇的组成部分,了解段落的作用和结构对于语篇的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4. 语篇的理解语篇的理解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重点,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

在备考中,要多做语篇理解的练习,积累分析和归纳的经验。

5.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艺术手段,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拟人等,了解这些修辞手法对于理解和表达意义有重要作用。

6. 语法语法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基础,需要考生掌握基本的句子成分和句型,了解句子的结构和成分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意义有重要意义。

7.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核心能力,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多做逻辑推理的练习。

二、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行测中另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方面。

数学运算是数量关系中的基础内容,包括整数运算、分数运算、百分数运算、平方根、立方根运算、简单方程等运算法则。

2.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数量关系中的核心内容,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多做逻辑推理的练习。

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数据的整理、表格的分析、图像的判断等,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行测各知识点总结

行测各知识点总结

行测各知识点总结一、言语理解与表达1. 词语辨析词语辨析主要考察考生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和辨别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词语的辨别能力,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考生在备考时要注重积累常用词语,理解其准确含义,遇到生词时要多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测,从而提升辨析词语的能力。

2. 语句理解语句理解考察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在行测考试中,经常出现对语句进行判断、推理、填空等题型。

备考时,考生要注重理解语句的结构、语法和逻辑,并善于从整体和细节层面理解语句的含义。

3. 段落阅读段落阅读主要考察考生对篇章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考生在备考时,要加强对文章框架的把握,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梳理出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衔接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段落内容。

4. 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考生在言语表达方面的能力。

考生要能够通过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

在备考时,考生要注重积累常用表达方式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数量关系1. 数与式数与式主要考察考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律的掌握能力。

备考时,考生要牢固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尤其要注意数学符号的区分和运算规律的掌握,同时要进行多种题型的练习,提高应试能力。

2. 数列数列主要考察考生对数列性质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备考时,考生要加强对数列的性质和规律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类数列的求和公式,并注重数列问题的解题技巧。

3.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主要考察考生对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掌握。

备考时,要加强对逻辑推理规律和题型的分析,多进行逻辑推理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4. 概率统计概率统计主要考察考生对概率和统计学概念的掌握能力。

备考时,考生要加强对概率和统计学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基本概率和统计学公式,并进行多种题型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三、判断推理1. 推理判断推理判断主要考察考生对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掌握。

备考时,要加强对逻辑思维和推理规律的理解,进行多种题型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行测知识点1
1.两期混合增长率(隔年/间隔增长率)和合成增长率间隔增长率:如果第二期与第三期的增长率分别为r1与r2,那么第三期相对于第一期的增长率r=r1+r2+r1×r2。

合成增长率:数量为A和B的两个部分,分别增长a%和b%,那么“A、B
整体”的增长率即合成增长率。

合成增长率取值在部分增长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

经典真题:
2010年上半年,全国原油产量为9848万吨,同比增长5.3%,上年同期为下降1%。

2010年上半年全国原油产量比2008年同期约增长了_____。

解析第一步:读题目。

2010年上半年比2008同期增长,即求间隔增长率。

第二步:找数据。

第二期的增长率r1为(-1%),第三期的增长率r2为5.3%。

第三步:列式。

应用间隔增长率公式,所求为5.3%-1%-5.3%×1%。

经典真题:
2013年3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1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6.4%。

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21.4%。

房产开发贷款余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个人购房贷款余额8.57万亿元,同比增长17.4%。

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6140亿元,同比增长42.4%。

2013年3月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速约为()。

A.14.4%B.12.3%C.19.3%D.21.4%
解析 A。

第一步:读题目。

求增长率。

第二步:找数据。

根据关键信息定位数据。

已知“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21.4%。

房产开发贷款余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12.3%”,问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即求合成增长率。

第三步:计算。

已知部分增长率,求整体增长率,故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的增速必然介于12.3%与21.4%之间,而且由于房产开发贷款余额占房地产开发的比重要大于地产开发,故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的增长率应更接近12.3%, A项更符合题意。

因此选A。

2.拉动增长率和增长贡献率
拉动增长率是指总体中某部分的增量带动总体增长的百分比。

一般用百分点表示。

公式:拉动增长率=现期某部分的增量÷基期量×100%。

增长贡献率是指总体中某部分的增量占总体增量的比重。

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公式:增长贡献率=某部分的增量÷总体的增量×100%。

经典真题:
甲、乙工程队需要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某项工程,若甲队单独做,则要超工期9天完成,若乙队单独做,则要超工期16天才能完成,若两队合做,则恰好按期完成。

那么,该项工程规定的工期是()。

A.8天B.6天C.12天D.5天
解析 C。

第一步,识别关键句。

如果规定的工期是x天,根据题干的等量关系可知,工程总量=甲x+乙x=甲x+甲9=乙x+乙16,则工程总量=(甲x+甲9)+(乙x+乙16)-(甲x+乙x)=甲9天+乙16天。

所以天数应在9天和16天之间。

错位排列型:必备公式:有n封信和n个信封,则每封信都不装在自己的信封里,可能的方法的种数记作Dn,则D1=0; D2=1;当n≥3时,Dn=(Dn-2+Dn-1)(n-1)。

请牢记前五个数:D1=0, D2=1, D3=2, D4=9, D5=44,经典真题:
相邻的4个车位中停放了4辆不同的车,现将所有车开出后再重新停入这4个车位,要求所有车都不得停在原来的车位中,则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停放方式?()A.9 B.12 C.14 D.16
空瓶换酒型:必备公式:若“m个空瓶可换n瓶酒”,则买t瓶酒最多能喝t+tn/(m-n)瓶酒。

常见考查形式是两种:一是钱数为定值的前提下最多可以喝到多少瓶酒;二是喝酒的瓶数为定值的前提下最少要买多少瓶酒。

经典真题:“红星”啤酒开展“7个空瓶换1瓶啤酒”的优惠促销活动。

现在已知张先生在活动促销期间共喝掉347瓶“红星”啤酒,问张先生最少用钱买了多少瓶啤酒?(B)
A .296瓶
B .298瓶
C .300瓶
D .302瓶
过河爬井型:必备公式:m 个人从一端至另一端,每次可过去n 个人,但需要回来a 个人,则所有人全部抵达另一端共需过(m-a)/(n-a)次(次数上浮取整)。

所谓次数通常是一往(n 个人过去)一返(a 个人回来)一个来回计为1次(过河时,实际需要过2次河);但最后一次除外,因为无需再回去所以是单程。

如果是计算过河数,则应是()()[]1/a -m 2--a n 次。

最常见考查形式是三种:一是过河,每次过去n 个人但需要a 个人划船回来;
二是过桥,每次过去n 个人但需要a 个人送灯等物品回来;
三是爬井,每次可爬n 厘米但滑下来a 厘米。

经典真题: 41个学生要坐船过河,渡口处只有一只能载4人的小船(无船工),他们要全部渡过河去,至少要使用这只小船渡河多少次?( )
A .23
B .24
C .27
D .26
解析 C 。

C 。

第一步,识别关键特征。

“坐船过河”和“无船工(需1人划船回来)”。

第二步,代入公式。

次数是≈13.33,上浮取整是14次;需渡河2×14-1=27(次)。

答案选C 。

经典真题:一列火车途经两个隧道和一座桥梁,第一个隧道长600米,火车通过用时18秒;第二个隧道长480米,火车通过用时15秒;桥梁长800米,火车通过时速度为原来的一半,则火车通过桥梁所需的时间为()。

A.20秒B.25秒C.40秒D.46秒
解析:D。

第一步,确定模型。

根据题干情景很容易知道这题考查的是火车过桥模型。

第二步,将数值代入公式。

在题干中给出了两个隧道的长度,和通过隧道的时间,那我们就可以假设火车的速度为v米/秒,火车的长度为x米,将题干中的与隧道相关的两组数据代入可列方程组:解得x=120, v=40。

火车过桥时速度为原来的一半,即为20米/秒,则火车通过桥梁所需的时间为(800+120)÷20=46(秒)。

故本题答案为D。

一定要注意火车的长度。

经典真题:小伟从家到学校去上学,先上坡后下坡。

到学校后,小伟发现没带物理课本,他立即回家拿书(假设在学校耽误时间忽略不计),往返共用时36分钟,假设小明上坡速度为80米/分钟,下坡速度为100米/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
A.2400米B.1720米C.1600米D.1200米
设上坡为x,下坡为y,则有,x/80+y/100+y/80+x/100=36,解得,x+y=16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