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课件

合集下载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PPT课件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PPT课件
2. 人体呼吸过程中,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相比较,呼出的气体( ) A. 氧气的含量增加 B. 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C. 水蒸气的含量减少 D. 氮气的含量减少 3. 刚收获的稻谷堆放后会发热,这与植物的哪项生理活动有关(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4. 验证是否产生淀粉,所用的试剂是( )
2)绿色植物被动物食用,动物食用绿色植物的果实都是动 物摄取植物中的碳元素。 3)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绿色植物转化成二氧化碳。 4)动物的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当动物死亡以后被微生 物分解也能放出二氧化碳。
练习
1. 黄豆在不见光的容器内,通过经常喷淋水,可以培育出又长又胖的豆芽菜。 在这个过程中黄豆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 ) A. 增多 B. 减少 C. 先减少后增多 D. 保持不变
--原因:电冰箱、空调器的致冷剂的排放;过量 的二氧化碳渗入;太空火箭喷出的氢氧化氮以及 高空飞行的飞机喷出的尾气;大量使用化肥等。
--措施:各国颁布保护臭氧层的计划,在联合国 探讨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措施。如禁止生产、使用 含氯氟烃的致冷剂、发泡剂、洗洁剂、喷雾剂等 化学物质。
思考
1. 把大量的植物放在房间过夜,对人体的健康有好处吗? • 答:植物夜间发生呼吸作用,吸收房间内的氧气并排出大
作用: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的含量对地球上的生物生存提供了 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中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能对地球产生一种“温室效应”。
碳循环与生命活动紧密相联。
• 碳循环主要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它主要可分为三种形式: • 第一种形式是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
10. 森林是“地球之肺”,下列说法与之不相关的是( ) A.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 森林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粉尘和烟尘 C. 森林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D. 森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有毒气体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34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34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1)体液各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组织液与血浆及细胞内液间都是双向交换,组织液 与淋巴以及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交换,因此图 1 中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联前系后]
巧用单、双箭头判断相关成分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关系: 垂体与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之间为双向箭头,其 他腺体与下丘脑以及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为单箭头,故图 2 中 1 是下丘脑,2 是垂体,3 是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4、循环过程:
CO2
无机环境
光合组作成用生、物化体能的合元成素作用
生物群落
呼吸反作复用循、环分解作用、化
石燃料燃烧
练习巩固1:
判断正误
(1) (2014·江苏)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温室效应的原因及缓解措施:
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 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 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 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 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
必修③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默写: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__态__系_统__组___成__成_分_, _营_养__结__构_。 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__食__物_链___和_食__物__网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 系统的_能_量__流__动__ 和_物__质_循__环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氮的循环》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第1课时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气和氮的氧化物)

《氮的循环》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第1课时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气和氮的氧化物)
也有可能是氧气。若是一氧化氮,则氧气全部反应,二氧化氮完全
反应消耗1.5体积氧气,剩余3体积应该被一氧化氮消耗,所以一氧化
氮体积为4体积+1.5体积=5.5体积;若剩余的为氧气,则反应过程中
一氧化氮消耗的氧气为1.5体积,所以一氧化氮的体积是2体积。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1
探究2
素养脉络
随堂检测
对点训练2将10 mL充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
=4∶3
恰好完全反应
> 4 ∶ 3 NO 过量,剩余气体是 NO
(2)氮氧化物与 O2 混合溶于水的计算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O+O2
2NO2
3NO2+H2O
2HNO3+NO
4NO2+O2+2H2O
4HNO3
4NO+3O2+2H2O
4HNO3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1
探究2
素养脉络
不同情况及剩余气体的体积:
硝酸的过程。
课前篇自主预习
知识铺垫
新知预习
自主测试
1.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分数:N2占78%,O2占21%,稀有气体占
0.94%,CO2占0.03%,其他占0.03%。
2.举例说明氮气的一种用途:化学性质稳定——作粮食保存、焊
接金属的保护气。
课前篇自主预习
知识铺垫
新知预习
自主测试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典例剖析
例2在一定条件下,将6体积的NO2和一定体积的NO置于试管中,
并将试管倒置于水中,当通入4.5体积的O2充分反应后,剩余1.5体积
气体,则原NO体积可能为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危害 • 气温升高 • 极地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 • 海平面上升 • 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 •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 • 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 • 提高秸秆还田率,提高土壤储碳量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 世界作出的承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 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 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 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因为农民要不断地从农田中收获农产品,会使得生态系统中的氮元素少 一部分,因此要通过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以维持农田氮循环的稳定。
(1)参与物质循环的对象是含有碳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 × ) (2)沼渣等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 ) (3)在碳循环中生产者只起固定CO2的作用( × ) (4)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 (5)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
③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
④能量是单向流动、可循环的
⑤能量是伴随着物质而流动的
⑥能量不是伴随物质而流动的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作为动力推动物质循环的进行。
生物富集 课本P64-65
问题:什么是生物富集? 资料:不同采样点中水、水底沉积物和中国血蛤体内铅浓度
①这里的物质是指?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而不是化合物,也不是单质
②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三章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三章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4.氧循环的意义:能够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典例1 根据氧循环的原理,生活中下列方法不可能使室内空气清新的是( )A.开窗 B.在阳台上种花C.在室内多放点盆栽 D.装空气清新装置
C
[解析] 空气清新主要指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高。室内的光照总体上是不充足的,尤其是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处于与人争夺氧气的状态,不利于室内氧气含量的提高。
题型 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典例4 某科学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此实验忽略温度等因素对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影响)。将图一装置放在室外培养24小时,连接氧气检测仪,测得装置内一昼夜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二。请据图分析作答。
(1)分析图一和图二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____时移动到最右端(填数字)。该植物在一天中积累了有机物,依据是曲线中A点低于___点(填图中字母)。

大力发展储能产业和制氢产业,减小电能浪费,争取到2030年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
典例3 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化为休眠模式B.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D.循环使用教科书
B
[解析] 多使用一次性餐具,能增加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正确
知识点3 温室效应 重点
1.温室效应的概念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叫温室效应。
2.教材第118页活动:生活中的保温原理
实验步骤
取2只塑料杯,各装 清水,在1只盛水的塑料杯上盖一块玻璃片。把它们同时放在太阳光下晒1小时左右,然后分别测量水温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氮的循环》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第一课时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的固定)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氮的循环》物质的性质与转化PPT(第一课时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的固定)

毒性、状态
毒气体
味的有毒气体
水溶性
难溶于水
易溶于水
与氧气反应 2NO+O2===2NO2
不反应
与水反应
不反应
3NO2+H2O=== 2HNO3+NO
收集方法
排水法
向NO3+NO 中,NO2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 原剂,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
(2)NO 和 NO2 对生活的影响 ①NO 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 CO 还强,更容易造成人体缺 氧;同时 NO 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在扩 张血管、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②NO2 能使多种织物褪色,损坏多种织物和尼龙制品,对金 属和非金属材料也有腐蚀作用。
(1)“雷雨发庄稼”蕴含了什么样的化学原理?
(2)上述过程中包含了哪些化学反应? 提示:(1) 空气中的 N2 和 O2 在放电的条件下生成 NO,NO 被 O2 氧化成 NO2,NO2 在雨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被雨 水淋洒到土壤中,并与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能被植物吸收 的硝酸盐,使土壤从空气中得到氮元素,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3.电子守恒法 NO 与 O2 的混合气体通入水中发生反应:2NO+O2=== 2NO2、3NO2+H2O===2HNO3+NO,在反应中,存在着 NO 向 NO2 转化、NO2 向 HNO3 转化的同时又生成 NO 的循 环反应。但总体来讲,NO→HNO3,N 的化合价升高是由 于被 O2 氧化,因此可写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把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定。

氮的循环完整ppt课件

氮的循环完整ppt课件
①2NH3+ 3Cl2= N2+ 6HCl (氨气不足) ② 8NH3+ 3Cl2= 6NH4Cl+N2(氨气过量)
NH3在纯氧中点燃即可燃烧,通常产物是N2和水
4NH3+3O2=2N2+6H2O
氨在纯氧中燃烧 氨氧化炉(中间是铂铑合金网)
4、氨的实验室制法
1. 原理:
2NH4Cl+Ca(O△H)2==
3NO2+H2O
2HNO3+NO
上述两个反应可多次循环,综合两式,整理得总反应式
4NO +3O2 +2H2O
4HNO3
NO 和O2的体积比为4:3,等体积混和,剩余O2 ¼
体积,为原混合气体的 1/8
迁移
将NO2和O2混和气体同时通入水中发生的反应?
3NO2+H2O
2HNO3+NO

2NO +O2
法是

3.浓硝酸都有氧化性的原因是

4.将浓硝酸分解的气体收集在一支试管中,再
将试管到插在水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原因是:
化学方程式为

5.向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产生的现象

,再滴加几滴硝酸的现象

,原因是
,离子方
程式为

N2+O2 放电 2NO +O2 3NO2+H2O
2NO (无色,难溶于水) 2NO2 (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 2HNO3+NO
练习
一定条件下,将等体积的NO和O2的混合气体置 于试管中,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
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原体积的多少?
分析: 2NO +O2
2NO2
答案:1/8
稀硝酸中,有无色气体, 溶液变黄或浅绿;浓硝酸 中,无明显现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PPT精美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PPT精美课件


3.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 一种不 加色彩 或很少 用色彩 ,而只 用墨线 在白底 上勾勒 物象的 画法。 作为一 种描写 方法是 指抓住 事物的 特征, 以质朴 的文字 ,寥廖 几笔就 勾勒出 事物形 象的描 写方法

4.用几个凝练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 了父亲 攀爬月 台时的 努力, 没有过 多形容 、修饰 的语言 ,只是 白描, 只是写 实,乍 读很平 淡,细 细品味 ,却情 真意浓 。
(3)循环的过程:
C、H、O、N、P、S
生物群落
反复循环
无机环境
(4)循环的特点: 全球性;反复循环
二、碳循环的过程
大气中的CO2库


微 生 物











燃烧 化石燃料
思考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 CO2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有机物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 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食物链、 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D 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 态系统的物质却是自给自足的 B.现代工业大量煤炭石油的燃烧,打破了生 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引起温室效应 C.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 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4)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
(5)碳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 化石燃料的燃烧。 (6)在物质循环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1)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使空
气保持清新? --开窗通风,使用清新剂、白天放置绿色植物。
2)在塑料大棚里可以用什么方法使农作物增产? --人工补充二氧化碳,肥水管理,增强光照,夜间适
当降温等。
3)有什么办法能使鱼缸内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增加? ――在缸内养一些水草,可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光
3. 如何保持房间内氧气含量的平衡? • 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可以保持房间内氧气含量的平衡。
4. 如图显示了自然界中的一 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根据 图中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过程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动物如何摄取植物中的碳元素? (3)哪些过程可使绿色植物转化成二氧化碳? (4)动物在哪一个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 答:1)绿色植物中的光合作用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讨论】为什么温室效应会加剧? 1) 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2) 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
• 所以控制温室效应的增长速度,关键是控制 二氧化碳的排放。
练习:
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 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D)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7. 目前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不包括( ) A. 二氧化硫 B. 二氧化碳 C. 二氧化氮 D. 臭氧
8. 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于( ) A. 人体中的活细胞 B. 血管中的血液 C. 肺中的肺泡 D. 呼吸道
9. 地球表面的臭氧层能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到 保护作用。那么臭氧层主要集中在大气的(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层 D. 热层
(2)非金属氧化物 + 水 → 酸
• 某些酸性氧化物溶于水后生成酸。
( SiO2不溶于水,于水不反应)
例如:CO2+H2O SO2+H2O SO3+H2O
5、臭氧层的破坏:氟氯烃、氟里昂(汽车、计算机、 空调等)
【讨论】臭氧层对人和生物的影响?
--高能紫外线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 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会影响水生生物 的生长;会破坏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阻碍 农作物和树木的光合作用。而臭氧层就有 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对人和生物起 保护作用。
• 【现状】臭氧层正遭受破坏,变薄,并出现臭氧 空洞。
• 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
• 在空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 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 自然界的碳循环主要通过二氧化碳来完成。
碳循环的主要途经:
(1) CO2 光合作用 有机物
植物的 呼吸作用
CO2
(2) CO2 光合作用 有机物
动物吸收 体内氧化
CO2
(3) CO2 光合作用 有机物 动植物残体
1)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关系
(1)金属 + 氧气 → 金属氧化物
• 金属跟氧气化合生成碱性氧化物,这类反应与金属活动性顺 序有密切关系,由K到Ag逐渐困难,Pt和Au不能跟氧化合。
• 例如:4Na+O2
2Na2O
2Mg+O2
2MgO
3Fe+2O2 2Cu+O2
2Fe3O4 2CuO
(2)金属氧化物→金属
12. 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指的是空气中的_______含量和________含 量保持在稳定的变化范围内。
13. 栽花最好用盆底有小洞的瓦盆,不宜用瓷盆,这有什么道理?
• 【试题答案】 1. B 2. B 3. B 4. C 5. D 6. D 7. B 8. A 9. B 10. C
11. 少 夜间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氧气,同时 夜间一切生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都要消耗氧气,所以,日 出前后地球表面的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但不会影响生物的正 常生活。
其水它反碱应性,氧可化用物间(接如方C法u制O、得F它e2们O3的)碱不能直接跟 如Cu(OH)2,Fe(OH)3
(4)碱 → 金属氧化物 + 水
• 发生这类反应的,一般是不溶性碱。
例如:Cu(OH)2
CuO + H2O
2Fe(OH)3 2Al(OH)3
Fe2O3 + 3H2O Al2O3 + 3H2O
2.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C)
A.光合作用
B.细胞呼吸
C.蒸腾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 氧气的产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成 糖类等有机物供人类和动物需要,并向大气释放氧气。
• 氧气的消耗: ⑴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重返大气;
PbO + CO
2Fe + 3CO2 3Fe + 4CO2 Pb + CO2
(3)金属氧化物 + 水 → 碱 • K2O、Na2O、CaO、BaO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例如:K2O + H2O
Na2O + H2O
CaO + H2O BaO + H2O
2KOH 2NaOH Ca(OH)2 Ba(OH)2
微生物分解作用
CO2
(4) CO2 光合作用 动植物残体
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
地下漫长反应
说明:
• 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是大气中的二氧化 碳变成有机物的唯一途经。
•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的过程, 又被重新释放。
• 这样使得吸收得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第40课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氧循环
• 1)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 2)知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的主要途径
2、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 1)说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 关系
• 2)说明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 转化关系
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氧循环 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0. 森林是“地球之肺”,下列说法与之不相关的是( ) A.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 森林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粉尘和烟尘 C. 森林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D. 森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有毒气体
11. 从氧循环的角度分析,早晨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含 量要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单些质金。属的氧化物,在高温下能被强还原剂(如H2、C、CO等)还原成金属
• 例如:CuO + H2 Fe3O4 + 4H2 2CuO + C 2Fe2O3 + 3C CuO + CO
Cu + H2O 3Fe + 4H2O 2Cu + CO2↑ 4Fe + 3CO2↑
Cu + CO2
Fe2O3 + 3CO Fe3O4+4CO
温室效应
• 1. 什么是温室效应: 整个地球被厚厚的大气包裹着,大气中二氧化碳 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 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 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 表面变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
• 2. 温室效应的危害: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一系列的恶果: 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2. 人体呼吸过程中,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相比较,呼出的气体( ) A. 氧气的含量增加 B. 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C. 水蒸气的含量减少 D. 氮气的含量减少 3. 刚收获的稻谷堆放后会发热,这与植物的哪项生理活动有关(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4. 验证是否产生淀粉,所用的试剂是( )
2)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1)非金属+ 氧气 → 非金属氧化物
• 非金属跟氧发生反应生成酸性氧化物,这类反应在初中只介绍 了碳、硫、磷直接和氧气反应。
例如:C+O2 S+O2
4P+5O2
CO2 SO2 2P2O5
• 硫还有一种重要的氧化物,在这种氧化物中,硫表现出+6价, 化学式为SO3。三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跟氧气在有催化剂的条 件下化合而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绿色植物被动物食用,动物食用绿色植物的果实都是动 物摄取植物中的碳元素。 3)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绿色植物转化成二氧化碳。 4)动物的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当动物死亡以后被微生 物分解也能放出二氧化碳。
练习
1. 黄豆在不见光的容器内,通过经常喷淋水,可以培育出又长又胖的豆芽菜。 在这个过程中黄豆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 ) A. 增多 B. 减少 C. 先减少后增多 D. 保持不变
⑵动植物死后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最后被氧气氧化变 成水和二氧化碳;
⑶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时业需要氧气,放出二
氧化碳和水汽。
• 氧气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产生,使大气中氧 元素的含量保持恒定。科学家自1910年开始测定 大气中氧的含量以来,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一个重要的 物质循环--氧循环: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会随 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会随 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使物质转化、循环和平衡)
合作用);换水、使用增氧气泵、养水草等。
保护臭氧层
1、臭氧的形成:
O2 2O
O + O2 = O3
2、臭氧层:距地面20-35千米的大气平流层,集
中90%的臭氧。
3、紫外线的危害:
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 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会破坏植物叶内的叶绿 素,阻碍光合作用。
4、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对生 物有保护作用。
--原因:电冰箱、空调器的致冷剂的排放;过量 的二氧化碳渗入;太空火箭喷出的氢氧化氮以及 高空飞行的飞机喷出的尾气;大量使用化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