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各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学总论》课件
保管方法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中药学课件教学讲义PPT

中药学课件教学讲义PPT

04
中药方剂与剂型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中药方剂的组成
中药方剂通常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 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方剂中发挥着不同的作 用。
中药方剂的分类
中药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如按照功效可以分为解表方、泻下方、补 益方等;按照中药的种类可以分为单味药方 和复方方等。
中药剂型的种类与特点
02
中药制剂工艺
采用现代制药技术,改进中药 制剂工艺,提高中药制剂的稳 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03
中药质量控制
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实现中药质量可控、可追溯 。
04
中药研发创新
鼓励中药新药的研发,利用现 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发新型中药 。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1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份额,尤其在亚洲地区有较 大影响力。
02
中药药材与炮制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
总结词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是中药学的基础, 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 要。
VS
详细描述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是中药学的基础,对 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采集中药材时,需要根据药材的生长周期 和季节进行采收,以确保药材的有效成分 含量最高。同时,鉴别药材的真伪也是非 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气 味、颜色等方面进行鉴别。
反应。
05
中药临床应用与实践
中药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需全面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环 境等因素,针对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
方法。
治未病思想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个性化治疗
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在疾病初期尽早干预, 以防止病情恶化。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8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二、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是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
引产外禁忌或慎重使用的药物。 1.禁用药
剧毒药或药性峻猛的药物及堕胎作用较强 的药物。 2.慎用药
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和温里药中 的部分药物。
三、服药食忌(食忌、忌口)
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用药剂量
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 内服一日用量。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一、中药的功效 即中药的治疗作用,亦称为中药的“功
能”。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 物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 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
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机体的用 药反应,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 出来的。
三、中药的主治 即中药所主治的病证,又称为“应用”
(3)包煎:易漂浮水面或易粘锅糊化以及含绒毛 类的药物。
(4)另煎:如贵重药。 (5)烊化:如胶类药。 (6)冲服:一般为入水即化的药或汁液性的药。 (7)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二、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三、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 象与具体的关系。 (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 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 非所有方面。 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政府先后数次组织各方面人员对中药资源 进行了大规模调查。
4.中药的现代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 得了瞩目成就 。
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中药学_之总论_PPT幻灯片

中药学_之总论_PPT幻灯片

23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
1.植物类药物采收 年分、月分、时辰可能 有影响到药材的质量
➢ 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 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茵陈蒿幼草入药)。
➢ 叶类:多植物生长茂盛、花蕾将放或盛开时进行 艾叶 (冬桑叶)
➢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时摘取花 蕾 槐花、玫瑰花 (红花)
2021/3/10
15
(四)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 《证类本草》:作者唐 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 年,载药1558多种,药 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 有学术、实用、文献价 值。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蒙古刻本
2021/3/10
16
(五)明朝时期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 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刊 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 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 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 贡献。 百科全书
2021/3/10
17
《滇南本草》:
15世纪中期,兰茂以调查和搜求云南 地区植物药为主,辑成《滇南本草》,为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
2021/3/10
18
六、清朝时期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
(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 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
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021/3/10
11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 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 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玉石、草木、虫 、兽、果、菜、米食分类)。剂型、鉴别。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2024/1/30
31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成果
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 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人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中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展望
未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将继续深入,有望在中药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药产业将进一步升级和转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品牌;中药学将与现代医学更 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
中药的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活血等,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
2024/1/30
9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工序,以减毒增效、 改变药性。
中药的制剂
2024/1/30
12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2024/1/30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3
祛湿药
01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02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03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
04
佩兰
化湿,解暑。
2024/1/30
•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如斑蝥、水蛭、 虻虫、三棱等破血通经药。
• 服药食忌: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如生冷、油腻、腥膻、辛辣等 ,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分别为《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
传》.
2020/12/8
11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作者:陶弘景 ⑵年代:南朝梁代 ⑶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 ⑷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 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⑸首创诸病通用药
17
八.清代 1.《本草纲目拾遗》 ⑴作者:赵学敏 ⑵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 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 ⑷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
附:①《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 学著作。
②《本草备要》—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 作。
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作者:托名神农 ,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 ⑸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 有毒无 毒) 、 配伍七情、 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 用药的度等.
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3处,
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 阿拉伯医生配制“回回”药物。
2020/12/8
16
七.明代 《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1892种 分16纲(部) 60(类) 附药图1160幅 附方11000余首 ⑷价值 1.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是部伟大的药学巨著 2.批判纠正了以前药物学中的一些错误论述 3.分类法的伟大进步
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⑴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⑵ 以动物为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