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观察与发现事物的特征观察方法2. 动物与植物常见动植物的认识生物的基本需求3. 空气与水空气的性质水的形态与特性4.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反射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 使学生了解常见动植物的特点,认识生物的基本需求。
3. 让学生了解空气与水的性质,增强环保意识。
4. 培养学生对声音与光现象的好奇心,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观察方法的掌握与应用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常见动植物的特点理解空气与水的性质探究声音与光现象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动植物标本、空气与水实验器材、声音与光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观察记录表动植物图片实验器材:空瓶、水、镜子、音叉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点。
2. 新课内容(20分钟):讲解观察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观察事物。
认识常见动植物,了解生物的基本需求。
介绍空气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演示。
探究声音与光现象,讲解相关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观察与发现:事物的特征观察方法2. 动物与植物:常见动植物的认识生物的基本需求3. 空气与水:空气的性质水的形态与特性4.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事物,记录其特点。
画一幅动植物画,注明其基本需求。
收集关于空气与水的资料,了解其性质。
记录生活中关于声音与光的现象。
2. 答案:观察记录表动植物画空气与水资料声音与光现象描述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深入探讨《生活中科学》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物体浮沉、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磁铁性质以及简单电路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原理,解植物生长基本过程,认识天气变化规律,理解磁铁性质以及电路组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探索未知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原理、植物生长过程、天气变化规律、磁铁性质以及电路组成。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沉物体、植物、天气图、磁铁、电路元件等)、PPT、板书材料。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现象,如浮沉物体、生长植物、变化天气等,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1)展示物体浮沉现象,提问:“为什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却沉入水底?”(2)展示植物生长过程,提问:“植物是如何从小种子长成大树?”(3)展示天气变化规律,提问:“为什天气会不断变化?”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
(1)物体浮沉原理:讲解基米德原理,演示浮沉实验。
(2)植物生长过程:讲解种子发芽、植物生长基本过程,演示植物生长实验。
(3)天气变化规律:讲解天气形成原因,演示天气变化实验。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解决问题。
(1)分组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物体浮沉、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
(2)记录与分析:学生将观察到现象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六、板书设计1. 物体浮沉原理2. 植物生长过程3. 天气变化规律4. 磁铁性质与电路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浮沉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常见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适应环境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的观测与描述气候的变化与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生长过程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掌握常见动物的特征、分类、运动与行为。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变化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关注生态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与结构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天气观测与气候变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样本、显微镜、放大镜等动物标本、模型、卡片等天气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仪等)2. 学具:彩色笔、剪刀、胶水等探究记录本、观察表格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播放动物行为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动物生活与适应的兴趣。
以天气变化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植物的六大器官,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结构。
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通过实验验证。
分类介绍常见动物的特征,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描述。
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与适应环境,举例说明。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天气观测。
3. 例题讲解:以植物生长过程为例,讲解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以动物分类为例,介绍动物的特征与适应。
以天气观测为例,讲解气候的变化与影响。
4. 随堂练习:学生观察植物样本,绘制植物结构图。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与适应环境。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2024年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2024年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全册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涉及第3章《物体的运动》的第1节“物体运动的描述”和第2节“力的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物体运动的分类、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简单机械的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运动的分类,学会描述物体运动状态。
2.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3. 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运动的描述、力的概念和作用、简单机械的原理。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面、滑轮、绳子、弹簧测力计、图示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小车、滑轮、绳子、斜面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小车在不同斜面上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小车运动状态。
2. 例题讲解:(1)物体运动的描述:结合实践情景,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减速运动等。
(2)力的概念:以学生拉弹簧测力计为例,讲解力的定义、单位、方向等。
(3)力的作用效果:展示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
(4)简单机械的原理:讲解滑轮、斜面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简单机械原理。
六、板书设计1. 物体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减速运动2. 力的概念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N)方向: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4. 简单机械滑轮斜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小明骑自行车匀速前进,突然刹车时,自行车进行减速运动。
(2)力的作用效果:小华用10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弹簧伸长5cm,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变。
(3)斜面可以省力,因为斜面可以将需要克服的重力分解为较小的力,使物体更容易移动。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了解科学常识和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3.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记录;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5.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材;2.实验器材和材料;3.绘本、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具;4.黑板、彩笔等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如水沸腾、气球漂浮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原因。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通过实例引出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讲解科学常识的概念,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3.介绍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实验和记录。
4.讲解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
5.讲解实验的要素和注意事项,如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等。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探究,如“硬币沉浮实验”。
2.组织学生观察硬币在不同物体上的浮沉情况。
3.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4.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用图片或实物进行综合复习,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科学现象。
2.配合绘本或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3.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交上来。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探究,培养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观察和实验。
2.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实验室,增加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出了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并进行了简单的实验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过程,学生对科学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并培养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研究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举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举动是奉告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匡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历。
可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比方他们每每没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窥察图片与会商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研究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3. 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 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点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教学难点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资料:“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会走吗?“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大雁南飞、河水奔流、火箭升空等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讲授新课(一)聚焦: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的现象。
通常指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对其他物体而言的。
一个小女孩站在石头边喂鱼,有的物体是运动的,如水中游动的鱼儿,被鱼儿搅动的水;有的物体是静止的,如旁边的大石头。
要想准确判断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的,发生变化就是运动的。
(二)探索: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先观察图片,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在运动会上,将坐在地上围观的同学作为参照物,跑赛的同学是运动的。
在公共汽车站,将静止不动的站牌作为参照物,公共汽车是运动的。
在大草原上,将远处的天空作为参照物,老鹰是运动的。
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句式,“和甲物体相比,乙物体的位置移动了,所以,乙物体是运动的;和甲物体相比,乙物体的位置没有移动,所以,乙物体是静止的”。
(三)探索2.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课题1。
混合身边的物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沙和豆子的混合与分离活动,
知道物质混合后有
的不发生变化;
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同学都有进行实践
活动的机会。
情感目标
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教学重点学习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方法和程序,
教学难点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有变化。
教学用具
挂图、投影仪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讲授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观察
2探究
观察活动:沙和豆子预测:沙和豆子混合后会怎样
探究:
混合、搅拌|观察:发生变化了吗?
学生主要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设计
通过沙和豆子的混合与分离活动,知道物质混合后有的不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