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精品

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精品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读余光中散文有感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

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

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

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

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

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

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

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

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

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

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

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

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

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

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

”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

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

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

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

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

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

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

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

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

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和父亲亲密无间是20年前的事情了,记忆中和父亲可以亲密到坐在他腿上的情景依稀只得一次,仿佛是看某部电视剧中听到“白马王子”一词,爬上父亲的腿去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不记得他的回答了,大概是“女孩心中喜欢的男孩”之类的话吧,他是从来都给我以正确而真实的解释的。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10篇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10篇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一):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听听那冷雨》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

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声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

随即,作者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厦门之夜的雨,并以两位主人翁的形象叙述了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愁。

之后再次进一步的描述江南的雨,进而更深一步的刻画了女性独有的温柔。

雨气得空濛而迷幻,轻轻地嗅一下,便可发现一种带有个性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让人不觉得感受到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身在美国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却少了些许的清淡多了些迷离的情调,这不禁会让人的思绪飘落在梧桐相思树上,并不像骤雨打荷叶那样,总有一种淡淡的凄凉。

可远在残等古屋下,这种凄惨的景象就变得越加的浓厚了。

春雨的绵绵;秋雨的潇潇;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凉,这也会一个人联想到人的成长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伴随着无数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

此情此景传递着无论是对故乡、还是对人事物的留恋,都伴随在着冷冷的雨声,透漏着一丝低迷的回忆。

雨既能够是一个人的情绪变好也能够给一个人增添不少忧愁,也流漏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这种记忆一向伴随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会散去。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二):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听听那冷雨》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

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

读过此文的人,必须能感到一种惋惜之情。

文章中的古屋听雨,多么的诗意,让人感到一丝丝惬意,我想也只有诗人余光中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吧。

听雨的纤细,手拂着无数黑键和灰键,把晌午奏成黄昏,听那点点滴滴,忐忐忑忑,绵绵潇潇。

一阵冷雨,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

而如今之台湾,雨点却只能溶在水泥里,雨已成了没有音韵的乐音,瓦的歌唱已成绝响:雨来时,已不再,丛叶嘈嘈切切,不再闪动那湿湿的绿光,鸟声减了,蛙声沉了,虫吟没了。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1前几日心情烦闷,望着窗外那倾盆如注的大雨,仿佛一切从头至尾的冲刷着自己的内心,闲暇之余缓慢地翻起一本书籍,映入眼帘的竟是那篇很熟悉的文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文章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

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声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

随即,作者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厦门之夜的雨,并以两位主人翁的形象叙述了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愁。

之后再次进一步的描写江南的雨,进而更深一步的刻画了女性独有的温柔。

雨气得空蒙而迷幻,轻轻地嗅一下,便可发现一种带有特别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让人不觉得感受到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身在美国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却少了些许的清淡多了些迷离的情调,这不禁会让人的思绪飘落在梧桐相思树上,并不像骤雨打荷叶那样,总有一种淡淡的凄凉。

可远在残等古屋下,这种凄惨的景象就变得越加的浓厚了。

春雨的绵绵;秋雨的潇潇;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凉,这也会一个人联想到人的成长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伴随着无数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

此情此景传递着无论是对故乡、还是对人事物的留恋,都伴随在着冷冷的雨声,透漏着一丝低迷的回忆。

雨既可以是一个人的心情变好也可以给一个人增添不少忧愁,也流漏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这种记忆一直伴随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会散去。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2我喜欢朱自清的清新婉约的美得纯洁,美得成熟的《荷塘月色》,喜欢这幅真实的景物,喜欢作者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表达。

杨朔的《茶花赋》,写出自然美,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喜欢作者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通用20篇)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通用20篇)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通用2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篇1著名诗人余光中祖籍是福建的永春,1949年去到台湾,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

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

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

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通用5篇)读后感应该在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的基础上,注重表现个人思考和灵感,充分体现个人独特性和创造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篇1)看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像在提高孩子情商道路上的一盏指路灯,爱不释手,毫不犹豫立即买下。

回到家如饥似渴地看完,只觉整篇下来没有说教,更不会絮絮叨叨,像一股温暖清泉潺潺流入心间,用自己的故事和身边女孩的故事顺其自然的捊出自己想要告诉女孩们的。

十五封信,每封信里包含了殷健灵对女孩“伊莲”在未来的成长路上的期望,其实也是对所有的期望。

她希望女孩无论未来的路有多漫长曲折,都能渐渐看清“未来”模样。

在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有时候很需要这样的“看清”。

“看清”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

我相信殷健灵对“伊莲”们说的,也正是家长们想对自己的女儿们说的。

我想对女儿说,在你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很多选择和舍弃,首先,遵从自己内心的意志,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不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就是最好的。

学会放弃,卸下沉重的的桎梏,飞的更高更远。

或许要舍弃很多,但最终,你会收获一片自我尽情翱翔的天空。

文中还告诉伊莲们,要善良,内心要有爱。

爱美是女孩们与生俱来的天性,真正的美不是浮于表面的,她不仅仅只是拥有美貌,它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心的修炼。

外表的美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变化,而内在的感情形诸外表,必然会在脸上产生某种痕迹,久而久之,便可为人的脸塑形。

所谓相由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一个经常微笑示人的人,嘴角上扬、眉眼柔和;一个善良的人,予人以夏日里的清凉,冬日里的温暖,别人可以从她脸上读出一朵淡雅的花……内心的修炼在脸上沉淀,即能给人以美好的长相。

所以,我的女儿,为了美,你要学会修炼你的心。

看完这本书,我深感每个孩子在经历之前,如果像殷健灵老师所指导的这样多一份自觉和警醒,总比懵懂和糊涂来的好。

最后,我想再借用殷健灵文中的一段话来祝福我的女儿:不管未来的人生得意或者失意,清贫或者富裕,你都能携着一颗坚定而有爱的心勇敢前行!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篇2)很喜欢余的散文。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800字5篇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800字5篇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800字5篇《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能够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听听那冷雨读后感1〝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这是台北的雨于我的最初印象,凄迷而又诗意.〝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雨天,先生倚门而立,细雨蒙蒙,打湿了他的思绪,凉凉海风,吹乱了他的发丝.苍穹依旧辽阔,只不过已变了两样,归心似箭却望不到故土.雨落在地上,圈圈涟漪缓缓荡开,不知故土的土地上是否也是一样的景?先生的泪滴落在地上,分不清是哪滴是雨,哪滴是泪.〝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恭之情.〞先生饱受国家分离之苦,只能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相望,咫尺天涯.游子的根在故土之上,离开了自己的根,他们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浮不定,寻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灵魂的归宿.旧时的雨落在屋瓦上发出碎玉之声,而今已成绝响.岂只是台北,恐怕祖国大地也很少再能听见这种天籁之音.无数的高楼耸立,城市俨然一个水泥森林,披着钢筋水泥的怪物高傲地俯视着地下的芸芸众生.越多的人愿意早起一小时来看一下股票状况,而忘记了倾听动人的鸟鸣;越来越多人低头刷着手机看琐碎信息,而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越来越多人忙于追名逐利,而忘记内心的栖息……先生不由扼腕叹息,发出:〝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的感叹.冷雨冷的不仅是肌肤,更是给燥热的降温,让人归于平静,放慢脚步感受生活.雨于我也是特殊的`存在,苏童曾说:〝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无论是轰然巨下,还是珊珊来迟,雨悄无声息地滋养着内心的种子,淅淅沥沥也好,滂滂沱沱也罢,浓郁.热烈的情感随雨轰然而至,将人逼近情感崩溃的边缘.忘不了《雨世》中父亲转身后苍老的背影与小四无措的哭泣,忘不了老屋青瓦上笼罩的雾气与暴雨击打时发出的碎玉之声,忘不了三毛在雨中狂奔的无拘无束……听听那冷雨,闻闻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雨淋湿了我的眼,我的心.我的孤单岁月.听听那冷雨读后感2雨来时,撑伞拈花,默想轻笑,那是雨巷中丁香花一样的姑娘的意境.而我这种还只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轻学子,在这种哀而不伤的感情中,想到了《听听那冷雨》,想到那位隔着一道浅浅的海湾撑伞聆雨的老人,他从雨中都听到了什么.雨声,难说是〝轻拢慢捻抹复挑〞,但也可说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但在这个灯红酒绿.各种声音交杂的时代,这种不断重复的单一音调,在某些人眼里是极为单调无趣的.也是因为,他们早已对这个嘈杂世界麻木不仁了,他们的心早已变得粗糙,难以感觉到事物的美.而那些能在雨中有所感触,让思绪起伏的人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对于余光中前辈,雨牵动着他的思绪悠悠荡荡,起起伏伏,却始终萦绕在故乡这块土地上.从文章开头就叹息道:〝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接着又在字里行间游游走走,最后仍是一声叹息〝二十五年,没有受过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他的心思都缭绕在海湾对面那块大陆上,似乎想将他的念想包裹在每一滴雨露中,洒遍整个大陆.他用一颗敏感的灵魂所流露出来的话语,用纸笔所寄托,让无数游子读完文章后感到一股与自己心灵合拍的悸动,去听一听冷雨,念想自己的家乡.犹记初春之时,升上高二的我刚刚度过在新学校的第一个秋季与冬季.在那将暖未暖,寒去犹来之际,我在教室里,在与题海奋战的偶得闲暇中,蓦然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抬头瞥向窗外,却被眼前那生机盎然的绿所惊讶到了.被雨水浸染的黄绿,嫩绿,青绿瞬间涌入你的视线,像是梵高所画的油画《茑尾花》一般,透露着强烈的生命力,毫不掩饰,毫不收敛,像是要将你心中所有的阴霾都一一退散.那一刹那,我的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时难以将眼光游离.只有敏感的心灵,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对它的召唤.也只有敏感的心灵,才能写出〝谁的千指在按摩耳轮〞〝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类深入人心的言辞.听雨,其实是听一颗敏感的灵魂的絮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3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应该说,余光中在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啊,退回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人洛夫.郑愁予.商禽还是要逊色许多.老余的诗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音韵和节奏了,这样大概容易害义,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余更适合当一个出色的词作家,真的那样,台湾的庄奴怕是要掉饭碗了.如果这样的古典修养,加上西学的穿凿,用之于散文的写作上,必定会自成一家.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只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_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听听那冷雨读后感4迷蒙中,一个模糊的身影愈来愈近.一身素白丝绸旗袍恰到好处的包裹在纤细的腰身上.无不彰显着一个水乡女子的娟秀气质.承袭了水的柔美和雨的多情.撑着一把赤红色的油纸伞袅袅婷婷的隽步在这水乡乌巷中.嘴里轻轻哼唱着小曲,天街小雨润如酥.雨沥沥地嗒在红伞上,但却被温柔掩埋了,于是也变的乖巧,和谐的顺伞的弧度滑下.红伞的色泽映红了女子的面颊.白里透红,红里忖粉.女子住足,眼神恍惚,摇散不定.望尽了长空,也无人浸入眼帘.只有这细细的小雨,无声的滋润着每一个生命,同时也陪着她寂静的等待.干净的青石砖被雨淋洗的透出光亮来,古老的围墙上的漆斑斑驳驳,只留下光秃的颓败.雨淋过,颇显衰老,湿漉着沁出一股股阴阴冷冷的呕人气味.也许这女子想起了什么.长亭那晚,骤雨初歇,惟独蝉在凄凄历历的鸣叫,一遍一遍的重复着那人的名字.曾经的曾经很喜欢,黄昏吹着风的软,星予在无中闪,细雨点撒在花前.那个有雨的日子,象轻尘一样你弥漫在空气中.新抽条的柳丝与细雨深情的纠缠不休,不舌缠绵的细诉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雨点滴滴浸入紧紧相握的双手中,被皮肤吸收.此时雨水变成了胶水,粘住了手,粘住了步伐,也粘住了彼此的心.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无晴却有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今,终日凝眸,凝眸处,又添一段新愁.凝望,凝望.还是始终如一的干净青石路,干净的眸子.雨冷不丁的下个没完没了.烟雨朦胧.恍惚间,一滴冰冷的液体划过指间.微微闪动的目光.还有那滴冷冷液体承载一切有雨的日子.悄悄划过,真不知道.是雨还是泪.听听那冷雨读后感5记得高三的语文老师特别喜欢余光中的.散文,时常在我们面前提到他.不过,说句实话,我对散文却不怎么喜欢.因为觉得散文就一个字——散!读起来,感到很吃力,往往几遍下来,还是不知道写的是什么.看这篇《听听那冷雨》,是因为当时的天气很热,我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有些烦燥,需要些〝冷雨〞.文章沿着作者的足迹,从大陆〝听〞到香港.台湾.美国最后又回到了台湾;随着作者的思绪,从现代听到了古代,从现实听到了历史;从少年听到青年再到中年.每一次的〝雨〞都给作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听觉上的感受与心灵上的颤动.最最为引起我兴趣的是,在余光中的笔下于是各种器官都可感受到的.视觉上: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嗅觉上: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与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听觉上: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着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我想,余光中先生应该是很喜欢雨的吧.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对雨的仔细观察和打心底的喜欢,对雨不会有如此青苔般的深刻记忆.而对我,一个不喜欢雨,甚至有点讨厌雨的人来说,看完这些对雨的描写也不由得喜欢上了雨.另一方面,我不得不佩服余光中先生,他的文笔给我一种很感性的美,行文间可感受到他情感的丰沛.想象的独特(没有多少人会认为雨是带有薄荷味的吧).再者,《听听那冷雨》中,还体现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一个特定:文藻丰富.瑰丽.在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他连用了〝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潇潇〞.〝潮润润〞.〝走入霏霏〞.〝凄凄切切〞八个叠词,给人一种音乐美,也营造了一种古典的意境.此外,这些戏也使我更确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冷雨〞的感觉,同时也为下文作者对〝冷雨〞展开叙述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读完全文,恨不得天马上下一场冷雨!当然,这是假的.不久前看的彦火先生的《多情的雨》,同样是写雨,彦火先生的〝雨〞缺个我不一样的感觉.在彦先生笔下,出于就像文中写的一首首诗词,如〝春雨有五色,洒来花旋成〞,〝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清风醒病胃,快雨破烦心〞等,这些诗词带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在彦火先生笔下,雨或是飘逸或缠绵,人们的更多是欢乐.余光中与彦火的这两篇散文,都带有借景抒情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却透着一丝的哀愁,那是一种淡淡的乡愁.它很平淡,几乎感受不到,却确实存在.〝冷雨〞与〝春雨〞哪个更好,我说不出,但我觉得在不同的情绪下看不同的作品,可一个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余光中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余光中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我的四个假想敌》读后感1第一次了解到《我的四个假想敌》这篇散文时,好像有点改变了我对散文的印象。

以前,我对散文的感觉是无病呻吟,无聊散漫这种,不过读了这篇散文,才发现原来散文之中也不乏贴近生活、形散而神不散的佳作。

这篇文章中,将女儿的男友或者追求者比喻成自己的敌人,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的不舍与依恋。

作为一个女儿,我想切实地体会一下父亲的感受,怀着这样的心态拜读了这篇文章。

读的过程中,才发现字里行间都是父亲的不安与不满。

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个爱女心切的父亲,而不是平时所了解的那个心系家国天下的诗人作家。

从而也让我体会到了天下所有父亲的忧虑和无奈。

作者在文中提到说“做母亲的往往位居要冲,自然而然成了女儿的亲密顾问,甚至亲密战友,作战的对象不是男友,却是父亲。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遗憾和无可奈何。

在我们年少无知的时候,父亲是我们最好的玩伴,天天给我们“当牛做马”,玩的不亦乐乎。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有了许多小秘密,一些女孩之间的秘密。

这些私密是不能对父亲说的,只能给同为女性的母亲倾诉。

久而久之,女儿与母亲的关系近了,与此同时,与父亲的心开始变得遥远了。

又如“冥冥之中,有四个“少男”正偷偷袭来,虽然蹑手蹑足,屏声止息,我却感到背后有四双眼睛,像所有的坏男孩那样,目光灼灼,心存不轨,只等时机一到,便会站到亮处,装出伪善的笑容,叫我岳父。

”这句话,传递给我们的便是父亲的不安与恐惧。

作为天一样的父亲,已经习惯了为子女遮风挡雨,突然有一天,翼下的雏儿不再需要自己的庇护,这样的失落是让人难以承受的。

更何况,在父亲看了,不远处还有一些“天敌”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家孩子,这样的担心是每一个父母都有的。

试问天下父母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入“虎口”呢?由此,作者的忧虑是可以理解的。

再如,“四个女儿也自有不乖的时候,在恼怒的心情下,我就恨不得四个假想敌赶快出现,把她们统统带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读余光中散文有感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

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

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

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

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

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

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

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

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

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

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

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

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

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

比如《听听那冷雨》,由雨作为抒发情感的引子,雨来自于大陆,也只有雨能证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了,因此本来略显黑暗感觉的淅沥沥的雨也就沾染了浓浓的乡愁,因为雨是和大陆有联系的因而它就变得不那么冷了,甚至是温暖而可爱的。

而后又由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大陆的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骄傲。

然后又写到美国的落基山,而盛赞之后笔峰一转“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需来中国”。

可见在作者心里,祖国的山水永远是最美的,最有文化意蕴的。

然后又写到听雨,雨是有故事的,它见证着沧桑变化,给人物是人非之感,不觉在阅读的过程中又添一丝感叹人生的惆怅,然而作者的思绪并不止于此,他又写到听雨的场所,引入了“古屋”以及和雨直接接触的瓦片,雨打瓦片是一种美好的音乐,是一种文化的韵味,但是随着高楼的建起,这种记忆不再,只能到诗经中探寻这种美好,可以说又把感情转入到对文化的追忆与惋惜。

一场听雨,让我们听到了作者内心的乡愁以及前尘隔海,沧海桑田的忧伤。

冷雨冷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一种心情,面对变化却无可奈何,面对与大陆的分离更是有心无力。

因此只能借雨来抒发对大陆的思念,对大陆文化的追随。

语言依旧是淡雅的,而且多用叠词,使感情更加缠绵动人。

还有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看到题目就有一种散文的味道,记忆本身就很长,铁轨当然也是长的,把记忆跟铁轨放在一起也就是把两个并不相关却有共同点的意象放在一起当然会擦出绵长的火花。

记忆伴随着铁轨而来,记忆随着铁轨的变迁而变化。

这种记忆式的发展脉络很容易想象成记叙文,但是作者通过抒情式的语言描述出记忆的变迁,让这段记忆给人的感觉像缓缓流淌的溪水,慢慢触动人的心。

这篇文章开始写年幼的乡居少年对于火车的神往,对于车窗外的风景,作者始终是心驰神往的。

而对于在大陆坐车的经历,作者也是用轻松欢快的口吻诉说拥挤等尴尬境遇,透过这种口吻记忆与下文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时期的火车记忆是十分珍视的。

拥挤也是火车的另一种情趣吧!然后作者写了自己与台湾火车的缘分,玩味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对于坐火车,享受恬淡宁静时光的享受,火车同时也是一种自由,可以与自然尽情接触,随着火车的开动,尽情徜徉在大自然自由的怀抱中,任凭思绪驰骋千里,遨游九天。

可以说火车之于作者来说就是享受自由,敬畏自然的一种途径。

作者又通过自己在美国,因为火车经常误点而开车的经历,但是却把自己开车追逐火车的故事拎出来写,并说自己很享受那种心动。

之后作者在瑞典和德国的火车经历也都是作者对于火车的喜爱,从紧张的生活中暂时逃避,享受火车上的宁静与人情,欣赏火车外面的自然美景对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人身的放松和精神的放空,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火车上的人情味淡了,一切变得冷冰冰的了,对于敏感多情的作者来说无疑是被剥夺了自由的乐趣。

因此作者是无奈的,这种无奈是对放空自己追求自由的追忆,也是一种在喧闹中自取静谧的美好被打破的伤神。

总之就有一种偶尔追求大隐隐于市的心态却不得满足的忧伤。

而这种感觉也是能引人共鸣的,最初选择来成都上学,就是爱上了在火车上的那种感觉,看着窗外变换的风景,看着车内来来往往的行人,一切都是忙碌的,而自然又是神秘的,于是自己就能在这种庞大的神秘中获得暂时的宁静与空明。

感觉在火车上的时光才是岁月静好的幸福。

总之,每每读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是轻易的被他的情感感染,与之融合,把自己带入到他的那个层面,或是淡淡的感慨物是人非,或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喜欢他清雅自然的文字,给人舒服自由的感受;更喜欢他浓而舒缓的抒情方式,使情感缓缓滴入心头。

汉语言文学夏雨笑2013141041006篇二:余秋雨散文读后感读《回望两河》有感“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

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

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

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

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

他说,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

传统的乐观主义虚设了很多“意义的岛屿”,引诱人热情澎湃,而转眼又陷入痛苦的深渊。

真正的信念并不憧憬胜利,而是相信生活,相信各种事情都有自己的意义,从而产生责任。

责任,是一个人身份的基点。

他说,狂热盲目使真理蒙尘,使生活简单,自以为要解救苦难,实际上是增加了苦难,但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

世间很多政治灾祸,都与此有关。

他说,既然由他来从政,就要从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来看待政治,争取人性的回归。

一个表面平静的社会很可能以善恶的混淆为背景,一种严格的秩序很可能以精神的麻木为代价。

要防止这一切,前提是反抗谎言,因为谎言是一切邪恶的共同基础。

政治阴谋不是政治,健康的政治鼓励人们真实地生活,自由地表达生命;成功的政治追求正派、理性、负责、诚恳、宽容。

他说,社会改革的最终成果是人格的变化。

不改革,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自我超越,生命必然僵滞;不开放,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开拓空间,生命越缩越小,成天胶着于狭窄的人事纠纷。

当权者如果停止社会改革,其结果是对群体人格的阉割。

他说,一切不幸的遗产都与我们有关,我们不能超拔历史,因此都是道德上的病人。

我们曾经习惯于口是心非,习惯于互相嫉妒,习惯于自私自利,对于人类的互爱、友谊、怜悯、宽容,我们虽然也曾高喊,却失落了它们本身的深度。

但是,我们又应相信,在这些道德病症的背后,又蕴藏着巨大的人性潜能。

只要把些潜能唤醒,我们就能获得自尊。

他说,那些国际间的危险力量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那些曾给我们带来过不幸的人也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我们自己的恶习:自私、嫉妒、互损、空虚。

这一切已侵蚀到我们的大众传媒,它们一味鼓动猜疑和仇恨,支持五花八门的劫掠,政治上的诽谤、诬陷也与此有关。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呼唤社会上巨大而又沉睡着的善意。

他说,文化从低层次而言,包括全部日常生活方式,从高层次而言,包括人们的教养和素质,因此,良好的政治理想都与文化有关。

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文化教养和举止习惯上的衰退,比大规模的经济衰退更让人震惊。

他说,知识分子比别人有更广泛的思考背景,由此产生更普遍的责任。

这固然不错,但这种情况也可能产生反面效果。

真正值得信任的知识分子总是宽容而虚心,他们承认世界的神秘本质,深感自己的渺小无知,却又秉承人类的良心,关注着社会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们能使世界更美好……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回望两河》,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当然会感慨万千……潘悦妍初二(6)班南京市中华中学篇三: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篇一:余秋雨散文读后感《余秋雨散文》读后感“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是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对于余秋雨先生作品的极高评价,在我读来,心中亦有这样的感觉。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触,看到汪班先生对余秋雨先生的书有如此高的评价,我心中有一个疑问:真的又这么好吗?第一篇讲的是“中华文脉为何长寿?”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文脉”是什么,“长寿”又是怎么回事?一开始他冒着生命危险走访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与中国文化对比着,后来,他成了中华文化的阐释者、批评者,我想这是对一种文化怎样的高深理解,才可以理智的对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

中华文化带着一种跨越了几千年的韧劲,经历了多少次“死亡”、“濒死”依然重生!仅仅是这个事实,就让这个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忧郁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自我确认。

秋雨先生将中华文脉长寿的原因归于八因:体量自觉、自守自安、力求统一、惯于有序、简易思维、以德为帜、中庸为轴、特殊门径。

可能这些原因以我现在的理解水平来说,很多都无法读懂,但却让我明白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经历于千载岁月涤荡,才获得了今天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

《佐临遗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让我心生敬佩之情。

七月七日,日本正式发动侵华战争,萧伯纳先生本以为黄佐临先生会让自己介绍一个能在英国长期居住的工作,可黄佐临先生却提出要回国,萧伯纳先生吃惊的说:“哪儿已经是战场,仗会越打越大,你不是将军,也不是士兵,回去干什么?”但他只是说:“我们中国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多数会回去,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

”多么简单的几个字,却表达了黄佐临深厚的爱国情怀,也赢得了萧伯纳最好的赞扬:“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

”在《抱愧山西》中,我了解到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最富有的地方是山西,就像《龚自珍全集》中说: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徒,毋庸议。

这对于我一个山西人来说是无比的自豪,在那个时期太谷、平遥、祁县一带可称为“中国的华尔街”,票号、镖局比比皆是,看来,山西之富在我们上上一辈人心中一定是人尽皆知,我们这辈人对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而有这种误解的远不止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