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四篇_读后感作文_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四篇《听听那冷雨》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希望您喜欢!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一人们总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现在想来是对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眼看世界,去体会其中的含义,所以看到的也就不同了。
正如我们文中的人物一样:父亲的心里因为始终记挂着田里未干完的活儿,所以生性乐观坚忍的他也变得惆怅起来了;母亲因为心里惦记着田里的活,因为看到父亲的无奈,所以她的脸也因一天天缠绵不断的雨而越发惆怅了;而我们则因为看到每天对着雨发呆、脸斜成一个弧度的父亲和惆怅的母亲,所以我们无心去应和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雨在我们眼中成了“该死的雨”、“令人讨厌的雨”。
因为我们憎恨雨,期盼阳光,所以“我们真希望雨能马上停”,也同时把童年中的雨“调成了金黄色”。
而这一切产生的源泉无非是因为他们的心。
禅语中有一句话说“不是旗帜在动,而是你的心在动。
”是的,因为我们看世界看事物并非真正用我们的眼在看,而是用心体会的。
所以即使一直被人们认为“贵如油”的雨,“滋润万物”的雨,因为打心眼里不愿意它的出现而变得可恶、该死起来。
但是如果它出现在干旱以后,那我想文中的人物又会有另一种表情了:也许父亲那粗糙的被太阳晒成黝黑的脸会因为雨的出现而再次倾斜成45度角;也许母亲也会因为它的出现而扫去连日来的惆怅,雨开始滋润母亲的心田,使母亲变得更加婉约动人;也许我们会因为雨的出现而变得欢呼雀跃,会在小水坑玩耍,会应和着雨点打击小花伞的节拍翩翩起舞,也希望它可以下个不停。
那时的雨也许就不再是该死的、令人讨厌的了,也许会是可爱的、令人喜滋滋的了;那时也许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雨真的是金黄色的了。
而这一切一切的“也许”,都是因为我们的那颗心啊!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二记得高三的语文老师特别喜欢余光中的,时常在我们面前提到他。
不过,说句实话,我对散文却不怎么喜欢。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5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5篇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我曾经读过。
那是秋天。
当我把书轻轻推入书架、轻轻叹息时,窗外树影摇曳。
罡风吹过,更添凉意。
冷,还是冷。
那份带着古韵之美的冷意,缭绕于心,久而未散。
我也想听听冷雨,在无瓦的公寓中回眸前尘。
那冷雨,正诉说着乡愁。
那冷雨,应是从大陆弥天卷来。
虽给人带来寒意,但毕竟是故乡的雨。
余光中在灯火阑珊的台北夜里,听雨说话,凭伞孑立。
于是,“雨里风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于是,“雨该是一滴湿淋淋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没有什么人能像余光中一样“领略”乡愁,被可望而不可及的乡愁所折磨。
和着冷雨走过金门街、厦门街,辗转行徒,迷失的是心,是魂灵。
那似曾相识又朦胧的名字,怎能不触发细腻深沉的愁情?冷雨,依旧述说。
心境,随笔而淌。
他希望看着故乡,又回忆童年的杏花春雨江南。
但他又畏缩,惧怕故乡的鼻息中飘荡着现实的惆怅。
他倏地发现,故乡不再让他魂牵梦萦。
故乡,难在。
心中的故土,早已逝去。
他终发现,自己愁的,是中国魂,是五千年积淀的文化精粹。
摆脱现实因素的桎梏,他终可以用文人的心态听雨。
雨,没有停。
但余光中的思绪早已跳跃。
生命,异乡,台湾,旧式庭院,中年听雨,音乐,回忆,故乡。
散乱而跳跃的文字围绕着雨铺开。
那一刻,往事浮现,但都是黑白片一般,低沉,静默,寂寞而冷。
也许冷雨中的音乐颇有些诗韵,云情雨意亦有宋画之美,但冰冷的雨告诉我们:作者在听雨。
46岁的文人,异乡听雨,还是永远无法回去的异乡。
客舟,江阔云低。
他,还是无法割断自己与故乡的线。
此时的余光中,愁着一切。
韶华不再,心灵漂泊,时过境迁。
恰逢冷雨,英雄染白霜。
他告别陪他听雨的读者,一个人整理心中的青苔。
终了。
我伸出手,想触碰冷雨,却无果。
原来冷雨只属于余光中。
乡愁,只有他能咀嚼。
在这纷纷扬扬的冷雨里,我不敢言语。
淅沥声的倾述,像惨淡的光,将所谓夜幕的粉饰化为最虔诚的修道院。
忏悔,愁思,千言万语,都付诸冷雨中。
听冷雨的述说,也是对欲望的挖掘,对灵魂的叩问。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2篇)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听听那冷雨》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
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
读过此文的人,必须能感到一种惋惜之情。
文章中的古屋听雨,多么的诗意,让人感到一丝丝惬意,我想也只有诗人余光中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吧。
听雨的纤细,手拂着无数黑键和灰键,把晌午奏成黄昏,听那点点滴滴,忐忐忑忑,绵绵潇潇。
“一阵冷雨,把冬落成了春,把夏又拂成了秋。
而如今之台湾,雨点却只能溶在水泥里,雨已成了没有音韵的乐音,瓦的歌唱已成绝响:雨来时,已不再,丛叶嘈嘈切切,不再闪动那湿湿的绿光,鸟声减了,蛙声沉了,虫吟没了。
只是叹息,只是后悔,千片万片的瓦响已成了脑海中的一隅思念和回忆。
这世间已再没有“少年听雨,红烛成昏;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白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了。
”多么美的笔调啊!是一种怀旧,是一种思念,是一种对祖国、大陆、家乡的思念。
一位老人对大陆统一的期盼!读着读着,一股淋淋漓漓的雨仿佛浮此刻我的眼前。
虽身边只是晴天,但总有一种孤孤零零的看雨无情的淅淅沥沥的下着的感觉;虽没有瓦来伴奏,可阵阵雨落在千瓦万瓦上那种清脆的声音一向萦绕在我的耳旁。
似乎有了幻觉,但深知这不是幻觉,而是诗人余光中把我带入了雨中思想的尽头……“就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但是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说得多好啊,如果能够,我会加上一句:“虽躲但是整个雨季,但至少能躲得住这时的思念。
”诗人余光中对大陆的思念是越来越深厚的,情感也随之流露出来:“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貌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向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明白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但是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原文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优秀3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优秀3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原文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及赏析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散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原文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吧,相信背《听听那冷雨》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是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汉语言文学 09011042 肖雅莉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是文坛对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公认的形容。
而今,余老又用他的左手为读者奉献上一道精神大餐,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选其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
这些散文或记海外见闻,或写读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人情世故,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广泛,不拘一格。
文坛上有很多文学作品,笔者独爱散文那么多。
我不敢说自己独爱一些人或是一些读物,但我很爱余光中,爱他的字,爱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料料峭峭,淅淅沥沥
那些素锦的年代
早已久远不见,
回眸的瞬间亦是看透云卷云舒的缅怀。
惊蛰一过,春光无限,
潮润润的也不过是你的心。
何时杏花春雨,
渭城轻尘都只抛在过往。
母亲,你可别来无恙?
(上为笔者针对原文的字词组句草拟的话语。
)
余老的散文被称作是“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用他那智慧之笔加上他那厚重的思乡之情将《听听那冷雨》勾勒得淋漓尽致,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诗词的化用,时光的变换,这四者的巧妙运用,无不使人拍案叫绝,俯首称叹。
初次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被卷首语所打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他笔下凄凄切切、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冷雨,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从中国历史的黑白片中扑面而来,满载着乡愁。
“杏花、春雨、江南”,雨从中国的方块字上点点滴落,携着春日的清新与淡淡的土腥气,在层层叠叠的记忆中蠕动……唯美的文字与无尽的思绪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往返。
我一直都在思前想后,现在文学著作那么多,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是好的文学,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的散文。
读到余光中的这几句话,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文学之美在情在意,亦流露于字里行间。
大量叠音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细腻,刺激读者感官,使人如见如闻,如履其境。
他说自己在细雨中“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这里暗用了一个文化典故,是《诗经》里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接着说到汉字的“雨”,赞叹汉字象形的精彩,从那四个点就听出了“点点滴
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文章通篇叠词的运用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羞涩的表现出冷雨的美,经营“雨”在听觉、视觉、嗅觉上的诗意,这无疑是本文艺术追求的主导意向。
但是,余光中在突出雨美的同时,也着意在其它感觉方面加以陪衬。
叠词结构,跟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出一辙,余光中就是要把雨引起的乡愁,不但定位在古典诗歌的韵味上,而且将其定位在古典诗歌的节奏,尤其是李清照式的节奏,以及汉语的特殊韵律上,而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更将作者的乡愁无声无息地流露出来,温柔中带着坚强,羞涩之中流露出自然。
余光中还如是说:“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此处明确地概括了作者的遭遇:少年时,热情受挫;中年时,漂泊异乡;老年时,远离祖国,想到国家分裂不由得悲从中来。
当作者在台北的瓦屋里听雨时,不时引起对祖国风情的回忆,同时也感叹随着时光的流逝,台北的瓦屋已经被林立的高楼所取代,失去了雨打屋瓦的特有情韵,同时伤感地回忆起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
台北的雨季,漫长而细腻,从春雨潇潇听到秋雨绵绵,从少年听到中年,从杏花的江南,听到雨季的台北。
潇潇,绵绵,淡淡,腥腥,滂滂,沱沱,细细,密密。
可听,可看,可闻,那雨都是一样的雨,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在古老的大陆上听雨,在台北的氤氲迷离里听雨。
那雨声,都是单调的乐曲,串连着雨中的片断,散发着浓烈的乡愁,不用闻,不用看,也能
感觉到。
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感叹“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前尘隔海”是因远离祖国而发出的悲叹;“古屋不再”是因青春不再而发出的叹息。
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的感喟不言自伤,日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令人念起祖国江南雨声,而台北突然进入了公寓时代,提醒作者时光飞逝,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早已成为回忆。
我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宛如重读《红楼梦》。
每一处小细节都不肯放过,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令自己思考琢磨好几天,进而放入自己脑海中消化掉,回味无穷。
听听,那冷雨,浪子江湖关何处!听听,那冷雨,天涯孤客情归何处!听听,那冷雨,白发游子肠断何处!人如水中鱼,又在记忆的长河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命的碰撞所引起的心灵的跳动。
虽言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变桑田,却终会有记忆的港湾停靠着那些无言的心灵之船。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实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