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创意》教案(1)

《图形创意》教案(1)
《图形创意》教案(1)

长沙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案(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图形创意设计

授课班级2015视觉传达

教研室视传教研室

主讲教师阎彦

职称讲师

▲训练目的:

激发学生灵感,提高视觉表现能力。训练思维想象的速度与创意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以及对物体进行系统、连贯的思维的能力。

示范图:

三元素:△□○

▲课题内容:三元素的联想

▲教学要求:

1.要求各元素形似或意象

2.作业量及尺寸:A4.至少12个相关图形。

▲训练目的:

设计元素本身源于生活,以三元素为依据,通过联想捕捉生活中的相似视觉形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周边的事物、物体发生兴趣,并加以观察,再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

示范图:

眼球

▲课题内容:眼的联想

▲教学方式:

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明白:眼的功能是什么?除了动物有眼外,物体是否也有眼睛?(与眼球同形、同质的东西)。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熟悉的物

体进行拟人化的思考能力,提问会使学生得到一系列的答案。在学生做作业前,解剖眼球体并介绍画法。

▲教学要求:

1.寻找与眼球相似的物形并将之取代,要求视觉上的合理与感觉上的幽默

2.作业量及尺寸:要求在A4纸上作出20个图形

▲训练目的:

通过最能激发学生灵性的元素------眼的训练,培养学生元素替换的能力,以及对某一物进行概括、刻画的能力。如:蛇、蜗牛。

示范图:

条码

▲课题内容:条码的联想

▲教学方式:

1.提问:直线的意义?提示:从心理学、美学、哲学、形态学角度考虑。

2.用15分钟的时间每人画出3个自然界和生活中与直线有关的物体。

3.点评后再每人画出与条码元素相结合、或相互取代的完整的形图。

▲教学要求:

抓住条码规范的秩序感觉,寻找生活中的物体并予以取代。要求结合自然。

作业量及尺寸:10个图形,A4

▲训练目的:

1.直线是设计中广为采用的元素,富有个性。以直线为切入点,增加学生对各

种成型特性的理解。

2.设计不是单纯的在平面上再现原物,而是要将各式无形的东西归纳为有形的

的东西,并表现为观众易接受与理解的画面。

3.从最单纯的直线引发出最丰富的联想,引导逻辑思维的能力。

示范图:

理论支持----图形和图形创意

一、图形

1、概念:图形(Graphic):是所有能够利用来产生视觉图像并转为信息传达的视觉。符号,是由绘、写、刻、印以及现代电子技术、摄影及处理等手段产生的

能传达信息的图像记号。图形是说明性的图画形象,是为了向别人阐释某个观念或传达某种内容的视觉形象

2、起源和发展:

第一阶段 :远古时期人类的象形记事性原始图画

第二个阶段为由一部分图画式符号演变而形成文字。

第三个阶段为文字产生后带来的图形的发展。

3、图形语言的特征:

其一,它是一种图画式语言。这种语言是靠图形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来注解的,通过图形形象供人阅读,呈现生动而且直观的语态。

其二,它是一种可视和可读的语言。直观的图形犹如事实的再使人们对图形所提供的信息一目了然,它以视觉效应来打动人、产生影响,因而具有可视性

其三,它是一种象征表现的语言。不管图形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对象,都是以人的视觉经验为基础,来传达出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观念的变化,体现图形的情感、意义。象征表现方式正适合传达这样特定的信息和意念

二、现代图形设计

1、设计的范畴:

技术和传播方式是现代图形设计得以发展的条件。狭义的图形设计的范围是指器物装饰、海报、广告、报纸、杂志和商品包装等形式。现代图形设计已将这一范畴扩展到摄影图形、电影和电视图形、计算机图形、环境图形以及直接邮送广告(Direct Mail)等方面

2、设计的趋势:

(1)强化图形语言

(2)学科专业的融合

(3)电脑技术的应用

(4)传播途径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3、设计的观念:(1)符号化(2)信息化(3)个性化

三、图形创意的理念

1、创意的概念:在图形设计中,“创意”就是创造性的意念和将意念或构想转化成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形式的思维过程。

2、创意的目的和意义:创意——图形作品——传播结果——产生的效应图形作品的好坏取决于创意的优劣,创意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有效程度,信息传播的有效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图形创意作为设计的基础教育,解决的是在一切视觉传达艺术中视觉形象的创造和视觉语言的表述问题。

3、影响创意的因素:(1)文化因素(2)观念因素

铅笔、刀片的可塑性及想象

▲课题内容:物体形及其可塑性表达

▲教学方式:

提示:从视觉设计角度看,任何物体都有重构的可能性,但有些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合乎情理,但可变成视觉上合理的画面,可以起到独特的艺术和视觉效果。物体都是由若干个形构成,这些基本形体是方、园、三角。每一形体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如:火柴杆是由园球和长方体构成的。为保持其基本特征,要确立不可变和可变形部分,也就是说,园球和方性特征不变,杆子的四条线是可塑的。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同样可以对类似的物体进行可塑性研究。如:笔、灯管、刀片等。

▲教学要求:

1.首先,找出元素构成的基本要素,然后进行变形想象,要求基本骨架不变。

2.在A4纸上画出20个以上不同的变体。

▲训练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高。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已不能满足人们视觉的需要,因此产生了本世纪上半叶的超现实主义错视觉艺术。通过对物体的想象,同构、重构或对某一形的改变,达到新的视觉效果,以吸引人们的视线,达到宣传目的。物体元素可塑性研究正是训练学生在这方面的表达能力。

水和火

▲课题内容:水、火图形表达

▲教学方式: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水和火。从象形;从水、火传统文化角度;从与水火有关的物体角度;从生活;从社会角度出发,理解水和火的含义,以便拓宽思路,达到表述的目的。比如: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从风俗文化上来说“龙喷水”;从汉字文化角度来说,与水有关的象形文字,几乎大部分和“雨”有关;还有对水有渴望的“渴”字;还有汪洋大海的“海”字等等。本作业要求想象宽范,图形表现要直接。

▲教学要求:

1.做作业前用“水”、“火”组词,全班性交流

2.作业量及尺寸:A4/不少于20个图形

▲训练目的:

“金、木、水、火、土”是中国文化衍生的重要元素,其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厚,深入表达水火图形,有助于其它图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走、游、飞

▲课题内容:从走、游、飞引发出与之含义有关的图形

▲教学方式:

1.请一同学描述一下“走”、“游”、“飞”三个动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请一同学描述一下三者最慢和最快的运行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捕捉平时不经意的

现象,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经上述分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构思,两课时后再用15分钟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完成整个作业。

▲教学要求:

1.寻找“走”、“游”、“飞”的汉字同义字,并在此基础上想象并予以表现。

2.作业量及尺寸:用A4纸每字创意10个图形。

▲训练目的:

区别相似动词或动作之间的同点和不同点,从事物的两极为导向,同时注重中间环节的表述,从多角度寻找某一动词的表述的可能性。以此丰富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