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贯、动力触探、静力触探原始记录
动力触探原始记录表

地基承载力试验
工程名称:试验编号:
任务单号
环境条件
试验日期
试验设备
试验规程
试验人员
评定标准
复核人员
90-120cm锤击数(N)
地基实测承载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Kpa)
现场测点分布示意图
结论
现场桩号
地基土质
工程部位
现场描述
试验方法
设计承载力(Kpa)
换算公式
R=8×N—20
(R:地基允许承载力,N:轻型触探仪锤击数)
测点位置(编号)
1
2
3
4
5
6
7
8
0-30cm锤击数(N)
地基实测承载力(Kpa)
30-60cm锤击数(N)
地基实测承载力(Kpa)
60-90cm锤击数(N)
地基实测承载力(Kpa)
标贯、动力触探、静力触探原始记录

试验单位
试验日期
仪器名称
锥头横截面积(cm2)
锤重(kg)
用途
路基填筑高度(m)
设计承载力(kPa)
试验依据的操作规程、标准
桩号
测点顶面标高(m)
贯入深度
(cm)
锤数(次)
总贯入深度(cm)
限位器以下杆数(根)
每击贯入量(cm)
清淤
深度(cm)
承载力
(kPa)
标准
实际
测点平面布置图:
说明:
结论:
试验:计算:校核:
标准贯入试验记录
工程名称
试验日期
施工部位
委托日期
仪器编号
及
环境条件
名称
型号
编号
示值范围
分辨力
温度
相对湿度
动探类型
采用标准
序号
探杆
总长
(m)
入土深度
(m)
贯入度
(cm)
锤击数
(击)
换算击数
(击/cm)
承载力(Kpa)
平均值(Kpa)
备 注
试验:计算:校核:
静力触探试验报告
委托单位
报告编号
工程名称
委托编号
触孔地点
试验日期
触孔编号
记录编号
设计深度
报告日期
试验深度(m)
土层名称
比贯入阻力ps(MPa)
锥尖阻力
qc或ps(Mpa)
侧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擦阻力fs(kPa)
摩阻比
Rf(%)
承载力σ0(kPa)
成果图:
检测评定依据:
试验结论:
试验:校核:
标准贯入、轻型动力触探、静力触探、地基承载力试验

贯入(轻便触探仪N10贯入法)
点
300元
3、静力触探试验
定义和适用范围:将圆锥形探头按一定速率匀速压入土中 量测其贯入阻力
锥头阻力侧壁摩阻力 的过程称为静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一
项原位测试方位 可用于划分土层 判定土层类别 查明软 硬夹层及土层在水平和
垂直方向的均匀性评价地基土的工程特性 容许承载力 压缩性质 不排水抗剪强
试验种类1、标准贯入试验
2、轻型动力触探试验
3、静力触探试验
4、地基承载力试验
1、标准贯入试验(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SPT)是动力触探的一种,是在现场测定砂或粘性土的地基承载力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已被列入中国国家《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
标准贯入试验SP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岩土勘察的原位测试工具,它使用SPT锤将钻杆底部的对开管式贯入器打入钻孔孔底的土中,取得土样。贯入300mm(1英尺)所需要的锤击数称为N值,其与土体强度有关。
度水平向固结系数 饱和砂土液化势 砂土密实度等探寻和确定桩基持力层 预估
打入桩沉桩可能性和单桩承载力检验人工填土的密实度及地基加固效果本规程适
用于粘质土和砂质土
引用标准
静力触探仪:土工仪器的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 第二篇
原位测试仪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静力触探试验仪器设备
试验费用
静力触探试验费
深度
0-10m
据 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资料,拟建场地的土层,按其成因类型及物理力学性质特征可划分为 大工程地质层及若干亚层,各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见下表2。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参数简要表
表2
层次
原位测试(动力触探-标准贯入等)

原位测试(GB 50021-2009)原位测试:在岩土层原来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的天然结构,天然含水量以及天然应力状态下,测定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指标。
原位测试包括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旁压试验、静载试验、扁板侧胀试验、应力铲试验、现场直剪试验、岩体应力试验、岩土波速测试等。
适用条件:1. 当原位测试比较简单,而室内试验条件与工程实际相差较大时。
2. 当基础的受力状态比较复杂,计算不准确而又无成熟经验,或整体基础的原位真型试验比较简单。
3. 重要工程必须进行必要的原位试验。
优点:可以测定难于取得不扰动土样的有关工程力学性质;可避免取样过程中应力释放的影响;影响范围大,代表性强。
缺点:各种原位测试有其适用条件;有些理论往往建立在统计经验的关系上等。
影响原位测试成果的因素较为复杂,使得对测定值的准确判定造成一定的困难.软土原位测试的一般规定第1条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应增加原位测试工作量,其布置应与钻探、室内试验的配合和对比,以提高勘察质量。
原位测试成果的使用应考虑地区性和经验性。
第2条原位测试一般包括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载荷试验及波速试验等。
选用原位测试方法应以土层情况、设计参数的要求以及建筑物等级等因素确定。
第3条采用静力触探方法评价土的强度和变形指标时,应结合本地区经验取值。
应用静力触探曲线分层时,应综合考虑土的类别,成因和地下水条件等因素。
第4条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测定软土的抗剪强度。
对重荷载的大型建筑,应测定其残余强度并计算其灵敏度。
第5条标准贯入试验可用于评价土的均匀性和定性地划分不同性质的土层,以及软土中夹砂层的密实度和承载力。
第6条旁压试验宜采用自钻式旁压仪。
依据仪器设备和土质条件,选择适当的钻头、转速、进速、泥浆压力和流量、刃口的距离等以确定最佳自钻方式。
第7条用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时,承压板面积不宜小于5000。
承载力基本值的选用,应根据压力和沉降、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的特征,结合地区经验取值。
标贯动力触探静力触探原始记录

工程名称
试验日期
施工部位
委托日期
仪器编号及环境条件
名称
型号
编号
示值范围
分辨力
温度
相对湿度
动探类型
采用标准
序号
探杆总长(m)
入土深度(m)
贯入度(cm)
锤击数(击)
换算击数(击/cm)
承载力(Kpa)
平均值(Kpa)
备 注
试验: 计算: 校核:
静力触探试验报告
动力触探试验记录表
试验单位
试验日期
仪器名称
锥头横截面积(cm2)
锤重(kg)
用途
路基填筑高度(m)
设计承载力(kPa)
试验依据的操作规程、标准
桩号
测点顶面标高(m)
贯 入 深 度(cm)
锤数(次)
总贯入深度(cm)
限位器以下杆数(根)
每击贯入量(cm)
清 淤深 度(cm)
承载力(kPa)
标准
实际
测点平面布置图:
委托单位
报告编号
工程名称
委托编号
触孔地点
试验日期
触孔编号
记录编号
设计深度
报告日期
试验深度(m)
土层名称
比贯入阻力ps(MPa)
锥尖阻力qc或ps(Mpa)
侧壁摩擦阻力fs(kPa)
摩阻比
Rf(%)
承载力σ0(kPa)
成果图:
检测评定依据:
试验结论:
试验: 校核:
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操作规程及试验要点剖析

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现场操作规程一、标准贯入试验1. 先用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以上0.15m处,清除残土。
清孔时应避免试验土层受到扰动。
当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进行试验时,应使孔内水位高于地下水位,以免出现涌砂和坍孔。
必要时应下套管或用泥浆护臂。
2. 贯入应拧紧钻杆接头,将贯入器放入孔内,避免冲击孔底,注意保持贯入器、钻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
孔口宜加导向器,以保证穿心锤中心施力。
注:贯入器放入孔内,测定其深度,要求残土厚度不大于0.1m。
3.采用自动落锤法,将贯入器以每分钟15~30击打入土中0.15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0.10m的锤击数,累计0.30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击数N,并记录贯入深度与试验情况。
若遇密实土层,贯入0.3吗锤击数超过50击时,不应强行打入,记录50击的贯入深度。
4.旋转钻杆,然后提出贯入器,取贯入器中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记录,并量测其长度。
将需要保存的土样仔细包装、编号,以备试验之用。
5.重复以上步骤,进行下一深度的贯入试验,直到所需深度。
二、静力触探试验1.平整实验场地,设置反力装置。
将触探主机对准孔位,调平机座(用分度值为1mm的水准尺校准),并紧固在反力装置上。
2.将已穿入探杆内的传感器引线按要求接到量测仪器上,打开电源开关,预热并调试到正常工作状态。
3.贯入前应试压探头,检查顶柱、锥头、摩擦筒等部件工作是否正常。
当测孔隙压力时,应使孔压传感器透水面饱和。
正常后将连接探头的探杆插入导向器内,调整垂直并紧固导向装置,必须保证探头垂直贯入土中。
启动动力设备并调整到正常工作状态。
4.采用自动记录仪时,应安装深度转换装置,并检查卷纸机构运转是否正常;采用电阻应变仪或数字测力仪时,应设置深度标尺。
5.将探头按1.2±0.3m/min匀速贯入土中0.5~1.0m左右(冬季应超过冻结线),然后稍许提升,使探头传感器处于不受力状态,待探头温度与低温平衡后(仪器零位基本稳定),将仪器调零或记录初始读数,即可进行正常贯入。
标贯动力触探静力触探原始记录

结论:
试验:计算:校核:
标准贯入试验记录
工程名称
试验日期
施工部位
委托日期
仪器编号及 环境条件
名称
型号
编号
示值范围
分辨力
温度
相对湿度
动探类型
采用标准
序 号
探杆总
长(m)
入土深度
(m)
贯入度
(cm)
锤击数
(击)
换算击数
(击/cm)
承载力
(Kpa)
平均值
(Kpa)
备注
试验:计算:校核:
静力触探试验报告
动 力 触探试验记录表
试验单位
试验日期
仪器名称
锥头横截面积(cm2)
锤重(kg)
用途
路基填筑咼度(m)
设计承载力
(kPa)
试验依据的操作规程、标准
桩号
测点顶
面标咼
(m)
贯入深 度(cm)
锤数
(次)
总贯入 深度
(cm)
限位器以 下杆数 (根)
每击贯入量
(cm)
清淤深Leabharlann 度(cm)承载力(kPa)
标准
实际
测点平面布置图:
委托单位
报告编号
工程名称
委托编号
触孔地点
试验日期
触孔编号
记录编号
设计深度
报告日期
试验深度
(m
土层名称
比贯入阻力
ps(MPa
锥尖阻力qc
或ps(Mpa)
侧壁摩擦阻力
fs(kPa)
摩阻比
Rf(%
承载力厅0
(kPa)
成果图:
检测评定依据:
试验结论:
试验:校核:
标贯、动力触探、静力触探原始记录 (2)

报告编号
工程名称
委托编号
触孔地点
试验日期
触孔编号
记录编号
设计深度
报告日期
试验深度(m)
土层名称
比贯入阻力ps(MPa)
锥尖阻力
qc或ps(Mpa)
侧壁摩擦阻力fs(kPa)
摩阻比
Rf(%)
承载力σ0(kPa)
成果图:
检测评定依据:
试验结论:
试验:校核:
说明:
结论:
试验:计算:校核:
标准贯入试验记录
工程名称
试验日期
施工部位
委托日期
仪器编号
及
环境条件
名称
型号
编号示Biblioteka 范围分辨力温度相对湿度
动探类型
采用标准
序号
探杆
总长
(m)
入土深度
(m)
贯入度
(cm)
锤击数
(击)
换算击数
(击/cm)
承载力(Kpa)
平均值(Kpa)
备 注
试验:计算:校核:
静力触探试验报告
动力触探试验记录表
试验单位
试验日期
仪器名称
锥头横截面积(cm2)
锤重(kg)
用途
路基填筑高度(m)
设计承载力(kPa)
试验依据的操作规程、标准
桩号
测点顶面标高(m)
贯入深度
(cm)
锤数(次)
总贯入深度(cm)
限位器以下杆数(根)
每击贯入量(cm)
清淤
深度(cm)
承载力
(kPa)
标准
实际
测点平面布置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编号
工程名称
委托编号
触孔地点
试验日期
触孔编号
记录编号
设计深度
报告日期
试验深度(m)
土层名称
比贯入阻力ps(MPa)
锥尖阻力
qc或ps(Mpa)
侧壁摩擦阻力fs(kPa)
摩阻比
Rf(%)
承载力σ0(kPa)
成果图:
检测评定依据:
试验结论:
试验:校核:
说明:
结论:
试验:计算:校核:
标准贯入试验记录
工程名称
试验日期
施工部位
委托日期
仪器编号
及
环境条件
名称
型号
编号
示值范围
分辨力
温度
相对湿度
动探类型
采用标准
序号
探杆
总长
(m)
入土深度
(m)
贯入度
(cm)
锤击数
(击)
换算击数
(击/cm)
承载力(Kpa)
平均值(Kpa)
备 注
试验:计算:校核:
静力触探试验
锥头横截面积(cm2)
锤重(kg)
用途
路基填筑高度(m)
设计承载力(kPa)
试验依据的操作规程、标准
桩号
测点顶面标高(m)
贯入深度
(cm)
锤数(次)
总贯入深度(cm)
限位器以下杆数(根)
每击贯入量(cm)
清淤
深度(cm)
承载力
(kPa)
标准
实际
测点平面布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