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整理重点

合集下载

水文学(考试重点)

水文学(考试重点)

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对象:地球上的水.(1)水本身性质.(2)水与地理环境、人类的联系水文学的特点: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属于地球科学的范畴;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性,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

水文学:地球物理水文学、工程水文学、地理水文学地理水文研究的特点:宏观性:水体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总体演化趋势综合性:与其它自然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区域性:各水体的区域差异性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水文现象: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水循环永无止尽,水文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水文现象在时间上既有周期性又有随机性。

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水文效应:由于自然或认为因素,使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要素、过程、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成为水文效应。

水资源的特性自然属性1,.可再生性2水循环过程具有无限性的特点,水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但这种可更新的水量又是有限的。

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年内与年际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衡社会属性1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2利与害的两重性世界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全球水量中可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利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最能反映水资源数量和特征的是年降水量和河流的年径流量。

区域水资源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和=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重复量水循环基本过程: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机理: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第五,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者某些物质一起运动。

水文学整理重点(DOC)

水文学整理重点(DOC)
水汽输送 (我国水汽输送 4 个通道)
降水四要素:降水(总)量、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降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条件等 下垫面条件的影响: 地形:坡向与降水(迎风坡多雨)、高度与降水(地形的抬升增雨并非无限制的,当气流被 抬升到一定的高度后,雨量达最大值。此后雨量就不再随地表高程的增加而继续增大,甚至 反而减小。)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1)水文循环永无止境 (2)水文现象的周期性和随机性 (3)水文现象区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第一章
水文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 3 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 径流 5 个环节。 水文循环概念: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发﹑水汽 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是指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 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 海陆间的水循环又称大循环。 海洋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份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 成降水,又降到海面的过程。 陆地小循环:是指陆面水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在 高空冷凝形成降水,仍落到陆地上,从而完成的水的循环过程。(可以再分为大陆外流区小
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作用与效应:表层结构、气候、地表形态、生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它与水面蒸发相比较,不仅蒸发 面的性质不同,更重要的是供水条件的差异。 土壤蒸发是土壤失去水分的干化过程,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及蒸发率的变化,分三个阶段: (1)定常蒸发率阶段 (2)蒸发率下降阶段 (3)蒸发率微弱阶段 形象因素:土壤孔隙性、地下水位、温度梯度等

(完整版)水文学原理必背知识点打印版

(完整版)水文学原理必背知识点打印版

绪论一、水文学简史英文Hydrology,来源于拉丁语,“水的知识”。

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1. 萌芽期(公元1600年之前)2. 奠基时期(公元1600-1900年)3. 实践时期(1900-1950年)4. 现代化时期(1950年- )一、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1.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2.空间变化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二、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以质量守恒、能量(动量)守恒等定理为基础,揭示水文现象运动变化的机理、规律。

数理统计法水文现象具有随机性,从而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

地理综合法水文现象具有地区性,从而通过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揭示水文特征值的地区规律。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的原因(外因、内因)水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海洋→大气→大陆→海洋(纵向+横向)小循环:海洋→大气→海洋(海洋小循环)大陆→大气→大陆(内陆小循环)水文循环的规律1)海洋的蒸发量多于降水量;2)大陆的降水量多于蒸发量;3)大陆外流区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4)大陆内流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相等。

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1、调节气候;2、塑造了地球表面;3、形成了巨大的水利资源;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水资源问题➢原因1)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匀;2)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适应;3)水环境污染;4)水资源浪费。

➢对策1)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调配;2)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3)节约用水。

9流域和水系分水线:使雨水分别汇集到两条不同的河流,起着分水作用的地形,是流域的边界线。

流域: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由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

河网密度流域单元面积内干支流长度流域的地形起伏特征1. 河流的落差和比降2. 流域平均坡度3. 流域面积~高程曲线流域自然地理及下垫面情况1. 流域地理位置2. 流域的土壤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3. 流域植被率4. 流域湖泊率、沼泽率降水水分以各种形式从大气到达地面统称降水。

(完整版)水文学原理考点

(完整版)水文学原理考点

水文学原理考试要点第一章绪论1、水文现象的特点:1.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

2.地区上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第二章河流与流域1、概念:流域:汇集到地面水流和地下水流的区域称为流域流域面积:指河口断面以上地面分水线包围的面积水系:由干流及其全部支流组成的脉络相通的网状系统闭合流域:当流域的地面、地下水分数线重合,河流下切比较深,流域上降水产生的地面、地下水流能够全部经过流域出口断面时称为闭合流域。

非闭合流域:由于地面、地下分水线不一致,或者因喝到下切过浅,流域出口断面流出的水流并非完全是由流域上降水产生的水流时。

第三章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1、水文循环的概念: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通过这种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等形式的往复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2、水文循环的分类: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3、水量平衡原理:对任何区域(或水体)、在任一时段内,其输入的水量和输出的水量只差等于其需水量的变化量并会应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第四章降水1、降水的成因分类:1。

锋面雨2。

气旋雨3。

对流雨4.地形雨降水三要素:一点(或面上)的降雨量、降水历时与降水强度2、降水强度过程线:累积降雨过程线3、流域面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并比较几种常用的基本方法(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距离平方倒数法)的优缺点;4、掌握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面平均降水量。

第五章土壤水1、土壤水的分类: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2、土壤水分常数:1.土壤水分常数用来表征土壤水分形态和运动特征。

2.不同形态的水反映了土壤不同的持水量,这种关系通常用一些土壤含水量的特征数值来表示。

3、土水势的总势:总水势只有大小无方向,而而水势梯度则是向量,总水势增加的方向为正,每种物质都要力图达到与其周围平衡的趋势,因此,水总是从总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总水势低的地方,且水流运动的方向总是与水势梯度的方向相反。

水文学知识点

水文学知识点

水文学知识点1. 水文学的定义水文学是研究水文现象、水文过程以及水文特征的学科,它涉及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循环和利用等方面。

通过对水文学的研究,可以对水文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为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

它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和地下水等环节。

蒸发是指水由液态转化为水蒸气,降水是指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并以降水形式返回地表。

其中,一部分降水会形成地表径流,沿地表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另一部分降水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3. 水文循环对水资源的意义水文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过程。

通过水文循环,水从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水体蒸发升华进入大气,再通过降水形式返回地表和地下,使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水文循环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淡水资源,还维持了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

4. 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水文循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等。

气候条件决定了水蒸气的蒸发量和降水量,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降水量也会相应增加。

地形地貌对水的径流和地下水流动具有重要影响,高山地区容易形成降水集中的河流,而平原地区则更容易形成地下水。

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也能影响水分的渗透和蒸发过程。

5. 水文学参数和指标水文学研究中使用了一些参数和指标来描述水文过程。

例如,降水强度指标可以描述降水的总量和强度,径流系数可以衡量降水中多少比例转化为地表径流,含水层厚度可以用来评估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等。

这些参数和指标对于水文学的研究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6. 水文模型水文模型是通过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的工具。

水文模型能够通过输入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数据,模拟出水文过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如洪水预测、干旱预警等。

水文模型在水文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7. 水资源管理水文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水文学复习要点

水文学复习要点

水文学复习要点水文学复习要点绪论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互相关系的学科。

2、所谓水温现象,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其循环过程中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在自然和人类因素影响下,各种水文现象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一)、成因上的自然性和人为性;(二)、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三)、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四)、运动的同在性和独立性。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3、水循环又称水文循环、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分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落、水分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五个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水的循环运动,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水循环具有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功能。

其次,水循环具有影响地壳运动和塑造地貌形态的功能。

再次,水循环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具有重大的影响。

最后,水循环具有形成区域水文现象和水资源的功能。

总之,水循环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功能和社会影响作用,所以水循环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水循环理论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

5、按照水循环发生的地域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类型。

大循环又称外循环、全球水循环,是指发生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的基本特点是海、陆之间有着水分的交换,水循环的四个环节齐全,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圈。

在大循环中,水分既有垂直的纵向交换,又有水平的横向交换。

小循环的基本特点是:海陆之间无水分交换,水分交换仅发生于海洋内部或陆地内部;水循环的五个环节不一定齐全,水分的垂向运动和水平运动可同时存在,也可缺少水平运动。

6、宇宙间的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

水量平衡是指任意区域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的差额,必然等于蓄水量的变化量。

(完整word)水文学重点

(完整word)水文学重点

绪论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水文现象: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统称为水文现象。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1)水循环永无止尽;2)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有周期性又有随机性;3)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数理统计法,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地理综合法,按照水文现象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的地域差异,用各种水文等值线图表示水文特征的分布规律,或建立地区经验公式,以揭示地区水文特征。

(P5)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体,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入渗及径流等各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变、能量交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机理:1)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无头无尾,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转化过程且存在于每一环节;2)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水的三态转化为水循环提供了前提条件;环境因素(地理纬度、海陆因素、地貌形态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循环的路径、规模和强度;3)水循环涉及到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5)地球上的水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某些物质一起运动。

水循环的基本类型(按不同途径与规模):大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特点是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大基本环节,在空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与此同时,又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小循环:发生于海洋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又称内部循环,前者为海洋小循环,后者为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包括海面的蒸发与降水;陆地小循环可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存在于海洋之间的横向水分交换)和内流区小循环。

(P43)水体的更替周期: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水文学整理重点

水文学整理重点

绪论水文学:研究地球上水的科学就是水文学(Hydrology)。

具体来说,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各种不同的水体是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水文循环是水文学的核心内容;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水文学体系基础学科:研究的水体对象划分:(河流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地下水文学等)应用学科:工程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土壤水文学、森林水文学、城市水文学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1)水文循环永无止境(2)水文现象的周期性和随机性(3)水文现象区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第一章水文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水文循环概念: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类型:海陆间水循环:是指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循环又称大循环。

海洋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份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的过程。

陆地小循环:是指陆面水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在高空冷凝形成降水,仍落到陆地上,从而完成的水的循环过程。

(可以再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水文循环的作用与效应:表层结构、气候、地表形态、生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它与水面蒸发相比较,不仅蒸发面的性质不同,更重要的是供水条件的差异。

土壤蒸发是土壤失去水分的干化过程,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及蒸发率的变化,分三个阶段:(1)定常蒸发率阶段(2)蒸发率下降阶段(3)蒸发率微弱阶段形象因素:土壤孔隙性、地下水位、温度梯度等水汽输送(我国水汽输送4个通道)降水四要素:降水(总)量、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流比重差异多数是由于水温、含沙量、溶解质的含量不同所致。
形成过程:
清浑水的重量差是形成水库异重流的根本原因。
(二)沼泽 沼泽: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潜育层发育的地方。 潜育层:指在整个土体或土体下部,土壤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缺乏空气的还原状态,如二价 Fe、Mn,从而形成一层颜色呈兰灰或青灰色的还原土层。
C、含水层末端受阻水断层或岩体封闭的承压水 : 含水层的一端出露于地表,形成补给区,另一端沿断层为排泄区,排泄水往往为
上升泉,泉水可能沿断裂带分布。 PS:注意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的埋藏条件区别
(十一)裂隙水(形成条件及其动态特点) 裂隙水埋藏和分布极不均匀; 裂隙水动力性质比较复杂;
基岩裂隙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裂隙水在垂直方向上亦存在分带现象。
(十五)地下水的排泄:
1.点状排泄——泉(上升泉、下降泉)
上升泉:水受静水压力而流出地表 (水量稳定,水温年变化小)
下降泉: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出地表 (水量、水温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2.线状排泄——河流、湖泊
3.面状排泄——蒸发 (十六)达西定律 Q-渗透流量;
Q kA H1 H2 kAh kAI
地表(主要指土壤层)被侵蚀的泥沙量,这部泥沙虽从土壤表层移动,但有相当 部分没有进入河槽,没有流出出口断面。 输沙模数:河流某断面以上单位面积上所输移的泥沙量,(t/km2·年)
从河口(或过水断面)流走的泥沙量,远远小于侵蚀量,是通过河水中的含沙量 来计算的。
第三章
(一)含水介质:指既能透水,又饱含水的多孔介质。
水汽输送 (我国水汽输送 4 个通道)
降水四要素:降水(总)量、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降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条件等 下垫面条件的影响: 地形:坡向与降水(迎风坡多雨)、高度与降水(地形的抬升增雨并非无限制的,当气流被 抬升到一定的高度后,雨量达最大值。此后雨量就不再随地表高程的增加而继续增大,甚至 反而减小。)
(九)潜水 1、定义:饱水带中自地表向下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2、潜水的特征值 (1)、潜水位(h)指自由水面的高程,可以是绝对高程或相对高程。 (2)、埋藏深度(D)地面至水面的距离。
D=H(地面)-H(水面) (3)、含水层厚度(M):潜水面至隔水层的距离
M =H(水面)-H(底) 3、潜水的特征:
冰川推进时,将毁灭它所覆盖地区的植被,动物被迫迁移,土壤发育过程也将发生中断, 自然地带将相应地向低纬和低海拔地区移动。冰川退缩时,植被、土壤将重新发育,自然地 带也相应地向高纬和高海拔地区移动。
第二章
(一)河流的分段(黄河) 每一条河流都有河源与河口,而较大河流的流程通常按地质━━地理特征分成上、中、下游 三段,即河流共分成五段。 河流分段依据主要有:
a、按河槽的纵比降划分; b、按河槽的形态与组成物质划分; c、按地貌形态划分; d、按支流的汇集和河道的弯曲状况及流向 (二)河流特征参数 ① 河流落差:指河流上、下游两地的高程差。河源与河口的高程差,即为河流的总落差。 某一河段两端的高程差,称之为河段落差。 ② 过水断面:是指某一时刻水面线与河底线包围的面积。 弯曲系数 侵蚀基准点:侵蚀基准面可以是能控制河流出口水面高程的各种水面,如海面、湖面、河面 等,也可以是能限制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抗冲岩层的相应水面。这些水面与河流水面的交 点称为河流的侵蚀基点 (三)水力半径 R(R=F / P)过水断面面积 F,湿周 P(即过水断面上被水浸湿的河槽部分) (四)径流的特征值及其计算(流量、年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径流系数)。 某闭合流域面积为 1000km2,多年平均流量为 12m3/s,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380mm。求 各径流的特征值?该流域位于干旱地区、湿润地区还是其它地区? (五)洪水波的推移和变形 (1)展开变形:波长不断加大,波高不断减小,洪峰流量减小。 (2)扭曲变形:洪水波前段长度不断减小,比降不断增大;波后段长度逐渐增大,比降逐 渐平缓。 (六)河水环流运动的类型 4 种 纵轴环流:旋转轴呈水平状并基本上与主流方向平行。它多与主流结合在一起,形成螺旋流。 横轴环流:旋转轴呈水平状,但与纵向主流垂直 斜轴环流:旋转轴与河流流向有一个夹角,实际是横轴环流的特例。 竖轴环流:旋转轴成铅直方向,与主流及河底垂直。是相对封闭的回旋流。 (七)输沙模数、侵蚀模数。 侵蚀模数:地表每平方公里面积上,每年侵蚀下来的泥沙数量。
它是季节性灌溉水渗淋下形成的,它既有物质的淋溶,又有耕层中下淋物质的淀积。
第五章
(一)冰川对气候的影响 1、冰川表面的气温通常比非冰川表面的要低 2℃左右,而湿度却高得多;气温低、湿度大, 水汽就容易饱和,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因而有冰川覆盖的山区降水量要高于无冰川覆盖的山 区。 2、山岳冰川,规模较小,只对附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而大陆冰川对气候影响的范围要 广得多甚至影响全球气候。如南极大陆冰川本身是一巨大“冷源”,在那里可形成强大稳定 的反气旋,使南半球保持强劲和稳定的极地东风带。同时,稳定的冷高压使气旋难以深入南 极大陆,故在南极冰盖中心部分降水量仅约数十毫米,几乎与撒哈拉沙漠相当。 (二)冰川对水循环和河流水情的影响 1、冰川进退将影响海平面升降 2、冰川常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冰川融水对河川径流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三)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重要外营力。 (四)冰川的进退不仅影响着气候、水文、地形,而且也影响着生物和土壤
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作用与效应:表层结构、气候、地表形态、生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它与水面蒸发相比较,不仅蒸发 面的性质不同,更重要的是供水条件的差异。 土壤蒸发是土壤失去水分的干化过程,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及蒸发率的变化,分三个阶段: (1)定常蒸发率阶段 (2)蒸发率下降阶段 (3)蒸发率微弱阶段 形象因素:土壤孔隙性、地下水位、温度梯度等
相对含水量
4、影响因素:孔隙度 ( 1、五定W)义n持:水岩指容 性石 在水重总体力体积作积用下10,0饱%水 岩VVW土体10能0自%由排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2、给水度:饱水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的水的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3、影响因素:孔隙直径 (六)透水性 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岩土体允许水通过的能力。
(1)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2)潜水通过饱气带与大气圈和地表水圈发生联系,动态变化大;
(3)潜水排泄有径流排泄和蒸发排泄两种形式; (4)具有自由水面,潜水面不是水平的。 4、潜水的分布及其埋藏深度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中和出露于地表的裂隙中。如洪积扇、冲积平原、河流阶地 和山麓地带。 (十)承压水 1、定义: 埋藏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为承压水,水体承受静水压力,没有自由水面的 重力水。 2、特点: (1)承压性 (2)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3)受外界影响小,动态变化稳定 (4)排泄形式多样 (5)水质类型多样、变化大 3、几种形式的承压水 (1)、自流盆地:多出现在向斜构造的岩层中
(二)含水层:指贮存有地下水,并在自然状态或人为条件下,能够流出地下水的岩土体, 如砂层、砂砾石层等。
(三)隔水层:含水但几乎不透水或透水能力很弱的岩体。如致密的火成岩、变质岩以及孔 隙细小的页岩和黏土岩等均是良好的隔水层。 (四)容水性 12、 、定 容K义 水w: 度指:实总岩 岩际空土土含隙体 体水体容完体积纳全积水饱量和10的时0 %性所能能VV,容Wn 主纳1要的00取最%决大于的岩水土体体积的与空岩隙土量体。体积的比值。容水度与孔 隙度相当,但对膨胀性粘土,容水度大于孔隙度。 3、
L
L
A-过水断面面积;
△h-水头损失(H1-H2);
L-渗流途径;
K-渗透系数;
I-水力梯度( △h /L)
渗透速度 V Q / A kI
第四章
(一)异重流
异重流是两种重率不同的流体相汇合,由于重率的差异而发生的相对运动。在运动过程
中,各层流体能保持其原来的特性,不因交界面上的紊动作用而发生全局性的掺混现象。
绪论
水文学:研究地球上水的科学就是水文学(Hydrology)。具体来说,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 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各种不同的水体是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水文循环是水文学的核心内容; 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水文学体系 基础学科:研究的水体对象划分:(河流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 地下水文学等) 应用学科:工程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土壤水文学、森林水文学、城市水文学
下渗 下渗动力:地表水沿岩土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子力和毛管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根据下渗 过程作用力组合变化及运动特征可分成三个阶段: ① 渗润阶段 ② 渗漏阶段 ③ 渗透阶段
径流 据径流过程及途径不同,可将径流分为三种,即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及壤中流。
流域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表现 径流成分分配:它主要是在水分垂直运行中,通过下垫面而发生的,将降水分配成为不同的 径流成分。有拦截、填洼、下渗 径流时程分配:它是通过水分侧向运行而体现出来的。形成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
(十二)岩溶水(形成条件及其动态特点)
空间分布不均匀;
水流动态不稳定;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无压流和有压流相互转化
(十三)洪积扇中的潜水的形成条件及分带特征
(十四)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大河不同的地方补给水源不同)

1.降水入渗补给(降水入渗系数 a)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互补关系
2.地表水入渗补给
3.地下水的人工补给
3、容水性与持水性的区别; (水分子的型式;容水性主要取决于空隙度的大小,持水性主要受空隙(或孔隙)
直径的大小的影响。 ) 4、给水性与透水性的区别
(定义;计量单位) 地下水系统的垂直结构
(八)上层滞水 1、定义: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以上的重力水。 2、特征: (1)、存在于包气带中,周围被空气所包围。 (2)、没有连续的水面,没有稳定的隔水层,蓄水是分散的。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形 式或向隔水底板边缘排泄。 (3)、分布范围小,水量少,开发利用的保证率低。主要出现在雨季,供季节性开发利用。 (4)、动态变化大(水位、水量、水温、化学成分和矿化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