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归纳最全)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①触景生情(景→情):②以景结情(情→景):③缘情布景: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⑤景略情在:(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③以乐景衬哀情④以哀景写乐情2、借物抒情(1)定义及举例(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一)基本概念:(二)考试重心(三)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2)“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①相反相成②相辅相成(4)“虚”与联想、想象2、动静结合(1)基本概念(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3、点面结合4、细节描写5、色彩的渲染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7、白描8、疏密9、诗中有画:二、议论三、记叙第二节:修辞手法一、比喻四、借代七、设问二、比拟五、夸张八、反问三、双关六、对偶九、互文十、列锦(一)定义(二)作用(艺术效果)1、凝炼美。
2、简远美。
3、含蓄美。
十一、迭字第三节表现手法一、象征:(一)定义(二)条件与特征(三)作用: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一)定义及举例(二)联想、想象与夸张(三)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四)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三、抑扬(一)概念:(二)分类1、欲扬先抑2、欲抑先扬(三)相关范畴——褒贬1、似贬实褒2、似褒实贬四、衬托(一)概念:(二)分类:1、性质分类(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 考点解读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02 考查方式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03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嘉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超强完整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借代: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马策”和“刀环”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 手法,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 指代战争,一、二两句表达了对战争的怨 恨之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 代替红花。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 春易逝。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一、鉴赏修辞手法 •二、鉴赏表现手法
修 辞 手 法
1、比喻 2、拟人 3、对偶 4、对比 5、夸张 6、用典 7、双关 8、互文
9、叠词 10、设问 11、反问 12、借代 13、通感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 抑先扬、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 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 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 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 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 相衬、曲笔、借古讽今、白描、细描 等)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 层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 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 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 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语典:“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 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 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 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 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 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踏雪寻梅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南·关雎》)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卫风·伯兮》)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强烈推荐)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总结一、表达技巧的分类(一)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1.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
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表达主旨含蓄。
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曲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
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
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2.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
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举个欲扬先抑的例子。
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
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考生在遇到此类表达技巧的时候,就要仔细分析诗人扬抑的对象,不要歪曲了本意。
3.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联想和想象一样,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完美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其它表现:联 想和想象
月夜 杜甫 今夜鄜(fu)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 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 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间接抒情
• 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 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 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 写法。
乐景乐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 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 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
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 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 亲人的无尽思念。
石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 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 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 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 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 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明暗
•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 ,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一、知识整合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双关、设问、反问、用典、通感等2.表现手法:用典、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比兴等 直接抒情抒情方式 景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乐景哀情等)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3.表达方式 借古讽今正侧、虚实、动静、点面、明暗描写方式 视听嗅触各种感官、形声色态、远近高低俯仰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4.构思立意: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托物言等二、考点突破1.常见命题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表达技巧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2.答题步骤及要点①明手法。
(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②阐运用。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手法。
)③析效果。
(意境、情感、旨趣)3.答题示例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解析】“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
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阑干”,纵横貌。
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
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
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效果)。
三、实践演练练习1(2016·山东卷):水仙子•舟中[元]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
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6分)【答案】①比拟、排比(2分,明手法);②“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景哀情: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 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 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 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心境观景,一 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 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 与景融合一体。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 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 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 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 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诗歌鉴赏之
表现技巧鉴赏
古 诗 1.表现手法 词 表 赋比兴,抑扬,对比,联 达 想,衬托(正衬、 反衬) 技 巧 2.修辞方法 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 抒情、说明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类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描写类 动静,虚实,正侧 面,白描,工笔
一、诗歌的抒情手法: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 借古喻今等
间接抒情
• 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 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 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 写法。
乐景乐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 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 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 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 感情。
3、动静结合(考试重点)动静结 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 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 情趣。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 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 用以动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 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 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5、白描 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 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 手法。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 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 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 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 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 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
• 泊秦淮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 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 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 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 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 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 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 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 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 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 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 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 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其它表现:联 想和想象
月夜 杜甫 今夜鄜(fu)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 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 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反复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 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 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 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 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 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 生动。)
乐景哀情(考试重点) 古人说过 “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 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 宗时候的往事,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 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 。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 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 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壮物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 耐人寻味。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 的感情。
•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 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 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 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 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 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 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托物言志 多见于咏物诗,诗人借自然 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 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 石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哀景乐情: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 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画面充满着辛酸和 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 在悲
• 正面描写指的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 接描写。侧面描写就是对对象周围的事物 (包括人物)进行描写,侧面描写的目的 使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 正侧结合的作用(考试) 使形象更加鲜明丰满;感情抒发更加充 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此诗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颔联二句 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在这一联诗中, 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 静。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侧面加 强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最后说可以亲 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 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2、虚实结合: 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 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 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明手法)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阐运用)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 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析效果)
设题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 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 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 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 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 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 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 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3)、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 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 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 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 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 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 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 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喻 起兴 借代 比拟
互文 夸张 设问 对仗 反问 排比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是咏史诗中常见 的表现手法,多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李清照 乌江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 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 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 味,颇显豪气。
• (二)诗歌的描写手法 • 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仰,高低, 明暗 •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 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 c、描写方法: •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3、 动静结合 4、点面结合5、白描 工笔
• 鸟鸣涧(王维)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 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 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 动衬静,韵味无穷。
• 4.点面结合. • 在描写事物时,采用烘云托月的方法,不单 单孤立的静止的描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 的联系物。 • 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 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 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 ”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 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 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 ”,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