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

合集下载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1: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耐过动物具有一定的免疫反应,称为传染病。

2:传染病的特征1.由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3.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

4.被感染的动物机体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患该种传染病。

3:传染病的发病阶段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

4:检疫对象我国政府将其分为三大类:一类疫病:口蹄疫、猪瘟、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鸡新城疫等。

按照法律规定,此类疫病一旦暴发,应在疫区采取以封锁、扑杀和销毁易感动物为主的扑灭措施。

二类疫病:伪狂犬病、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马传染性贫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禽痘、鸭瘟、鸭病毒性肝炎、小鹅瘟、禽霍乱、兔病毒性出血症等。

法律规定发现二类疫病时,应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扑灭措施。

三类疫病: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副伤寒、猪密螺旋体痢疾、鸡病毒性关节炎、传染性鼻炎、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肠炎和犬瘟热等。

5:感染的类型1.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外界侵入动物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

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导致体内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毒力增强,而引起机体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单纯感染。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引起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另外一种病原微生物再次引起的感染,这时前一种感染称为原发感染,后一种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在感染后出现临诊症状的感染称为显性感染,无临诊症状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

新型诊断技术与疫苗研究进展
总结词
新型诊断技术和疫苗为动物传染病防控 提供了有力支持,需要不断推进相关研 究。
VS
详细描述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诊断技术 和疫苗为动物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更多手段 。例如,基于基因组学和免疫学的诊断方 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而新型疫 苗的研发和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 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细菌性病原
链球菌属
引起动物局部或全身感染,如 败血症、脑膜炎等。
沙门氏菌属
引起动物肠道感染、败血症等 。
总结词
由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病原 ,具有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和致 病机制。
葡萄球菌属
引起动物皮肤、骨骼、关节等 感染。
巴斯德氏菌属
引起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 经系统感染。
病毒性病原
总结词
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 染病病原,具有高度 的传染性和变异性。
案例三:犬瘟热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犬瘟热是一种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犬类动物。
详细描述
犬瘟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和呕吐等。该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和 排泄物传播。治疗犬瘟热的方法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护理等。同时,为了预防犬 瘟热,应该定期接种疫苗,并加强饲养管理。
06
动物传染病学研究展望
新发动物传染病的挑战与应对
总结词
新发动物传染病对全球畜牧业和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需要加强研究以应对挑 战。
详细描述
近年来,新发动物传染病不断出现,如非洲猪瘟、禽流感等,对全球畜牧业和公 共卫生造成巨大影响。这些疾病的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需要加强研究,了 解其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和防控措施,以有效应对。

[课程]动物疫病学

[课程]动物疫病学

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动物主要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兽医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兽医事业建国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1、大力加强畜牧兽医教育,培养了大批兽医科技人才;2、全国各地建立了畜牧兽医研究机构;3、继1955年消灭牛瘟之后,1996年又宣布消灭了牛肺疫;4、程度不同地控制了绵羊痘、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结核等病,显著减少了猪瘟炭疽、气肿疽、鸡新城疫等病的发生;5、研究成功了几十种动物传染病的特异诊断方法,兽医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血清、诊断液)年产量近40余万亿毫升,仅疫苗就有数十种,有的已居世界领先地们;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牧检疫法》,标志着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工作已经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传染(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毓,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传染。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共同的特性是:1、由相应的病原微生物所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动物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在感染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动物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多数被感染动物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这种改变可以用血清学特异性反应检查出来。

4、患病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

隐性感染:如果侵入动物机体的病原微生物虽能在其一定部位定居和生长毓,但被感染动物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动物体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斗争处于暂的相对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

传染病:当动物体被感染后,在临诊上又表现出一定的症状时,即发生了传染病。

感染的类型:(一)根据病程的长短分:1、最急性感染2、急性感染3、亚急性感染4、慢性感染;(二)根据感染的发生分:1、外源性感染2、内源性感染(三)根据病原的种类分:1、单纯感染2、混合感染3、继发感染(四)根据临诊表现分:1、显性感染2、隐性感染3、过型感染4、顿挫型感染5、温和型感染(五)根据感染部位分:1、局部感染2、全身感染(六)根据症状是否典型分:1、典型感染2、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的症状或轻或重,但不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症状,这样的感染称为非典型感染。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第一单元总论第一节动物传染病与感染一、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周期性、季节性)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⒈潜伏期;⒉前驱期;⒊明显(发病)期;⒋转归期(灰复期)四、一类疫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五、一类疫病包括: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等14种。

二类疫病:是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六、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黄型感染;⒍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⒎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第二节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二、传染源:是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三、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四、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五、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六、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七、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八、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1)【优选文档】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1)【优选文档】
相对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按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来源(láiyuán)分类
且最后以死亡为告终。 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帮助判断感染时间并查找感染来源和传播方式;
➢ 常见的慢发病毒感染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 全身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通过血流或淋巴循环扩散到全身各处,并引起全身性症状则称为(chēnɡ wéi)全身感
第八页,共二十八页。
第二节 感染 的类型 (gǎnrǎn)
第九页,共二十八页。
按感染(gǎnrǎn)动物的临床表现分为
▪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 顿挫型: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 犬传染病
猫传染病
传染病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如果该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可称为良性感染。
现即行恢复 者称为一过型(或消散型) 确定传染病封锁和解除封锁的时间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对动物的隔离观察时间;
机体的防御屏障,通过血流或淋巴循环扩 散到全身各处,并引起全身性症状则称为 (chēnɡ wéi)全身感染。全身感染的表现形式主要 包括: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 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等。
第十一页,共二十八页。
按病程 的长短分类 (bìngchéng)
▪ 最急性 感染 (jíxìng)
▪ 急性感染 ▪ 亚急性感染 ▪ 慢性感染感染
染。
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 第十六页,共二十八页。
在人工发病的易感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出与原来接种物相同的微生物。
等。 第二章 动物传染病综合防制措施
第二十七页,共二十八页。 B类疾病(list B)是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很大影响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畜禽传染病学概论PPT课件

畜禽传染病学概论PPT课件
感染率=(感染某动物传染病的感染头数/受检总数)×100%
3、患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的比例。 患病率=(在一制定时间动物群中存在病例数/在同一指定时间动
物群中动物的总数)×100%
4、死亡率:指某病病死数占某种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 死亡率=(因某病死亡头数/同时期某种动物总头数) ×100%
五、传染病的类型
1、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
最急性型(无明显的症状,突然死亡) 急性型(病程短,有明显的症状) 亚急性(病程长,症状介与急性和慢性之间) 慢性病(病程发展缓慢,症状不明显) 2、按照表现形式分为: 显性感染:明显的症状,病原微生物与机体斗争平衡被打破的过 程。 隐性感染(亚临诊感染):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病原体还会向 外散播,该类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顿挫型感染:发病有典型的急性传染病一样,很快停止,痊愈。
2. 前驱期:疾病的最初症状,无特征性。主要是全身症状,如神经、
食欲、体温,一般2天之内。
3. 明显期(发病期):表现特征症状的阶段,为疾病的高 峰期和典型期,时间比较固定,有证病意义。
4. 转归期(恢复期):即不是死亡便是康复。不同的传染 病其转归期也不同,一般急性病较短,康复为转归的 动物特点:一般都可产生免疫力,会在一定时间内带 菌排菌,即康复带菌。病原体最终大都被消灭,但有 些会长期带毒。
梭菌病、副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 体病。)
三类动物传染疾病: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传染病。(大肠杆菌病、李氏杆菌病、
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附红细胞体病、Q热)
六、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
(一)、传染来源和传染媒介 1、传染源的类型: ➢ 病畜:能够排出病原微生物,是主要的传染

[整理]5动物传染病学.

[整理]5动物传染病学.

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一、相关概念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

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反之称为非典型感染。

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隐性感染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依病原体种类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而另一些隐性感染动物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理变化,一般只能通过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就恢复的感染过程称为消散型感染(或称一过型)。

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康复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型感染。

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称为温和型感染。

B、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C、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D、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E、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

F、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G、持续性感染与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在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

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等。

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转归的感染过程。

慢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

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

常见的慢病毒感染性传染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

动物传染病基本知识(农业大学讲稿)

动物传染病基本知识(农业大学讲稿)
2019/2/27 8

• (四)按感染播及的范围分类
• • 1.局部感染 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 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的局部病变的感染。


2.全身感染 病原微生物冲破机体的各种防 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的病理 反应的感染。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败血症、菌血症、 病毒血症、脓毒症。
9


2 传染病的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 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 传染病的5条共同特性: •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即每

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猪瘟是由猪瘟病 毒引起的,没有猪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猪瘟。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微生物从病畜体内 排出,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畜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 这一性质称为传染性。在条件适宜时,传染病可以在一个易感动 物群中传播蔓延,这一性质称为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病原微生物的抗原 作用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种免疫可以 用血清学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查出来。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可 以在一定时期内或终身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 2019/2/27 4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该种病
2019/2/27 6

• (二)按侵入病原的种类等情况分类
• • • •
1.单纯感染 由一种病原引起的感染。
2.混合感染 由两种以上病原同时参与的感 染。 • 3.继发感染 先有一种病原感染,致使机体 抵抗力下降,进而导致又有新侵入或原来存在于 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引起的感染。
2019/2/27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巴氏杆菌、支原体、沙门氏菌等引起的感染往往是内源感染。

正确2. 混合感染专指细菌和病毒的共同感染。

错误3. 隐性感染动物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正确4. 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创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传染病。

错误5. 脑组织中已经分离到狂犬病病毒,这种感染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全身感染。

错误6. 怀孕母畜的胎儿中分离到布鲁氏杆菌,这种感染属于局部感染,不属于全身感染。

错误7口蹄疫引起牛群的死亡率通常不高于2%,因此称为良性传染病。

正确8.猪气喘病、鼻疽、结核病、布鲁菌病通常表现出慢性病程。

正确9.猪呼吸与繁殖综合症病猪耐过后,体内查出特异抗体,同时又分离到PRRSV,这种感染称为持续感染。

正确10. 绵羊痒病、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传染性水貂脑病等的病原属于朊病毒(prion),都可引起中枢神经退化性病灶,属于慢性病毒感染。

正确11传播方式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错误12.鸡感染禽霍乱后,数小时或一天内即死亡,属于最急性型病程,症状和病变通常不显著,肉眼看不出来。

正确13. 口蹄疫只有一个血清型,防制较容易。

错误14. 猪是猪瘟惟一的自然宿主。

正确15. 兔病毒性出血症简称兔瘟,是细菌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错误16. 鼠疫的病原为鼠疫耶尔辛氏菌。

正确17. 仔猪黄痢的病原为魏氏梭菌,主要引起一周龄仔猪发病。

错误18. 鸡马立克氏病的血清学诊断可以用羽髓抗原做琼扩实验。

正确19. HA-HI试验可以用来诊断禽流感。

正确20.牛海绵状脑病、痒病的病原均为朊病毒,朊病毒的遗传物质为核酸。

错误21. 炭疽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正确22. 狂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正确23. 一过型感染是指开始时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的感染。

正确24. 疫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之外。

错误25. 现场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诊断、临诊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

错误26. 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常呈葡萄串状排列。

正确27. 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动物机体的过程。

对28. 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和水源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在进行传染病防制时要引起重视。

错误28顿挫型感染是指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者正确29.禽霍乱是由鸡霍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

错误30. 腐败梭菌是恶水肿和羊快疫的病原体。

错误1. 传染病: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2.流行性:传染病在易感动物群体内蔓延散播,相继发病,形成流行,这种特性成为流行性。

3.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或传染。

4. 内源性感染:病原体寄生于机体内,在机体正常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出致病性,但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寄生的这些病原体大量繁殖,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

5. 混合感染: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同时参与的感染,成为混合感染。

6. 全身感染: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屏障侵入血液中向全身扩散,称为全身感染。

7. 法定传染病:指由国际或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一旦发现或怀疑发生时立即报告给相应级别兽医当局的疾病,成为法定传染病。

8.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至出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为止,这段时间称为传染病的潜伏期。

9.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0. 易感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种病因体的动物的总称。

11. 暴发:某种传染病在一个动物群体单位或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短时间内(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出现很多病例时,称为疾病的暴发流行性。

12. 疫病的防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传染源,降低动物群体中已出现的疫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并将疫病限制在局部的范围内,这就是疫病的防制。

13. 消毒: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杀灭或清除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其传播途径、防止疫病流行的措施,它一般不包含对非病原微生物及芽孢、孢子的杀灭。

14. 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经常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在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

15. 散发:指疾病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出现,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16.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又称朊病毒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17. 动物检疫: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18. 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下结缔组织出血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19. 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些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动物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宿主(主要是野生脊椎动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其后代。

人和动物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这种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20. 持续性感染:入侵到动物机体的病原微生物不能杀死宿主细胞,因而两者之间形成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临诊症状,这种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称为持续性感染。

5. 下列由B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是()。

D:羔羊痢疾1. 用于芽孢性传染病的最佳化学消毒剂是()。

D:酒精2. 炭疽病的主要的传染途径是()。

C:经消化道感染3. 某鸡病由病毒引起,其特征是病鸡咳嗽、喷嚏和气管?音。

在雏鸡还可出现流涕,产蛋鸡产蛋减少和质量变劣。

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

符合该疾病特征的是(C:传染性支气管炎4. 下列()属于细菌性传染病。

A:传染性鼻炎6. 下列关于牛病毒性腹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慢性传染病7. 我国防疫工作的方针是()。

C:预防为主8. 缩写的S P F是指()。

C:无指定的特定的病原体动物9. 某猪病由病毒引起,其临床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

符合该疾病特征的是()。

B:猪蓝耳病10. 1997年发生在香港的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血清亚型是()。

A:H5N11.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2. 传染病的潜伏期差异与(易感性差异、病原体差异、侵入途径差异)密切相关。

3. 传染病在前驱期的临床表现常有(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

4. 传染病患病动物的隔离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

5. 全身感染主要表现为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脓毒败血症)等。

6. 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三种方式。

7. 间接接触传播方式包括(经空气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经活的媒介者传播)四种。

8. 媒介者包括(节肢动物、野生动物、人类)三种。

9. 动物的易感性的高低虽然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动物的(遗传特征、特异免疫力)等因素决定的。

10. 影响动物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的外界因素,包括(饲料质量、畜舍卫生、粪便处理、拥挤、饥饿)及隔离检疫等。

11. 写出两种种鸡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鸡白痢、鸡慢性呼吸道病或鸡马立克氏病);写出三种种猪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猪瘟、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写出两种能造成免疫抑制的家禽传染病(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病或传染性贫血);写出三种能造成鸡产蛋明显下降的传染病:(产蛋下降综合征、鸡白痢、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或鸡毒支原体病)。

12. 写出鸡新城疫和禽霍乱鉴别诊断要点:(新城疫有典型的消化道病变,如腺胃乳头出血,肠道出血和溃疡,禽霍乱则无;禽霍乱病禽的肝脏有针头大白色坏死点,而新城疫无)。

13. 写出猪瘟和猪肺疫的鉴别诊断要点:(猪肺疫有典型的呼吸道症状,急性病例颈部肿胀明显;猪瘟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以及脾脏梗死等)。

14. 写出鸭传染病浆膜炎诊断要点:(肝周炎,胸、腹腔常见大量的纤维素渗出;气囊炎等)。

15. 写出仔猪水肿病的诊断要点:(断奶仔猪中生长最好者往往发病,眼睑水肿,胃壁水肿明显)。

16. 我国已经消灭的两种传染病是:(牛瘟、牛肺疫);今后,我国最有可能消灭传染病可能有(猪瘟或鸡新城疫)。

17. 写出猪瘟和猪丹毒的鉴别诊断要点:(猪丹毒主要发生于架子猪,亚急性皮肤会出现疹块,青霉素治疗有效;猪瘟发病时有神经症状,白细胞显著下降,脾脏边缘梗死,淋巴结切面呈大理石样,能造成母猪流产,抗生素治疗无效)。

18. 写出IBD诊断要点:(发病率高,病程短,法氏囊、肾脏病变,腿肌及胸肌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血)。

19. 写出鸡白痢的诊断要点:(2-3周龄以内的雏鸡发病率和病死率为最高,肛门周围绒毛粪便污染或堵塞,明显的肝脏病变)。

20. 传染病是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第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微生物)存在。

21. (紧急接种)是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22. 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23. 动物群体免疫性并不要求动物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抵抗力的,如果有抵抗力的动物百分比高,一旦引进病原体后出现疾病的危险性就较少。

一般如果动物群体中有(70%~80%)是有抵抗力的,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暴发流行。

24. 传染病流行呈现出季节性,可能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有影响,二是季节对(传播媒介)有影响;三是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有影响。

25. 应急因素会影响疫病的流行。

例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气候突变、饲料更换、转群并群、意外惊吓)、雨林水泡和(频繁注射)等,都容易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增加接触机会而诱使某些传染病暴发流行。

26. 饲养管理因素对疫病流行影响很大。

畜舍的(整体设计、规划布局、建筑结构、通风设施、饲养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工作人员素质乃至垫料种类等都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

27. 饲养、生产、(经营、屠宰、加工、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必须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检疫机构或乡镇畜牧兽医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