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牛羊课件)牛流行热腹泻恶性卡他三合一
牛羊主要传染病

牛羊主要传染病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气肿疽、副结核病、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恶性卡他热、牛流行热、牛白血病、蓝舌病、羊口疮、羊梭菌性疾病等病的简介、病的发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制和公共卫生等内容。
自学内容:气肿疽、无浆体病和水牛热。
基本要求:l、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病性特点;2、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3、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症状和病变;4、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简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5、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针对性的防制措施;6、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重点、难点:重点按每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分述,难点为相似症状和病变的反刍动物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教学学时:5学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
第一节副结核病(1学时)重点:1、副结核病的症状和病变;2、副结核病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副结核也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以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剖检可见肠粘膜增厚并形成皱褶为特征。
本病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奶牛饲养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一些国家均有发生。
我国一些省、市、区的种牛场、牧场、奶牛场均有本病发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严重危害养牛事业的发展。
二、病的发生1.病原副结核分支杆菌属于分枝杆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小杆菌,需氧,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和鞭毛。
具抗酸染色的特性,与结核杆菌相似。
在组织和粪便中多排列成团或成丛。
本菌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有中等抵抗力。
粪便内生存125~246d,泥土中可存活11个月,乳中可存活10个月,2%石炭酸溶液2h、5%福尔马林溶液5min、5%氢氧化钠溶液2h可将其杀死。
对青霉素有高度抵抗力。
2.易感动物本病主要引起牛(尤其是乳牛)发病,幼年牛最易感。
其次是羊和猪,骆驼、马、驴、鹿等动物也可发病。
3.传染源主要是病牛和带菌牛。
副结核分支杆菌主要存在于肠粘膜和肠系膜淋巴结、粪、尿和乳液中,可大量的排出体外,可以长时间在环境中存活。
动物传染病学-牛病串讲PPT课件(精品)

弹状病毒的粒子形态。
三、流行病学
主要侵害牛,特别是奶牛和黄牛。 患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吸血昆虫叮咬传播。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7~10月是流行高峰。 该病传播力强,迅速传播,呈流行性发生,在牛
群中呈跳跃性传播,具有明显的周期性,3~6年 流行一次。
四、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眼结膜充血, 眼睑水肿,流泪。口腔发炎,流涎,浆液性或黏 液性鼻涕。呼吸加快,腹式呼吸,皮温不均。
牛羊的传染病
• 牛瘟(1956已消灭) • 牛流行热 •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 牛恶性卡他热 • 传染性牛鼻气管炎 • 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 • 牛羊出败 • 地方性牛白血病 • 牛羊痘
• 小反刍兽疫 • 羊梭菌性疾病 • 蓝舌病 • 山羊病毒性关节炎-脑炎 • 茨城病 • 羊传染性脓疱 • 绵羊痒病 • 阿卡斑病 • 边界病 • 羊肺疫
牛病毒性腹泻:小肠黏膜出血、坏死,并形成栓子。
牛病毒性腹泻:小脑发育不全(右);正常(左)。
六、诊断
初步诊断:根据病史、症状和病变可初步诊断, 确诊需做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
病毒鉴定:分离培养、免疫荧光、PCR 。 血清学检查:中和试验、ELISA和补体反应。
充血、流涎。 唇、腭、舌、咽部形成伪膜或烂斑。 肠道黏膜出血、糜烂,形成伪膜。
口腔 小肠
食道 膀胱
五、防制
免疫预防:牛瘟兔化弱毒疫苗、山羊化兔化弱毒 疫苗、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
牛流行热
(Bovine epizootic fever)
一、概述
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
鼻眼有浆性分泌物;口流涎,呼吸有臭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牛羊传染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流行病学
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实验感染。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绵羊
多为隐性感染,但妊娠绵羊常发生流产或生产先天性畸形羔羊,这种羔羊也成为传染 源。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传染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 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不论放牧牛或舍饲牛,大或小均可感染发病, 发病率通常不高,约为5%,其病死率为90%~100%,发病牛以6~18个月者居多;老 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本病常年均 可发生,通常多发生于冬末和春季。本病也常见于肉用牛群中,关闭饲养的牛群发病 时往往呈暴发式。
发病机理
一般认为病毒侵入牛的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复制,然后 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再经血液和淋巴管进入淋巴组织。
病毒血症一般结束于中和抗体的形成。 在不给初乳的犊牛实验感染中,以循环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坏死,继而
脾脏、集合淋巴结等淋巴组织损害为特征。 由于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及黏膜脱落而形成黏膜糜烂也是本病的特征。Leabharlann 第四胃黏膜严重出血,水肿、糜烂
诊断
在本病严重暴发流行时,可根据其发病史、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诊断,最后 确诊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病毒分离应于病牛急性发热期间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检时采 取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人工感染易感犊牛或用乳兔来分离病毒; 也可用牛胎肾、牛睾丸细胞分离病毒。血清学试验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血清中 和试验,试验时采取双份血清(间隔3~4周),滴度升高4倍以上者为阳性, 本法可用来定性,也可用来定量。此外,还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 抗体技术、琼脂扩散试验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来诊断本病。
牛恶性卡他热ppt课件

牛恶性卡他热
2.头眼型 本型多见,其症状为本病的典型 症状,体温升高达41~42℃;双眼羞明流泪, 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潮红,流出黄褐色脓性 及纤维素性分泌物,继而发展为角膜炎和角 膜混浊,甚至溃疡穿孔;口腔粘膜潮红、糜 烂或溃疡,覆盖黄色假膜,流涎;鼻腔粘膜 充血、鼻腔流出的分泌物为粘稠脓样,有时 形成黄色长线状物直垂于地面,如分泌物凝 固阻塞鼻孔而引起呼吸困难;脑和脑膜发炎, 病牛兴奋不安,高声哞叫,磨牙,冲撞,肌 肉震颤等神经症状;体表淋巴结肿大。病程
三、流行病学
牛恶性卡他热
1.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发生于1~4岁的黄牛和水牛,绵羊和鹿也 可感染,但症状不易观察或无症状,成为病毒携带者。
2.传染源 带毒绵羊是本病的传染源,许多工作者早就注意到, 发病牛多与绵羊有接触。一般认为健牛与病牛直接接触并不感 染。
3.传播途径 本病自然感染的方式目前尚不清楚,但认为有与吸 血昆虫、胎盘及带毒绵羊接触时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4.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多 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多数地区发病率较低,而病死率
可高达60%~90%
四、症状
牛恶性卡他热
• 潜伏期长短差别很大,一般为4~20周,最常见的为 28~60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最急性型、头眼型、 肠型和皮肤型。以上各型可混合出现,但头眼型最 多见。
二、病原
牛恶性卡他热
本病病原为牛恶性卡他热病毒,属于疱疹病毒 科、恶性卡他热病毒属。核酸类型为DNA,有囊膜。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牛的血液、脑、脾等组织中。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不能抵抗冷冻及 干燥。血液中的病毒在室温下24h失去毒力,因而 病毒较难保存。较好保存方法是将枸橼酸盐脱纤 的含毒血液保存在5℃环境中。常用消毒药都能迅 速将其杀死。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信息。
病例报告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病毒源头,分析疫情发展趋势,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
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同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轻病情和死亡率。
控制策略和措施
隔离与治疗
加强检疫和流通控制,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特别是对于跨区域牛群的流通要严格把控。
2023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目录
contents
牛流行热简介牛流行热病毒牛流行热预防和控制牛流行热疫苗牛流行热治疗牛流行热研究进展
牛流行热简介
01
牛流行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牛,尤其是奶牛。
该病以高热、精神不振、厌食、顽固性便秘为特征,同时伴有眼结膜炎、鼻和口腔有粘性分泌物、粘稠样的粪便,以及出现腹泻时带血、严重脱水和贫血等。
继发感染的防治
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牛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补充体液等。
对症治疗
在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应激,如转群、运输等,以减少继发感染的风险。
预防继发感染
牛流行热研究进展
06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病毒基因组变异性和多样性
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相互作用
病毒基因组研究
病毒变异与进化
要点三
病毒变异
研究病毒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和演化,分析变异对病毒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毒进化
对病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进化历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病毒的进化和适应能力。
病毒变异与疫苗研发
研究病毒变异对疫苗研发的影响,探讨疫苗的持续保护力和更新换代。
最新[畜牧兽医]羊、牛疾病ppt课件
![最新[畜牧兽医]羊、牛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94ddfe7cd184254a353576.png)
剖检病变
• 最显著的病理变化在消化道,第四胃内往 往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特别是回肠) 粘膜充血,常可见多数直径1—2MM的溃疡, 有的肠内容为红色。
诊断
• 根据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治疗
• 1. 土霉素0。2-0。3G,或加胃酶0。2-0。 3G,加水灌服,每日两次。
奶牛三日热
• 夏季气温增高较快,一些养殖场内开始零星发生 奶牛流行热,导致产奶量下降。为确保奶牛养殖 安全和效益,奶牛养殖场(户)一定要做好奶牛 流行热的防控。
• 奶牛流行热是弹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发病传播很快,流行面广,发病率高。不同性别、 年龄的奶牛均可感染。大部分奶牛发病后3日左 右可恢复正常,故又称“三日热”,多发生于夏 季或气温持续较高季节。
流行特点
• 魏氏梭菌广泛生存在于土壤、污水和人畜 粪便、羊只饮食带有病菌污水或饲草经消 化道感染,多为散发,常发生于春末夏初 多雨季节,2—12月龄的羊最易发病,尤以 3—12周的幼龄羊和肥胖羊较为严重。
临床症状
• 羊只突然不安,四肢步态不移,四处奔走,眼神 失灵,严重的高高跳起后坠地死亡。体温一般不 高,食欲废绝,腹胀、腹痛、全身颤抖、头颈向 后弯曲、转圈、口鼻流沫,排出黄褐色或血红色 水样粪便,病程极短的气喘,常发出呻吟声数分 钟后至几小时内死亡。
诊断
• 实验室检查:1涂片检查,用肝脏等实质器 官涂片2动物接种,血液接种小白鼠
• 预防:由于病程极短,往往发病来不及治 疗,必须加强平时的预防工作及隔离消毒 工作,每年的春秋季定期注射四联苗(羊 快疫、猝狙、肠毒、羔痢)
羊肠毒血症
• 羊肠毒血症主要是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 山羊较少发生,又称软肾病,是由D型魏氏 梭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动物医学课件:牛流行热

一些昆虫如蚊、蝇等可能是传播病 毒的媒介,通过昆虫叮咬感染动物 的血液或被污染的昆虫叮咬其他动 物而传播病毒。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制
病毒感染细胞
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进行复制,导致细胞破 裂和死亡。
免疫逃逸
病毒具有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作用,可以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 除。
病理变化
06
结论与展望
对牛流行热的认识和防控经验总结
牛流行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 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感染牛,尤其是肉牛和奶牛
。
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咳嗽 、呼吸困难、肌肉颤抖和消化紊
乱等。
防控措施包括定期接种疫苗、加 强饲养管理、提高牛舍通风换气
、及时隔离和治疗病牛等。
未来研究和挑战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牛流行热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 径,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牛,制定更加科学有 效的防控策略。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牛 流行热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实验室诊断方法
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病牛的血液、组织等样本,在实验室进行病 毒分离和鉴定,确定病毒的种类和基因型。
血清学检测
采集病牛的血清样本,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病毒抗 体,以确定牛是否感染过该病毒。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 核酸片段,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牛流行热。
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 生和传播。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牛流行热的爆发与控制
爆发
牛流行热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常常在牛群中突然爆发。该案例将详细描述牛流行热的爆发原因、传播途径和 症状表现。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动物传染病学英文名称:Animal Epidemi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72学分:3.5,其中讲授:50学时,实验:22学时。
适用对象:动物科学/医学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二、课程简介《动物传染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与畜牧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
该课程主要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动物传染病是对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它不仅可能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的损失,影响人民生活和对外贸易,而且某些人畜共患病还能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尤其是现代化的养殖业,畜禽饲养高度集中,调运移动频繁,更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
因此,对畜禽传染病的防制与研究,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在兽医科学技术中居首要地位。
该课程建立在兽医微生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直接解决生产实践的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等问题,是兽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动物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由于其病原体大多感染宿主广泛,致使防治工作极为复杂,同时,也正是由于其感染宿主广泛,致使其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公共卫生安全乃至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特别是继2003年SARS和2004年的禽流感流行后,动物传染病特别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得到了全社会空前的重视。
本课程教学将抓住这一契机,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将以人畜共患病作为讲授的重点内容,考虑本科生现有的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力求将近年来该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及发展方向讲授给学生,特别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解决动物传染病诊断及免疫方面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