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梳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师说》ppt课件35张

解题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说”即陈述和解说,“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读准字音
①句读.( ) ④老聃.( ) ⑦苌.弘( ) ⑩嗟.乎( ) 答案:①dòu
②经传.( ⑤谀.( ⑧欤.( ⑪乐.师( ②zhuàn
) ③或不.焉( )
)
学习小结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 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本文是针砭时弊之作,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 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 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
准: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5)韩愈在《师说》中用“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三句阐
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师而问焉
练习巩固
★ 积累文言知识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高考链接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
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
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文言文知识归纳ppt课件

8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9
10
By William.li@
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
By William.li@
1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 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
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By William.li@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师说》 课件(优秀课件) (46张PPT)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 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 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此风气至唐仍有所沿袭, 大家子都入弘文馆、国子监,学与不学都可为官。②抗颜 而为师。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抗颜而为 师,严正不屈的做起老师来了。③指目:手指而目视。④ 牵引:拉拉扯扯状。⑤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造谣) 来毁谤韩愈 。
成为愚人
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于:介词,对于 耻师:以从师为耻 焉:语气词;
惑:糊涂
之:代词,指童子
爱其子 2
于其身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3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
结 果 论述中心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 大遗 士大夫之 智不及巫 医乐师百 工之人
批判不重师 道,耻学于 师的不良世 风,正反对 比,论证了 从师学习的 重要性。
圣人无常师1。孔子师2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1名词,老师;2意动用法,以……为师 徒:这些人,这类人 不必:不一定; 于:介词,比 攻:学习、研究
《师说》ppt课件45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
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
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dòu
dòu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顶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
真
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研读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从师的风尚
取独
承接连词
普通人
低于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超出(一般人)
以……为耻 尚且,还
代词,这些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代词,那些
名词作状语,成群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
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恢复
竟
反问语气词 不屑与之同列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
yú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yú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tán cháng
《师说》知识点总结(适用于新课、一轮复习)课件(28张PPT)

句末助词)];今之众人( 一般人),其下( 低于,不及)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以……为耻)学
于师。是故圣( 圣人)益圣( 圣明),愚( 愚人)益愚( 愚昧)。圣人之所以( ……的原因)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表推测语气,)大皆概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
其对身于(
自)也己,则(
却)耻师焉,惑( 糊涂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泛指文字的诵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从师,
学习 )焉,或不( 同“否”)焉,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 )而大遗( 大的方面丢弃 ),吾未见其
明( 聪明,明智 )也。巫医乐师百工( 各种手工艺人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类 ),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相似 )也,道相似也。位
欲。”王无复言
道: 说,讲
(14)(2017·天津高考)岁凶,横道.伤杀 (15)(2017·浙江高考)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
道: 道路 道: 志趣
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a.则耻师焉: 从师,拜师。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不及。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a.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b.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因此无论高贵,无论低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 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 认为近于谄媚。
《师说》ppt课件26张

背景介绍
魏晋以来,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 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 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 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 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对上层 “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写给李蟠 的文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 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
学习第2段
(2)否定句。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 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等, 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宋及楚平》)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学习第2段
(3)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韩愈《师说》) ②去我三十里,唯命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
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 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杂文的风 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 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就属于这一文 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 说文。 师说: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学习第2段
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不重视师道的错误态度和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 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师说》ppt课件44张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语气副词,表感叹
其可怪也欤!
语气助词,表感叹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 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 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 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 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 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 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 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 这些人,他们都比不上孔子才德优秀。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那么其 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 超过弟子,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事例)
文”。这次古文运动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写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 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 说》。因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果群 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 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各种工匠
代词,这些 意动,以…为耻
这类
巫医乐师百工 之 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
他
道德学问
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谄媚
主谓,取独
不与同列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竟然 反而 赶得上
智乃 反 不能及,
《师说》知识点梳理复习 ppt

❖
-
10
❖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 有才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 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 7、不拘于时,学于余。
❖ 不被世俗拘束,向我学习。
-
11
❖ 课外拓展
❖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 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 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 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 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
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
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出去做官,
结果多次都被君主罢免,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
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
人是我的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
推荐管仲做了官以后,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
-
13
❖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 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 “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 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 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 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 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 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 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 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 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 猪给孩子吃。
❖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10
❖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 有才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 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 7、不拘于时,学于余。
❖ 不被世俗拘束,向我学习。
-
11
❖ 课外拓展
❖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 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 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 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 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
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
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出去做官,
结果多次都被君主罢免,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
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
人是我的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
推荐管仲做了官以后,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
-
13
❖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 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 “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 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 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 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 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 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 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 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 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 猪给孩子吃。
❖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2)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 略作停顿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
4 .其
代词,他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代词,那些
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 代词,指圣人
远矣
⑤不拘于时 (介,表被动,被)
12
五、词类活用
㈠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3、则耻师焉
(以……为耻)
4、不耻相师
㈡形容作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adj.→n.,圣人、愚人)
13
㈢名词作动词
1、吾师道也 2、不耻相师
(n.→v.,学习)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宾语前置
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3)作动词,“到”、
“往”;
辍耕之6 垄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助,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代知识,道理)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助,取独)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助,取独)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助,取独)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 (代,代这件事)
⑦彼童子之师 (助词,的) ⑧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代,代童子) 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宾语前置的标志)
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这些人) ⑾郯子之徒 (代词,这一类) 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这一类) 7
3. 者
(1)相当于 “……的人”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惑而不从师
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10.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1.而耻学于师
1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8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
有专门技艺的人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姓氏 师襄
学习、效法 吾师道也
(2)作动词用 从师(学习) 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4、老聃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 ) ②惑而不从师 (跟从老师学习) ③吾从而师之 (意动,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 ( n→v. 学习)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n→v. 从师) ⑥犹且从师而问焉 (老师) ⑦而耻学于师 (老师)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 的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 副词,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9
5 .道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2 吾师道也
道理Βιβλιοθήκη 3 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10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 (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11
7、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著作) 8、惑
①惑之不解 (疑难问题)
②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9、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比)
②而耻学于师 (介,向)
③于其身也 (介,对于)
④其皆出于此乎 (介,从)
师之所存也。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7
九、巩固与提高
《师说》测试题
一、 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知识点整理
韩愈
光明中学 李敬东
1
句读(d òu) 或不焉(fǒu)
经传( zhuàn ) 从师( cóng ) 怡( yí ) 贻 ( yí)
2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读”通“逗” 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⑧则耻师焉 ( n→v. 从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 n→v. 从师) ⑩不耻相师 (n. n→v. 学习)
⑾师道之不复 ( n→v. 从师) ⑿孔子师郯子 (意动,以……为师) 5
2. 之
古之学者 (1)作代词 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
(2)作助词
结构助词,“的师”道之不复,
放在主谓之间, 可知矣
4、则耻师焉 5、或师焉,或不焉
(n.→v.从师)
6、师道之不复
㈣形容词作状语
1、小学而大遗 (adj.→状在小的方
面;在大的方面)
14
六、特殊句式
㈠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㈡被动句 1、不拘于时 ㈢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 3)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 5)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并且。
6)句读之不知。 “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3
四、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 师
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1)作名词用
15
㈣状语后置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而耻学于师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学于余 ㈤宾语省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㈥主语省略 1、问之,则曰
16
七、难句翻译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2)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 略作停顿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
4 .其
代词,他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代词,那些
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 代词,指圣人
远矣
⑤不拘于时 (介,表被动,被)
12
五、词类活用
㈠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3、则耻师焉
(以……为耻)
4、不耻相师
㈡形容作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adj.→n.,圣人、愚人)
13
㈢名词作动词
1、吾师道也 2、不耻相师
(n.→v.,学习)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宾语前置
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3)作动词,“到”、
“往”;
辍耕之6 垄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助,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代知识,道理)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助,取独)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助,取独)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助,取独)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 (代,代这件事)
⑦彼童子之师 (助词,的) ⑧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代,代童子) 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宾语前置的标志)
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这些人) ⑾郯子之徒 (代词,这一类) 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这一类) 7
3. 者
(1)相当于 “……的人”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惑而不从师
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10.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1.而耻学于师
1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8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
有专门技艺的人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姓氏 师襄
学习、效法 吾师道也
(2)作动词用 从师(学习) 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4、老聃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 ) ②惑而不从师 (跟从老师学习) ③吾从而师之 (意动,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 ( n→v. 学习)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n→v. 从师) ⑥犹且从师而问焉 (老师) ⑦而耻学于师 (老师)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 的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 副词,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9
5 .道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2 吾师道也
道理Βιβλιοθήκη 3 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10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 (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11
7、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著作) 8、惑
①惑之不解 (疑难问题)
②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9、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比)
②而耻学于师 (介,向)
③于其身也 (介,对于)
④其皆出于此乎 (介,从)
师之所存也。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7
九、巩固与提高
《师说》测试题
一、 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知识点整理
韩愈
光明中学 李敬东
1
句读(d òu) 或不焉(fǒu)
经传( zhuàn ) 从师( cóng ) 怡( yí ) 贻 ( yí)
2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读”通“逗” 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⑧则耻师焉 ( n→v. 从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 n→v. 从师) ⑩不耻相师 (n. n→v. 学习)
⑾师道之不复 ( n→v. 从师) ⑿孔子师郯子 (意动,以……为师) 5
2. 之
古之学者 (1)作代词 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
(2)作助词
结构助词,“的师”道之不复,
放在主谓之间, 可知矣
4、则耻师焉 5、或师焉,或不焉
(n.→v.从师)
6、师道之不复
㈣形容词作状语
1、小学而大遗 (adj.→状在小的方
面;在大的方面)
14
六、特殊句式
㈠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㈡被动句 1、不拘于时 ㈢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 3)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 5)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并且。
6)句读之不知。 “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3
四、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 师
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1)作名词用
15
㈣状语后置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而耻学于师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学于余 ㈤宾语省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㈥主语省略 1、问之,则曰
16
七、难句翻译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