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分析三年级教科书里已经初步教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学生已经初步知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算式里一般都有三个运算符号。要形成“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除法”的认识;还要了解中括号,以及“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后算中括号里面的运算”的顺序。结合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还编排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运算顺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1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概括出“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例2小括号里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应用“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例3中括号以及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从表格里可以看到,三道例题教学的都是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其应用,没有编排解答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例题。这是因为学生已经具有解答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知识与经验,本册教科书第五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完全可以应用于本单元,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方法。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四年级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 一、填空。 (1)在□内填入一个相同的一位数,使等式成立。 □×□=□÷□ 5×□=□+36 □×□=72+□ □×□=56-□ 4520÷□=115 (35) 2664÷□+936÷26=73 (2)在下面的○中填上>、<或=。 25×4÷25×4○25×4-25×4 600÷20÷5○600÷(20×5) 450÷18-12○450÷(18-12) 3840-(103+17)×25○3840-103+17×25 412+750÷5×36○(412+750÷5)×36 750÷5+410×36○(750+410)÷5×36 35×(329-129)○35×329-129×35 二、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并改正。(1)54÷18+41×3 =3+41×3 =44×3 =132() (2)16×5-80÷16 =80-80÷16

=0÷16 =0() (3)640+360÷60+40 =1000÷100 =10() (4)5×(825-115÷23) =5×(825-5) =5×820 =4100() (5)21×(376-376÷8)=0() (6)(143+429÷13)×24=1056() (7)396+126÷18-19=10() (8)240-240÷15×4=236() (9)(7225-104×15)÷55=103() 三、计算。 78×50-1440÷123856÷16+85×164000÷(16+832÷13) (326+95×25)÷37(7236÷18-228)×28(4275-24×75)÷25 50+160÷40=54120-144÷18+35=147(58+37)÷(64-9×5) 95÷(64-45)178-145÷5×6+42120-36×4÷18+35 85+14×(14+208÷26)21+(327-23)÷19=539-513÷(378÷14)= 34-3094÷17÷13=19+(253-22)÷21=50+20×28-42= (23+23)×24-597=(110-10)÷10-10=45-24+14×14= 304-275÷(275÷25)=(70+10)÷(18-10)=120÷12×18-54= 44+16×15-32=(10-100÷10)×11=(53-588÷21)×36= (60+10)÷(17-10)=17+(233-43)÷10=100÷10×10-60=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分数四则计算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主要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五年级教学的分数知识的综合、提高和总结,对掌握和应用分数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计算,例题的内容容量很大。例1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按运算顺序计算和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在这道例题中,既要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还要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把按运算顺序计算和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有机结合起来,把口算和笔算结合起来,组建四则混合运算的认知结构,有益于理解和掌握计算知识,形成实实在在的计算能力。 第二,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例题的编排细致。本单元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般列综合式计算。提出这个要求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前面刚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具备列综合算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六年级(下册)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要以现在的综合算式的数量关系为依托。 教材里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都是两步计算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编排了两道例题。例2及“练一练”都是先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求总数的另一部分是多少。例3及“练一练”都是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求比这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两道例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第三单元里学到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个数量关系与实际生活中的其他数量关系联系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不教学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传统教材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之后还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而且把除法应用题与乘法应用题对称编排。本单元只编排分数乘法问题,不教学除法问题,要突出“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因为分数乘法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它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迁移到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中去。 一、一题两解——既含运算顺序,又含运算律的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7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达标测试卷【新版】

第七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0分) 1.计算156×(84-39)÷60时,先算()法,再算()法,最后算()法。 2.不计算,在里填上“>”“<”或“=”。 35×8+1235×(8+12) 81-65÷13(81-65)÷13 1000-450÷9×51000-450÷(9×5) 720÷8÷9720÷(8×9) 3.把算式300÷6+4×2添上括号改变运算顺序,改成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这个算式应改为()。 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法,再算()法;在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再算()。 5.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6.10+10×10-10要使所得结果最大,添上括号后的算式应为(),要使所得结果最小,添上括号后的算式应为()。 7.小军在计算60×(B+2)时,错看成60×B+2,这样两题的计算结果相差()。 8.小明今年21岁,爷爷比小明年龄的3倍还大2岁,爷爷今年()岁。9.果园里有48棵桃树,梨树比桃树的2倍多25棵,两种果树共有()棵。10.李瑶家有3口人,居住面积是96平方米,王婕家有5口人,居住面积是210平方米,()家的人均居住面积大,大()平

方米。 二、辨一辨。(每题1分,共5分) 1.在一道算式中,添上或去掉括号,一定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 ) 2.(□-30)×4+50=150,□里填55。() 3.(18×5)+(36÷12)去掉括号后,结果不变。() 4.360÷9×4=360÷(9×4)=10。() 5.把54+26=80,80÷16=5,315÷5=63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是315÷(54+26)÷16。() 三、选一选。(每题1分,共5分) 1.最后一步算除法的算式是()。 A.24+36÷4×3 B.230×3-490÷7 C.(450-120)×8÷6 2.25×4÷25×4的结果是()。 A.1 B.16 C.625 3.(800÷20+250)×4的运算顺序是()。 A.除→乘→加B.加→除→乘C.除→加→乘4.下列各式中,去掉括号不改变运算顺序的是()。 A.(750-30)×(16+24) B.(123÷3)+(53×7) C.(1800-360÷2)×7 5.把27+33=60,540÷60=9,9×72=648改写成综合算式是()。 A.540÷27+33×72 B.540÷(27+33)×72 C.540÷[(27+33)×72]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运算律 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本单元教学乘法分配律。先教学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再教学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去春游》。编写的一道思考题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分别观察等式左边的变化和右边的变化,可以发现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果研究同一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作出解释。还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十三世纪欧洲人运用的“双倍法”,并让学生试着用乘法分配律解释“双倍法”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试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P54-p61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应用的全过程,正真体现“做数学”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生利用乘法分配率的的知识主动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p.54、5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 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难点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事?你想到了什么? (买东西,单价×数量=总价) 读一读信息:短袖衫32元,裤子45元,夹克衫65元。这三个信息分别说明了什么?(单价) 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这信息说明了什么?(买的数量) 问:一共要付多少元? 指出:这里有一个多余条件,是哪个? 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列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2、交流: (1)(65+45)×5 (2)65×5+45×5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练习题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姓名:40+160÷40288-144÷18+35 (58+37)÷(64-9×5)95÷(64-45) 478-145÷5×6+46122-36×4÷12+35 85+14×(14+208÷26)21+(327-23)÷19 539-513÷(378÷14)(23+23)×24-597 19+(253-22)÷21(110-10)÷10-10 304-275÷(275÷25)(70+10)÷(18-10) 120÷12×18-5444+15×16-32 (10-100÷10)×11(53-588÷21)×36 (60+10)÷(17-10)17+(233-43)÷10 110÷10×10-97424-437÷19×16 22+(374-10)÷26(245-11)÷18-11 22-(10+100÷10)(252-14)÷17-10 35-13+10×15(346-10)÷16-12 215-198÷(121÷11)(45-651÷21)×33 19+192÷12-10572÷22×23-158 54-24+14×14(714-12)÷27-19 14+(21-19)×14160÷(22-12)×22 736÷(43-20)×23(227+11)÷(31-14)36+19×14-23828÷23×12-48 18-15+10×18(31-154÷11)×12 357÷21×13-213985-728÷26×35 (438-39)÷21-12(20+18)×11-239 (58+37)÷(64-9×5)(58+370)÷(64-45)120-144÷18+35178-145÷5×6+42 812-700÷(9+31×11)690+47×52-398 210-94+48×5436-720÷(360÷18) 814-(278+322)÷15120-144÷18+3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运算律

第七单元运算律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各种运算定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⒊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运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算律的概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本第56页的情境图: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从你获得的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参加跳绳活动的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男女生共有多少人?”…… (3)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有关加法的运算,在加法运算中还有一些规律性呢,你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运算律 二、探索新知 ⒈探索加法交换律 (1)提问:要求跳绳的人有多少人,应如何列式?(学生列式,指名做法不同的两人板演) (2)比较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这两个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绳的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28+17=17+28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 38+12○12+38 420+30 ○ 30+420 123+235 ○ 235+123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几组算式. 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用语言说一说这一规律) 指出:这个规律可以用字母或符号来表示. 板书:a+b=b+a (5)指出:这一规律叫加法交换律。我们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2、探索加法结合律: (1)提出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式,指名不同列式方法的两名学生板演) (2)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28+17)+23=28+(17+23)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但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填上合的符号 (30+10)+50○30+(10+50) (27+23)+47○27+(23+47) 讨论:这三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c=a+(b+c) (4)指出:这一规律我们叫它加法的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吗?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先同桌说说,再指名交流。 注意最后一个等式应用了两个运算律,既运用了交换律又运用了结合律。 2、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一说各是怎样想的?运用了加法的哪条运算律。 3、第4题 (1)让学生一组题一组题地计算。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没有括号的同级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4-5 页例1和例2《四则运算》。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4-5页例1和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1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例2以“冰雪天地”接待游人的信息为素材,通过解决“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引导学生观察所列混合算式,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在例1、例2的基础上,教材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教材在例题呈现上注重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就有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四则运算顺序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在全班反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白板。 【教学过程】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苏教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5】 一、教学内容: 1、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2、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3、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4、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 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进一步体会分析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70~P71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P72“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例题图X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口算:(卡片) 81÷9×3 20+3×4 3×9÷3 100÷4-21 18-2×7 24÷6×3 7×3+2×3 40-5×7 学生独立口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学期开始了,学校棋类兴趣小组又增加 了新的成员,负责的陈老师准备再买3副 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出示例题图) 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你能帮陈老师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吗? 要求陈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先要求么? 能列综合算式计算吗?巡视 指名回答,同时板书:12×3+15×4 观察交流(图中告 诉我们,1副中国象 棋12元,1副围棋 15元) (能) 象棋和围棋分别需 要多少钱 尝试列式计算并交 流 (允许个别用分步 算式)

运算律单元备课

运算律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中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由于乘法的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而是涉及到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学生对乘法分配的感性积累比较少,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本单元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将乘法的分配律单独编制单元。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实际意义,感悟学习运算定律的价值,发展应用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 交换律、结合律,并会运用这些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根据 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体现它们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2、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乘法运算律的应用。 方法措施: 1、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律,注重应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运算律。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课时 2、乘法交换律、结合律----------------------------1课时 4、乘法分配律----------------------------------------1课时? 5、相遇问题-------------------------------------------1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56――58页例题。教学目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

一、填空。 1.( )法、( )法、( )法和( )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 )依次计算,既有加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应先算( ),再算( ),有括号的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40减去40除以40的商,所得的差再剩以40,结果是( )。 二、1、把下面几个分步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1)960÷15=64 64-28=36 (2)75×24=1800 9000-1800=7200 (3)4535-500=4035 782-777=5 4035÷5=807 (4)8×15=120 63+120=183 183÷61=3 2、给下面的式子加上括号,使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7×9+12÷3=91 7×9+12÷3=25 7×9+12÷3=49 48×6÷48×6=1 3、把混合运算算式分成几个一步运算的算式 (412+750÷5)×3635×329-129×35 40×[476÷(22+46)] 三、按指定的运算顺序分别给20×18+360÷6添上括号 (1)加乘除(2)乘加除 (3)除加乘(4)加除乘

四、文字叙述题 3、347与34的和,除以75与72的差, 商是多少 4、480减去35的6倍的差除以9,商是多少 5、600与560的和除以他们的差,商是多少 五、解决问题 1、狮子今年28岁,大象今年的岁数比狮子的3倍小25岁,大象比狮子大多少岁 2、一共要做200个灯笼,4天做了80个,照这样计算,7天后还剩下多少个灯笼没有做 3、1枝剑兰花18元,1盆水仙花85元。李阿姨买了8枝剑兰花和1盆水仙花,付出250元,应找回多少元 4、小丽和小明早晨锻炼身体。这星期,小丽跑5天,小明跑6天。小明每天跑800米,小丽每天跑1000米。这星期谁跑的米数多多多少米 5、一列火车3小时行312千米,一辆汽车5小时行260千米。火车的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多少倍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第二学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四则混合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 教学关键: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写出综合算式(幻灯出示) ⑴145÷5=29 179 - 29 = 150 综合式: 2、说出下运算各题的运算顺序 ⑴120-144÷18+35 (158+37)÷(64-45) 第1题由学生说教师标运算顺序;第2题由学生自己标运算顺序。 指名讲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⑴出示尝试题347+45×2-4160÷52 学生同桌互说运算顺序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学生反馈做的快的同学板演在黑板上。 =347+90-8 =437-8 学生互相评价 =429 2、教学例2 ⑴出示尝试题(58+37)÷(69-9×5) 学生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哪两步可以同时计算,为什么?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学生反馈做的快的同学板演在黑板上。 =95÷(64-45) =95÷19 学生互相评价 =5 3、集体练习 1515-15×(94+54÷9)1420+580-64×21÷28 ⑴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⑵学生独立运算 ⑶学生反馈

三、文字题练习 1、280减去320除以20的商,差是多少? 学生读题并说明数量关系 280-商=差算式280-320÷20 2、52加65的和,除以13,商是多少? 学生读题并说明数量关系 和÷13=商算式(52+65)÷13 3、比较 为什么第2题要添小括号而第1题却不需要? 65-345÷23 56×(33-21)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页第2题的3、4两小题。第3 题共6小题。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 347+45×2-4160÷52 (58+37)÷(69-9×5) =347+90-8 =95÷(64-45) =437-8 =95÷19 =429 =5 1、280减去320除以20的商,差是多少? 280-商=差算式280-320÷20 2、52加65的和,除以13,商是多少?

小学四年级数学 第七单元《小小志愿者—混合运算》

第七单元《小小志愿者—混合运算》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一填。 1、计算850+260×5÷13时,应先算()法,再算()法,最后算 ()法。 2、26与4的积,再加上125与25的商,列式为(),结果等于()。 3、90+56÷2×3的最后一步算()法。新课标第一网 4、把下列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总价,总价÷()=数量 5、在计算(2000-36×47)÷44时,首先算()法,再算()法,最后算()法。 6、180×450-420÷80,想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 7、张老师花40元买了8根跳绳,每根跳绳()元,若要买20根这样的 跳绳,一共要花()元。 8、把15×16=240,28-16=12,240÷12=20列成综合算式是 ()。 9、5人4天编了80个筐,每人每天编了()个筐。 二、火眼金睛辨对错。 1、在算式240-80÷5×10中,要先算减法,最后算乘法。() 2、算式中只有乘除法的,要先算乘法,再算除法。() 3、300-(15+15×6)与(300-15+15)×6的结果相同。() 4、买3瓶梨汁花了12元,那么买1瓶梨汁应花4元。() 5、小明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和6个排球,一共花了368元,1副羽毛球拍68元,要求一个排球的价钱应该列式为368-68÷6.() 四、(辨析题)下面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640-400÷5×8 =640-400÷40新课标第一网 =640-10 =630 () 820-120×5+48 =700×5+48 =3500+48 =3548 ()X|k |B| 1 . c|O |m 五(创新题)把下面的算式合并为一个综合算式。 1、90×3=270 300÷5=60 270+60=330 综合算式:() 2、48÷6=8 8×64=512 960-512=448 综合算式:() 六、计算下面各题。X|k |B| 1 . c|O |m 500÷25+96÷24 25×30+48×52 15×40-364÷7

2014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运算律测试卷(苏教版)

2014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运算律》测试卷A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21分) 1.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是(); 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是()。 2.如果A+B=500,那么A+(B+20)=();如果A×B=48,那么(A×5)×B=()。3.在计算32+45+55时,要想计算简便,可以用加法()律先算()。4.根据运算律在下面的上填上合适的数。 25+= 38+×35 = ×96 118+159+182=(+)+ 46×25×4 = ×(×) 5.450比105多(),比680少()。 6.菜场运来一批黄瓜,每筐装20千克,要装50筐,现在每筐装25千克,要装()筐。7.28千克蜂蜜正好装7罐。照这样计算,140千克蜂蜜可以装()罐。 8.(36+△)+☆=36+(△+☆),如果△是167,要使计算简便,☆可能是()。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4分) 1. m+n=n+m 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2.159-(59+28) = 159-59-28……………………………………………()3.146-98 = 146-100+2 ………………………………………………() 4.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扩大4倍,另一个乘数缩小4倍,他们的积不变。………()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10分) 1. 125×7×8 = 7×(125×8)这是运用了()。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与451-51-49相等的算式是()。 A、451-(51+49) B、(451+49)-51 C、451-49+51 3.在公园停车场停车,前两小时共需付款3元,以后每小时2元。王叔叔停了4小时,他应该付款()。 A、9元 B、8元 C、7元 4.与120÷15×4的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A、120÷(15×4) B、120×4÷15 C、120÷4×15 5.小明爸爸上月工资是2352元,比妈妈少148元,求两人一共收入多少元?下面列式不正确的是()。 A、2352-148+2352 B、2352+148+2352 C、2352×2+148 四、注意审题,细心计算。(40分) 1.直接写出得数。(10分) 75+35= 98-79= 100÷4= 35×3= 130÷5= 180÷20= 490÷70= 5×9×8= 4×5÷4×5= 87-87÷3= 2.竖式计算,并用运算律进行验算。(2分) 289+476= 28×64=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习题

必须是递等式计算如果无法口算的要求孩子在作业本上笔算这些题可以反复做之后我会不断补充的。 如果每天都能坚持,孩子们的计算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我们一起努力 50+160÷40 120-144÷18+35 (58+37)÷(64-9×5) 95÷(64-45)178-145÷5×6+42 120-36×4÷18+35 85+14×(14+208÷26)21+(327-23)÷19= 539-513÷(378÷14)= 34-3094÷17÷13= 19+(253-22)÷21= 50+20×28-42= (23+23)×24-597= (110-10)÷10-10= 45-24+14×14= 304-275÷(275÷25)= (70+10)÷(18-10)= 120÷12×18-54= 44+16×15-32= (10-100÷10)×11= (53-588÷21)×36= (60+10)÷(17-10)= 17+(233-43)÷10= 100÷10×10-60= 424-475÷19×16= 22+(374-10)÷26= (245-11)÷18-11= 22-(10+100÷10)= (252-14)÷17-10= 35-13+10×15= (346-10)÷16-12= 215-198÷(121÷11)= (45-651÷21)×33= 19+192÷12-10= 572÷22×23-158= 19+56-1224÷34= (714-12)÷27-19= 14+(21-19)×14= 18-(13+15)÷262= 736÷(43-20)×23= (227+11)÷(31-14)= 36+19×14-23= 828÷23×12-48= 18-15+10×18= (31-154÷11)×12= (1369-37)÷37-32= 160÷(22-12)×22= 357÷21×13-213= 985-728÷26×35= (438-39)÷21-12= (20+18)×11-239=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把计算题从加减或乘除的同级运算扩展到加(减)乘(除)不同级运算,要求学生体会并掌握运算顺序的知识,学会使用递等式表示运算过程与步骤,初步运用混合运算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混合运算是对四则计算的综合应用,进行混合运算能够更好地掌握加、减、乘、除法的口算与笔算。进行混合运算,要认真分析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要联想并遵循有关的运算顺序规定,要按运算顺序逐步计算,这些思考能够提高演绎推理的水平。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分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如果列综合算式,就要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混合运算方便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整数的混合运算以两步计算为主,一般不超过三步。两步计算的算式里通常只有两个运算,只应用一条运算顺序。三步计算的算式里通常有三个运算,进行第一步运算往往要同时兼顾两条运算顺序。显然,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比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容易得多。教科书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单元只教学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1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例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例3 小括号的作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从表格里可以看到,教科书把“算式中有乘除法,也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一条运算顺序,分成“有乘法也有加减法”“有除法也有加减法”两段,各编排一道例题教学。这是因为本单元只涉及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在含有不同级运算的式子里,只会是乘法与加法、乘法与减法、除法与加法、除法与减法四种情况,不可能既有乘法与除法,又有加法与减法。先编排乘法与加法或减法的混合运算,再编排除法与加法或减法的混合运算,降低了认知难度,能够方便教与学。 在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加上小括号,就会改变算式原来的运算顺序。例3教学小括号的知识,既要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其作用,又要学生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知道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 (一)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应该遵循的规定,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与计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规则。人们都遵循运算顺序,才能保障计算结果唯一且一致。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运算律》单元测试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一填20分 根据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49+□=73+49 ②37×28=□×37 ③□+136=□+55 ④61×□=44×□ ⑤(74+39)+61=74+(□+□) ⑥25×(4×18)=(□×4)×□ ⑦167+256+333=256+(□+333) ⑧15×12×6=12×(□×□) 上面8道题中,_____只运用了加法交换律,______只运用了加法结合律,_____只运用了乘法交换律,______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_____既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______既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又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二、辨一辨4分 (1)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道理其实是相同的。………………()(2)68×97+3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写成68×(97+3),可以使计算简便。()(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同时使用。……………………………()(4)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三、计算16分 1、直接写出得数。 160+70=18+35+5=15+(25+7)=46-(21+9)= 480÷40=24+6+19=(13+29)+11=200-90-10= 370-80=26×5×2=(9×8)×5=140÷2÷7= 5×17=13×4×5=2×(11×15)=91-(61-21)=

2、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36分 208+45+55 86+79+14 23+(159+77) 32×4×525×13×26×(19×5) 18×35256+307 24×25 四、解决问题24分 1、公园里有3棵古树名木,第一棵古树的树龄是480年,第二棵古树的树 龄是175年,第三棵古树的树龄比前两棵古树的树龄之和还多20年。第三棵古树的树龄是多少? 2、18个鸡蛋装成一纸袋,4袋装一盒,5盒装成一箱,一箱有多少个鸡蛋?

四年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

四年级混合运算200题练习2100-21×53+2255(103-336÷21)×15 800-(2000-9600÷8)40×48-(1472+328)÷5 (488+344)÷(202-194)2940÷28+136×7 605×(500-494)-1898(2886+6618)÷(400-346) 9125-(182+35×22)(154-76)×(38+49) 3800-136×9-798(104+246)×(98÷7) 918÷9×(108-99)(8645+40×40)÷5 (2944+864)÷(113-79)8080-1877+1881÷3 (5011-43×÷(21-15) 816÷(4526-251×18)(7353+927)÷(801-792) (28+172)÷(24+16)950-28×6+666 86×(35+117÷9)2500+(360-160÷4) 16×4+6×339÷3+48÷6 24×4-42÷37×6-12×3 56÷4+72÷82940÷28×21 920-1680÷40÷7690+47×52-398 148+3328÷64-75360×24÷32+730 2100-94+48×5451+(2304-2042)×23 4215+(4361-716)÷81(247+18)×27÷25 36-720÷(360÷18)1080÷(63-54)×80 (528+912)×÷41×38-904 264+318-8280÷69(174+209)×26-9000 814-(278+322)÷151406+735×9÷45 3168-7828÷38+504796-5040÷(630÷7) 285+(3000-372)÷36546×(210-195)÷30 50+160÷40120-144÷18+35 347+45×2-4160÷52(58+37)÷(64-9×5) (58+370)÷(64-45)420+580-64×21÷28 95÷(64-45)178-145÷5×6+42 812-700÷(9+31×11)(136+64)×(65-345÷23) 85+14×(14+208÷26)(284+16)×(512-8208÷18) 120-36×4÷18+35125×3+125×5+25×3+25 9999×3+101×11×(101-92)(23-3)×(3×6+2) 920-1680÷40÷7690+47×52-398 97-12×6+4326×4-125÷5 148+3328÷64-75360×24÷32+730 2100-94+48×5451+(2304-2042)×23 4215+(4361-716)÷81(247+18)×27÷25 36-720÷(360÷18)1080÷(63-54)×80 (528+912)×÷41×38-904 264+318-8280÷69(174+209)×26-9000 814-(278+322)÷151406+735×9÷45 3168-7828÷38+504796-5040÷(630÷7) 285+(3000-372)÷36546×(210-195)÷30 50+160÷40(58+370)÷(64-45)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说课稿(最新版本)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整数四则运算方法,会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学生也曾学习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但这些试题要么是同一级运算,要么是乘加、乘减算式,都是乘法在前,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的,因此本单元着重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且乘除法在后需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两步式题,书写格式上,则首次要求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这一内容很重要,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教学光盘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2)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560+4×2 20-15÷3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 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1、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

四年级数学 第七单元《运算律》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运算律》教材分析 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教材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本单元教学乘法分配律。先教学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再教学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去春游》。编写的一道思考题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分别观察等式左边的变化和右边的变化,可以发现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果研究同一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作出解释。还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十三世纪欧洲人运用的“双倍法”,并让学生试着用乘法分配律解释“双倍法”的算理。 1??教学乘法分配律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从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多少钱的两种解法建立一个等式,既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现象,又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首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时体验它的合理性。 第二步通过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这一步是教学难点,首先要紧密联系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量关系来体会:等号两边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求得的都是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需要的钱。左边算式是1套衣服的钱乘5,右边算式是5件夹克衫的钱加5条裤子的钱。然后要适度抽象等式的本质特点,在运算的层面上解释等号两边的联系:左边先算65加45的和,再把和乘5;右边先算65乘5与45乘5,再把两个积相

加。所谓“适度”就是抽象时不要离开65、45、5这些数,所谓“抽象”是排除买衣服的具体数量关系,只从运算的角度看这个现象。 第三步验证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安排的学习活动有写算式、算结果、比得数和交流发现。写出的每组算式都应该是两个,其中一个算式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另一个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乘那个数,再把积相加。各组算式都可以仿照(65+45)×5和65×5+45×5写出来。同组的两个算式之间能不能写等号,要分别计算、比较得数后才能进行。在这一步教学中,从个案的等式关系到若干同类现象的等式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也体现了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态度。学生交流发现包括两点内容:一点是写出的各组算式及同组两个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另一点是例题及自己写的等式的共同特点。 第四步用字母表示规律,并告诉学生这个规律是乘法分配律。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是相等的。 “想想做做”第1~3题帮助学生消化初步认识的乘法分配律。第1题是应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会有困难,要给予适当的帮助。第2题选择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进一步明晰概念。还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第3题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并用乘法分配律沟通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既能加强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又能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2??教学简便运算重在“悟”,不能“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