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Lesson 10 of the eighth grade Chinese Volume II Lesson 10 "so ngs of waves and rain"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2、篇章2:浪之歌文档实用版篇章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1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在欣赏中把握诗文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
3、借助想象,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4、模仿写作,在仿写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5、学后提升,在品味中享受爱的真谛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2重点难点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之歌》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导入】导入新课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h)

《浪之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标: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在品读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二、美读入诗境1、简介散文诗,指导朗读①对称句式注意停顿读出节奏例: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②找出韵脚注意抑扬读出韵律例: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把握感情基调:深情舒缓有感情齐读课文。
配乐范读,学生跟读。
2、用“的浪”句式说话,感受海浪的形象。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明确:浪是海岸的情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是一个博爱者。
三、品读悟意蕴1、仔细研读课文细节,你读懂了海浪的情怀吗?谈谈你从字里行间捕捉到的海浪的深情。
品味难句: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呜呼!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2、引言:海浪对海岸的爱情真叫人感动。
作家状物写景往往是有寓意的,这篇散文仅仅抒写了爱情吗?除了爱情,你觉得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学生自由交流。
4、穿插资料: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浪之歌》《雨之歌》教案

《浪之歌》与《雨之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浪之歌》与《雨之歌》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优美和深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品味诗歌语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浪之歌》与《雨之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通过浪和雨传达的深层情感与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海浪和海雨的声音或视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他们对浪和雨的感受,引出课题《浪之歌》与《雨之歌》。
二、新课讲解1.朗读与初步感知•请几位学生朗读《浪之歌》与《雨之歌》,其他学生倾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讨论两首诗中浪和雨的形象特点,以及它们在诗歌中所扮演的角色。
2.深入理解•分组讨论《浪之歌》与《雨之歌》中浪和雨分别代表了什么,作者通过它们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或哲理。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感受语言的魅力。
3.比较阅读•让学生比较《浪之歌》与《雨之歌》在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上的异同点。
•讨论两首诗在主题上的联系与区别。
三、拓展延伸1.仿写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一段关于自然元素的诗歌或散文,如“风之歌”、“花之语”等。
•分享并讨论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2.环保话题讨论•结合《浪之歌》与《雨之歌》的主题,引导学生讨论环保问题的重要性。
•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环保行为。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课堂小结•总结《浪之歌》与《雨之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强调品味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和方法。
2.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次自然现象(如雨、雪、风等),并尝试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浪之歌说课稿教案

浪之歌说课稿教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浪之歌》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浪之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组歌(节选)》的第一首。
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简介《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
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人教版

10 《组歌》【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
2.领悟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3. 理解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及海浪和雨的形象。
难点: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现实世界中,人会唱歌,鸟也会唱歌,那么其它的动植物或一些物象会唱歌吗?而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却唱出了一曲《浪之歌》《雨之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欣赏一下作者为它们唱出了怎样一首歌吧!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3.检查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三、听读《浪之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
1.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
思考:(1)“浪”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他们分别唱出了怎样的歌?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2)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对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浪之歌》中海浪具有什么样的情怀?诗人与海浪有什么关系?(3)美读技巧:语音――轻重;语速――缓急;语调――抑扬;节奏――顿挫。
四、自主学习《雨之歌》1.通过刚才对《浪之歌》的学习和朗读,同学们应该掌握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优秀8篇)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优秀8篇)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理解作者于写景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朗读与赏析法;联想与想象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诗情导入:雨,来自辽远的天空,它有时缠绵,有时奔放,有时伤感,有时飘逸,这就是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初步阅读,感知文本——听雨声:投影:自读全文,要求:自由朗读,互相订正生字读音;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悟展示:学习诗歌,读为先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展示我们理解的程度。
1、学生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每生读一部分,生互评,评点到位者范读。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质疑释疑。
3、朗读展示比赛;并引导评价。
师结: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来自天籁的雨声,满足了听觉的享受,我们一起观赏雨景,品味雨景。
三、品味语言,揽胜探美——赏雨景:过渡语:雨雪风霜,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请同学们口头说说自己平常看到的雨景。
1、请学生口头描述雨景:生发言后,生评价,师借机引导学生将生描述的雨景与本文的语言相比。
过渡语:同学们的描述很真实,不过不够生动,缺少感染力。
看来,我们只能描述雨景,而纪伯伦是在描绘雨景。
2、作者是怎样描绘雨景的呢?生发言:作者把雨比喻为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等。
师小结: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句呈现的画面等方面来谈。
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让诗歌中的雨现出来、水动起来、鲜美的芳草摆动起来、缤纷的花朵绽开笑脸。
预设示例:(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品味赏析:“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a)

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组歌(节选)》教学案例背景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是他们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等心灵交流、精神对话的过程。
然而,如今的语文教学似乎与这一切难有“缘分”,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语文就异化为考试升学的工具。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将每篇课文肢解为若干练习题,抠字眼,抠层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性生命中的丰富多彩的需要、欲望、兴趣、信念、追求,破僵化的法则和模式所拘禁。
文章的灵魂、情韵也不见了。
如何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
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
”笔者在对纪伯伦的《组歌(节选)》这两首散文诗的教学中,始终贯穿了听、说、读、写练习,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唤起学生对自然、人情的独特的个人体验,使他们勇于表达主观感受,流露内心情感,透过富有思想和韵味的语言,可以窥见美丽的心灵,感受人生的博大,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真谛,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语文的本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佳词丽句。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学习文中的写作技法,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诗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蕴涵之中的哲理。
教学方法1.诵读法。
纪伯伦的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富含哲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性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自读·点拨法。
八年级下册语文《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三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三篇】篇二:浪之歌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礼物”。
他就是纪伯伦。
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导入】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炽热( ) 祷词( ) 执拗( )俊俏( ) 衷情( ) 馈赠( )憔悴( ) 真谛( ) 天穹( )璀璨( ) 镶嵌( )翱翔( ) 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讲授】走进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活动】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体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并做填空:————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练习】朗读训练1、美读课文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使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组歌浪之歌雨之歌》教案1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在欣赏中把握诗文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
3、借助想象,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4、模仿写作,在仿写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5、学后提升,在品味中享受爱的真谛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2重点难点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之歌》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导入】导入新课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他就是纪伯伦。
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导入】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真谛()天穹()璀璨()镶嵌()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讲授】走进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活动】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并做填空:————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练习】朗读训练1、美读课文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
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
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活动】讨论研析(1)、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
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B、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C、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D、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2)、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
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
海岸若有言,他会对浪说些什么?(4)、俗话说:“爱屋及乌”,浪爱海岸,也爱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
那么,浪是如何对待礁石的呢?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
(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
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8)、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
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
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
25岁得到贵人相助,为他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英年早逝。
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
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
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明确: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
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他就是纪伯伦。
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导入】检查预习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真谛()天穹()璀璨()镶嵌()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讲授】走进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活动】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并做填空:————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练习】朗读训练1、美读课文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
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
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活动】讨论研析(1)、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
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B、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C、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D、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2)、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
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
海岸若有言,他会对浪说些什么?(4)、俗话说:“爱屋及乌”,浪爱海岸,也爱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
那么,浪是如何对待礁石的呢?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
(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
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8)、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
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
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
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
25岁得到贵人相助,为他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英年早逝。
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
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
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明确: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
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