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形象分析3

合集下载

浅论关羽的人物形象

浅论关羽的人物形象

结论

关羽总体形象就是忠臣、勇者、义士三个方面的形象 关羽总体形象就是忠臣、勇者、 构成的;关羽也就是以忠、 构成的;关羽也就是以忠、义、智、勇的思想力量为后世 树立了千古不朽的英雄形象和崇高人格。 树立了千古不朽的英雄形象和崇高人格。关羽身上所表现 出来的忠、 出来的忠、义、智、勇思想内容与中国封建时代正统的道 德伦理观所述内容和为人处世哲学相吻合, 德伦理观所述内容和为人处世哲学相吻合,从而在历代帝 王的积极扒陈出新崇敬和竭力标举下,作为忠、 王的积极扒陈出新崇敬和竭力标举下,作为忠、义、智、 勇化身和忠、 勇的楷模的关羽, 勇化身和忠、义、智、勇的楷模的关羽,生活在封建时代 的关羽, 的关羽,他的思想性格不乏其时代的烙印及很多封建主义 的色彩,及有些江湖义气值得借签, 的色彩,及有些江湖义气值得借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 学习关羽的讲友谊,守信用,做事光明磊落, 学习关羽的讲友谊,守信用,做事光明磊落,刚直不媚如 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处事待人, 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处事待人,那将是一个人人讲 友谊,守信用的文明的和谐安定的社会。 友谊,守信用的文明的和谐安定的社会。
参 考 文 献:
•[1]《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1]《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2]《三国演义》 [2]《三国演义》
• 1、目录
2、摘要 3、关健词 4、前言 5、正文 6、结论 7 参考文献

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 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 英雄。但当他被尊为“五虎上将” 英雄。但当他被尊为“五虎上将”之首后,随着 地位的提高,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 自用,并因此错失良机,释放被困的敌酋曹操; 也因此失荆州走麦城,可谓因小失大,给蜀汉事 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总观关羽,是一个性格复杂 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一味赞誉他, 也不能一味诋毁他,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 人物形象。他的悲剧命运不但不影响英雄形象的 神威,反而使之更加真实可信。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分析课件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分析课件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分析课件《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是一个具有厚重历史意义的形象,他的形象在历史和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课件将从关羽的形象塑造、性格特点和历史地位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形象塑造1、象征:《三国演义》中,关羽作为身着绿袍,青龙偃月刀镇守荆州的将领,他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化中,青色代表着春季、新生,同时也代表着忠诚、义气等美德。

而青龙偃月刀则是典型的勇武利器,代表着力量与胜利。

2、外貌:关羽形象一直被描述为魁梧、充满武勇的形象,他的面容有一种雄浑刚健之感,铁青的面色和厚重的长髯使他看起来更加威武不凡。

书中还提到了他的身高,超过了当时正常的身高,如此一来就更加符合一个英雄形象的特点。

3、形象塑造手法:《三国演义》通过关羽所承担的不同任务和他表现出的特殊能力来深入塑造关羽的形象。

如让他镇守荆州,表现出他的忠诚和勇气;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出一名顶天立地的勇士;在最后一天的决战中,宁可放弃自己的性命,也要为心中的大义奋斗到底等等,都深加塑造了关羽形象。

二、性格特点1、忠诚:关羽一生以忠诚为字眼,并以此打动了不少英雄之心,他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能坚守信仰,欠风流。

当时的乱世之下,人人都在逃避现实,只有关公和刘备像一盏明灯,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和准则。

2、孝顺:关羽不仅忠于国家,也忠于家庭。

关羽一生牢记“孝为先”,以孝敬父母为首要任务,这点在《三国演义》中经常被提到,这正是其受人爱戴的原因之一。

3、义气:义气是关羽形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整个三国时期,关羽一直与主公刘备一起战斗,历尽千辛万苦却不离不弃,这种忠诚并没有换取过多的回报,然而,这却是他伟大的贡献之一。

三、历史地位1、军事地位: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擅长骑射和骑战,并以青龙偃月刀驰骋沙场。

他的形象被人们描绘成铁血染面,战疆难度,一胆之士。

2、信仰地位:关羽不仅仅是一名勇士,更是一个信仰的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羽被尊奉为武圣,崇拜者络绎不绝。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描绘为一个勇猛无敌、忠诚正直的英雄人物。

关羽身材高大,面目俊美威严,垂纶而立,值得倾慕。

他面向敌人威风凛凛,背向敌人显得如山巍峨。

他的长髯垂至胸前,骑一匹红色的绝世好马,手持青龙偃月刀,霸气十足,散发出一种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

关羽极其讲究义气和忠诚,对刘备有着无限的忠诚。

他护佑刘备、为国家效力,一生都秉持着忠诚呼风唤雨。

他为了保护刘备,参加了数十场战争,屡立战功,被誉为“义薄云天”。

关羽无论敌我,无论善恶,对待他人都是真诚待之,从不做出背叛或欺骗的行为,甚至对俘虏也非常宽大。

他的人品和谦虚使得他受到无数人的崇敬和尊重。

关羽的胆识和智谋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在数次的战役中,他能够灵活运用兵法,绝处逢生。

他在长板坡、赤壁等战役中表现出色,以其聪明才智和英勇无畏,给对手带来巨大威胁。

总而言之,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形象是一个忠诚勇猛,仁义正直的英雄形象,他的形象凝聚了古代中国人心中最崇高的价值观和品质。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分析与精神价值思考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分析与精神价值思考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分析与精神价值思考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宏伟壮阔的战争纷乱的年代里,历史演变的自然规律和不可抗拒的人物命运悲剧在各个阶层和人物身上上演。

就如《三国演义》开头一首诗歌点明小说的故事走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其中关羽的人生结局安排更是作者罗贯中独具匠心和重点描绘的,这其中为塑造关羽的忠诚信义服务,更是区别史料记载,使得关羽命运的发展有始有终,有因有果。

一、《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分析毛宗岗评关羽为:“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

”关羽的形象更是在众多英雄将士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作者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这也使得关羽形象更具神异的色彩。

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文必提诸葛,武必提关羽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尽管在性格上有不可或缺的局限,如刚愎自负,骄傲自大,大意致使失掉荆州,然而却不能掩盖他身上的亮点。

关羽性格和形象的鲜明和亮点也使得他在人们的心中深刻和与众不同。

(一)英灵儒雅借用毛宗岗评价,“则极其儒雅,则极其英灵”,在描写关羽的爱好时,爱读《春秋》,便可知关羽并不是粗鲁的武将,在小说开始的描写多以张飞和关羽作为刘备的辅佐而出现,而同样境遇,关羽更沉稳,冷静,从其描写的语气和用词的数量上就可以判断出,如第二回。

其二,从关于出场的形象描写也可以看出。

赤色是忠诚的代表,“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更是给人一种正义儒雅的感觉。

关羽形象描写是《三国演义》众多英雄形象描写最详细和深刻的。

外貌描写是侧面烘托,关羽行为更是体现儒雅的一面。

与刘备,张飞的兄弟之情,与刘备的君臣关系,都是检验君子的行为标准。

最突出的事件是“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这足以看出关于对待男女之色,遵循礼节,借曹操叹服不已侧面写出关羽威风凛凛的正义儒雅的形象。

(二)忠诚神武关羽作为“忠”与“义”的代表,首先是对刘备的忠诚是最直接的表现,如第一回三兄弟结拜并宣誓。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英雄。

他高大威猛且武艺不凡,出场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打造兵器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而后虽然与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但仍能斩将杀敌,大显神威。

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在面对困难和危险的处境时,关羽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他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对《三国演义》中关羽人物形象塑造的赏析

对《三国演义》中关羽人物形象塑造的赏析

对《三国演义》中关羽人物形象塑造的赏析
《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一个举世闻名的人物,这部名著中塑造关羽人物形象,
种种形式都足以赞叹。

关羽作为一位群雄屈节之士,形象十分鲜明。

一方面,关羽的骁勇善战,功勋卓著,令人叹为观止;另一方面,关羽的果敢忠心,深受人们喜爱。

关羽的情义感人,其与弟兄的羁绊深植在心中,尤其是关于兄弟的约定前往襄
阳必及于许都,这种意蕴深邃的忠心情谊,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此外,关羽洒脱豪放地处世,不被世俗之见束缚,对待敌友慷慨通情达理,处事也是节衣缩食,拒绝腐朽纨绔,实为一位贞节的群雄令人敬佩。

在国力地位上,关羽的武功,让自己的坐标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即便遭受至深
的伤痕,屈节的关羽也依然维持着原本的坚守,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关羽对三国来说是一个崇高的象征,令人们敬佩。

《三国演义》人物解析:关羽的忠诚和义气

《三国演义》人物解析:关羽的忠诚和义气《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经典的历史小说,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之间的斗争和勇猛无畏的战争。

其中,关羽作为刘备的义兄,以其忠诚和义气让人们刮目相看。

本文将对关羽的忠诚和义气进行深入分析。

一、关羽的背景和性格特点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与刘备、张飞结为桃园三结义,成为刘备的亲密兄弟。

关羽身长八尺,面如满月,骑赤兔马,使青龙偃月刀,英勇威猛。

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勇猛的战斗能力,备受下属和同僚的钦佩。

二、关羽的忠诚与义气1. 忠诚: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可谓无可挑剔。

他始终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为了保护刘备张目成就大业,甘愿化身千刀万剐的阎罗王,也不屈服于敌人。

在白帝城之战中,关羽身陷敌境,虽然孤军奋战,却从未背弃刘备的嘱托,表现出了他对主公的无尽忠诚。

2. 义气:关羽对朋友和亲人都有着深深的义气。

他甘愿放弃一切,包括自己的性命,来保护刘备和张飞这两位兄弟。

在赤壁之战中,关羽发现曹军强大,刘备无法与之抗衡,他决心带着刘备的妻儿去投靠东吴,以确保刘备的安全。

关羽不忍看着自己的宗族流落他乡,最终决定封授称号和领土。

他真正做到了"千里走单骑,关山度且难",充分展现了他对亲人的无尽义气。

三、关羽的代表作及评价1.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在此章节中独自一人闯过了五关六将,展现了他勇猛无敌的英勇形象。

这一壮举也让人们对他的忠诚和义气有了更深的认识。

2. 《火烧博望坡》:关羽在此战中以“独活小霸王”的威猛战斗风格,单枪匹马独自突入博望坡,火烧敌军粮草,击溃曹军。

这一战绩彰显了他的忠诚和义气,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崇敬。

关羽的忠诚和义气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英雄之一。

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了一位忠诚、正直、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也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关羽所展现出来的忠诚和义气,不仅仅是对亲人和朋友的表达,更是对信仰和价值观的坚守。

关羽历史研究报告

关羽历史研究报告一、引言关羽(公元161年至219年),字云长,是中国东汉末年蜀汉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

他以勇猛善战,忠诚儒雅的形象而被人们所知,并被尊称为“关二爷”、“武圣”。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关羽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战略才能和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对他的细致分析,探索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卓越贡献。

二、历史背景关羽出生在公元161年,生于河北渔阳(今中国河北省邢台市),是家中长子。

当时,东汉朝廷辗转发生多次政权更迭和政治动荡,铁腕将领刘备南下荆州,形成了鼎盛的蜀汉势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羽得以施展才华和展现自己的英勇。

三、人物形象关羽以其儒雅的外表和忠诚的品质闻名于世。

他身高近七尺,长须垂至胸口,拥有双眼如鹰的锐利眼神。

他以仁义和忠诚而受到人们的推崇。

据历史记载,关羽在战斗时大胆勇敢,但平时和人接触却谦虚有礼。

四、战略才能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关羽在战场上展现了卓越的战略才能。

他以擅长用兵而著称,善于观察敌方军阵,灵活运用兵力进行决策。

关羽在长坂坡大战中,采取独特的木牛流马计,成功击败强大的敌军,展现了他的智慧和统筹能力。

五、对后世的影响关羽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十分深远。

凭借着他的勤勉、忠诚和正直的精神,关羽被后人尊称为“忠义之神”。

人们在历史书籍、戏剧和文艺作品中,无数次的描绘了他的形象和事迹。

关羽的形象也成为许多民间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许多庙宇和神社都有供奉关羽的神台。

他在武侠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塑造更是使关羽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六、结论关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以他的勇猛善战、忠诚儒雅的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战略才能和对后世的影响也被广泛认可。

关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的事迹将会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关于关羽的研究,仍有很多待探索的领域,如他的家族背景、具体战术细节等。

今后的研究将进一步完善对关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并进一步挖掘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羽形象分析

关羽形象分析2012-11-28 23:35:40关羽形象分析作者:刘增洋汉语言文学二班100142***7摘要:关羽这一人物在民间有极大的声望,形成相当规模的崇拜。

然而,历史上的关羽却并非圣人,甚至被陈寿指称刚愎、傲慢。

然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却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他骁勇、义胆忠肠、儒雅有风度,与历史人物关羽相差甚远。

小说中的关羽和历史上的关羽差距在哪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关羽形象变化如此之大?罗贯中又如何塑造了完人关羽形象?这些都是本文即将涉及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关羽、历史人物、《三国演义》、虚化入学古代文学之宋元明清以来,三国人物关羽屡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另外,时下影视剧《三国》的热播,也增加了我对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兴趣。

关羽的人物形象在正史中,可追溯到陈寿的《三国志》。

陈寿在《三国志》中以“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1】概括其勇,又以“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2】冷酷的评价谓其刚愎、傲慢。

那么,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谈到中国小说,就不能不提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评《三国》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3】可谓是众家评论中给出的最中肯的评价,从中也不难看出,这里对关羽形象的赞誉。

要说赞誉云长,当然也不能少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评价,小说第七十七回,关羽麦城战败,魂丧酒泉之后,作者诗评曰: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无能奋勇,儒雅更知文。

【4】对小说中的关羽形象给出更加全面艺术化的概括。

是的,小说中的关羽是被作者罗贯中进行艺术加工后而产生的人物形象,关羽后来被尊帝,形成较大规模的关公崇拜,与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有很大关系。

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对关羽进行如此大的艺术加工呢?罗贯中这样写关羽,到底寄托着他怎样的情感因素?他笔下的关羽变成了什么样的人?一、关羽的历史面貌和小说中的关羽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是一位勇将,但还算不上义勇盖世的完人。

三国关羽形象研究分析

三国关羽形象研究分析
首先,从关羽的外貌特征来看,他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和一对修长有力的眉毛,宽阔的鼻梁和深邃的眼神,这些特征彰显了他的英勇和威严,给人一种强悍的感觉。

他的身材高大而健壮,肌肉发达,这也表现了他的力量和勇猛。

同时,他穿着一袭绿色战袍,手持青龙偃月刀,这些视觉上的符号为他赋予了一种极具军事力量的形象。

其次,关羽的品行也是塑造他形象的重要方面。

他忠诚正直,对待朋友义气如山,从未背叛过刘备,一生都是全心全意为刘备效力。

他有一颗慈悲的心,对待俘虏从未苛刻。

他还注重礼义,待人谦和有礼,深受人们的敬重和喜爱。

他坚守忠诚、正直、仁义的原则,成为了中国古代忠义的代表,广大民众称他为“关圣帝君”。

此外,关羽一生的伟绩也构成了他形象的重要部分。

他在赤壁之战中的杀敌数以千计,展现了他的武艺高强。

他在长板桥与曹军百万大军周旋数月,以寡敌众,展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他平定南蛮、征服荆州等一系列事迹,也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华。

这些战绩使得关羽成为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被后人称为“武圣”。

关羽的形象研究还应该从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来进行。

关羽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战乱频现,百姓遭受战争的蹂躏。

而作为一个武将,关羽不仅是对抗外敌的勇士,也是保护百姓安全的守护神。

他在荆州任职期间,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百姓的生活,展现了他的仁爱和胸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羽形象分析上传: 黄涌云更新时间:2012-5-8 16:52:08《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关羽即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通过分析有关描写关羽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得出他的三个主要方面性格特点:一是刚毅勇猛;二是忠诚义烈;三是严正傲岸。

一历史上,关羽被尊称为“武圣”,成为妇孺皆知的勇将,在众多的战将中,他出类拔萃的气概最为突出,所以他性格的第一个方面即是刚毅勇猛。

关羽刚一出场,作者就细致地刻画了他的外貌(第一回):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这样一个人物,虽然此时还未描写他的任何行动,但一个勇将的形象却早已跃然纸上。

接下来小说通过一系列生动情节刻画出了关羽的这一性格特征。

关羽武功盖世,杀敌神速,常常是手起刀落,就使敌将身首异处,透露出他锐不可挡的英雄气概。

“温酒斩华雄”(第五回)场面的精彩描写就很好地突出了他的这一性格特点。

董卓部下的骁将华雄,连斩数将,勇不可挡,虽然各路诸侯手下猛将如云,但遇到这样的场面却还是“众皆失色”,令他们束手无策。

此时关羽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去斩杀华雄。

曹操教人酾酒一杯为关羽壮威,但关羽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关羽随即提刀飞身上马,只听得关外一阵轰鸣的鼓声之后,他已经提华雄首级掷于地上,刚才所酾之酒尚有余温。

“诛颜良(第二十五回),斩文丑(第二十六回)”同样也表现了关羽万人敌的勇武。

颜良、文丑是袁绍手下的两员猛将,武功也非常了得(这从第五回袁绍所说的“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即可看出),但关羽一出马,不费吹灰之力就砍下了二将的人头,从而更加突出了他的勇猛。

关羽的神威在“过五关斩六将”(第二十七回)时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后,尽管远隔千里之遥,也决计要去投奔他。

途中要经过五处关隘,这五处关隘是曹操拒敌的天然屏障,因此都派了重兵把守。

虽然此时关羽一人一骑,并且还有刘备的两位夫人拖累,但关羽没有丝毫畏惧,谁挡就杀死谁,一路过关斩将而去,而且每一次都杀得干净利索,令关上的其他将士大惊失色。

关羽的神勇还表现为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

面临任何困难甚至绝境,关羽从来没有过胆怯,相反,他还常常主动深入虎穴与敌斗争。

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取荆州,就用鲁肃之计请关羽赴宴(第六十六回),这边却于庭后暗伏刀斧手,以便趁酒酣之际杀掉关羽。

关羽明明知道对方的诡计,但他仍然坚持只带随从十余人赴会,这样就挫败了孙权的阴谋,使其进兵攻打荆州的计划一时难以得逞。

宴上关羽谈笑自如,毫无惧色,最后借口醉酒挟着鲁肃直到船边,使得吕蒙、甘宁无计可施,机智地离开了东吴,从而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没有让对方占到一丝便宜。

关羽在水淹七军,活捉于禁之后,就趁势率军攻打樊城,不料却被敌楼上的乱箭射中了右臂,中了箭毒(第七十四回)。

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一举攻下樊城,关羽想带伤继续作战。

部将看到关羽的箭疮久不痊愈,就只得四方寻访名医来为其医治。

忽一日华佗闻讯而至,看过关羽的伤势后,发现毒药已经渗到骨头上。

为了治好箭疮,华佗提出将关羽的手臂系于一立柱的环中,方可用刀刮去骨头上的箭毒。

但关羽听后笑了笑说:“何用柱环?”,于是伸开手臂让华佗割开,这边却与马良弈棋。

华佗于是破开关羽伤处的皮肉,用刀去刮骨上的毒,发出“悉悉”的声音,周围的人看了都掩面失色,但关羽却镇定自若,没有一丝痛苦的表情,连华佗也惊叹关公为“天神”(第七十五回)。

这样的情节描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关羽的大无畏精神。

二如果说刚毅勇猛是关羽性格壮美的外观,那么忠诚义烈则是其性格深沉的底蕴。

《辞海》注释“忠”为忠诚,尽心竭力;“义”为正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韩愈《原道》:“行而宜之之谓义。

”从分析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第一回)时的誓言可以看出,他们三者之间的“义”既有私的成分也有公的成分。

异姓结为兄弟并且“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表现的是一种私义,“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又说明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和事业,并发誓为之奋斗终生,这又表现了一种公义。

因此,关羽与刘备之间既有兄弟之情,又有主仆之分。

这样,关羽就要为刘备尽忠尽义,为共同的事业而殚精竭力,否则就违背了誓言。

桃园结义之后的一系列情节证明,这种“义”既有维系三者关系以共同奋斗的积极作用,有时候又表现出它的消极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若要对刘备尽忠尽义,这对关羽来说根本不成问题,小说这方面情节描写所占的篇幅也不长。

但一遇到两难境地,关羽该如何选择,这可以说是摆在他面前的不小难题。

小说正是通过设置这样的场面来突出关羽的“义”的:即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关羽都不会背叛桃园三结义时的誓言,也不会背叛他与刘备之间的“义”。

刘备在徐州站稳脚跟后,曹操担心他在那里养成气势,日后对自己不利,因此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起大军二十万,分兵五路进攻徐州。

刘备得知这一消息后,就派孙乾为使求救于占据河北的袁绍,但袁绍却因为幼子患疥疮而不肯发兵。

因此刘备只好留孙乾守小沛,自和张飞率兵去劫曹操营寨,不料中计,遭到惨败,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去投袁绍(第二十四回)。

此时守下邳的关羽已是孤军作战了。

由于中了程昱的诱兵之计,关羽一怒之下冲出了城门,被曹操将士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虽几番欲冲下山来,但皆被乱箭射回。

这边曹操已用里应外合之计攻破了下邳,关羽已变得无家可归了。

此时关羽面临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死战,要么投降。

如果选择前者,则既违背了桃园结义时三人誓同生死之盟,也违背来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志,同时还有负刘备托付家眷的重任。

如果选择后者,则又违背了一般的道德信条,因为投降的对象正是“汉朝的贼臣”、刘备的死敌曹操。

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关羽该如何选择,考验他的时候到了。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其忠义,关羽选择了投降,但是与此同时,又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不许凌辱刘备的二位夫人;三是一旦得知刘备的去向就要去投奔他。

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他决不肯答应。

这样一来,关羽便保持了对汉朝之忠,对刘备之义,同时也为实现安定天下的远大志向留住了性命(第二十五回)。

虽然关羽已投降了曹操,但在曹府中,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刘备对他的情义。

曹操赠给他锦袍,关羽却把它穿在里面,外面罩上刘备所赐的旧袍,表示不以曹操的新赐而忘却刘备的旧赐。

为笼络其心,曹操三番五次宴请关羽,送给他金银美女,还封他为“汉寿亭侯”,关羽始终不为所动。

但曹操送他赤兔马时,关羽却高兴地接受并表示感谢,因为有了此马,一旦打听到刘备的下落,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在一天之内见面。

正是这些举动,关羽深深地折服了曹操,使其觉得关羽是一个真正的义士,因此对他格外尊重(第二十五回)。

后来,关羽偶然从孙乾那里得到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尽管曹操一再挽留,但他仍然坚决要去投奔刘备。

关公于是挂印封金,离开曹府(第二十六回)。

此时曹操手下众多将士都主张追杀关羽,但曹操却率领文武官员前来为关羽送行,并赠给他锦袍,任他过关斩将而去。

这样,关羽虽然了却了报主的心愿,但却因此而欠下了对曹操的新恩。

赤壁之战一役,刘备联合孙权打败了曹操,使他的百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曹操带着残兵败将往华容道方向逃命,恰巧遇到关羽率军在这里把守。

曹操本想率残兵与关公决一死战,此时程昱献计道:关羽为人向来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誉素著,丞相昔日有恩于他,现在可以亲自向他求情,方可脱离此难。

曹操于是听从程昱之计,亲自向关公求情,要他放一条生路。

关羽看到曹操及其部将此时都已狼狈不堪,又想起曹操以前的许多恩义,于是把马头勒回,军队四散摆开,尽放曹操一行人马过去(第五十回)。

此刻,关羽的心里也很矛盾,究竟是报恩怜弱,还是执行军令,两种念头都撞击着他的心灵。

忽然,他又觉得放了曹操事关重大,于是大喝一声,吓得曹操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关羽于是愈加不忍杀害他们。

正在犹豫之际,忽然张辽纵马而至,关羽见了,又动了旧情,终于长叹一声,尽放他们过去了。

曹操的知遇之恩算是加倍报答了,但关羽却必须为此而回去领受诸葛亮的军法。

因为此前关羽曾立下军令状,表示不能放过曹操。

尽管如此,关羽却全然不顾这些,还是为了个人之义而把国家利益置之度外。

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虽然是一个重义之人,但却混淆了公义与私义的区别,置个人之义于国家之上,这是一种敌我不分、认敌为友的行为。

这是关羽身上的“义”所表现出来的消极作用。

这就说明,关羽与刘备张飞之间的“义”首先是一种私义,然后才是为国尽忠的公义。

关羽遇害后,刘备不顾国家危难,不听百官劝阻,定要御驾亲征为关公报仇,最后几乎全军覆没(第八十一至八十四回),代价可谓相当惨重。

这里再次表现出他们之间“义”的消极作用,也印证了他们三者之间的“义”首先是私义,尔后才是公义。

三严正傲岸,是关羽性格另一个突出的方面。

关羽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对别人也是极其光明磊落。

关羽作战是靠智靠勇取胜,从来没有暗中算计过别人,所以眼里容不下半粒砂子。

许田射猎时(第二十回),群臣见了金鈚箭,以为是天子射中了从荆棘里赶出的那只大鹿,因此都踊跃向献帝高呼“万岁”,曹操却“纵马而出,遮天子之前以迎受之(指‘群臣万岁的欢呼’)”,关公看后大怒,提刀拍马而出要斩曹操,只是刘备“摇手送目”才止住了关公。

正是这一性格,使关羽在进取时,威风更加奋发,而一旦遇到不利境况,也是宁折不弯。

他的气概令人折服,但却时时因自傲而轻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用诸葛亮之计智取了荆州。

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建立基业,于是又和庞统率军去攻打益州。

后来因为折了庞统,军事上处于被动状态,刘备不得不调驻守荆州的孔明前来策划收西川之计。

孔明临行前委任关羽守护荆州,关羽没有丝毫推辞,慨然领命。

为保荆州不失,根据当时形势,孔明向关羽提出了据守荆州的作战策略:“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由于傲岸性格的缘故,关羽虽然口头上接受了孔明的策略,但内心里却拒绝了。

刘备夺得益州,当上汉中王之后,就差费诗为使传王旨,封关公为“五虎大将”,令其领兵取樊城。

关公于是兴兵,很快便攻克襄阳,并且决水淹了曹操七军,斩了庞德,擒了于禁,威震华夏。

在这种形势之下,曹操驰书至孙权,信中暗约联盟夹攻关羽。

荆州历来是个战略重镇,孙权对此也觊觎已久,只恨一直没有机会,在关羽拒绝其联姻的要求后,就与曹操合谋夹攻关羽。

此番得到曹操来信,孙权立即着手准备进攻,使关羽两面受敌。

后来吕蒙用计袭取了荆州,傅士仁、糜芳已降东吴,关公败走麦城。

吴兵闻讯于是又围定麦城,孙权遣诸葛瑾劝降关羽,但关羽心如铁石,毫不动摇。

经过一番努力,关羽虽然突出了麦城之围,但在通往西川的小路上还是被潘璋部将马忠擒获,最后遭到孙权杀害(第七十七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