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关羽忠义形象的特征
关羽三国演义中的忠义之人

关羽三国演义中的忠义之人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和仰慕的英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以其忠诚和义气而闻名于世。
他是刘备的义兄弟,也是刘备麾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关羽如何展示出忠义之人的品质以及他对三国时期的影响。
一、关羽的忠诚关羽是一个忠诚的人,他对家族、兄弟和国家都表现出非凡的忠诚。
在与刘备结义之前,他曾为曹操效力,但在发现曹操对他兄弟刘备不利时,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曹操的麾下,选择跟随刘备。
这种忠诚使得关羽获得了刘备的高度信任和尊重。
在与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关羽一直坚定不移地支持刘备,为其出生入死。
举凡决策、作战和管理事务,关羽总是恪守忠诚的原则。
即使在危急关头,面临曹军的围攻,关羽也没有背叛刘备,而是坚守阵地,为刘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确保刘备及时脱离险境。
二、关羽的义气除了忠诚,关羽还展现了令人钦佩的义气。
在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结义时,他们发下誓言,以生死相随,共谋国事。
关羽在义兄弟之间保持了一种坚定的忠诚和互助的精神。
在刘备死后,刘备的儿子刘禅继承了蜀国的政权,但权臣诸葛亮试图废黜刘禅。
关羽恪守本心,坚决维护刘禅的地位,以保护国家的利益。
他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坚持继续维护刘禅的权威,为刘禅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关羽的义气也体现在对部下和百姓的关心。
他崇尚仁义之道,对待百姓和士兵时充满慈爱和关怀。
他深知身为一名将领的责任,始终考虑民生,共同致力于保护人民免受战争之苦。
三、关羽的影响关羽不仅仅在刘备身边展示了忠义之德,他的形象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他被尊奉为中国文化中忠诚和义气的象征。
在历史上,许多书籍、电视剧和电影都描写了关羽的故事,使得更多人了解到这位英雄的伟大之处。
他的形象在艺术创作和民间传说中被不断展现和赞美,被誉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关羽的影响力也超越了国界,中国人民在海外也举办着许多关羽庙会和纪念活动,传承并弘扬关羽的精神。
结语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之人的代表,他的忠诚和义气让人们为之折服。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气与忠诚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气与忠诚演义三英战吕布,五关斩六将,当中有一位武艺高强、义气过人的英雄,他就是关羽。
关羽作为蜀国五虎上将之一,以其忠诚不渝、义气勇敢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文将从关羽的义气与忠诚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一、关羽的义气关羽作为刘备最亲密的兄弟,对刘备忠诚无比,对友谊更是视若珍宝。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与刘备一道北伐时,曾被敌人拖入泥潭中。
关羽面临危险,刘备却没有及时前来救援,这时谁也没有料到关羽会如此坚定。
不仅没有责怪刘备,他还豪气万丈地说:“妙才之气几时灭?纵使沧海变桑田,我心向阳披十万!”这一番话正是关羽的忠诚和义气的象征。
他坚信刘备的能力,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兄弟之间的义气和忠诚之中。
关羽的义气也体现在他对友谊的执着和忠诚。
在赤壁之战中,关羽被孔明派去接应周瑜。
然而由于误会,关羽差点丧命于大敌之手。
虽然关羽身陷绝境,但他并没有怨恨周瑜,而是理解了周瑜的苦心,甚至还放过了让他陷入险境的黄盖。
这一切都彰显了关羽对友谊的高度重视和义气的表现。
他的义气和忠诚即使面对生死之际也丝毫不减,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英雄的风采。
二、关羽的忠诚关羽的忠诚不仅表现在对刘备的忠诚上,还体现在他对蜀国的忠诚。
在刘备称帝之后,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
然而,当蜀国陷入危机,刘备去世后,刘备的子嗣刘禅即位,处境岌岌可危。
关羽深知蜀国的重要性,他忠诚地为蜀国效力,努力保卫蜀国的安全。
在他去世前,关羽还特意嘱托自己的儿子关平和关兴要尽己之力,保卫家国安宁。
这种忠诚不仅是对刘备的忠诚,更是对蜀国的忠诚。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忠诚精神,至今令人感动。
关羽的忠诚也体现在他对好友的关怀上。
在曹魏追击刘备的过程中,关羽留下了儿子关平保护刘备的妻子刘夫人和儿女。
虽然关羽知道自己面临危险,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选择继续追击。
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忠诚的行为,关羽不顾个人安危,始终按照自己对刘备和蜀国的忠诚,为了朋友和国家奋不顾身。
五个方面来表现关羽的忠义

五个方面来表现关羽的忠义关羽是《三国演义》中重笔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武艺高强,神勇盖世,同时又“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义的化身。
笔者以为《三国演义》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表现关羽的忠义的:一、为义而盟。
关羽杀了本处势豪,逃难江湖,闻招军破贼,前来应募,结果与刘备,张飞幸遇,交谈甚是相投,于是三人在张飞庄后桃园结为兄弟。
这是第一回开篇所述。
标题不说“结拜”“结盟”,而说“结义”。
誓曰:“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可以说,“义”起领全篇,又贯穿全篇,成为全书中的一个神眼。
守义者便颂,背义者则伐,不论身在何方,皆用“义”来作褒贬的界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魏吴蜀相争,本无是非正邪之分,但小说就是要把蜀汉写作正面,曹魏定成反面,很多人对此不解以至反感,其实,这里面还是一个“义”在起作用。
刘关张重义,曹操背义,曹操最初行刺董卓不果,逃跑时对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九口,悉数杀尽,并且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正是背义的宣言。
作者抓了一个“义’字,也使全书有了神韵。
关羽忠义一生,最后中了东吴吕蒙陆逊的计,战败被俘而死。
刘关张结义之后,便把相互之间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结果张飞蛮干,在军中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并且怒打要求放宽时限的下级军官,终于激怒范疆、张达。
二人杀了张飞然后夜投东吴.张飞为“义”而死,其间有冤亦有愚。
刘备在关羽被害之后,执意伐吴,被众人劝阻,似乎明白当下应集中精力对付曹魏,联吴讨魏的策略不能改变。
但张飞一死,刘备再也不能冷静分析形势,而是为“义”而动,兴兵伐吴,结果促成魏吴联盟,最终战败,病死白帝城。
刘备为“义”而死,其间有误亦有命。
桃园三结义,三人焚香盟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刘关张三人皆一生重义,相对而言,关羽的重义之举,更为完美一些。
二、守义而战。
兴兵之初,诸侯会集,共讨汉贼。
关羽义薄云天三国演义中的忠勇英雄形象

关羽义薄云天三国演义中的忠勇英雄形象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巨著,书中描绘了许多英雄人物,而关羽则是其中一位备受尊敬的忠勇英雄。
他的形象在演义中被塑造得极其鲜明,具备了许多令人敬佩的特质。
本文将从关羽的忠诚、正直、勇敢和博爱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首先,关羽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
他奉刘备为主,一生都将忠诚和效忠放在首位。
在刘备与曹操矛盾激化后,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安全,毅然选择离开曹操投奔刘备。
这个决定体现了关羽的忠诚和对义气的坚守。
即使在功名利祸面前,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主公,并在后来举荐了诸葛亮,为刘备的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其次,关羽以其正直的品性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无论是与张飞的关系,还是在与曹操和刘备之间进行权衡抉择时,关羽都秉持着自己的原则。
他一直对张飞兄弟情深义重,关键时刻才敢责备张飞的鲁莽行径,以警示他遵守纪律。
而当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后,关羽选择了离开曹操,归于刘备,证明了他坚持正道和价值观的决心。
勇敢无畏是关羽英雄形象的重要特质之一。
无论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是在千钧一发之际保护刘备,关羽总是毫不犹豫地迎向危险。
他的威名远播,并因此得到了“武圣”的称号。
著名的长坂坡之战中,关羽率领少数兵力成功抵抗了数十万敌军的围攻,展现出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战略智慧。
这些战斗场景不仅展示了关羽的英勇,也凸显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和维护的决心。
最后,关羽以其博爱的品格与人民息息相通。
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关羽因其仁爱之心,借箭之诚而得到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他关心百姓的疾苦,不仅一直保护着刘备,还时常在各地设立救济粮仓,让人民得到帮助。
这种广济天下,乐善好施的精神让他在民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总结起来,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位忠诚、正直、勇敢和博爱的英雄。
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并且一直以来都是被广泛称颂和崇拜的对象。
关羽义薄云天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向我们证明了忠诚、正直、勇敢和博爱是伟大英雄的真正标志。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描绘为一个勇猛无敌、忠诚正直的英雄人物。
关羽身材高大,面目俊美威严,垂纶而立,值得倾慕。
他面向敌人威风凛凛,背向敌人显得如山巍峨。
他的长髯垂至胸前,骑一匹红色的绝世好马,手持青龙偃月刀,霸气十足,散发出一种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
关羽极其讲究义气和忠诚,对刘备有着无限的忠诚。
他护佑刘备、为国家效力,一生都秉持着忠诚呼风唤雨。
他为了保护刘备,参加了数十场战争,屡立战功,被誉为“义薄云天”。
关羽无论敌我,无论善恶,对待他人都是真诚待之,从不做出背叛或欺骗的行为,甚至对俘虏也非常宽大。
他的人品和谦虚使得他受到无数人的崇敬和尊重。
关羽的胆识和智谋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在数次的战役中,他能够灵活运用兵法,绝处逢生。
他在长板坡、赤壁等战役中表现出色,以其聪明才智和英勇无畏,给对手带来巨大威胁。
总而言之,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形象是一个忠诚勇猛,仁义正直的英雄形象,他的形象凝聚了古代中国人心中最崇高的价值观和品质。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及事迹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及事迹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及事迹如下:
形象:
1.忠勇。
关羽之忠主要体现自从跟随刘备后,不离不弃、生死相随。
2.狂妄。
关羽看不起曹仁,执意进军樊城,结果攻了半年多,都没
有攻下来。
3.孤傲。
刘备受封汉中王,关羽在得知自己和张飞、马超、黄忠被
封为上将后,很不满黄忠也被封为5虎将,明显是骄傲自大。
4.爱士兵。
关羽作为将军能真诚对待士兵,这在讲究等级观念的东
汉末年来说,是不多见。
事迹:
1.三英战吕布。
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关羽挥刀上阵,与吕布大战
数回合未分胜负。
2.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后,曹军遭到打击后逃往北方。
关羽念及曹
操昔日恩情,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英雄。
他高大威猛且武艺不凡,出场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打造兵器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而后虽然与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但仍能斩将杀敌,大显神威。
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在面对困难和危险的处境时,关羽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他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之关羽解析

三国演义之关羽解析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备受赞誉的英雄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广为流传的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关羽这一人物进行解析,探讨他的性格、才能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一、关羽的性格特点关羽是一个具有威严和忠诚的人物形象。
他以背信弃义、讲信用著称,被尊称为“义之典范”。
他非常忠诚于刘备,忠诚于兄长张飞,将忠诚看作作为一个武将最基本的品质。
他在演绎中表现出无私、正直的精神,深受观众喜爱。
其次,关羽的豪爽和勇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为人豁达,大度宽厚,待人和善,不计较私利。
他的勇武和胆识也是关羽的鲜明特点,无论面对敌人的攻击还是危险的情况,他都能保持冷静和勇敢。
另外,关羽还具备高度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
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能够维护军队纪律和指挥有力。
他能够赢得士兵们的尊敬和爱戴,是一个备受敬仰的领导者。
二、关羽的才能和战绩关羽作为一名武将,不仅拥有出色的战斗力,还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精通骑射和剑术,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武艺。
他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的英勇和智慧赢得了赞誉。
关羽最著名的战绩莫过于单刀赴会和守阪洛的故事。
在单刀赴会的过程中,他以一人之力闯入敌军大营,展现了其无与伦比的勇猛和大无畏的气概。
而在守阪洛时,他坚守城池数月不退,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信仰的忠诚。
关羽的才能不仅限于战场,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
他在战术上善于利用地理优势和敌人的弱点,制定出精准的作战计划。
在刘备发起攻张鲁的战争中,关羽奉命率军攻取汉中,展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智慧。
三、关羽对历史的影响关羽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在文学作品中也被赋予了崇高的形象。
他的形象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典范,被广泛传颂。
关羽的形象也被艺术家们所借用和形塑,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关羽在历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他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之一,为刘备建立的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忠诚、正直和勇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进程,成为后世效仿的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内容摘要:关羽是民间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上倾情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爱好,经过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封建时代偶像,在关羽身上体现了封建社会忠义的全部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凝聚,对协调社会关系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在关羽的忠义观为人们所推崇敬仰的同时,由于它身上深深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体现了儒家忠义的色彩,暴露出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制约了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必然又存在许多消极因素。
本文通过丰富事例用历史辩证的方法全面阐述了关羽忠义观的正反两方面效应,充分肯定了关羽所表现的舍生取义的精神、蔑视荣华的气节、知恩图报的品质,也指出了关羽身上带有的忠一人而轻社稷、重私义而废公利、常骄矜而失大势的问题,认为对关羽忠义观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羽形象忠义特征前言《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诸葛亮、曹操被称为“三绝”。
作者精心加工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对关羽的传奇经历浓墨重彩,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忠义形象,“忠”包含对刘蜀集团的忠诚,对“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誓言的恪守。
“义”包含了“有恩必报”的人际关系准则,从而构成了关羽内在人格的支柱。
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在人们的心里关羽就是忠义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传诵一时。
以往学者研究关羽的忠义时,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有的过分拔高关羽的忠义精神。
而有的又过分贬低关羽的忠义行为。
本文着力改变以往传统的关羽忠义的描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辩证的眼光分析看待关羽的忠义观念,一方面通过描写关羽舍生取义的精神、蔑视荣华的气节、知恩图报的品质,肯定了关羽忠义的正面效应,关羽的这种忠义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学习借鉴。
另一方面又通过描写关羽忠一人而轻社稷、重私义而废公利、常骄矜而失大势,揭示了由于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关羽的忠义思想中又包含有诸多复杂的负面效应,必须坚决摒弃。
一、关羽忠义观的正面效应关羽忠义精神有着悠久而浓厚的历史渊源。
忠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义精神传播于古老的神州大地,构成了我们民族魂的要素之一,对我们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
小说作者和广大人民倾情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爱好,创造和美化了关羽的品质,使之更加理想化,体现了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时代儒家审美趣味,对协调社会关系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其正面效应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舍生取义的精神。
关羽自幼读书,学春秋大义,儒家强调“主忠信”,要求对君主忠诚不二、对兄长忠义、对朋友信义。
关羽深受儒家忠义、仁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桃园三结义,其誓词“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体现了关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也是这样实践的。
这在《三国演义》败走麦城的章节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由于未能及时攻取樊城,曹操遣大将徐晃率军增援樊城,致使关羽进攻受阻。
孙权则乘虚袭夺了荆州。
关羽腹背受敌,北伐失败,退守麦城。
《三国演义》通过被围困境、诸葛劝降、生命威胁三个情景来描写关羽的舍生取义。
首先,在被围麦城时,关羽没有退缩,在自己已然负伤的情况下,而是仍意图夺回荆州,面对敌将挑衅勇敢迎战,清楚地表明了自己不变的“汉家”情结。
其次,在东吴诸葛瑾劝降时,诸葛瑾以识时务者为俊杰,劝其早日归降。
关羽义正辞严拒绝“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
”忠义之气直冲云天。
第三,在孙权以生命相威胁时,关羽厉声大骂,绝不贪生怕死而妥协,不惧生死,大义凛然。
“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表明了高尚的节操。
一代名将,最后终于为刘蜀集团献出了生命,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舍生取义的真谛,彰显了视死如归,坚韧不拨的精神。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儒家的荣辱观认为,生存必须以义为上,把人的道义价值看作高于物质利益,同时强调要把道德原则转化为行动主体的道德动机。
关羽就是这种舍生取义精神的历史典型代表,为了成全忠义,他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关羽的品德、气节和忠义形象闪耀出愈加夺目的光彩,为后人所景仰。
2、蔑视荣华的气节。
关羽从桃园结义直至战死沙场,长达35年的岁月里,在当时社会混乱,王室衰微,群龙无首的形势下,他始终忠实蜀国,至死不渝,视金钱如粪土,不贪图个人富贵荣华,不舍弃义这个根本去追求富贵,不因为贪图安逸的生活而放弃对义的追求,这在弃曹归刘事件中表现最为突出。
建安五年初,他被曹操所俘获,曹操当时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已成为汉室太上皇。
关羽追随的刘备始终处在不得势的境遇中,长期颠沛流离、仰人鼻息。
《三国演义》此时将关羽置于强势曹操和弱势刘备的双向选择中,选择曹操意味着荣华富贵,选择刘备意味着苦累奔波。
归曹后,关羽极受曹操礼遇和赏识,曹操以客礼待关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时而赐金银,时而送美女,时而赠战袍,时而送宝马,真是细致入微。
而这些都不能动摇关羽为见兄长一面,虽万死不辞的决心。
关羽身在富贵之中,美女金帛不足以动其心,高官礼遇不以移其志,新恩虽厚,旧义难忘,一举一动,一思一念,全在那存亡未卜、穷愁窘迫的结义兄弟身上,生则不背之,死则誓以共死。
在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毅然挂印封金,弃曹归刘,斩关夺路千里独行。
义、利关系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也是其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追求荣华富贵是人的初始本能,儒家贵义贱利认为“义”重于“利”,反对见利忘义,索取不义之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关羽这种不恋高官厚禄,不图荣华富贵,不顾危难艰辛,始终忠于桃园之盟的高风亮节、耿耿丹心,如同皓月当空,体现了世人所共同追求的“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的理想境界。
3、知恩图报的品质。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情节表现了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和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品质,从而使关羽的忠义思想熠熠生辉。
只要有恩于己,关羽就必会报答,不管是眼前和日后。
《三国演义》对关羽两种情况下的报恩都作了细致刻划。
在他归刘之前,曹操命张辽探其口气,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可见,关羽虽然不肯弃刘降曹,但他知道自己欠曹操很多恩情,表示要对曹操报恩后方才归刘。
为了早日回报曹操的恩遇,尽快能够寻找刘备,当袁绍征讨曹操时,关羽主动请命出战,杀颜良、诛文丑,攻破州县,立下一系列显赫战功。
事后,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关羽仍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投奔先主。
关羽离开曹操前,还留书一封“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侯之异日”,这就是日后报恩情结的流露,从而也为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埋下了伏笔。
而这些都是缘于恩义,这从另一个侧面为关羽的忠义形象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知恩图报是儒家做人的起码道德,不能知恩图报,或者恩将仇报,以怨报德,那就是小人,甚至禽兽不如。
由此而儒家有人、禽和君子、小人之辨。
在关羽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儒家这种知恩图报的品质,其信守诺言,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如此坦荡胸襟绝非常人可及。
二、关羽忠义观的负面效应关羽忠义观根源于封建社会的大背景,当时环境强调对统治阶段忠贞不二,不能有丝毫的违背,封建社会阶级压迫极为严重,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需要义气来相互帮助,解脱所遭受的苦难,反抗统治阶段的迫害。
因此,关羽忠义观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暴露出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制约了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其负面效应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忠一人而轻社稷。
刘关张三人结义后,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刘备“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表现出了情同手足的兄弟之义。
关羽的义带有一种报恩的色彩,更多的是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的义。
《三国演义》描写曹操挟天子田猎,受礼于群臣,关羽首先出于忠君忠国、保存汉室刘氏天下的忠义思想,认为操贼欺君罔上,欲杀之。
然而,刘备一个暗示就止住了关羽的行为。
曹操欺君罔上行为使关羽面临着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的选择中,虽然关羽明知“今日不杀此贼,后必为祸”。
但他仍听命于刘备。
可见,关羽的对兄之义高于对君之忠。
正是为了这样的义,关羽为了寻找刘备食不甘寝不安,一得知刘备去向,不辞千里万里立即出发投奔。
关羽终究是三国时代封建割据势力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忠义较为简单,他主要是尽忠于一人,那就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
在封建社会,忠的最高体现就是忠君,忠君即是忠国。
关羽所报的“国家”指汉室刘氏天下。
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是由刘备汉室后裔这个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前期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关羽的忠义虽然首指对君之忠,但尤为突出之处还在于他的“义”,即对兄之义。
“报国”与“不背兄”是一个整体,他既要忠义于国家,又要忠义于刘备。
刘备虽然暂时无权后来却还是霸据一方的封建皇帝,也就是说他只是尽义于私,尽忠于个人,他所做的不是为了国家正义的事业,而是充当封建统治者争天下的工具。
这种对某个政治集团或某个帝王的忠诚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悲剧性色彩,这样的忠诚必然会发生扭曲变形,使事物发展偏离轨道,是极其危险的。
2、重私义而废公利。
封建社会的忠义和个人的恩义相分离是以失去原则为代价的。
在关羽的忠义价值观念中,义要高于忠。
当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的时候,天平倒向义的一方,朋友之义高于一切,在大是大非面前,关羽一直将个人的感情凌驾于集团利益之上,一切行为均以个人恩怨和情感为转移,坚持以自己所推崇的“义气”行事,甚至不顾国家、集体的利益,这也正是关羽讲义气的最大弱点。
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一个很经典的片段,关羽为了报答曹操以往对自己的恩德,在双方决战的严重关头放走了蜀汉集团的头号敌人,很典型的以私废公。
华容道释曹对蜀汉集团的忠与拼将性命酬知己的义之间尖锐对立,将关羽陷入了两难的情感境地。
从忠于蜀汉集团的立场来看,曹操是图谋篡逆的“汉贼”和死敌,绝对不能放过。
但从个人关系来看,曹操对关羽可谓恩深义重,他很难下手捉住曹操。
不放,谓之忠而不义;放之,谓之义而不忠。
虽然关羽在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中犹豫挣扎,处境十分矛盾。
但是最后仍经不起曹操的软语求情,冒着犯军令状的危险,冒着对兄长和自己蜀汉事业背叛的危险放跑了曹操,也就是为了一己私恩而背叛了原则。
用封建传统道德标准或者中国古典文学追求的审美理想来评判,“则义勇之气可掬”。
如以政治标准和客观的眼光来评判,是敌我不分、轻重不分,应甘当军令。
毛宗岗称赞关羽释曹是“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过分夸大了关羽之义,明显有失偏颇。
3、常骄矜而失大势。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用来形容关羽再适合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