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通过三首古诗的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文中的三首古诗分别出自不同的朝代和诗人,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绝句》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这三首诗各有特色,既有写景描绘,又有抒情表达,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一些常见的古诗文句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掌握诗句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掌握诗句的意义。

2.难点:对课文中的古诗进行深入理解,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古诗进行讲解,解释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思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本,标注好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思想。

2.多媒体材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古诗吗?古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本,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味。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题临安邸》,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文化自信。
2.语言建构与应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朗读、背诵能力,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升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3.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寓意,锻炼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题临安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诗意,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歌背景的介绍,我感觉可能还需要更加深入一些。学生们对于诗人林升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
在讲解诗歌重点难点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举的例子不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还有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可能还不够及时。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在创作练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仿写一首以“题某地”为主题的古诗词,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中的《题临安邸》。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名胜古迹时,是否有过被美景陶醉,仿佛穿越时空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有密切关系。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第【1】篇〗一读懂诗题,把握背景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首诗,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师指名朗读诗题)师: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主动查找相关资料。

请问“示儿”是什么意思?生:给儿子看。

师:第二首诗是《题临安邸》,看到这个“题”字,你能想起以前学过的另一首诗吗?生:四年级有《题西林壁》。

师:这个“题”字怎么理解?生:题写。

师:“题临安邸”就是题写在——生:题写在临安的一家旅店里。

师:临安就是——生:(读注释)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师:谁了解南宋?生:南宋是中国历史上北宋后面的一个朝代。

二读通诗句,读懂诗意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生练习朗读。

师指名朗读,并正音、指导。

)师:课前我们查找了资料,课文旁边也有注释,同学们现在能不能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呢?请先和同桌试一试。

(生同桌说诗句意思)师:《示儿》这首诗中有个“九州”,还有个“中原”,它们是什么关系?生:“九州”是古代中国分成的九个州,就是全国的意思。

“中原”就是南宋失去的国土。

师:也就是说,中原是九州的——生:一部分。

师:只有北定中原,九州才能——生:统一。

师:用诗中的词回答就是——生:“九州同”。

师:“乃翁”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指的是谁?生:“你们的父亲”,就是陆游自己。

师:再看第二首诗,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地名,“临安”“杭州”“西湖”“汴州”,结合课前预习,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生:临安就是杭州,那里有个西湖。

师:西湖是个怎样的地方,你们去过西湖旅游吗?生:去过,那里特别美。

师:人们都说,上有天堂——生:下有苏杭。

师: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可见,在历史上杭州一直很有名,而西湖又是杭州最美、最有名的地方,实在令人向往。

那么汴州呢?生:汴州就是开封,北宋的都城。

师:没错。

第一首诗里有一个词,和这个“汴州”很有关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示儿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设计意图:设计“题解”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这首诗的认识和理解】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1、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2、指导书写“熏”字。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师: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一)学习前两句。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出自古诗《题临安邸》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题临安邸》。

3.借助题目、注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4.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题临安邸》。

2.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比照:生成情感1.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

(先集体背诵,再指名背诵) 2.陆游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朝廷军队收复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失地。

)3.(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的地图)我们来看一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看看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4.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经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

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兵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民不聊天,水深火热)5.国土被金人占领,南宋的统治者们干什么去了呢?让我们从南宋爱国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中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题临安邸)6.读了课题,你了解到了什么?(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临安的一家旅店的。

)7.临安是当时南宋的都城,诗人为什么要在那里写诗呢?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看看。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1.自由朗读,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2)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2.课件出示出自《题临安邸》的生字,指导认读和书写。

3.指名朗读古诗,评议指导,再指名读。

三、整体对照,体悟诗情1.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1)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愤怒)(3)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是诗人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2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林升的《题临安邸》、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文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掌握诗文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文的意境,掌握诗文的表达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古诗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临安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临安的历史背景,为学习古诗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15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5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2.1 诗文内容:《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所作的一首七绝诗。

诗文如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2 生字词:外、青山、西湖、歌舞、休、熏、游人、醉、杭州、汴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和象征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1)课件或黑板。

(2)教材《题临安邸》。

4.2 学具:(1)笔记本。

(2)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南宋时期的临安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关于临安的诗歌《题临安邸》。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题临安邸》,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分享自己学会的生字词,教师给予表扬和指导。

5.3 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讨论诗文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如诗人对临安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4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描绘临安美景的画或短文。

六、板书设计《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美景西湖歌舞几时休?感慨暖风熏得游人醉意境直把杭州作汴州象征七、作业设计(1)背诵《题临安邸》。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题临安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出现的形式新诗,学习赏析这一形式新诗的具体语言表达方式。

2.通过学习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

3.让学生了解杭州的文化和历史,让他们领略杭州的风情和文化。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形式新诗的特点和语言表现方式。

2.培养学生全面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常识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如何对形式新诗进行评价和赏析。

2.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故事背景和诗歌内容,向学生介绍形式新诗的特点和语言表达方式。

2.讨论法:通过讨论形式新诗的表现方式和情感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朗诵法:通过让学生诵读和欣赏形式新诗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艺术素养。

五、教学内容和流程设计1.课前准备: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和主题,让他们对题材有初步了解。

2.呈现诗歌:请学生听李清照的《题临安邸》,并让他们读一遍,了解诗歌的全貌。

3.解读诗歌:通过对诗歌的赏析,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让他们对诗歌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4.情感体验:通过让学生诵读诗歌,让他们切身体验到杭州的风情和文化。

5.总结回顾:通过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以期提高其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故事背景和诗歌的情节和主题,让学生对形式新诗有了初步了解。

通过讨论形式新诗的表现方式和情感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朗诵形式新诗和欣赏形式新诗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艺术素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紧,有些学生没有机会亲自体验诗歌的情感体验,这一点需要在下次课上特别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11课《古诗二首》中的内容。

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

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

生齐读课题。

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

(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

(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

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

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城看到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

①学生自读自悟。

②交流。

(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③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
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你从诗句“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是什么心情?(生充分讨论后交流,师随机引导)
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愤怒)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
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幅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游人”是些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

透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梦死!(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

(二)资源整合,深刻领悟。

1、了解汴州。

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 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葬送了,此时,你心情如何?
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古诗)
2、拓展阅读《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夜将晓出篱门迎
①理解“遗民”、“胡尘”,体会百姓生活之苦。

汴州的老百姓生活怎样,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从哪一句听出来的?这里的“遗民”指什么?“胡尘”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汴州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眼泪都哭干了。

请你们再用心听听——(课件出示古代战争画面)
透过这漫天飞扬的“胡尘”,你好像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
②理解“又一年”,体会等待时间之长。

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你们知道吗?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同学们,整整23739个日日夜夜呀!同学们,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生读)他读得怎么样?你们听出了什么?(悲愤,愤怒)你想读吗?(生读)他读得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
三、拓展:升华诗情。

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

(板书:忧国忧民)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林升愤怒的质问着;陆游悲伤的呼喊着;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更是为实现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着……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

(课件)来,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满江红》!(师生齐声诵读)
附: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