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合集下载

2023-我国玉米行业政策及环境分析

2023-我国玉米行业政策及环境分析
1. 玉米进出口政策分析
2. 玉米行业环境分析
进口玉米配额管理:我国玉米进口政策在2022年至2022年期间采取配额管理的方式,以控制进口量并保护国内玉米产业。根据政策规定,进口商需要申请进口配额,并在配额范围内进行进口操作。该政策的目的是平衡国内供需关系,稳定玉米市场价格,并提高国内玉米产业竞争力。
我国玉米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政策环境分析显示政府大力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综上所述,我国玉米价格走势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总体呈现出一定的波动规律。政策环境分析表明,我国政府对玉米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大,政策调控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国内市场供应,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玉米价格走势分析
ChatPPT Generati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玉米行业政策分析:政策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玉米市场环境分析
1.2022-2022年我国政府调整玉米行业政策,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2022-2022年,我国政府对玉米行业的政策环境进行了调整,以支持国内农业生产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中,重点包括支持生物质能源、替代能源和生物材料的开发和生产。政府也提高了对进口玉米的关税,以保护国内生产。此外,政府还提高了对玉米生产的补贴,以鼓励农民种植玉米。
玉米行业
政府支持Hale Waihona Puke 政策稳定性环保政策
市场机遇
国际贸易
竞争压力
农民补贴
政策趋势分析
环境分析概述
1.玉米行业政策分析环境分析概述
2.2022-2022年我国玉米行业政策环境变化分析2022-2022年是我国玉米行业的关键时期,政策环境变化较大。根据我们的分析,以下是该时期我国玉米行业政策环境的三个主要方面: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为了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旨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文将详细阐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及其重要性。

二、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产业。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通过发展其他农产品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品需求。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另一个目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提高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 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重要性1.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结构由低端转向中高端。

在这个背景下,农业结构调整成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结构调整政策通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其他农产品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品需求,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7.09.05•【文号】发改工业[2007]2245号•【施行日期】2007.09.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工业〔2007〕224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为加强对玉米深加工业管理,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我委制定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经报请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不仅可以作为食品和饲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的工业原料,在国家食物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正确处理好玉米生产、加工与消费的关系,对稳定粮食价格,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对提高人民的膳食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稳定并增加玉米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玉米加工能力扩张过快、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玉米加工转化利用效率低和污染环境等问题,部分在建项目不符合土地审批、环境评价、信贷政策的要求,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指导玉米加工业健康有序发展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附: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七年九月五日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9月目录前言一、我国玉米加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二)存在问题(三)面临的形势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总体目标四、行业准入(一)建设项目的核准(二)产品结构调整方向(三)企业资格(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五、区域布局(一)饲料加工业布局(二)深加工业布局六、政策措施(一)加强对新建、扩建项目宏观调控,全面清理在建、拟建项目(二)科学规划,加强政策指导(三)保持玉米食用消费、饲料和深加工的协调发展(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五)适当调整玉米及加工产品进出口政策(六)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八)大力开发饲料资源,提高保障能力(九)增强扶持力度,鼓励玉米生产(十)鼓励玉米加工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资源(十一)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相关术语注释前言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用途广、产业链长,不仅可以作为食品和饲料,还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的工业原料,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玉米种植是其主要农业产业之一。

截至2021年,辽宁玉米种植面积为283.2万公顷,产量达到1739.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左右。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辽宁省的玉米生产情况也在不断调整,瞄准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逐渐实现从“大而全”向特色化和高品质发展的转变。

一、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一)种植结构辽宁省玉米种植结构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地区,其中沈阳、辽阳、铁岭等市成为玉米种植的主要基地。

根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数据,辽宁玉米种植面积在过去十年间稳步增长,但近几年有所下降。

2017年到2019年,种植面积分别为288.3万公顷、289.43万公顷、281.3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0.3%。

辽宁省玉米品种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的玉米品种主要以中、晚熟的黄色粮食玉米为主,但随着人们对于玉米的需求不断增加,超甜品种、高粱米、紫玉米等品种也开始逐步普及。

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玉米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也在逐年提升。

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辽宁省将积极推广高淀粉玉米、特用玉米等高附加值品种。

高淀粉玉米以其高产、高淀粉、高抗逆等优点,受到市场的青睐。

特用玉米的种植则将有助于提高国内对进口玉米的依存度,同时也可为相关工业提供原料保障。

此外,品质玉米也是辽宁省近年来发展的重点。

高品质玉米的种植对于辽宁乃至全国粮食产业的整体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拓展深加工业务除了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玉米的销售收益外,辽宁省也将加强深加工业务的拓展。

玉米深加工产业包括油类、淀粉、乳化剂、葡萄糖等多个细分领域,是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辽宁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完备,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

此外,玉米深加工行业有望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转移就业人口,为辽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推进多品牌营销为了更好地打开市场销售玉米,辽宁省将加强多品牌营销的推进。

玉米产业进展情况汇报

玉米产业进展情况汇报

玉米产业进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玉米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对我国玉米产业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玉米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技术不断提升,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和技术支持,玉米产量逐年稳步增长,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玉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玉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传统的种植、加工向多元化发展,涉及食品、饲料、深加工等多个领域。

同时,玉米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玉米加工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我国玉米加工技术不断创新,玉米深加工产品不断丰富,涉及玉米油、玉米淀粉、玉米酒等多个领域。

这些加工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国际市场,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最后,玉米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农业的全面开放和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我国玉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我国玉米品质不断提高,出口量不断增加,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和信赖。

总的来看,我国玉米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玉米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玉米生产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和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从辽宁省玉米生产的现状、问题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辽宁省玉米生产的现状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省份之一,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据统计资料显示,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玉米产业一直是辽宁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从种植结构来看,辽宁省的玉米种植以优质玉米和甜玉米为主,同时也有部分地区种植了饲料玉米和玉米淀粉原料玉米。

从技术水平上看,辽宁省的玉米生产也逐步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尽管辽宁省玉米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辽宁省的玉米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玉米产量在不断增加,但市场需求却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了玉米的价格持续下跌,农民的收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玉米的生产结构亟待调整。

目前,辽宁省的玉米生产结构主要以传统玉米为主,而优质玉米、甜玉米等高附加值玉米品种的生产比重较小,这使得辽宁省的玉米产业陷入了低端竞争的困境。

玉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产品品质差异化程度低。

辽宁省的玉米加工企业大多以简单的加工品种为主,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辽宁省玉米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辽宁省玉米产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产业附加值。

首先是转变玉米的种植结构。

辽宁省正在推动甜玉米、优质玉米和特色玉米等品种的种植,促进玉米的品种多元化,以提高玉米的品质和附加值。

逐步减少传统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产能过剩现象。

其次是加强玉米的深加工。

辽宁省正在鼓励和引导玉米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玉米深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附加值。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背景和原因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背景和原因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背景和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样性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需要根据市场供需关系进行调整。

2. 资源环境约束:长期单一作物种植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种植结构,推广轮作和间作等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产业政策引导: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农民种植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作物,减少对传统玉米种植的依赖。

4. 国际贸易影响: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玉米价格和种植意愿。

为了应对国际市场风险,需要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5.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的发展为作物品种改良、种植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

通过引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可以提高玉米的单产和种植效益。

6. 农民收入增长需求: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更加关注种植效益和收入增长。

因此,需要通过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总之,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四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四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一、背景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需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目标设定1. 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 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农民增收。

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三、主要任务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多样发展。

2. 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先进化。

4. 加强农业农村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四、具体措施1.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1)加大粮食生产力提升力度,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推广科技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

(2)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根据地区条件和市场需求,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

(3)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灌溉效率和节水技术的应用。

2. 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1)加强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的环节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厂和农业示范园区,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

(2)推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提升。

挖掘农业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互联互通。

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1)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 加强农业农村产业协调发展(1)推动农业产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五、实施保障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消费 饲料及损耗 工业消费 种用量 国内消费 出口量 总需求量
需求-供给
13,850 99,000 41,200 1,280 155,330 172 155,502 -57,003
14,400 105,000 50,000 1,300 170,700 151 170,851 -51,421
15,400 107,800 53,500 1,300 178,000 110 178,110 -51,536
我国玉米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罗其友 尤飞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015年7月23日
主要内容
面临形势 思路目标 主要任务 重点区域 政策措施
1、面临形势
供需关系新形势 国际竞争力不足 资源生态强约束
供需关系新形势
全球玉米面积持续扩大,供给量不断攀升,但需求增长有限,主要原 因:一是受饲料高粱、大麦等低成本饲料作物替代影响,玉米饲料需 求放缓;二是玉米作为能源作物,受到石油价格走低影响,转化不足; 三是玉米淀粉等其他加工品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需求增长缓慢。近 几年来,我国玉米玉米富余量一直维持在5000万吨以上,2013年度达 到1.2亿吨,库存压力加大态势明显。
小 结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的战略底线。玉米是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是我国第一大 粮食作物,也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的主体。
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3300万公顷(4.9亿 亩)、玉米产量约达2亿吨,即比目前减少6000万亩播种面积,可缓 解目前供大于求的现状且不会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国际竞争力不足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玉米在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生产成 本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 各种植区不同程度存在水资源短缺、寒害、旱害等制约因素,玉米生产 成本高,处于竞争劣势。
受加入WTO贸易政策、以及不断签订的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影响, 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玉米主产国的玉米更加顺畅进入中国,国内用 户宁愿选择价格更低的进口玉米,使得国内玉米在粮库大量囤积。
面临资源生态和库存的“双重压力”,玉米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以玉米产业调整为切入点,解决种养结合、产业融合、提质增效等 关键结构性问题,开辟我国农业结构优化的新途径。
调整思路
适应性地调,重点是调减高纬度、干旱区的玉米,改种耐旱的杂粮杂豆和生育期短的 青贮玉米。 种养结合地调,重点是粮饲兼顾,调减籽粒玉米、发展青贮玉米,以养定种,把“粮 仓”变为“肉库”和“奶罐”。 生态保护地调,重点是调减石漠化地区的玉米种植,改种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果茶等经 济林、牧草饲草等,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促进农民增收。 种地养地结合地调,重点是东北地区恢复玉米大豆轮作、黄淮海地区实行冬小麦夏花 生(大豆)种植,发挥豆科作物固氮养地的作用。 有保有压地调,重点是稳定玉米核心产区,调减“三北”农牧交错带和西南石漠化地 区等非优势区的玉米,特别是调减黑龙江第四、第五积温带的玉米。 围绕市场调,重点是发挥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实行订单种养、产加 销融合。同时,这一轮结构调整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依靠改革创新,符合当地实际, 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出现行政命令和新的卖难
年度 年度产量 进口量 总供给 2008/09 165,917 47 212,505 2009/10 163,974 1,296 222,272 2010/11 177,245 979 229,646 2011/12 192,781 5,230 249,547 2012/13 205,614 2,702 270,219 2013/14 217,740 5,500 310,030
16,000 113,000 57,000 1,350 187,350 294 187,644 -61,903
17,400 112,500 52,000 1,450 183,350 79 183,429 -86,790
18,000 119,500 52,000 1,480 190,980 150 191,130 -118,900
主要任务
构建用养结合的种植结构。根据不同区域生态规律,优化种植 结构,建立用养结合的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区域农业可持 续发展。在东北冷凉区,鼓励实行玉米大豆轮作等生态友好型 耕作制度,发挥生物固氮作用。
构建农牧结合的种养结构。充分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大力发 展草食畜牧业,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 养结构。积极推进饲用玉米生产,按照“以养定种”的要求, 积极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等;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苜蓿、 羊草等牧草种植,提高饲草供给度,优化饲料品种结构;进一 步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促进粮 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
通过采取市场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多种措 施,在生态次适宜区调减调优玉米种植,促进产业 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到2020年,调减6000万亩左 右(折玉米产量500亿斤)。重点发展青贮玉米1500 万亩、恢复大豆轮作1500万亩、苜蓿等牧草1000万 亩、杂粮杂豆1000万亩、林果500万亩、生态功能型 植物等500万亩,为这些区域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农产 品精深加工提供优质的原料,推动农牧紧密结合、 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国内生产支持来看,我国政府对玉米种植的补贴已远高于美国等发达 国家,继续提升生产支持的政策空间十分有限,结构调整任务迫在眉睫。
生态强约束
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3.5亿亩增加到2013年的5.4亿亩, 增了158%;产量则从1.1亿吨增加到2.2亿吨,翻了一番。 玉米大量在非适宜区、次适宜区大量种植,造成了东北冷凉区 旱灾、北方农牧交错区及西北干旱区旱灾频发,农业生态系统 受到挑战。 我国玉米快速发展,超过国内玉米需求增长速度,加上国际市 场进口玉米冲击,价格倒挂,导致国内玉米库存压力不断加大, 国内最大玉米产区东北地区玉米库存达到3315亿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