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神经阻滞在临床疼痛中的应用

神经阻滞在临床疼痛中的应用
2、治療恢復期間和回家期間給予適當照 顧,以免意外。
1)穿刺部位的解剖學 2)局麻藥或其他藥物的藥理學 3)穿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併發症的預防和緊 急處理能力
患者的準備
1.瞭解病史、體格檢查特別是神經系統的檢查 2.對以前的診斷、治療和療效做全面的瞭解 3.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 4.在治療開始前讓患者瞭解治療的方法、療效、
可能出現的反應 5.對複雜的慢性疼痛綜合征患者,阻滯療法僅是
臂叢的解剖
外側束 - 上、中幹的前支 -正中神經的外側支和肌皮神經
中間束 - 下幹的前支 - 正中神經的內側支和尺神經
後束 - 三束的後支 - 腋神經和橈神經
臂叢阻滯入路
肌間溝入路 腋路 鎖骨上入路 鎖骨下入路
鎖骨上入路
鎖骨下入路
腋路臂叢阻滯
橈神經阻滯(上臂)
橈神經阻滯(肘部)
脊神經背支內側支
臨床表現
小關節源性腰背疼痛的疼痛分佈範圍
腰背痛的神經阻滯療法
ESI
椎間盤源性腰背痛
腰椎小關節注射、內側支阻滯
腰椎小關節注射、內側支阻滯
骶髂關節綜合症
背痛 臀部大腿部疼痛 偶爾有類似坐骨神
經痛現象
不能長時間保持某 一坐姿
症狀複雜,診斷困 難
骶髂關節體格檢查
nerve block 隱神經阻滯Saphenous nerve block 骶旁阻滯 Parasacral block 坐骨神經阻滯Sciatic nerve block 踝和足阻滯Ankle and foot block
腰骶叢的感覺支配區
腰大肌間隙阻滯(腰叢阻滯)
大腿疼痛,與骶旁神經阻滯聯合可用於髖部疼 痛
骶髂關節體格檢查
Patrick's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突、关节突、棘突等) 也可用于引导穿刺,但因位置较深,
故追踪针有很大难度 优势:最大程度避免损伤重要器官 仍需联合使用神经刺激器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
探头选择:(2-5 MHz)的凸阵探头,景深> 8cm
超声引导下的腰丛神经阻滞的目的在于:在 影像下识别横突和腰大肌以及两者至皮肤表 面的距离,这样可以让操作者在进针前判断 腰丛神经的深度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无 菌 手 套 法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无 菌 灯 罩 法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神 经 刺 激 仪
超声引导下外神经阻滞
主要内容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背 景
设备和条件的准备 超声引导下上肢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
臀下区入路-坐骨神经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臀区坐骨神经阻滞
探头:低频凸阵探头,10cm神经阻滞针 适应症:膝部、胫腓骨、踝关节和足部的外
科手术 局麻药:15~20ml 坐骨神经比较深,在横轴位可能呈扁平状 推荐使用神经刺激器确定阻滞针与神经的接
触 尽量使局麻药呈环形包绕坐骨神经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下肢外周 神经阻滞
腰丛 股神经 隐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 坐骨神经(臀区、臀下、转子下、腘
窝、前路)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腰丛
腰丛由L1-L4前支和T12、L5前支的一部分 组成
50%的人群腰丛包含T12前支的一部分和/ 或L5前支的一部分
上部三支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 及生殖股神经;
MED = 正中神经
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效果评价标准
麻醉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包括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 深度等。
镇痛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包括术后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时间 等。
患者满意度
了解患者对外周神经阻滞的满意度,包括操作过程、麻醉效果和镇 痛效果等方面。
并发症与处理方法
1 2 3
神经损伤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表现为感觉异 常、运动障碍等。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和手术治疗。
能障碍。
监测患者反应
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 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控制药物剂量
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以免 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操作后的护理与观察
观察患者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如疼痛 、麻木等。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
护理指导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如保持舒适体位、 避免剧烈运动等。
局部血肿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局部血肿,表现为局部肿 胀、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压迫、冷敷 等。
感染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 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局部清 创等。
06
外周神经阻滞的未来发展与研 究方向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超声引导技术
01
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对神经进行可视化定位,提高神经阻滞的准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的患者 应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小的药物,如罗哌卡因。
根据阻滞部位选择
不同神经阻滞药物对不同 神经的阻滞效果不同,应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 药物。
药物剂量与使用方法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手术需要计算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所需 浓度。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 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增加。

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可大大改善临床预后;而其中对神经损伤原因科学而准确的鉴别,也是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

为规范此类并发症的诊疗流程,降低其发生率,优化患者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1、神经阻滞并发症概论外周神经阻滞是较为安全的临床技术,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约为0.05%,主要包括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局麻药溢散、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感染等。

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损伤强度、患者易感性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手术麻醉后(无论有无外周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总体发生率<1%,经常难以预料和预防。

而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更加少见,约为0.03%。

虽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外周神经阻滞并不增加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而术后大多数特别是严重而持久的神经损伤多与手术本身有关,神经损伤依然会影响此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短时期内可恢复;短暂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约为8.2%~15%;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1. 病理生理机制。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的神经病变、神经内注射给药、机械刺激(如针刺伤)、高压注药损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与分类:(1)机械性损伤(创伤性)。

穿刺针尖与神经直接接触、注药压力过高、外科手术操作、患者体位摆放不当导致的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以及止血带的局部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必须明确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关节外科手术如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膝关节镜手术、胫骨平台手术等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较高。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不同部位的阻滞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性。

其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中毒、短暂性神经损伤、严重神经损伤和感染。

局麻药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

短暂性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大约为8~10%。

其临床表现为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等。

一般在2个星期内可自行恢复。

处理措施包括神经营养、理疗等方法,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等。

严重神经损伤是比较罕见的并发症,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其常见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等,多为复合因素。

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持久受损,处理措施与短暂性神经损伤相似。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避免给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等。

感染是另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常见原因为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高危因素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小时、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预防感染等。

临床表现:局部可能出现出血或血肿。

在J.J。

Pandit等人的研究中,颈丛阻滞血肿的发生率为7%。

处理措施:给予足够的压迫时间(3~5分钟)。

如果损伤了颈外静脉、颈动脉或椎动脉,需要及时处理。

如果血肿较大,可能需要手术处理。

预防:正确定位和操作,使用超声引导能够降低损伤血管的风险。

3.神经损伤常见原因:神经被针头刺伤或压迫。

临床表现:可能出现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等神经损伤的症状。

处理措施:如果神经损伤较轻,可以观察和等待恢复。

如果神经损伤较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专家共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而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增加。

这些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可大大改善临床预后;而其中对神经损伤原因科学而准确的鉴别,也是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

为规范此类并发症的诊疗流程,降低其发生率,优化患者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1、神经阻滞并发症概论外周神经阻滞是较为安全的临床技术,整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约为0.05%,主要包括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局麻药溢散、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感染等。

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损伤强度、患者易感性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手术麻醉后(无论有无外周神经阻滞),神经损伤的总体发生率<1%,经常难以预料和预防。

而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更加少见,约为0.03%。

虽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外周神经阻滞并不增加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而术后大多数特别是严重而持久的神经损伤多与手术本身有关,神经损伤依然会影响此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短时期内可恢复;短暂性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约为8.2%~15%;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1. 病理生理机制。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的神经病变、神经内注射给药、机械刺激(如针刺伤)、高压注药损伤、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与分类:(1)机械性损伤(创伤性)。

穿刺针尖与神经直接接触、注药压力过高、外科手术操作、患者体位摆放不当导致的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以及止血带的局部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必须明确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关节外科手术如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膝关节镜手术、胫骨平台手术等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较高。

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速通道麻醉的临床应用

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速通道麻醉的临床应用

临床医学210 2015年16期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速通道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武晓旭 王 强 仇秋苹 北京怀柔医院,北京 101400摘要:目的:对高龄下肢骨科患者经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速通道麻醉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进行研究。

对照组50例,行常规静脉全麻;观察组50例,行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速通道麻醉,评价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SBP 、DBP 和HR 变化以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1)麻醉后,两组患者的SBP 、DBP 和HR 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SBP 和DBP 低于对照组,HR 高于对照组,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恢复自主呼吸、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意义(P <0.05)。

结论: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更适宜应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速通道麻醉,该麻醉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高龄;下肢骨科手术;外周神经阻滞;静脉快速通道麻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37(2015)16-0210-01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刺激仪的定位技术大大提高了外周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检测更准确[1]。

而静脉快速通道麻醉最大的优势就是麻醉过程比较平稳,见效快,苏醒效果好。

为了探讨上述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效果,我院随机抽取了100例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进行了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并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且100例均≥60岁,且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异常患者[2]。

按照数字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共5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为60~82岁,平均为(70.3±3.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刺激器
为了方便操作中调节神 经刺激器的电流输出,一 些神经刺激器还配备有脚
踏装置。通过脚踏控制电
流输出不仅可免除助手的 帮助,而且可提供更便捷 的电流输出控制,这样操 作者无须助手帮助就可实
施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的优点

在定位目标神经时无需寻找异感,也无需患者的合
作,而且可用于深度镇静或处于麻醉状态的患者。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在术后 镇痛中的应用
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阻滞的概念

直接在末梢的神经干、丛,脑脊神经根、交感神 经节等神经组织内或附近注射药物或给予物理刺 激而阻断神经功能传导称为神经阻滞。

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主要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
神经传导功能,可用于手术中镇痛,而更多的是 用于疼痛治疗。

使用高浓度的局麻药或神经破坏药物进行神经阻 滞,可长时间甚至永久性地(不可逆性的)阻断神
左旋布比卡因
利多卡因
局麻药选择的原则

手术部位
手术类型
是否和其他镇痛药联合使用
术后是否需要功能锻炼

住院长短
CPNB指征
CPNB与抗血栓治疗
CPNB与抗血栓治疗
We have not observed any major bleeding complications when using following guidelines:

避免强行快速注射
在过高压力下进行强行快速
注射亦可增加神经束内注射的危险。在神经阻滞操
作 时 , 应 将 局 部 麻 醉 药 的 注 射 速 度 限 制 在 15 ~ 20ml/min。
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的预防
避免高压注射 由于神经组织及其结缔组织鞘相当致密,所
以将穿刺针刺入神经束内可导致较高的注射阻力。在实施 神经阻滞时,操作者应始终采用相同大小的注射器和穿刺 针,以便培养注射时的“手感”。从原则上讲,如果注射 最初1ml局部麻醉药时即遇到困难,应立即停止注射和完全

通过单次注射局部麻醉药或者通过经皮导管持续输
注局部麻醉药产生神经阻滞均可有效缓解疼痛。但
是,由于导致疼痛的病因部位可能包括许多皮区,
所以常常还需应用阿片类药物或非阿片类药物进行
辅助镇痛处理。

在实施诊断性和预测性神经阻滞时,应牢记神经阻 滞的局限性。在某些患者,如果操作技术熟练并同 时进行仔细的观察,神经阻滞技术仍不失为 1 种有
中央后回
丘脑
性刺激是沿着周围神经
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 并在此产生反应以保护 机体免遭伤害。
感 受 器
①、②和③分别 代表第一级、第 二级和第三级神 经元
手术疼痛及其应激反应的处理
神经阻滞 不能完全 抑制手术 应激反应 的原因
抑制手术应激反应的措施
周围神经分布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皮肤、肌肉和骨骼的 神经分布之间存在差别。
退出穿刺针,并于再次穿刺进针前检查穿刺针的通畅性。
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的预防

避免注射异感
注射操作时患者出现严重疼
痛或严重不适感可能意味着穿刺针被刺入了 神经内,此时应绝对避免继续注射局部麻醉 药。

正确选择局部麻醉药液
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选择短效和低毒性作用的局部麻醉药,例 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和氯普鲁卡因。

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神经阻滞很容易掌握,事实上
通过准确定位目标神经可缩短神经阻滞操作所需的
时间,提高神经阻滞的效果。

可提高非熟练操作者的成功率。如果采用非绝缘型 穿刺针,亦不影响穿刺针穿过皮肤、组织的感觉。 可降低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神经刺激器的缺点

在穿刺针针尖距离目标神经还有一定距离 时,即有可能刺激神经引起肌肉运动。例

术技巧,阿片药的使用,抗炎药,镇静药等
CPNB并发症

神经损伤
血肿 导管放置相关并发症 局麻药毒性作用 感染 阻滞失败
CPNB和神经损伤

发生率0.5%-15% 解剖位置有关 局麻药神经毒性作用
注射的部位(神经外膜或束)
注射针的选择:短斜面更佳 患者的病理状态 直接神经注射
如,如果刺激电流太大,在实施臂丛或腰
丛阻滞时,穿刺针针尖在神经鞘外就可产
生神经刺激作用。如果在此部位注射局部
麻醉药,将造成神经阻滞失败。
影像学设备
为了提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或解决极度困 难患者或特殊情况下的局部神经阻滞操作 问题,目前提倡辅助使用一些影象学设备, 例如采用X线透视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引导等放射影像学技术来定位穿刺针的位 置;应用多普勒或超声引导定位神经或其 相关血管结构等。
最后一次肝素使用12小时或fondapainux (Xa抑制剂) 24小时后进行CPNB操作
血栓预防可以在CPNB操作完成后开始
抗血栓治疗不影响CPNB导管拔除,和血栓治疗的药物, 时间及INR无关
CPNB与患者坠落

有作者认为下肢CPNB增加患者坠落风险
2005年研究了33328例患者表明CPNB并不增加坠落 风险 坠落风险因素有:局麻药的浓度和速度,患者术 前的因素(肌营养不良,高龄,认知功能),手
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的预防
分次注射神经阻滞操作时应小剂量或小容量(3~ 5ml)注射局部麻醉药,并且要间断进行回抽试验, 以避免血管内注射。
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的预防

神经刺激器的精确度
在神经阻滞操作前,应常
规确认神经刺激器是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能够输 出所设定的电流,并且电极已与患者和穿刺针正确
连接。

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的预防

每次神经阻滞操作均采用合适长度的穿刺针
应避免采用过长的穿刺针实施神经阻滞操作,例
如在肌间沟臂丛阻滞时禁止采用长度超过 50mm 的
穿刺针。另外,与使用过长的穿刺针相比,采用
合适长度的穿刺针可使穿刺进针操作更准确。

穿刺针的推进 在定位穿刺针的过程中,应缓慢推 进或后退穿刺针。
CPNB与血肿

刺伤血管(5.7%股神经和6.6%坐骨神经)
导管移位致血管损伤

患者的病理因素
导管放置相关并发症

导管移位
导管堵塞

导管打折或折断
CPNB与感染
CPNB与感染
CPNB时间与感染
CPNB部位与感染
CPNB感染风险因素
CPNB感染治疗
局麻药毒性反应治疗
神经阻滞的在疼痛治疗中局限性
应用于神经阻滞的神经刺激器应具备下列几个 重要特点: 1.神经刺激器输出的电流量应恒定。由于各类组织和 穿刺针的阻抗可在 1 ~ 20Ω 范围内变动,所以电流 量的变化能够干扰将穿刺针前端准确定位在目标神 经附近。 2.输出电流量的数值应清晰可见,最好是采用数字形 式表示,以便于确定诱发有效神经刺激的最小电流 量。 3.神经刺激器的输出刻度盘应大而便于调节,刻度标 示应与输出电流量呈线性关系。
效的辅助诊断和预测工具。
神经阻滞的在疼痛治疗中局限性
对于复杂性、慢性和失能性疼痛患者,其
病因学常常包括有环境、心理、文化和废
用等因素。如果要获得成功治疗,就必须
重视这些因素。神经阻滞对此类疼痛的治
疗作用十分有限,常常需要将其与更具综
合性的治疗措施联合应用。
谢 谢!
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的预防

无菌技术 大多数的神经阻滞操作均为单纯皮下注 射。但是目前已知神经阻滞操作可引发感染,并能 导致明显的残疾。由于感染并发症几乎可被完全避 免,所以在实施神经阻滞时应尽力遵守严格的无菌 操作技术。 短斜面绝缘型穿刺针 穿刺针的短斜面设计有助于 预防神经刺破情况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绝缘型穿刺针,在应用神经刺激器的情况下,绝缘 型穿刺针可使穿刺进针操作更加准确。
可使其发生去极化,从 而有助于对拟阻滞神经
的定位。
神经刺激器
由于采用神经刺激器时不需要诱发出异感 即可达到定位周围神经位置的目的;因此可 在以下患者进行神经阻滞操作:①深度镇静
处理的患者或无意识的患者;②不能与其沟
通和合作能力差的患者;③因解剖结构变异
而导致神经定位困难的患者。
神经刺激器应具有的性能

腹股沟区的股神经 超声成像检查 腹股沟区股神经的 超声影像。V:股静 脉;A:股动脉;N: 股神经。
超声和电刺激比较-转全麻率
超声和电刺激比较-操作时间
超声和电刺激比较-起效时间
超声和电刺激比较-阻滞的持续时间
超声和电刺激比较-损伤血管
局麻药的选择

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促进早期运动及功能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及康复

改善睡眠
疼痛的效果及质量
疼痛的效果及质量
减少吗啡用量
23个RCT研 究,包括 1016个病人
促进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CPNB方法

盲法
神经刺激器方法


影像方法
联合应用
神经刺激器
神经刺激器能够将小量、
可调性电流输送至探触
性穿刺针,当探触性穿
刺针距离神经很近时,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CPNB)
通过在周围神经周围留置导管并输注局麻 药达到长时间神经阻滞的目的
CPNB的指征

术后急性疼痛治疗 长时间的临床麻醉 治疗打嗝


外周血管扩张的需要:断肢再植后
辅助治疗雷诺病


外周血管栓塞
慢性疼痛治疗
CPNB优点

增加镇痛的效果及质量
减少阿片药的使用及其并发症


超声辅助神经阻滞技术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神经阻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