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阻滞区域镇痛研究进展
外周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临床研究(2024)

外周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临床研究(2024)疼痛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骨折术后疼痛控制与患者总体满意度密切相关。
严重的术后急性疼痛不仅延缓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阿片类药物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核心,但其使用与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目前临床亟须一种可以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使用的疼痛管理方案。
外周神经阻滞(peri p heral n erve block, PNB)技术不仅可以进行术中麻醉,并且可以提供持续的术后镇痛作用,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PNB能够避免气道干预,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康复。
反跳痛(rebound pai n, RP)是指PNB作用消退后出现的痛觉过敏现象。
RP的发生可能会导致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急剧增加。
虽然RP可以通过镇痛药物及时控制,但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严重不适,并且可能完全抵消PNB的围手术期镇痛优势。
1流行病学Barry等收集了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共972例千门诊接受PNB 的患者数据,其中482例患者发生了RP,发病率达49.6%,其中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高(54.6%比45.9%�其他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RP 的发病率为40%~50%。
最近—项研究发现,RP的发生率高达61.7%但男女发病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仍需更多研究验证男女发病率的差异。
2定义和特点目前对RP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核心描述一致。
Dada等将RP描述为PNB消退后的急性疼痛,通常发生在PNB后8~24h内,持续约2h, RP发生时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 sual Analogue Scale,V AS)疼痛评分通常2!:.7分。
Williams提出反跳痛评分(Rebound Pain Sco re,RPS)作为RP严重程度的标准化度量指标,通过PNB作用消失后12h内的最高VAS疼痛评分减去PNB作用消失前12h内的最低VAS疼痛评分得出。
氢吗啡酮作为佐剂用于区域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氢吗啡酮作为佐剂用于区域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进展作者:刘航杜晓宣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1年第29期【摘要】氢吗啡酮(Hydromorphone,HM)是强效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强,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使用日益广泛。
氢吗啡酮加入局麻药能够加快局麻药起效时间,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镇痛效果确切。
这使得区域麻醉中使用氢吗啡酮佐剂,可能更获益。
因此,本文结合其局部药理机制,综述氢吗啡酮作为局麻药佐剂在区域麻醉中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氢吗啡酮外周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Research Progress on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Hydromorphone as Adjuvant in Regional Anesthesia/LIU Hang, DU Xiaoxua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29): -184[Abstract] Hydromorphone (HM) is a powerful opioid drug with strong analgesic effect and few adverse reactions, so it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 Hydromorphone can accelerate the onset time of local anesthetics and prolong the action time of local anesthetics. This may make the use of Hydromorphone adjuvant in regional anesthesia more beneficial. Therefo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ydromorphone as a local anesthetic adjuvant in regional anesthesia.[Key words] Hydromorphone Peripheral nerve block Intrathecal anesthesia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ix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0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29.045氢吗啡酮(Hydromorphone,HM)又名二氢吗啡酮或双氢吗啡酮,是一种强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半合成衍生物,镇痛效果较吗啡强且不良反应少。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效果评价标准
麻醉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包括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 深度等。
镇痛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包括术后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时间 等。
患者满意度
了解患者对外周神经阻滞的满意度,包括操作过程、麻醉效果和镇 痛效果等方面。
并发症与处理方法
1 2 3
神经损伤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表现为感觉异 常、运动障碍等。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和手术治疗。
能障碍。
监测患者反应
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 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控制药物剂量
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以免 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操作后的护理与观察
观察患者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如疼痛 、麻木等。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
护理指导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如保持舒适体位、 避免剧烈运动等。
局部血肿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局部血肿,表现为局部肿 胀、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压迫、冷敷 等。
感染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 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局部清 创等。
06
外周神经阻滞的未来发展与研 究方向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超声引导技术
01
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对神经进行可视化定位,提高神经阻滞的准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的患者 应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小的药物,如罗哌卡因。
根据阻滞部位选择
不同神经阻滞药物对不同 神经的阻滞效果不同,应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 药物。
药物剂量与使用方法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手术需要计算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所需 浓度。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神经丛与外周神经阻滞进展

神经丛与外周神经阻滞进展神经阻滞可分为四类:①中轴神经阻滞(如腰麻、硬膜外麻醉);②神经丛阻滞(如臂丛、腰丛神经阻滞);③外周神经阻滞(如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④椎旁阻滞(属于一种中轴神经阻滞,但可单侧阻滞)[1]。
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神经丛及外周神经阻滞的进展。
在百余年的麻醉史中,神经阻滞历经多次兴衰起伏,一度被重视,另一时期又被冷落。
直到60年代由于术后镇痛技术的兴起,神经阻滞才再次引起重视[2],并已形成为麻醉学的一个分支。
神经阻滞再度兴起的缘由,主要与以下两方面的进展有关。
1 外科发展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 外科手术始终不断地对麻醉提出新要求。
近期,随着当天入院手术病人的增多,外科要求麻醉科做到术前准备简捷、麻醉方法迅速有效、术后恢复室滞留时间缩短,藉此利于快通道手术的实现;也要求骨关节手术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单独神经阻滞麻醉或与全麻复合以施行某些手术(如斜疝修补、上臂或手部手术等)证明,病人住院天数能显著缩短,并可提供早期功能锻炼的条件。
许多研究也证实,无论单独神经阻滞或与全麻复合,均能改善病人术后恢复的评分,缩短术后在恢复室滞留的时间,全麻用药量减少,术中或术后阿片类药使用量也减少。
而全身麻醉病人往往因出现种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持续疼痛、恶心、呕吐、嗜睡等而需要延长住院滞留时间[3,4]。
Pavlin对上肢手术病人比较了臂丛神经阻滞与全麻的术后恢复情况,接受臂丛阻滞麻醉病人的离院时间可提前70 min[5]。
Vloka等对下肢静脉剥脱术比较了下肢神经阻滞与腰麻的结果,施行股神经阻滞病人的出院时间可提前70 min。
对于住院病人,神经阻滞也能通过减少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程度而加速病人恢复。
最近有人对膝关节大手术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三合一股神经阻滞或全麻+PCA,比较其术后镇痛效果与术后病人运动能力,结果表明硬膜外阻滞和三合一股神经阻滞病人,术后无论是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低,运动度增大,在恢复室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6、7]。
超声定位外周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经阻滞 。 并总结实施 该技 术应 注 意五 个方 面 问题 : 获 取胸 小 ① 肌后方腋 动脉和臂丛三束 的声 像图 ; ②穿 刺前确 定超声 探 头的 位置 ; ③全 程监控穿 刺针 的 完整 图像 ; 将 局麻 药 注射 至每 一 ④ 束神经周 围 ; 导 管应 置 于后束 前 面 。Ar n ⑤ c d等 ¨ J 近报 道 a 最 超声 引导下行 锁骨下 路臂 丛神 经 阻滞 能达 到和 锁 骨上 路 同样 的麻 醉效果 。腋 路臂丛神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滞并 发症 很少 。 目前 最常用 的 是 阻滞方法 。腋 窝 处臂 丛 位 置相 对 表 浅 。 超 声 下成 像 容 易 识 在 别 。Sh e r ] 道 4 c w mme 等L 报 z 3 6例 行 超声 引 导 下腋 路 臂 丛神 经
阻滞成功率接 近 10 0 %。R t 等u el 4 z J 率为 5 0 z的超 用频 ~1MH 声研究 了臂丛 神经 在腋 窝的解剖 特点后 认为 。 超声 引导腋 路 在 臂丛神经阻滞 时穿 刺部 位应尽可 能靠近 腋窝 近端 。 在超 声声束 的纵轴方 向。 探头 的一 侧进 针 。 从 进入 臂 丛神 经鞘 后 注 射局 麻 药。 这样便 可以将臂丛神经各分支 充分阻滞 。 22 腰丛神经 阻滞 与坐 骨神经 和 臂丛 神经 呈 束状 聚集 、 . 有 包膜 、 较粗大及 位置 表浅 的特点 不 同 。 人体 腰 丛神 经 位 于椎旁 腰大肌 间隙内 , 由多 根较 细 的脊 神经 并行 排 列组 成 。因此 。 精 确的定位和穿刺路径是保 障阻滞效果 及 减少损 伤的关 键 , 盲探 穿刺 风险较大 , 至可致 肾血肿 L 。Ki h i等L 甚 J r ma c r I 实施 后路 6 J 椎 旁超 声 检查 , 高频 率 ( 用 4和 5 H ) 阵超 声探 头 在 ~ 、 M z凸 3 4 及 L—水平可靠地 扫描 到腰 大肌 、 方肌 及竖 脊肌 , 没 45 腰 但 有描述腰 丛神经 。超声 引导下腰 丛神 经 阻滞 的资料非 常有 限 , 还有 待进 一步研究 。 23 交感神经 阻滞 交感神经阻 滞主要 应用 于临床疼 痛疾 病 . 的治疗 。由于交感神经节通 常位 于躯 体深部 且紧 邻大血 管 , 故 给超声 引导增 加 了较大难度 , 但仍 可根据其 邻近 的解 剖结构 实 施超声 引导定 位阻滞。Ki e rl v a等u J 首先 以超声 多普 勒引导 穿 刺针行腰 交感 神经 阻滞 , 实超声 可 精确 定 位腰 交感 神 经 干 , 证 阻滞有效率 达 1 0 0 %。汪涛 等L J I 用彩 超 结合 3 5 z凸 阵探 8 . MH
超前镇痛理念的应用研究进展

超前镇痛理念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疼痛管理理念的更新,超前镇痛作为一种新型的疼痛治疗方法,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超前镇痛,亦被称为预防性镇痛或预先镇痛,其核心思想是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采取镇痛措施,以防止或减轻随后的疼痛感觉。
这种方法旨在通过早期干预,减少患者对疼痛的反应,进而优化疼痛管理效果,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超前镇痛理念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超前镇痛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临床应用以及当前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超前镇痛理念应用研究的视角,为推动疼痛管理领域的进步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超前镇痛的理论基础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是一种预防性的镇痛策略,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对疼痛机制的深入理解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超前镇痛的核心思想是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或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中枢敏化之前,通过给予镇痛药物或采取其他镇痛措施,来防止或减轻随后的疼痛反应。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疼痛治疗模式,也为临床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枢敏化理论:伤害性刺激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敏化,使得疼痛信号的处理更加敏感和易于触发。
超前镇痛通过在伤害性刺激前给予镇痛药物,可以抑制中枢敏化的发生,从而减轻或防止疼痛的产生。
神经可塑性理论:疼痛的发生和持续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变化密切相关。
超前镇痛可以通过干预神经可塑性的过程,改变疼痛信号的处理方式,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对超前镇痛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
然而,如何更加精准地预测和评估超前镇痛的效果,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疼痛类型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超前镇痛方案,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超前镇痛的应用方法超前镇痛,作为一种创新的疼痛管理策略,其应用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秦朝生1,蒋奕红1,刘敬臣2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桂林54100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摘要:术后有效的疼痛管理是剖宫产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保障。
周围神经阻滞在剖宫产术后多模式镇痛方案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目前常用的周围神经阻滞方式包括椎旁神经阻滞、腹横肌平面阻滞、腰方肌阻滞、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及竖脊肌平面阻滞。
不同周围神经阻滞的优势与不足各不相同,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相应的镇痛策略。
研究表明,术后合理采用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参与多模式镇痛策略可使产妇获益。
同时,部分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如椎旁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患者实施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持,伴随超声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更多地探索。
关键词:剖宫产术;麻醉镇痛;周围神经阻滞;超声引导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02.029中图分类号:R719.8;R61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02-0111-04剖宫产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术后疼痛剧烈,术后有效的疼痛管理可以使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和方便母乳喂养,也是产妇生理及心理上的迫切需求。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椎管内麻醉的方式对剖宫产患者进行术后镇痛,但对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的产妇并不适用;全凭静脉麻醉的方式需要使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临床医生及患者对此存在顾虑。
随着加速康复外科学的发展,周围神经阻滞参与的多模式镇痛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不仅可以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同时可以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使患者受益[1]。
因此,对于一些有椎管内麻醉禁忌的产妇,周围神经阻滞参与的多模式镇痛方式可以作为椎管内镇痛的有效替代。
周围神经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临床上在这一方面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现将超声引导下不同类型的外周神经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便为剖宫产手术患者的镇痛策略选择提供更多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