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神经阻滞
临床常用麻醉神经阻滞法详解

3)神经电刺激定位:常规皮肤消毒。使用50-100mm22G神经阻滞针垂直方向进针。 根据电流刺激引出的肌肉收缩反应判断针尖与各神经束之间的位置关系。研究发现, 神经电刺激技术定位臂丛神经后束,即引出伸肘和/或伸腕动作,可获得较为满意的 阻滞效果。固定针尖,回抽注射器确认无血及气体后,缓慢注射30ml局麻药。此入路 进针也需要强调避免向内侧进针,否则会增加气胸的发生率。
颈神经丛神经阻滞
4. 并发症 (1)全脊麻和硬膜外麻醉:颈深丛阻滞时,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 腔或硬膜外间隙所致。预防措施包括:使用短针,针尖一定要触及横 突骨质,注药前回抽无脑脊液,分次少量注药观察有无呼吸困难。 (2)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麻药误入颈动脉或椎动脉是主要原因。 此外,颈部血管丰富,局麻药吸收过快,也可导致中毒。因此,必须 严格控制局麻药用量,必须反复回抽无血后再缓慢注药。
5)并发症:局麻药误入腋动脉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下肢神经阻滞
1. 解剖 ▪ 支配下肢的两个主要神经丛是腰丛和骶丛。临床医师只有熟知这两个神
经丛的解剖结构,才能为不同病人选择最佳的下肢神经阻滞方案。 (1)腰丛:位于腰大肌和腰方肌之间的腰大肌间隙内。腰丛主要由 L1-L4 脊神经前支组成,部分T12和L5脊神经也参与组成。上位腰丛(T12-L1) 形成骼腹下神经、骼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这三支神经前行穿过腹部 肌肉,支配臀部和腹股沟区域。下位腰丛(L2-L4)形成股外侧皮神经、 股神经和闭孔神经。这三支神经主要支配下肢腹侧面的感觉和运动。
臂丛神经阻滞
(2)锁骨上入路 1)适应证:该阻滞法注射部位神经干紧密相连,可为肘部、前臂和手部手术提供满 意的麻醉效果。 2)解剖定位:病人仰卧,去枕,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一薄枕以充分暴露锁骨上 窝和颈部肌肉。锁骨中点上方1-1.5cm为穿刺点。 3)神经电刺激定位:常规皮肤消毒。使用25-50mm22G神经阻滞针向尾侧进针,电流 刺激上、中、下神经干可引出屈肘、伸肘、屈腕、伸腕等运动反应。固定针尖,回抽 注射器确认无血及气体后,缓慢注射20ml局麻药。需要强调的是,穿刺针必须与病人 中轴保持平行以避免向内侧成角。向内侧进针可增加发生气胸的机会。
疼痛门诊神经阻滞疗法

注药1
垂直进针触及颈5横突后结节。回抽无血无脑脊液 后,注入0.26%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5mg。
注药2 拔针1cm,针尖向后滑过横突后结节再刺入
1.5cm,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0.26%利多卡因 5ml+曲安奈德5mg,以阻滞后支,或浸润斜方肌间 隙阻滞肩胛上神经。
C5椎旁注射适应症
颈源性肩背及上肢痛 肩关节周围炎 肩背或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
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注入0.26%利多卡因5-7ml+曲安奈 德5mg。
二、腰椎侧间隙注射(小关节内侧缘法)
棘突旁开0.8-1.0cm,8-10cm5号长穿针垂直刺 入,针尖稍向外侧直至抵住关节突。
退针少许,针尖稍向内滑过小关节内侧缘,进针 过程中玻璃注射器始终保持正压。
玻璃注射器注气阻力突然减小,则提示针尖进入 硬膜外侧间隙,注入0.26%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 德10mg。
(三)颈椎椎旁注射(后入路法)
棘突旁开3cm,8-
10cm5号长穿针垂
直刺入直至抵住椎
板外侧。
将针退至皮下,
针尖稍向外进针,
进针深度超过垂直
1cm。
玻璃注射器注气
无阻力即到椎旁,
注入0.26%利多卡
因5-7ml+曲安奈德
5mg。
3cm
棘突旁开3cm,垂直刺入至椎板外侧。
将针退至皮下,针尖稍向外进针,进针深度超过垂直深度 1cm,注气无阻力即到椎旁。
疼痛门诊常用的神经阻滞
杨阳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
一、颈椎椎旁注射 颈椎椎间孔注射
(侧入路法)
(一)C2椎旁射(侧入路法)
定位
乳突下一横指或下颌角平齐处,胸锁乳突肌后缘为 颈2横突后结节。
神经阻滞治疗

七、常用药
局麻药
利多卡因:3~5分钟起效,持续45~60分钟,用于神经 阻滞疗法,可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
布比卡因:5~10分钟起效,作用时间可达5~6小时, 常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常用浓度为 0.125%~0.15%,一般 不超过0.25%
罗哌卡因:起效时间约为10分钟,作用维持时间为4~5 小时。感觉神经纤维的阻滞优于运动神经纤维,常用浓度为 0.2%
致神经组织的传导功能中断,从而达到较长时间的感觉 和运动功能丧失的一类化学性药物。临床常用的神经破 坏药主要有两种,即乙醇和苯酚。
5%~10%酚甘油:7%酚甘油比重为1.25,比脑 脊液比重(1.006)重,常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椎旁体 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末梢神经阻滞、脑下垂体阻 滞,偶尔用于硬膜外阻滞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当躯体某一部位出现引起疼痛的 原因时,此神经通过末梢感觉神经、后根、脊髓后角、脊 髓丘脑路、丘脑、向中央回传递刺激感到疼痛。另一方面 产生的局部疼痛通过脊髓反射路径,引起支配障碍部的传 出神经(运动神经及交感神经)的兴奋,因此引起肌肉反 射性痉挛和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异常、即
糖皮质激素:主要是消炎、消肿、松驰组织粘连,从而起 到镇痛作用。
精品PPT
糖皮质激素特点
泼尼松龙(强的松龙): 吸收代谢均减慢,作用时间延长,局部应用副作用少, 局部刺激作用较强
甲泼尼龙(甲强龙): 作用较强而持久。注射剂配制后应避光保存,其遇紫外 线及荧光可分解
精品PPT
曲安奈德: 作用强而持久,适于关节腔注射,长期应用可能引起关 节损害。局部刺激作用较大,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
精品PPT
引起疼痛的恶性循环。因而有效的神经阻滞可以阻挡恶 性循环,改善疼痛症状。 3.改善血液循环:通过阻断交感神经,可以使支配区的血 管扩张,血流增加,水肿减轻,缓解内脏和血管疼痛,同时 还可以缓解交感紧张状态。 4.营养神经:通过局部注射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可以减 轻神经水肿,使神经血供丰富,营养神经,恢复神经正常功 能。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神经阻滞术是一种通过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技术。
以下是神经阻滞术的基本操作规程:1.了解解剖结构:进行神经阻滞术之前,必须熟悉局部解剖结构,了解穿刺针所要经过的组织,以及附近的血管、脏器和体腔等。
常用神经阻滞有肋间、眶下、坐骨、指( 趾 ) 神经干阻滞,颈丛、臂神经丛阻滞等。
2.准备药品和器械:根据阻滞的部位,选择适当的局麻药,例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以及用于注射的针头、注射器等。
确保药品和器械准备齐全,并注意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器械的消毒情况。
3.确定穿刺点:根据需要阻滞的神经分布情况,确定穿刺点。
一般而言,穿刺点应选择在神经干或丛的周围,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阻滞神经冲动传导。
4.消毒: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一般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液。
注意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以避免感染。
5.穿刺:在消毒后的皮肤上注射一定量的局麻药,然后使用穿刺针沿着局麻药形成的液囊进行穿刺。
穿刺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6.确定阻滞效果:穿刺成功后,观察一段时间,确认神经阻滞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如果阻滞效果不佳,可以重复注射局麻药,或选择其他阻滞部位进行操作。
7.术后处理:术后要对穿刺点进行适当的包扎和压迫,以防止出血和感染。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局麻药过敏、注射部位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
因此,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同时,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此外,为了确保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射前应先回抽,确保穿刺针未进入血管或腔隙。
2.注射局麻药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避免局麻药过敏反应的发生。
3.注射局麻药时应缓慢注入,避免快速注射导致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4.在注射过程中要保持穿刺针的位置固定,避免针头移动或刺入其他组织。
疼痛治疗临床常用的神经阻滞合剂配方

第二节疼痛治疗临床常用的神经阻滞合剂配方当前临床应用的神经阻滞药物种类繁多。
且有日益增加之趋势。
其中绝大多数为混合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之混合液,但配方极不统一、五花八门、比较混乱。
第一类,单独使用局麻剂较多数的情况是使用低浓度局麻剂,如:普鲁卡因及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由于对酯类的普鲁卡因常有过敏之虑,且作用时间较短诸多原因,近两年选择后两种居多。
此类药物处方多用于交感神经(节)阻滞、体神经干、丛以及痛点(肌筋膜下)等阻滞术。
第二类,以局麻药作为载体,混入其他药物的配方1、维生素B类药物包括B1、B6、B12,尤以B12为多,似乎已成为大家非正式公认的常规药物,亦是我国独特的用法,而且计量越用越大。
2、活血药物一些疼痛治疗医师将654-2或中药当归注射液、丹参液等药物混入局麻药中,其目的(或动机)显而易见是为了改善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以利于病变的治愈。
多用于治疗肩凝症、(肩周炎)之局部痛点阻滞或治疗腰椎椎管狭窄时硬膜外腔注入。
3、激素制剂关于神经阻滞液内加入激素在国内各家意见不一,而国内多数人对使用激素持十分慎重的态度。
作者所用配方中也有一组含有激素(氟美松),但适应症掌握较严,多用于痛症的急性期(早期);小剂量(5mg),每周2次;连续5次后停止使用。
4、其他药物诸如吗啡、哌替啶、氯胺酮、曲马多等镇痛药物混入局麻药中,自留置导管注入硬膜外腔治疗晚期癌性痛和其他顽固性痛症,已成为约定成俗的配方。
第三类,不用局麻剂的混合液配方如生理盐水加激素、第四类,作者的配方方案一:以0.25%盐酸利多卡因为主内加维生素B12 500ug,在24℃时其比重为1.0010。
适用于硬膜外腔,椎间孔阻滞和各种体神经阻滞以及局部痛点阻滞用药。
可治疗各种痛症(尤其是慢性痛症),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腰椎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应用范围极广。
方案二:在上方案一的基础之上加入佛美松5mg(即0.25%盐酸利多卡+维生素B12 500ug+佛美松5mg之混合液)在24℃时,比重为1.0024。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效果评价标准
麻醉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包括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 深度等。
镇痛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包括术后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时间 等。
患者满意度
了解患者对外周神经阻滞的满意度,包括操作过程、麻醉效果和镇 痛效果等方面。
并发症与处理方法
1 2 3
神经损伤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表现为感觉异 常、运动障碍等。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和手术治疗。
能障碍。
监测患者反应
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 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控制药物剂量
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以免 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操作后的护理与观察
观察患者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如疼痛 、麻木等。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
护理指导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如保持舒适体位、 避免剧烈运动等。
局部血肿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局部血肿,表现为局部肿 胀、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压迫、冷敷 等。
感染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 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局部清 创等。
06
外周神经阻滞的未来发展与研 究方向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超声引导技术
01
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对神经进行可视化定位,提高神经阻滞的准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的患者 应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小的药物,如罗哌卡因。
根据阻滞部位选择
不同神经阻滞药物对不同 神经的阻滞效果不同,应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 药物。
药物剂量与使用方法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手术需要计算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所需 浓度。
神经阻滞口诀

腰丛分支有特性,主要三支来组成,
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股神经,
发自胸12至腰4,全由前根来聚拢,
髂腹股沟髂腹下,腰1发出两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由腰2、3来组成,
自腰1,到腰4,组成闭孔股神经,
离开椎间孔之后,行于腰大肌沟中。
腰肌沟阻滞不难,髂后上棘作连线,
线中点下3厘米,旁开125px来定点。
麻药进入神经鞘,准确药少也成功,
要想产生好效果,体位首先来调整,
仰卧扭头臂垂膝,锁骨中线把点定,
手顺胸乳肌后滑,顺藤摸瓜找臂丛,
锁骨上方一厘米,前中斜角肌当中,
锁骨下A位下前,手指触摸有搏动,
血管后方把针进,碰到一肋针就停
深约2-3厘米, 过深易致血气胸,
针向下后勿偏内,缓慢进入方向正,
局麻垂直把针进,触L4横突针有感,
针干调整尾倾斜,滑过横突前上缘,
再进零点五厘米,针有明显落空感,
此处即为腰肌沟,穿刺过程操作完,
注入麻药三十五,剂量再大毒性添,
多看解剖勤练习,正确穿刺求安全
股神神经阻滞口诀歌
股神经,很常用,来自3对腰神经,
腰丛3支它最大,腰肌沟内向下行,
骶丛神经阻滞口诀歌
腰骶部的脊神经,起个名字叫骶丛,
形状向下成三角,尖端朝向坐大孔①,
骶尾神经腰骶干,均由前支编织成,
盆内位于梨状前②,由盆筋膜来遮蒙,
多数出自梨状下,其他类形状不同,
短小分支不祥赘,四个主支要记清,
阴部神经臀上下③,坐骨神经最常用,
他的变异比较多,分支平面很难说,
穿刺操作要细心,一定减少并发症。
注:
①指坐骨大孔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神经阻滞
▲额神经阻滞:
定位:眶上缘内侧1/4处额孔或切迹。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眶上神经阻滞:
定位:眶上缘内侧1/3处额上孔。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眶下神经阻滞:
定位:眶下缘下1cm,距鼻中线3cm处得眶下孔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上颌神经阻滞:
操作:颧弓中点与下颌切迹两点中点作一连线,取连线内1/3作为穿刺点,用10cm长、7号腰麻针垂直穿刺进针3、5-5cm到翼突外板,将标记距离皮肤1、5cm处,再将穿刺针退至皮下,调整穿刺针角度对准瞳孔方向进针1-1、5cm滑过至翼突外板至标记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2ml。
注意:多压,以免出血。
下颌神经阻滞:
在上颌神经阻滞定位得下1/3。
其它同。
▲耳颞神经阻滞:
定位:外耳道与下颌关节处,颞动脉搏动处外侧。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颏神经阻滞:
定位:第一磨牙前下方,嘴角稍下部颏孔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1ml。
面神经阻滞:
定位: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在乳突前缘外耳道下方。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枕大、枕小神经阻滞:
定位:枕骨大粗隆与乳突连线分三等份,从内向外依次为枕大、枕小神经。
药量:消炎镇痛液各3ml。
▲星状神经节阻滞:
定位: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向内侧触摸到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3-4cm平行于气管外缘触及动脉搏动。
临床上最好选择颈中神经节阻滞以策安全(定位在环甲膜外侧气管旁,胸锁乳突肌肉内侧缘)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1)、过深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可引起病人中枢神经性抽搐;
2)、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3)、注入过浅进入气管-食管沟阻滞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吞咽时呛咳;
4)、穿刺部位过高可以阻滞膈神经、部分臂丛神经。
膈神经阻滞:
定位:去枕仰卧,头偏向健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前斜角肌间隙锁骨上2、5-3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严禁双侧阻滞,肺功能不良者禁忌,避免误入胸腔造成气胸。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
(1)颈侧入路法:颈椎椎间孔神经阻滞、颈深丛神经阻滞操作亦相同。
病人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在颈后垫一薄枕,以突出颈椎。
在乳突与颈6横突后画一直线,在此线0、5cm再画一条直线,C2常位于第二条线得乳突尖1、5cm处,依此向尾侧移动约1、5cm为下一神经阻滞穿刺点。
(2)颈后入路法:病人取俯卧位,胸下垫一薄枕,颈部前屈。
确定要阻滞神经之颈椎棘突,距中线3cm为穿刺点。
用腰麻针。
药量:每个阶段注入消炎镇痛液3-5ml。
注意:禁忌双侧阻滞。
颈浅丛神经阻滞:
定位:病人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乳突与胸锁乳突肌附着点后缘中点相当于C4横突处,在此处及上下各2-3cm得颈阔肌表面注入。
药量:消炎镇痛液共10ml。
肩胛上神经阻滞:
定位:坐位,背朝术者,双肩放松自然下垂,确定肩胛冈,从脊柱缘
至肩峰作一连线,连线中点做一标记。
再标出肩胛下角,于肩胛冈中点作另一连线,两连线交点得外上角作分角线,延长至肩胛冈前缘,极为穿刺点。
或简单定位,即肩胛冈连线中点与外1/3连线之中点前缘。
用腰麻针进针至冈上窝后滑上1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避免进入胸腔,反复穿刺容易引起肩胛上动脉损伤。
▲斜角肌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
定位: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手臂垂直放松平贴身旁,在前斜角肌、中斜角肌间隙下移触及锁骨下动脉,示指下压出现手臂麻木感,此处为肌间沟,再确定C6横突或环状软骨作一连线,与肌间沟交点为穿刺点。
药量:消炎镇痛液20-25ml。
注意:不能双侧阻滞,避免造成气胸、损失椎动脉等。
▲肋间神经阻滞:
定位:取患侧向上侧卧位,上臂高过头,使肩胛骨高举。
从12肋向上,或双侧肩胛下角为7肋确定所要阻滞神经。
刺中肋骨下缘表面,在滑下2-3mm。
药量:每阶段消炎镇痛液3ml。
注意:谨防气胸。
▲胸椎椎旁神经阻滞:
定位:胸椎棘突上缘旁开2-3cm处。
确定阻滞范围上、下各扩展一个间隙。
药量:每阶段消炎镇痛液6-8ml。
注意:谨防气胸。
▲腰丛神经阻滞:又称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
定位:腰4棘突下3cm,旁开5cm。
药量:消炎镇痛液20-30ml。
注意:不刻意寻求异感,可双侧阻滞。
由于腰大肌间隙较大,腰丛神经分布较广,治疗神经根性疼痛不如腰椎旁、椎间孔、椎管内。
腰交感神经节阻滞:
定位:确定L2棘突上缘,正中线旁开6-8cm,用12cm以上长针,与皮肤呈60°角,朝脊柱中线方向进针,推进4cm,触及L2椎体横突,或6-7cm触及椎体外侧缘,再调整穿刺针,直至触及椎体前外侧得交感神经节,不必寻找异感,造影后显示线样分布影响。
药量:局麻药8-10ml。
注意:在C臂下谨慎进行,主要后即感腹腔内有发热感,取患者在上侧卧位。
腰椎椎间孔神经阻滞:
定位:患者棘突间隙距中线(L1、2为3cm,L3以下为4cm),进针4cm触及横突,退针少许作25°角向上或下,向中线倾斜20°-30°,继续沿横突上或下缘进针1-1、5cm,抵达椎间孔附近。
药量:消炎镇痛液5-8ml。
注意:在C臂定位下更准确。
▲腰椎旁神经阻滞:
定位:患者棘突尖旁2-2、5cm。
腰麻针垂直刺入,触及同侧椎板外侧部位后退针至皮下将针稍向外斜,再刺入1-1、5cm即可。
药量:消炎镇痛液5-8ml。
注意:完毕后患者在上体位休息半小时。
▲腰椎侧隐窝神经阻滞:
定位两法:
(1)关节突关节内侧缘入路:取俯卧位,腹部垫枕,垂直小关节突内侧缘进针,约4cm后突入黄韧带即可,进针深度为5、5cm。
(2)关节突关节间隙入路:取俯卧位,腹部垫枕,根据X线片测量腰椎关节间隙宽度。
确定进针点,在下关节突与上关节突间隙进针,向内倾斜5-10°,进针深度为5、5cm。
药量:消炎镇痛液10-15ml。
注意:避免刺破硬脊膜,在C臂定位下较准确。
▲骶管神经阻滞:
定位:尾骨尖上腰骶部4-5cm,两骶角两线重点凹陷处。
短针即可,以30°-45°角进入,刺过骶尾韧带,阻力消失,注气无阻力,回吸无血及脑脊液。
药量:消炎镇痛液20ml。
适应证:治疗下腰段腰腿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列腺炎、会阴、直肠、肛门等疼痛综合征与非疼痛性疾病。
骶神经支配区域手术,如直肠、肛门、阴道、子宫颈、尿道手术麻醉。
注意:10%为骶管异常或闭锁,遇此情况选用其它阻滞方法。
臀上皮神经阻滞:
定位:臀上皮神经发自L1-3神经后支外侧支,也有发自T11-L4神经。
取L3-4棘突间隙外侧3-4cm为穿刺点(用长针)。
或髂嵴顶点下方2-3cm处(可用短针)。
药量:消炎镇痛液10-20ml。
▲臀部坐骨神经阻滞:
定位:患侧在上侧卧位,对侧下肢伸直,患侧髋、膝略屈曲,即半俯卧位。
作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连线,再于该线中点做一垂直线,中点下垂直线5cm为穿刺点。
针刺深度约5-7cm。
药量:消炎镇痛液20ml。
注意:误刺破血管导致臀部血肿,反复穿刺损伤神经导致感觉迟钝,不能将药物注入坐骨神经鞘内。
▲股神经阻滞:
定位:股神经由L2-4前支后股组成。
取仰卧位,双下肢稍分开,患侧足外展,在腹股沟中点下方约2cm处股动脉之外侧1cm。
药量:消炎镇痛液20ml。
注意:避免股动脉、股静脉损伤。
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定位:髂前上棘下缘向内2cm,短针即可。
药量:消炎镇痛液8-10ml。
闭孔神经阻滞:
定位:耻骨联合外缘旁开2、5cm,用长针垂直刺入触及耻骨下支前
缘,滑过耻骨下支再进入2、5-3cm进入闭膜管即可。
药量:10-20ml。
注意:闭孔神经位于血管间隙中,局麻药注入血管可能引起毒性反应。
▲膝关节腔内阻滞:
定位:双侧膝眼穴,用短针即可。
药量:局麻药3-5ml,可注入臭氧或玻璃酸钠等。
注意:尽量减少腔内有创治疗,改为无创得物理治疗,长期、大量注射类固醇药物,可以引起关节腔医源性炎症,特别注意无菌操作!
▲腓总神经阻滞:
定位:腓骨头与腓骨颈连线皮下中点,可触及神经在腓骨颈上滚动。
药量:消炎镇痛液5ml。
隐神经阻滞:
定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外旋,在大腿内侧中、下1/3处确定股内侧肌与缝匠肌间隙,可用短针,进针3-3、5可出现异感。
药量:5-7ml。
▲膝部胫神经阻滞:
定位:俯卧位,腘窝上10cm左右。
药量:消炎镇痛液10-15ml。
▲踝部胫神经阻滞:
定位:内踝后,胫后动脉后侧。
药量:消炎镇痛液5-8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