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手术神经阻滞镇痛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旨在为手术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方法:研究选择在2021年3月-2022年3月,选择在此期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按照入院的前后顺序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前组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后组接受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
结果:实验组有效麻醉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后恢复排尿时间、下肢运动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术后2h,两组的疼痛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h及术后24h,实验组的疼痛程度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是下肢骨折手术中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能够改善手术的各项指标,有效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下肢骨折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干预,以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功能。
而麻醉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和效率。
传统下肢骨折手术通常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通过在硬膜外注射麻醉药物,以实现术中无痛和术后镇痛[1]。
虽然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法,但其并不是没有风险的,术中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心率改变、神经并发症等情况,给患者带来不适。
在此背景下,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的麻醉技术,逐渐引起了临床关注。
该方法利用超声引导下的精确定位,通过局部麻醉技术,实现对神经的阻滞,达到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效果。
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使麻醉药物可以更准确地投放到神经周围,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害,降低了神经并发症的风险。
下肢神经阻滞麻醉PPT课件

生殖股神经 L1-L2
大腿前内侧表面皮肤和部分 生殖器
股外侧皮神经 L2-L3 大腿前、侧、后表面的皮肤。
股神经
L2-L4
大腿前面肌肉(缝匠肌,股四 头肌);大腿内收肌(耻骨肌和 髂腰肌),大腿前内侧面皮肤
闭孔神经 隐神经
L2-L4 L2-L4
大腿内收肌(大、长、短内 收肌),股薄肌;大腿内侧表 面皮肤
神经阻滞的优势
术前术后镇痛好
术中出血少,心血管情况稳定
恶心呕吐谵妄发生少
降低对免疫的干扰
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
不影响胃肠道道功能
减少深静脉血栓
不影响尿道功能
不宜全麻或椎管内麻醉的高危患者
神经阻滞的劣势
缺点
禁忌
操作繁琐,起效慢
局麻药中毒
神经损伤
阻滞失败 (超声可以减少失败率)
患者不合作 有出血倾向 感染和休克 周围神经病变
• 神经阻滞的现代趋势
• ◆新型局麻药罗哌卡因 的应用、穿刺针及导管的不断更新 • ◆定位技术的进步:神经刺激器,超声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 • ◆区域阻滞麻醉价值的再认识:循证医学证明神经阻滞能有效阻断损伤刺激的
上传通路,在老年患者中采用区域麻醉恢复更好。 • ◆麻醉和外科的新发展:微创,可视化,ERAS方向,术后有效镇痛,术后恢
神经阻滞定位方法
解剖学标志定位 异感定位 血管旁神经定位 神经刺激仪定位 B超引导下定位 X线,CT,MRI定位
目前趋势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多普勒超声
高频线阵探头
7-14MHz 波长→短 穿透力差 分辨率高
低频凸阵探头
2- 5MHz 波长→长 穿透更深 分辨率低
神经刺激仪
➢机制:脉冲电流→神经去极化→肌肉收缩→定位
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下肢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及护理效果研究

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下肢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及护理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下肢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在全麻下行下肢手术的2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术中采用下肢周围神经阻滞,术后采用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术中采用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
比较两组的临床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
结果观察组术中术后辅助用药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医生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12、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下肢手术的患者使用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提高麻醉质量和术后镇痛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下肢周围神经阻滞;右美托咪定;麻醉;镇痛对患者进行下肢手术后,会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疼痛感。
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给予麻醉及术后镇痛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临床将下肢周围神经阻滞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下肢手术中,有着起效快、对循环干扰小以及节省医疗费用的优点。
但是经下肢周围神经阻滞的患者常在术中感到焦虑以及恐惧。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对于术中抗焦虑以及术后镇痛有非常好的效果。
本文中我院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下肢周围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07月-2018年06月我院收治的在下肢周围神经阻滞下行下肢手术治疗的2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周围神经阻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常规检查均正常。
排除标准:术前检查有心肺功能异常和肝肾功能异常者;有高血压病史、严重窦缓病史或精神疾病史等;对麻醉及术后镇痛药物过敏者,下肢神经损伤。
将2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4例,其中观察组中,男60例,女64例,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40.5±8.1)岁;对照组中,男62例,女62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2.1±8.0)岁。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得到治疗。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项技术通过阻止神经系统的传递来实现疼痛的缓解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一、神经阻滞技术的原理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利用药物对神经的突触传递进行阻滞,从而缓解或治疗病痛的方法。
其原理是在神经系统的特定位置注入局部麻醉剂或其他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的终末,阻止神经传导,从而抑制疼痛。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现疼痛缓解。
此外,由于阻塞位置的特定性,此方法避免了药物产生的全身副作用,对患者的自主呼吸等功能也不会影响。
二、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许多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手术中,这种技术常被用于麻醉和镇痛。
在急诊和紧急情况下,神经阻滞技术也可作为一种快速和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
此外,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
它还可以用于放射性物质和化疗药物等引起的疼痛。
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改善肌肉痉挛、张力和颜面红斑等症状。
三、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
新型药物的引入将使得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
另外,神经阻滞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注射操作的复杂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同时,数字医疗技术的应用也将为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注射点,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治疗的过程。
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不断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四、镇痛的重要性疼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在日常生活和医学诊疗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定数量的疼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手术、放疗等治疗的人来说,疼痛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优势评价

经与血管损伤,利于减少出血量,同时降低手术风险,安全性有保障,且剑突下入路可对双侧胸腔探查,并同期对双侧病变进行处理,优化经肋间入路手术的单侧胸腔操作不足之处,减少手术切口,减轻手术创伤,从而促进术后康复叫因此,较经肋间胸腔镜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可减少出血量、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与拔管时间,并减轻术后疼痛度,同时确保手术安全性。
笔者结合本研究中问题对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临床注意事项予以总结,具体如下:①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操作空间相对较小,在应用中需加长腔镜器械,从而对于术者要求相对较高,同时手术风险随之提高,要求术者需具备丰富胸腔镜手术的操作经验,同时对相应结构与毗邻组织之间关系非常熟悉;②于胸膜、肺门处操作较为困难,一旦大出血,较难止血;③实施左侧胸腔相应操作时,器械易影响心脏,增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与经肋间胸腔镜前纵隔肿物切除术对比,前纵隔肿瘤患者接受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可减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利于术后恢复,缓解术后疼痛,同时保障安全性。
参考文献[1]王伟,杜宁,刘嘉文,等.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中膈神经保护的临床效果[].山东医药,2017,5768):97-98.[]李仁鹏,黎琰,胡文滕,等.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与侧卧位经肋间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员9,2662):员7员-员员75.3]章恒,简俊岭,王起奎,等•胸腔镜手术和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对比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6):1593-1595.4]王庆淮,谭宁•经肋间VATS手术与常规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效果比较现代肿瘤医学,2019,2761):3824-3827. 5]任占良,张卫锋,张泳,等•经剑突下切口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 前纵隔肿瘤的临床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9,2462):889-893.收稿日期:2020-09-15)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优势评价张忠慧下肢骨折治疗的目的不仅要确保负重稳定性,还要求恢复后运动的无痛性,而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对手术近远期疗效影响较大。
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术后镇痛后的临床应用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14114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临床研究·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术后镇痛后的临床应用史劲飞,刘畅,时豪(武警安徽总队医院 疼痛科,安徽 合肥 230062)0 引言膝关节镜是一种辅助技术,在膝关节病变的手术治疗中可发挥显著的效果,因此目前膝关节镜手术也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1]。
而在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这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术后镇痛极为关键。
常规膝关节镜术后的镇痛方法是采取腔内注射麻醉药的方式,但研究表明常规镇痛方式的效果不理想且麻醉安全性低,为此需探头更加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案[2]。
随着神经阻滞、超声技术的发展,采取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麻醉被推广到本院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后术后镇痛的干预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0例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所以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手术及麻醉指征[3]。
②患者均有良好的认知以及完整的临床资料。
③患者在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研究也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
②手术禁忌及麻醉药用禁忌者。
③不同意参与研究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研究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1~50岁,平均(39.2±2.1)岁。
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23~51岁,平均(38.8±2.2)岁。
对比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中处理方式均相同:术前禁食8 h 、禁饮6 h ,在进入手术室后为患者连接心电图及建立静脉通路。
术中两组均是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主要是在L3-4间隙注射2 mL+0.5%布比卡因,术中根据麻醉情况追加局麻药,控制麻醉平面在T10左右,术后为患者使用5 mg 托烷司琼。
纳布啡在足踝手术后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18.116月国纳布啡在足踝手术后 窝上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刘勇林,张国磐,修武峰,潘晓辉泉州市正骨医院麻醉科,福建泉州362000[摘要]目的探讨纳布啡在足踝手术后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12月泉州市正骨医院收治的60例行足踝关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患者使用纳布啡10 mg加0.2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使用0.2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
观察记录两组术后2、4、8、12、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患者注药后2、4、8 h时间点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药后12、24 h,观察组VAS为(1.32±0.63)分和(1.42±0.4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0.64)分和(3.43±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06、-15.857,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20.44±5.52)h明显长于对照组(14.51±4.3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2,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纳布啡在足踝手术后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镇痛中应用能提高足踝关节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且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纳布啡;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6(c)-0116-04Effectiveness of Nalbuphine in Analgesia of Suprapopliteal Sciatic Nerve Block after Foot and Ankle SurgeryLIU Yonglin, ZHANG Guopan, XIU Wufeng, PAN Xiaohui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Quanzhou Orthopedic Hospital,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 362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albuphine in the analgesia of suprapopliteal sciatic nerve block after foot and ankle surgery.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foot and ankle surgery admitted to Quanzhou Bone set‐ting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as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each using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nalbuphine 10 mg plus 0.25% ropivacaine to perform suprapopliteal sciatic nerve block under ultrasound guidance. In the control group, 0.25% ropivacaine was used for ultrasound-guided suprapopliteal sci‐atic nerve block. The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duration of analgesia and adverse effects were recorded at 2 h, 4 h, 8 h, 12 h and 24 h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AS of pain at the time points of 2 h, 4 h and 8 h after drug inj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t the time points of 12 h and 24 h after drug injection, the VA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32±0.63) points and (1.42±0.46) point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60±0.64) points and (3.43±0.52)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3.906,-15.857, P<0.05). The duration of analgesia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0.44±5.52) h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14.51±4.35) h,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4.622, P<0.05); no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occurred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nalbuphine in the anal‐gesia of suprapopliteal sciatic nerve block after foot and ankle surgery can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effect, [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科研课题(XB20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