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2000字
《幸福之路》读书心得

《幸福之路》读书心得《<幸福之路>读书心得》最近读了罗素的《幸福之路》,这本书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跟我唠了好多关于幸福的嗑儿。
书里没有那种高深莫测的大道理,却用平实的语言,把幸福这件事儿给剖析得明明白白。
读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对照自己的生活,想着自己走过的路,遇过的事儿。
其中让我感触特别深的一点,就是罗素说,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幸福,是源于过分关注自我。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自己的状态。
那阵子,工作上遇到了瓶颈,每天都觉得压力山大。
回到家也是闷着头不说话,心里老是琢磨着自己为啥这么倒霉,怎么就不能像别人那样顺风顺水。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早上又没精打采地爬起来。
整个人就像陷入了一个黑洞,越挣扎陷得越深。
有一天,周末,阳光特别好。
我还是像往常一样,窝在沙发里,一脸的苦大仇深。
我妈实在看不下去了,把我从沙发上拽起来,说:“走,跟我去菜市场逛逛。
”我心里老大不情愿,但又不好驳了老妈的面子,就跟着去了。
一进菜市场,那叫一个热闹。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卖菜的大妈,一边熟练地给青菜洒水保鲜,一边跟旁边的摊主唠着家常;卖鱼的大叔,手法娴熟地处理着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我看着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
我妈在一个摊位前停下,跟摊主大姐聊得火热,还不时让我也搭几句话。
大姐夸我长得俊,我妈笑得合不拢嘴,我也跟着不好意思地笑了。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当我不再只盯着自己那点烦恼,把目光投向周围的人和事,心情竟然轻松了不少。
从菜市场回来,我开始反思自己。
以前总是把自己封闭在那个小小的自我世界里,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
可其实,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精彩,有那么多值得去关注和感受的东西。
罗素还说,减少对自我的过度关注,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也能增加幸福感。
这可真说到我心坎里了。
以前我喜欢画画,但因为工作忙,早就把画笔扔到一边了。
从那之后,我重新拾起了这个爱好。
每天晚上,哪怕就抽出半个小时,静下心来画几笔,都觉得特别满足。
幸福之路 罗素读后感

幸福之路罗素读后感《幸福之路》是一本由罗素所著的哲学作品,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和实现的途径。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罗素对幸福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幸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幸福之路》中,罗素首先从幸福的定义和意义入手,他认为幸福并不是单纯的快乐和享受,而是一种更加深刻的心灵状态,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他指出,幸福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是一种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对幸福的深刻理解让我对幸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追求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除了对幸福的定义,罗素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实现幸福的途径和方法。
他指出,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是需要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内心的探索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他提出了通过对自我实现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来实现幸福的方法,这种对幸福的理解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幸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幸福之路》中,罗素还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幸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腐败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幸福感,而只有通过建立公正的社会和清廉的政治才能真正实现人们的幸福。
这种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幸福的深刻理解让我对社会和政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幸福之路》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罗素对幸福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他的深刻洞察和理论阐述让我对幸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幸福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追求真正的幸福,也会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
感谢罗素的《幸福之路》,让我对幸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幸福之路》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一本小册子,书中针对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罗素那冷静而深刻的思考方式所打动,他通过对幸福、快乐、爱等概念进行分析和探讨,试图给出我们追求幸福的正确方法。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之一,但是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却是多种多样的。
罗素在书中提到了三种不同的看待幸福的方式:优越论、快乐论、和谐论。
优越论认为幸福是指物质财富、地位、权力等外在的东西;快乐论认为幸福是指愉悦感觉;和谐论认为幸福是指生活在一种有序、和谐的社会状态中。
罗素认为,这三种方式都存在不足,幸福不应该仅仅是指这几个方面中的任何一种。
他主张,幸福应该是指一种受到内在推动的精神状态。
只有当我们的精神感受到满足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次,罗素谈到了爱与幸福的联系。
爱意味着关心、尊重、和尚可、洞察力和自由,这些因素是构成了一种和谐的、美好的人际关系。
爱是罗素认为人类获得幸福的重要方式。
明确并体验到别人的欣赏和重视,并受到自己也同样欣赏和认同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深层次的幸福。
此外,罗素还提到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我们都有自己的潜能,当我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实现真正自己的价值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罗素认为,要实现自我价值,需要获得真正的教育和知识。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技能,而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和别人沟通和理解。
当我们理解了自己和世界之后,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罗素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在我们的精神建设过程中要宽容自己。
宽容自己不是要放纵自己,而是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当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处时,就能够摆脱压力、愤怒和焦虑等情绪,更好地发掘我们的真正天赋,并且寻找到真正属于我们的幸福之路。
读了《幸福之路》,我深深地感到,获得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幸福同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是物质上的、不是身体感觉上的、更不是表面的关系和地位的积累。
幸福之路读后感10篇

幸福之路读后感10篇《幸福之路》是一本由伯特兰·罗素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3.00,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早期心灵鸡汤因为王小波看得罗素的《幸福之路》,原以为会是小说或者散文,没想到是本类似心灵鸡汤的杂文。
全文分为两部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崇尚拜伦式的痛苦,争强好胜,无法忍受烦闷,嫉妒心强、在意别人的看法等等。
幸福的原因也很多: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从事一份有建设性的工作,多培养兴趣爱好,正确对待他人和家人,不要沉溺于自我……罗素的建议和方法提了很多,但总归起来,是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
意识到宇宙之浩大,人类之渺小,就会发现,自己的那点喜怒哀乐微不足道。
在不断向外的世界中寻找乐趣,才能有效摆脱日常生活的缓慢、烦闷。
仔细想来,颇有点道家遁世的意味,但也不那么绝对。
可是,到底什么是幸福呢?罗素也没有说明白。
如果关注自我就是幸福,如果获得他人好评就是幸福,如果挣取大量金钱就是幸福,那这种技巧类的心灵鸡汤还有什么建设性的作用呢?或许,罗素写这本书也只是他踏上幸福之路的一种方式,无关乎他人。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读都懒得读,谈什么幸福刚刚开始读这本书是我过得最糟的时候。
感情失败,事业平平,怀疑人生,累觉不爱。
我迫切想要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明明自己已经如此努力,还是被幸福拒于门外。
但当我放下自己开始环顾四周,我发现一个残酷却又略感欣慰的事实是,没有人是感觉幸福的。
至少在我能够到的圈子里,在我所处的阶层中,没有。
反观四年前,我还是一个深信幸福的人。
这里的信不只是相信,而是信仰。
信仰是一个很灵修的词,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灵修之人。
而灵修之人容易产生一个思维局限,即我的内在能决定外部世界——只要我自我探索,修心冥想,我的境遇会随着心境产生变化,我灵魂的纯粹能吸引幸福自发向我靠近。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罗素的幸福之路》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一本畅销书,它以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引导读者探索幸福的真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书中,罗素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他认为幸福并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一种更加持久和深刻的满足感。
罗素通过对幸福的分析,指出了一些常见的误解,比如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在书中,罗素还提到了人际关系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他认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友谊和亲密关系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被理解的感觉,这些都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罗素还强调了个人追求有意义的事业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他认为,追求自己热爱并认为有意义的事业,可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通过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从中获得幸福的满足感。
在书中,罗素还对幸福的障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焦虑、恐惧和不满足是常见的幸福障碍。
他认为,我们需要学会面对和克服这些负面情绪,通过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罗素还提到了一种解决焦虑和不满足的方法,即通过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爱与关怀来获得幸福。
他认为,爱是一种强大的情感,可以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在书中,罗素还对幸福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它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有益。
他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即通过公平和正义来实现幸福的最大化。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中,每个人才有机会追求和实现幸福。
通过阅读《罗素的幸福之路》,我对于幸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一种持久和内心的满足感。
它来自于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对有意义事业的追求,以及积极的心态和行动。
幸福也是一种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只有在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中,每个人才有机会追求和实现幸福。
幸福之路读后感10篇

幸福之路读后感10篇《幸福之路》是一本由伯特兰·罗素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3.00,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早期心灵鸡汤因为王小波看得罗素的《幸福之路》,原以为会是小说或者散文,没想到是本类似心灵鸡汤的杂文。
全文分为两部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崇尚拜伦式的痛苦,争强好胜,无法忍受烦闷,嫉妒心强、在意别人的看法等等。
幸福的原因也很多: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从事一份有建设性的工作,多培养兴趣爱好,正确对待他人和家人,不要沉溺于自我……罗素的建议和方法提了很多,但总归起来,是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
意识到宇宙之浩大,人类之渺小,就会发现,自己的那点喜怒哀乐微不足道。
在不断向外的世界中寻找乐趣,才能有效摆脱日常生活的缓慢、烦闷。
仔细想来,颇有点道家遁世的意味,但也不那么绝对。
可是,到底什么是幸福呢?罗素也没有说明白。
如果关注自我就是幸福,如果获得他人好评就是幸福,如果挣取大量金钱就是幸福,那这种技巧类的心灵鸡汤还有什么建设性的作用呢?或许,罗素写这本书也只是他踏上幸福之路的一种方式,无关乎他人。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读都懒得读,谈什么幸福刚刚开始读这本书是我过得最糟的时候。
感情失败,事业平平,怀疑人生,累觉不爱。
我迫切想要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明明自己已经如此努力,还是被幸福拒于门外。
但当我放下自己开始环顾四周,我发现一个残酷却又略感欣慰的事实是,没有人是感觉幸福的。
至少在我能够到的圈子里,在我所处的阶层中,没有。
反观四年前,我还是一个深信幸福的人。
这里的信不只是相信,而是信仰。
信仰是一个很灵修的词,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灵修之人。
而灵修之人容易产生一个思维局限,即我的内在能决定外部世界——只要我自我探索,修心冥想,我的境遇会随着心境产生变化,我灵魂的纯粹能吸引幸福自发向我靠近。
幸福之路 罗素读后感

幸福之路罗素读后感《幸福之路》是一本由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著的作品,书中探讨了幸福的本质和实现方式。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罗素对幸福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也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幸福之路》中,罗素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他认为,幸福并不是简单的快乐和满足,而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这种幸福是由内在的品质和心态决定的,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所带来的。
罗素通过对幸福的定义和内涵的探讨,使我对幸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幸福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感觉,而是一种深刻的心灵体验。
在书中,罗素还探讨了幸福的实现方式。
他认为,追求幸福的人应该学会自我实现和自我调节,要有自律和自制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此外,罗素还强调了对他人的关爱和社会责任感,认为与他人分享快乐和帮助他人也是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些观点,我意识到,实现幸福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和追求,还需要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在阅读《幸福之路》的过程中,我还深受罗素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所感染。
他认为,人生是值得珍惜和享受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应该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这种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信心和勇气,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幸福之路》,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明白了幸福并非来自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我也意识到实现幸福需要自我调节和与他人和谐相处,需要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也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更加努力地追求幸福,也会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读了罗素的《幸福之路》,我仿佛被一位智者轻轻拍了拍肩膀,在他的引导下窥探到了幸福的真谛。
罗素在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幸福的见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竞争和烦闷的阐述。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那时候的我,仿佛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那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初入职场,满心抱负,想要在工作中崭露头角。
于是,我拼命地投入到竞争之中,每天都想着如何超越同事,如何获得领导的赏识。
我不断地加班,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把自己的时间填得满满的。
那段时间,我几乎没有了个人生活。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匆匆洗漱后赶往公司,在路上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规划着一天的工作。
到了公司,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连喝水上厕所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中午随便扒拉几口外卖,又继续埋头苦干。
晚上下班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星光满天。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期的幸福感。
相反,我感到越来越疲惫,越来越烦闷。
我开始质疑自己,这样的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所谓的成功吗?可是我却一点也不快乐。
有一天,我因为过度劳累病倒了。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着白色的天花板,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在错误地追求幸福。
我把竞争当成了唯一的目标,却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罗素说,“烦闷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让人想入非非的更愉快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反差。
” 我不就是这样吗?总是幻想着未来成功后的荣耀,却忽略了当下的点滴快乐。
病好之后,我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不再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而是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每天下班后,我会去公园散散步,看看那些盛开的花朵,听听鸟儿的歌声。
周末的时候,我会约上朋友一起去爬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我也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绘画,阅读喜欢的书籍。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我不再那么焦虑,不再那么烦闷,而是能够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工作上,我依然努力,但不再是拼命三郎,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真的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幸福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2000字
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也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对于我自己而言幸福的概念却有点模糊不清,幸而我看到了这部作品——《幸福之路》,让我重新定义幸福,让我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的方向。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
整部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谈分析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后半部分是讨论了我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
作者开篇就谈什么使人不幸,作者把这种不幸的根源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制度,作者说得没错,我们文明时代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求一种没有战争的社会制度,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和平确实是人类最渴望的,而现在的人们还是提倡和平共处,充分说明和平的重要性,不过即使在现在这个所谓的和平年代也不乏战争的存在,更恐怖的是当今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已经上升到灾难性了,一旦爆发,伤亡更加惨重,因此有战争的存在就有不幸的存在,战争让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温饱奢望的,那还谈什么发展,没有发展,那又谈什么幸福呢?
第二种不幸的根源是个人心理素质,而作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前者的产物,也是,不同制度下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有不同,对幸福的的定义也不会是一样,因而个人心理素质也毫无疑问地是不相同的了。
富有的人,正常来说应该会觉得幸福,但是事实上很多富人却觉得自己不幸,因为他们也失去很多,错过很多。
穷人当然也觉得他们是不幸,他们觉得他们好像被歧视,被看不起。
这些不幸都根源都是个人心理素质。
此外,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专注”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专注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
通过分析这三种人,罗素得出不幸的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个结论,而这些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他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对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本身,给予足够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我很欣赏作者这句话: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
确实我们会世界会有不幸的人,人会有不幸的时候,但是请相信,只是我们暂时走在不幸之路,其实下一个路口是通向幸福之路的,显然,罗素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一点,而他作品的后半部分就是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
第十章是本部作品的一个分水岭,罗素的笔锋转移到幸福,作者所理解的幸福有两种,第一种幸福是对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另一种幸福则对能读会写的人情有独钟。
他以掘井工的故事说明他的幸福并不来自于知识,而是基于躯体的活
力,足够的劳作和对石块这类并非难以逾越的障碍的征服,这就是罗素所说的第一种幸福。
罗素认为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例如科学家也是幸福的,这就是他所说的第二种幸福。
此外,罗素还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得出了幸福的秘诀其实就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
对于罗素这个幸福秘诀我深有体会,一个人没有兴趣爱好,就如行尸走肉一样,当然这类人不多,但是很多人兴趣不够广泛这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一个人也不能只有一种,这样的生活确实有点单调,试想一下如果玩电子游戏是你的唯一爱好,那么你能分得清你生活的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吗?所以兴趣广泛本来就是一种幸福,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更加不用多说,这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谁会喜欢和一个对自己不友善的做朋友,而没有朋友并不是说明你与众不同,恰恰是一种不幸,在我看来没有朋友是一种致命的孤独,而这种孤独就像一个嗜血的杀手,让幸福离开了自己的世界,所以我们都应该谨记罗素所说的幸福秘诀。
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
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
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
只是现实中很多人却把幸福看的如此高不可攀,有人以为腰缠万贯才叫幸福,殊不知其实只要收入安定就已羡煞旁人了,有茅屋一间,何须美丽别墅,平凡也是种幸福,有时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不须华丽的修饰。
罗素认为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就不可能以自我为中心,无可否认,人都是自私,我自己一直认为其实自私也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爱自己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爱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爱别人,所以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自私,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为别人多着想一下,帮助别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当你做到这样的时候,谁敢说你不是幸福的人,所谓助人为乐,也就是这个道理,不是吗?
“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
”罗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付出爱和奉献爱,即使是最平淡的流年也不乏幸福的笑声。
其实幸福就是点点的快乐点缀在黑夜的天空。
我明白其实幸福不是用金钱、权势去衡量,只要活在当下,幸福就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