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康复操作规程是指针对康复治疗中的各种医疗操作所制定的规范和标准,旨在帮助康复护士、康复师等医务人员更好地开展康复治疗工作。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治疗逐渐成为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操作规程对于康复医疗工作的高效开展至关重要。
一、康复操作流程康复操作流程是康复操作规程中的重要一部分,它指导了康复医生及其他医护人员康复过程中的操作步骤。
康复操作流程包括了从康复护理的推进、康复目标的制定、康复方案的策划到康复方案的执行以及结果评估等一系列步骤。
在康复操作过程中,需要按照流程进行,有条不紊地实施每个操作步骤,这样才能确保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质量。
康复操作流程应该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合理利用康复设备及康复环境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康复操作技能操作技能是指医护人员在康复操作中所需掌握的技能,它是康复操作规程的关键部分。
康复医生、康复师在进行康复操作时必须熟悉各种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康复操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康复操作技能包括:体位翻转技能、各种康复方案的执行技能、瞬时疼痛管理技能、膀胱管理技能、营养管理技能及其他相关技能。
在实践中,康复医生、康复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技能,在操作过程中要完全遵守规程,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三、康复操作的标准操作标准是康复操作规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康复操作规程的指引性依据。
康复医生、康复师在进行康复操作时必须准确掌握各项操作标准,从而确保康复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康复操作的标准包括了操作过程中所需遵循的操作流程、操作技能的要求、操作时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等。
在制定康复操作规程时,要考虑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符合实际的操作标准,使康复操作规范、稳定、可靠、安全。
四、康复操作注意事项康复操作注意事项是指进行康复操作时所需注意的注意事项,它是保证康复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
康复医生、康复师在康复操作过程中要细心观察患者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
引言:
康复操作规程是指在康复治疗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通过建立规范的康复操作流程,能够提高康复效果,确保康复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康复操作规程的制定对于康复团队的成员以及康复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康复操作规程的内容。
一、患者评估
1. 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2. 进行身体状况评估,包括身高、体重、病史等。
3. 进行功能评估,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力、关节活动度等。
二、康复目标设定
1. 根据患者评估结果,制定康复目标,明确治疗方向。
2. 康复目标应具体、可量化、可达到,并与患者沟通确认。
三、康复方案制定
1. 根据康复目标,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
2. 康复方案应包括康复计划、康复目标、康复方法等。
3. 康复方案应由康复专家进行制定,并与患者和其家属进行讨论和确认。
四、康复操作步骤
1. 操作前准备:清洁操作区域并消毒,确保操作环境卫生。
2. 操作过程:按照康复方案进行操作,如针灸、按摩、物理疗法等。
3. 操作要点:
(1) 安全性:确保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安全,避免伤害。
(2) 温和性:操作应温和而不过度,避免加重患者痛苦。
(3) 观察性: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
4. 操作后处理:清理操作区域,妥善保存操作工具。
五、康复效果评估
1. 康复效果评估应基于康复目标设定的指标。
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一、引言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是指通过护理干预手段,辅助患者实施康复治疗,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为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是必要的。
二、操作规范1. 操作前准备- 进行治疗前必须确认患者的身体情况,包括病情、治疗适应性和禁忌症等。
- 对所需的治疗设备和器材进行检查、清洁和消毒,确保设备完整、无损坏。
- 确认治疗环境安全,清除可能存在的危险物品或障碍物。
2. 治疗操作- 按照医嘱要求和治疗计划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治疗内容。
- 保持良好的操作技巧和操作规范,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
-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情况,适时调整治疗强度和时间,确保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 治疗后注意事项- 治疗结束后,对治疗设备和器材进行清理、消毒和存放,确保设备的安全和卫生。
- 监测患者的身体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 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建议,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活动。
4. 安全措施-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个人的安全防护,佩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
- 遵循正确的操作规范,确保操作过程中不伤害患者或自己。
- 发现患者有过敏反应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医护人员。
5. 记录和报告- 治疗过程中要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反应和效果等相关信息。
- 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向医护人员进行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三、总结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遵守规范要求,护理人员可以提高操作技巧,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同时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治疗操作规范的遵循将为康复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介绍康复护理是指对因疾病、外伤或残疾而陷于生活不能自理状态的个体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帮助其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进行康复护理过程中所需遵循的一系列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旨在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康复护理。
本文将就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详细介绍。
二、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护理评估:在进行康复护理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
这包括对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功能能力等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康复护理需求和目标。
2.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护理评估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明确康复护理的目标、方案和步骤。
3. 床位护理:对于不能自理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翻身、按摩、被单更换等床位护理操作,保持身体清洁、舒适。
4. 功能训练:对于一些失去了部分功能的患者,如肢体残疾、语言障碍等,需要进行相应的功能训练,帮助其恢复或提高功能能力。
5. 应用辅助器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如轮椅、助行器等,帮助其更好地进行日常生活与活动。
6. 心理支持:康复护理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其建立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
7. 家属指导:对于康复患者的家属,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患者。
8. 护理记录:在进行康复护理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患者的情况和护理操作,以便于后续的评估和调整护理计划。
三、结语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涉及到众多的护理技术和操作要点,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循相关规程和要求,以确保患者得到科学、规范和有效的康复护理。
同时,也需要与医疗团队和康复团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
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作规范一、前言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广泛应用于临床、预防和保健中,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或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康复治疗流程、操作方法,提高康复治疗质量,本文档旨在制定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二、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1. 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牵引、疏通经络、功能训练、肌力训练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要,医生应合理选择治疗方法,不可盲目使用。
2. 操作规范:2.1 康复治疗前,医生应了解患者的病历及家族遗传史,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
2.2 操作时,医生应完全了解自己的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保证操作技术规范化。
2.3 康复治疗中,应注意力度控制,避免操作过度或不足,以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2.4 操作时,应说明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让患者明确治疗过程,保持良好的治疗信心。
三、康复设备操作规范康复设备通常包括多功能治疗床、肌肉康复训练器等。
在操作康复设备时,除了应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外,医护人员还应注意以下操作规范:3.1 康复设备应按照说明书规范操作,不可私自拆卸或更换配件。
3.2 操作康复设备前,应进行设备功能自检,确保设备处于正常操作状态。
3.3 康复设备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清洗消毒,保证设备的卫生安全性。
四、总结康复医学科康复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医护人员规范康复治疗操作方法,提高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档所列举的操作规范仅为建议,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适合的操作方法,确保治疗效果及患者安全。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摘要
本文档描述了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技术的操作规程,包括康复康复运动疗法的定义、操作准备、注意事项、技术操作步骤等。
本文档适用于康复康复训练师和有关康复方面的医务人员。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的定义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是一种以运动为手段进行康复治疗的方法。
通过对运动的刺激,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和加强,改善身体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操作准备
- 了解患者病情和康复目标
- 准备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所需的器材和环境
- 穿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和手套
- 对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操作步骤进行熟悉
注意事项
-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 确保康复环境的安全卫生
- 选择适当的康复康复运动疗法项目
- 操作中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
技术操作步骤
1. 进行患者的初步评估和康复目标制定
2. 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基础训练和暖身活动
3. 根据患者康复目标选择相应的康复康复运动疗法项目
4. 根据康复康复运动疗法项目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
5.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逐步调整康复康复运动疗法的强度和时间
6. 进行康复康复运动疗法的收尾工作和评估
结论
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在进行康复康复运动疗法操作时,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注意事项的提示,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操作步骤。
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1/268《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征求意见稿2/268《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物理治疗部分9第一章物理治疗评定 (9)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9)一、姿势 (9)二、身高与体重 (10)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10)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1)一、四肢关节 (11)二、脊柱关节 (12)第三节肌力评定 (13)一、徒手肌力评定 (13)二、等速肌力评定 (15)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16)四、肌肉耐力评定 (17)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17)一、手法评定 (17)二、仪器评定 (20)第五节感觉评定 (20)一、浅感觉 (20)二、深感觉 (21)三、复合感觉 (21)第六节平衡评定 (22)一、临床观察 (22)二、量表评定 (23)三、仪器评定 (25)第七节协调评定 (25)一、上肢 (26)二、下肢 (26)第八节步行评定 (27)一、步行能力 (27)二、步态 (28)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29)一、心率 (29)二、血压 (30)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31)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 (32)第十节呼吸评定 (33)一、通气功能 (33)二、代谢当量 (35)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 (36)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37)一、压力测痛法 (37)二、目测类比评分法 (37)3/268三、疼痛问卷 (38)第二章运动治疗 (39)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39)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39)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40)三、主动运动 (41)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42)一、上肢 (42)二、下肢 (44)三、脊柱 (44)第三节牵伸技术 (45)一、上肢 (45)二、下肢 (46)三、躯干 (47)第四节肌力训练 (47)一、徒手肌力训练 (47)二、等长肌力训练 (48)三、等张肌力训练 (49)四、等速肌力训练 (49)第五节步行训练 (50)一、步行前训练 (50)二、步行训练 (51)第六节呼吸训练 (53)一、腹式呼吸训练 (53)二、抗阻呼气训练 (53)三、深呼吸训练 (54)四、局部呼吸训练 (54)五、排痰训练 (55)六、呼吸肌训练 (56)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 (56)一、无器械平衡训练 (56)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57)三、仪器平衡训练 (58)四、协调训练 (58)第八节有氧训练 (59)一、器械有氧训练 (59)二、无器械有氧训练 (60)第九节神经发育疗法 (61)一、Brunnstrom技术 (61)二、Bobath技术 (63)三、PNF技术 (64)第十节运动再学习 (68)一、上肢功能训练 (68)4/268二、口面部功能训练 (69)三、卧位到床边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70)四、站起与坐下训练 (71)五、站立平衡训练 (71)六、行走训练 (72)第十一节医疗体操 (73)一、偏瘫 (73)二、颈椎病 (75)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76)四、肩周炎 (78)五、膝关节骨关节炎 (79)六、脊柱侧凸 (79)第十二节牵引治疗 (80)一、腰椎牵引 (80)二、颈椎牵引 (82)第三章物理因子治疗 (83)第一节电疗法 (83)一、直流电疗法 (83)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84)三、低频电疗法 (85)四、中频电疗法 (86)五、高频电疗法 (86)第二节光疗法 (90)一、红外线疗法 (91)二、紫外线疗法 (91)三、激光疗法 (93)第三节磁疗法 (94)一、静磁场疗法 (94)二、动磁场疗法 (94)第四节超声波疗法 (95)一、超声波疗法 (95)二、超声药物透入疗法 (96)第五节冷疗法 (97)一、冷疗法 (97)二、冷冻疗法 (97)第六节热疗法 (98)一、石蜡疗法 (99)二、湿热袋敷疗法 (99)三、泥疗法 (100)第七节压力疗法 (101)一、正负压疗法 (101)二、负压疗法 (102)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103)5/268第八节生物反馈疗法 (103)一、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103)二、手指皮肤温度生物反馈疗法 (104)附录 (106)附表1-2-1 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06)附表1-2-2 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06)附表1-2-3 脊柱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07)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 (108)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 (120)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 (127)《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作业治疗部分 (131)第一章作业评定 (131)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 (131)一、作业需求 (131)二、日常生活活动 (132)三、工作 (133)四、生存质量 (135)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 (136)一、手功能 (136)二、知觉功能 (138)三、认知功能 (146)第三节物理环境 (149)一、家居和社区环境 (149)二、工作环境 (150)第二章作业治疗 (152)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 (152)一、日常生活活动 (152)二、娱乐与休闲活动 (156)三、职业康复 (157)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 (162)一、功能性作业活动 (162)二、手功能 (168)三、知觉功能 (173)四、认知功能 (177)第三节环境改造与辅助 (179)一、自助具适配 (179)二、助行器使用 (179)三、轮椅选择与使用 (181)四、环境适应与改造 (184)第四节矫形器制作与使用 (185)一、矫形器制作 (185)二、矫形器使用 (186)6/268三、压力衣制作与使用 (187)《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言语治疗部分 (189)第一章听力障碍 (189)第一节评定技术 (189)一、主观测听 (189)二、客观测听 (190)第二节治疗技术 (190)一、声音察觉训练 (191)二、声音辨别训练 (191)三、声音识别训练 (191)四、声音理解训练 (192)五、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应用技术 (192)第二章失语症 (192)第一节评定技术 (193)一、失语症 (193)二、口面失用症 (197)三、言语失用症 (197)第二节治疗技术 (198)一、听理解治疗技术 (198)二、阅读理解治疗技术 (200)三、言语表达治疗技术 (201)四、书写表达治疗技术 (203)五、实用交流能力技术 (204)六、辅助交流技术 (204)第三章构音障碍 (207)第一节评定技术 (207)一、呼吸评定 (207)二、喉功能评定 (208)三、口唇评定 (209)四、下颌评定 (210)五、软腭评定 (211)六、舌评定 (212)七、反射评定 (213)八、言语评定 (215)第二节治疗技术 (216)一、舌感觉运动技术 (216)二、口唇感觉运动技术 (217)三、下颌运动技术 (218)四、软腭感觉运动技术 (219)五、声带运动技术 (220)六、呼吸训练技术 (220)7/268七、发音训练技术 (221)八、语调音量训练技术 (222)九、交流辅助系统应用技术 (222)第四章吞咽障碍 (224)第一节评定技术 (224)一、口面部评定 (224)二、吞咽功能评定 (225)三、摄食吞咽评定 (226)四、吞咽失用评定 (229)五、录像吞钡造影检查 (229)第二节治疗技术 (231)一、颈部放松及口周肌群训练 (231)二、咳嗽训练 (232)三、门德尔松手法 (233)四、屏气吞咽训练 (233)五、吞咽反射促通技术 (234)六、电疗 (234)七、球囊扩张技术 (235)八、进食训练 (236)第五章发声障碍 (238)第一节评定技术 (238)一、发声的客观评定 (238)二、声质的评定 (238)第二节发声训练治疗技术 (239)一、基础发声训练 (239)二、发声矫治训练 (240)第六章口吃 (242)第一节评定技术 (242)一、儿童口吃评定 (242)二、成人口吃评定 (243)第二节治疗技术 (244)一、儿童口吃治疗 (244)二、成人口吃治疗 (245)第七章唇腭裂 (247)第一节评定技术 (247)一、器官结构及功能评定 (247)二、语音评定 (248)第二节治疗技术 (249)一、发声异常训练 (249)二、腭咽闭合不全训练 (250)三、构音训练 (250)8/268第八章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252)第一节评定技术 (252)一、物体操作评定 (252)二、语言发育能力评定 (253)三、语言发育相关能力评定 (254)四、交流态度评定 (254)第二节治疗技术 (255)一、事物及事物状态理解训练 (255)二、事物基本概念的理解训练 (256)三、事物的符号理解训练 (256)四、词句及句子主要成分理解训练 (258)五、句子及语法规则的理解训练 (259)第九章孤独症语言障碍 (260)第一节评定技术 (260)一、简易婴儿孤独症筛查量表 (260)二、克氏行为量表 (260)三、ABC孤独症行为量表 (261)四、CARS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261)第二节治疗技术 (261)一、行为教育治疗 (261)二、行为分析 (263)三、结构化教育 (263)四、语言交流训练 (264)五、心理治疗 (266)六、感觉统合训练 (266)七、听觉统合训练 (267)八、视听音乐统合训练 (268)9/268《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物理治疗部分第一章物理治疗评定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
康复操作规程是指一套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旨在指导和规范康复工作者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
在康复工作中,严格遵守康复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确保康复工作的质量、效果和安全。
康复操作规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评估和诊断:规定如何进行康复患者的初步评估和诊断,确定患者的康复需求和目标。
2. 制定治疗方案:确定治疗目标和计划,制定康复训练和治疗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3. 实施康复训练和治疗:规定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的操作流程,包括使用康复设备和器械的规范操作方法。
4. 监测和评估:规定监测和评估康复患者的康复进展和效果的方法和标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安全管理:规范康复训练和治疗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患者和康复工作者的安全。
6. 素质要求:明确康复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工作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善于沟通和合作。
康复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质量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严格遵守规程,康复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康复患者提供科学、规范、安全的康复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康复工作者应当不断学习和掌握康复操作规程,全面提高自身的康复治疗水平和操作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一、关节松动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关节松动技术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中,两者均有较大的区别。
【适应症】1.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2.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
3、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
4、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
【禁忌症】1.关节活动过度。
2,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3.关节的急性炎症。
4.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
5.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仪器设备】不需要设备。
【操作程序】1、患者体位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动松动。
2、治疗者位置治疗时,治疗者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
3、治疗前评估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
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
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Ⅰ、Ⅱ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Ⅲ、Ⅳ级)改善活动。
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4、手法实施(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
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
一般来说,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
(2)手法操作的程度:不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
例如: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
操作中,手法要平稳,有节奏。
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度可缓解紧张或挛缩。
(3)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部位的关节,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
一般来说,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胸腰椎,手法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移动的幅度要大于活动范围小的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
(4)治疗时间:治疗时每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或4次,每次治疗的总时间在15~20min。
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以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5.治疗反应一般治疗后患者即感到舒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有轻微的疼痛也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通常在4~6h后应消失。
如第2日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过大,应调整强度、缩短治疗时间或暂停治疗1d。
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6.四肢常用关节松动技术(1)肩关节①分离牵引:患者仰卧,肩外展约50°并内旋。
治疗者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然后放松,重复3~5次。
②前屈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治疗者双手分别从内侧和外侧握住肱骨近端,同时向足的方向牵拉肱骨。
③外展向足侧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疗者前臂内侧。
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四指向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④前后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注意放松。
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将肱骨托起并固定,上方手放在肱骨头上,将肱骨向后推动。
⑤后前向滑动:患者仰卧,上肢放在体侧,屈肘,前臂放在胸前。
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将肱骨头向前推动。
⑥侧方滑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治疗者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固定,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并向外侧推动肱骨。
⑦后前向转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
治疗者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由后向前转动肱骨。
⑧前屈摆动:患者仰卧,上肢前屈至受限处,屈肘90°,治疗者外侧下肢屈髋屈膝放在床上与患侧上臂接触,内侧手握住患者腕部,外侧手握住肘部,在活动受限处摆动。
⑨外展摆动:患者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者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
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将肱骨在外展终点范围内摆动。
⑩内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者上方手握住肘窝部固定,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内旋。
患者也可以取坐位,肩外展90°,屈肘90°。
治疗者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固定,外侧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下后摆动,使肩内旋。
⑾外旋摆动:患者仰卧,肩外展,屈肘90°。
治疗者下方手放在肱骨头前面固定肩部并稍向下加压,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外旋。
⑿松动肩胛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
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从上臂下面穿过,拇指与四指分开,固定肩胛骨下角。
双手同时向各个方向活动肩胛骨,使肩胛骨做上抬、下降、前伸(向外)、回缩(向内)运动,也可以把上述运动结合起来,做旋转运动。
(2)髋关节①长轴牵引:患者仰卧位,下肢中立位,双手抓握床头,以固定身体。
治疗者面向患者,双手握住患者所需牵引的大腿近膝苯节处,并用近患者侧的上肢腋下夹持患者患侧小腿踝关节处。
双手同时用力,身体后倾,将股骨沿长轴向足部牵位。
②后前向滑动:患者健侧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两膝之间放一枕头,使上方下肢保持水平。
治疗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放在大腿近端后外侧,相当于股骨大转子处,其余四指放在大腿前面用力将股骨向腹侧推动。
③屈曲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者上方手放在膝关节上,下方手托往小腿,双手同时将大腿向腹侧摆动。
④旋转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分别屈髋,屈膝90°,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者上方手放在髌骨上,下方手握住足跟。
内旋时,上方手向内摆动大腿,下方手向外摆动小腿:外旋时,上方手向外摆动大腿,下方手向内摆动小腿。
⑤内收内旋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者上方手放在患侧髋部,下方手放在患膝外侧将大腿向对侧髋部方向摆动。
⑥外展外旋摆动: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足放在对侧膝关节上,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者上方手放在对侧骨盆上,下方手放在患侧膝关节将膝关节向下摆动。
【注意事项】1.治疗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解剖学、关节运动学、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病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
2.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基本操作手法。
3.与其他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如肌肉牵拉技术、肌力训练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二、关节活动范围测定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是指关节的远端骨朝向或离开近端骨运动的过程中,远端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开始位置之间的夹角,即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的是关节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而不是关节远端骨与近端骨之间的夹角。
【适应症】1.骨关节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2.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
3.神经系统疾患。
4.其他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
5.康复治疗的效果评定。
【禁忌症】1.关节急性炎症期不做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测量2.关节内骨折未做处理时,不进行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仪器设备】1.通用量角器由一个圆形或半圆形的刻度盘和固定臂、移动臂构成,固定臂与刻度盘相连接,不可移动,移动臂的一端与刻度盘的中心相连接,可以移动。
通用量角器主要用来测量四肢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
2.电子量角器与通用量角器相似,但固定臂和移动臂为2个电子压力传感器,刻度盘为液晶显示器。
显示器可以与固定臂和移动臂固定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连接线与两臂相连。
电子量角器重复性好,使用方便,精确度优于通用量角器。
3.指关节测量器小型半圆形量角器、直尺(用于测量手指外展或屈曲的距离)和圆规(用于测量拇指外展即虎口开大程度)。
4.脊柱活动测量器专用的背部活动范围测量计或电子量角器(用于测量脊柱的屈伸活动范围)。
也可以不应用仪器,通过测量直立位向前弯腰、向后伸腰以及向两侧屈曲时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活动范围。
【操作程序】1.测量体位测量各关节及各关节不同功能活动时,都有标准的测量体位,一般情况下均应按要求操作,如患者存在特殊情况无法处于标准测量体位时,应在评价表格备注栏内加以说明。
2.量角器位置测量时,将量角器的轴心与所测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患者有特殊运动障碍时可以适当调整)。
3.不同量角器的测量方法(1)通用量角器:使用时将量角器的轴心与所测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关节近端骨的长轴平行,移动臂与关节远端骨的长轴平行并随之移动,移动臂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2)电子量角器:使用时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电子压力传感器与肢体的长轴重叠,并用固定胶带(双面胶)将其固定在肢体表面;当所测关节运动时,液晶显示器所显示的数字即为所测关节的活动范围。
(3)指关节测量器①半圆形量角器测量:测量掌指关节时,将量角器的固定臂放在掌骨远端,移动臂放在近端指骨上,并随之移动;测量指间关节时:量角器的两端分别放在指骨关节的近端和远端,移动臂随远端骨移动,所移动的弧度即为所测关节的活动范围。
②直尺测量:测量手指外展时,将直尺横放在相邻手指的远端,测量手指外展的最大距离(以cm表示);测量手指屈曲时,将直尺放在测量手指与手掌之间,测量屈曲手指指尖到手掌的垂直距离(以cm表示)。
③圆规测量拇指外展:先将圆规两脚放在拇指和示指指尖,测量两指之间的最大距离,再在直尺上量出该距离的读数(以cm表示)。
(4)脊柱活动测量①背部活动范围测量计:将测量计放在拟测量活动范围的脊柱节段的棘突上,随着背部向前屈曲,测量计上显示的度数即为所测节段的屈曲度数。
②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被测试对象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分别向前弯腰、向后伸腰、向两侧侧屈。
通过测量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整体活动范围(以cm来表示)。
4、各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参考值(1)上肢关节及手的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参考值见表2—1、表2—2。
(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值见表2—3。
(3)脊柱活动范围测量方法及正常值见表2—4。
表2-1 上肢主要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表2—2 手部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表 2—3 下肢主要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表2—4 脊柱各节段活动范围的测量【注意事项】1.明确关节的活动范围。